用户帮助
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钟祥
登录
注册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注
热榜
钟祥房产
首页
关注
热榜
钟祥房产
综合
综合
用户
主题
首页
关注
热榜
钟祥房产
综合
综合
用户
主题
Toggle navigation
情系钟祥
交友
爱秀
摄影
美食
旅游
钓鱼
宠物
教育
文学
流金
招聘
二手
商情
房产
商铺
汽车
装修
情系钟祥
交友
爱秀
摄影
美食
旅游
钓鱼
宠物
教育
文学
流金
招聘
二手
商情
房产
商铺
汽车
装修
结婚
运动
灌水
收藏
站务
情系钟祥
交友
爱秀
摄影
美食
旅游
钓鱼
宠物
教育
文学
流金
招聘
二手
商情
房产
商铺
汽车
装修
|
更多栏目
单击访问栏目,登录后可拖拽进行排序
我的栏目(显示在导航)
情系钟祥
交友
爱秀
摄影
美食
旅游
钓鱼
宠物
教育
文学
流金
招聘
二手
商情
房产
商铺
汽车
装修
其他栏目
结婚
运动
灌水
收藏
站务
×
提示信息
请手动将本站设为主页
×
提示信息
请按 Ctrl+D 键添加到收藏夹
×
提示
刷新成功
确定要取消收藏吗?
确定
取消
请先
登录
后再发布主题
置顶
论坛APP使用帮助
更多
三天前
前天
昨天
热门
最新
回复
排序:
昨天
前天
三天前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30天
选择浏览方式:
热门排行
发布时间
确 定
蜂蜜中的激极品,五倍子花蜜
流金
昨天 21:56
阅读 660
回复 3
钟祥老土
粉丝
519
关注
五反记忆
流金
昨天 08:12
阅读 1274
回复 5
百花盛开
粉丝
3281
关注
爷爷账本里的“五反”记忆爷爷的旧木柜深处,锁着一本蓝布封皮的账本,边角磨得发亮,里面密密麻麻记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收支。每当翻到夹着红纸条的那几页,爷爷总会指着褪色的字迹说:“这可是‘五反’时候的见证,那会儿的较真劲儿,现在想起来还热乎。”1952年“五反”运动开展时,爷爷在镇上的“振华商号”杂货铺当账房先生。铺子老板姓王,起初总想着钻空子——进货时让伙计在账本上多记几分钱,卖货时把散装盐、煤油的分量悄悄压一点,偷偷少缴些税款。爷爷心里犯嘀咕,却又怕得罪老板,只能把疑问压在心底。直到区里派来工作组,组织商户学习“五反”政策,还号召店员、学徒参与监督。工作组的同志拿着算盘,坐在铺子柜台前,一笔笔核对进货单、出货记录,连去年冬天卖的煤球数量都要跟周边街坊的采购账一对到底。有天晚上,爷爷加班整理账本,发现王老板让他改的一笔“损耗”账明显有问题——明明进了一百斤红糖,账本上却写着“损耗五斤”,可库房里的存货一点没少。那天夜里,爷爷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工作组同志说的“国家的钱一分一厘都不能少”,又想起街坊张婶说的“咱穷人盼着国家好,不能让黑心人钻空子”。第二天一早,他攥着账本找到了工作组,把王老板做假账、偷税漏税的事一五一十说了出来。没过几天,工作组就找王老板谈话,当着街坊和店员的面核对清楚了账目。王老板红着脸补缴了税款,还在铺子门口贴了检讨书,保证以后“一分钱税不少缴,一两货不少给”。从那以后,王老板像变了个人似的,进货出货都让爷爷把账记得明明白白,遇到街坊买东西,还主动多添一勺。有次镇上闹粮荒,他甚至把自家存的两袋面粉拿出来,按平价卖给了穷苦人家。后来爷爷离开杂货铺,却一直留着这本账本。他常说,“五反”不是跟谁过不去,是为了让大家都守规矩,让国家能好好过日子。那些较真的日子里,有普通人的勇气,有犯错后的改正,更有大家一起护着“国家家当”的真心。如今账本上的字迹虽已模糊,但那段记忆里的真诚与担当,却像一粒种子,在我们后辈心里扎了根——不管到啥时候,守规矩、护公利,都是该有的本分。
【心语直播】 之 [ 311 ]
流金
2小时前
阅读 57
回复 0
江汉豚
粉丝
4558
关注
请铭记❗️🕰️1931.9.18这一天 九十三年过去了, 硝烟虽已散尽, 但历史的回声依然震耳欲聋。它刻录着山河破碎的痛楚, 也铭记着先辈不屈的抗争。 当防空警报再次响起, 请驻足,静立,默哀。 用一分钟的静默, 致敬那些用生命捍卫家园的英雄。 铭记,是最好的纪念 奋斗,是最好的传承 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在奋进中开创未来 🇨🇳 愿祖国繁荣昌盛 🕊️ 愿和平永驻人间
1962的那片自由地
流金
前天 19:55
阅读 1442
回复 3
百花盛开
粉丝
3281
关注
1962年的那片自留地1962年的春天,风里还带着些凉意,村口的大喇叭却传来了让全村人振奋的消息——农村“六十条”里说,各家能留块自留地,还能开荒种菜。那时我正念高小,放学路上总听见大人们聚在老槐树下念叨,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盼头。最先动起来的是隔壁的王大伯。他家屋后有片荒坡,长满了野草和碎石,他扛着锄头去的那天,我正背着书包放学。“小子,要不要来搭把手?”王大伯笑着喊我,我扔下书包就跑了过去。荒地里的土硬得像块铁,一锄头下去只能刨出个小坑,震得我手心发麻。王大伯教我顺着草根挖,先把表层的碎石清走,再一点点翻松底下的土。汗水顺着额角往下淌,滴在新翻的泥土里,竟有种说不出的踏实。没过几天,村里的荒地都热闹起来了。我家也在村东头找了片空地,父亲下工后就去刨地,母亲则把家里攒的旧筐子翻出来,准备装菜种。每天放学,我都先跑到地里帮忙,要么捡石子,要么帮父亲递水。有次我学着大人的样子挥锄头,没掌握好力气,一下砸在脚边,土块溅了一身,父亲却没骂我,只是笑着说:“慢慢来,种地急不得。”清明前后,各家的自留地都种上了菜。我家种了菠菜、小葱和茄子,每天早上上学前,我都要去地里看看,盼着种子快点发芽。没过多久,嫩绿的芽尖从土里冒出来,像一个个小脑袋,我高兴得跑去跟同学炫耀。夏天的时候,自留地里一片绿油油,母亲摘把小葱拌豆腐,再炒个茄子,就是一顿喷香的饭。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自己种的菜,吃起来格外有滋味。后来我考上了中学,要去镇上读书,临走前还特意去自留地看了看。父亲说:“放心去吧,我会把地种好,等你放假回来吃新鲜菜。”如今几十年过去,那片自留地早已换了模样,但我总记得1962年的春天,记得大人们挥锄头的背影,记得自己掌心磨出的茧子——那不仅是一片能长菜的土地,更是那年月里,老百姓心里稳稳的希望。
【心语直播】 之 [ 310 ]
流金
昨天 06:26
阅读 438
回复 2
江汉豚
粉丝
4558
关注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烦恼、焦虑和委屈,与其把这些情绪积压在心里,不如学会及时清理。找朋友倾诉,去户外散心,或是通过运动释放压力……扔掉那些不愉快的记忆和焦虑的想法,让心灵回归平静。当心情变得轻松愉悦,看待世界的眼光也会更加温柔,日子自然充满欢声笑语! 好友早安!
酒坊浮沉里的光阴
流金
前天 07:47
阅读 1286
回复 5
百花盛开
粉丝
3281
关注
酒坊浮沉里的光阴解放的锣鼓声还在村口回响时,父亲的老酒坊却先迎来了寒霜。那天几个穿干部服的人走进巷子,青石板路上的脚步声格外沉,他们指着酒坊里帮忙的王叔、表伯们,说父亲这是“剥削”,不容分说便让帮工们回了家。父亲站在空荡荡的酒坊里,看着蒙了薄尘的酒缸和静置的木甑,没争辩一句。先前他总天不亮就查窖温,夜里还对着账本盘算帮工的工钱,如今倒真成了“不操心”的人,只是吃饭时总盯着墙角那根竹探杆发愣。没几日,王叔领着表伯们找上了门。都是沾亲带故的,谁家日子都紧巴,没了酒坊的活计,连买盐的钱都凑不齐,更别提拖欠的工钱了。“哥,咱偷偷开吧,就做街坊的生意,没人知道。”王叔搓着手说。父亲沉默半晌,终是叹了口气,重新掀开了酒缸上的棉布。酒坊又热闹起来,蒸米的白汽、拌曲的声响、醇厚的酒香,悄悄漫回了巷子。父亲依旧把活计做得精细,只是收工后总会多张望几眼巷口。可安稳日子没撑过俩月,一个陌生男人推开了酒坊门,自称是税务员,说酒坊要交税,还要罚200元。“200元?”父亲手里的竹探杆“当啷”掉在地上。那时全家一年到头忙活,收入也才20元。他连夜把酒缸、木甑低价卖给了邻村的杂货铺,又牵走了家里唯一的老黄牛,可凑来的钱连零头都不够。税务员走时撂下的话,像块石头压得他直不起腰。那天晚上,父亲坐在空酒坊里,摸了摸冰冷的灶台,一夜没合眼。后来,巷口的木门再也没为酿酒开过,那些蒙着棉布的酒缸渐渐积满了灰,连空气里的酒糟香,都慢慢淡成了回忆。
假如有一天我遇到了你
流金
2020-05-26
阅读 2867
回复 8
向日葵66
粉丝
10
关注
假如有一天我遇到了你, 我会躲在人群中,不敢面对;假如有一天我遇到了你,我会用无视的眼神,擦肩而过;假如有一天我遇到了你,我会是淡漠的、冰冷的、仇恨的;假如有一天我遇到了你,转身背后的我是暗然的、难过的、悲伤的,然而只有我知道,这所有的表情只是伪装,只因:失去你痛有多深的条件反射;假如有一天我真的真的遇到了你,我想我终究还是会微笑着挥手告别,只因:深爱着;假如有一天我真的真的遇到你,转身背后的我一定是羡慕的、开心的、祝福的;黯然泪下之后仍然笑脸相迎!2020.5.25晚9:56
三代人的田野:从互助组到高级社的岁月
流金
09-15 10:46
阅读 1243
回复 4
百花盛开
粉丝
3281
关注
三代人的田野:从互助组到高级社的岁月我的爷爷,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总爱坐在老槐树下,给我们讲那些过去的故事。故事里,有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那是他们这代人走过的奋斗历程,也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爷爷说,刚解放那会,土地改革让农民们分得了土地,可新的难题接踵而至。一家一户,劳力少、牲口缺、农具也不齐全,面对广阔的田野,满心都是无力感。“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难断。”为了改变现状,互助组应运而生。村里的互助组,大多是几户贫农和下中农凑在一起。农忙时,大家分工明确,男人们负责耕地、播种,女人们除草、浇水,孩子们也不闲着,帮着捡拾遗落的麦穗。爷爷回忆起当年,眼里闪着光:“那时候,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你帮我家犁地,我帮你家插秧,没有谁藏着掖着,日子虽然苦,可心里头暖烘烘的。” 靠着团结协作,互助组的粮食产量渐渐提高,大家看到了希望。随着时间推移,互助组的规模不断扩大,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从临时互助组发展到常年互助组。后来,初级社登上了历史舞台。初级社实行土地入股,按地、劳各半或以劳为主的比例分红,保留社员土地所有权,但有了相当部分的共有生产资料,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爷爷说,初级社成立时,大家的积极性可高了。队里组织大家一起平整土地、兴修水利,还引进了一些新的种植技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大家齐心协力,购置了新的农具。虽然偶尔也会因为分红、土地使用等问题产生一些小摩擦,但在村干部的调解下,总能圆满解决。在初级社里,爷爷学会了使用新式步犁,他骄傲地说:“用上新式步犁,耕地的速度快多了,粮食产量也跟着涨。”再后来,高级社成立了。高级社取消土地报酬,各户的生产资料作价入社,实行按劳分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这一转变,让大家真正成为了命运共同体。村里组织开垦荒地,种上了大片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还派人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引进新型农机具。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社里开展劳动竞赛,看谁的地种得好,看谁的工分挣得多。在大家的努力下,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村里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爷爷感慨地说:“从互助组到高级社,这一路走来不容易,可大家的心始终在一起。那些年,虽然吃了不少苦,但为后来的好日子打下了基础。”如今,时代变迁,农村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时期那份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刻在了爷爷这代人的心中,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
我的外公
流金
08-18 05:19
阅读 3131
回复 9
百花盛开
粉丝
3281
关注
我的童年,总与一方满是药香的小院缠绕。那时父亲因政治运动常遭批斗,母亲怕那些风雨伤了我幼小的心,早早将我送到了外公身边——他是偏僻乡里的土医生,也是我童年最安稳的避风港。外公的院子从不是寻常模样,门前屋后都被药材占满了。瓜蒌藤蔓爬满竹架,垂着一个个青绿色的果实;麦冬在地上铺成一片细密的绿毯,叶片间藏着小小的花苞;金银花更淘气,顺着土墙往上攀,开得满院都是白的、黄的花。外公总在院里忙,施肥、剪枝、松土,身影在藤蔓间穿梭。我跟在他身后,踮着脚帮他提水桶浇苗,指尖沾着泥土,鼻尖萦绕着药材的清香,那味道,是我童年最安心的背景音。外公虽是土郎中,手里的土方子却救过不少乡邻。我至今记得那个闹大疮的小孩,脑后脖子上肿起一个吓人的脓包,哭了几天几夜,家人急得团团转。外公没先动手,反倒掏出糖果,又端来温好的蜂蜜水,笑着哄那孩子。小孩盯着外公慈祥的脸,渐渐止了哭;外公又拿一把小木梳,轻轻梳他的头发,痒得孩子咯咯笑起来。就在这笑声里,外公从棉花团里悄悄抽出一把小刀,快准地划开大疮,脓血水溅了我一脸。我没怕,反倒偷偷擦了擦脸,觉得外公像个会变魔术的人。后来每次换药,外公都让我来帮忙,看着那疮口一天天缩小,直到一周后彻底愈合,我才懂,外公的“魔术”里,藏着的是细心与底气。有一年县里要求种牛痘,说是能预防天花——那时大家都怕得天花,一旦染上,脸上就会留下坑坑洼洼的麻子,要跟着一辈子。疫苗发到乡里,外公接了三个村的接种任务。他让我和表姐当帮手,教我们用针轻轻刺破上臂三角肌的皮肤,滴上一滴疫苗,每次划两点、滴两滴,就算完成了。接种后,大部分人的伤口会红肿,外公说那是成功的信号。那段日子,外公起早贪黑,天不亮就带着我们赶路,直到天黑才回院,整整忙了七天,才把三个村的牛痘都种完。夜里我揉着酸困的胳膊,外公却笑着给我们煮红糖姜茶,说:“多救一个人,心里就多踏实一分。”外公还总教我认药方、记汤头。他看病时开处方,会让我在一旁看着,等病人走了,就让我照着方子抓药。时间久了,我也能背下些常用的方子。有次邻村来个中年男人,捂着右下腹喊疼,外公曾跟我说过,这种疼加大便不通叫“结症”,就是后来人说的阑尾炎。他看着我,说:“你来开方试试。”我攥着药方纸,想起“大黄牡丹皮汤”,一笔一划写下药名,抓了三付药。后来那男人来说,吃了两付就不疼了,我心里满是雀跃,外公拍着我的头说:“看病要用心,不能只记方子,要懂病的根。”最难忘的是给妈妈看病。那年我八岁,妈妈突然不吃饭,还总想吐。外公让我先诊诊看,我心里既紧张又兴奋。起初以为是胃病,可仔细一看,妈妈的眼睛有点发黄,我想起外公说的“眼黄、尿黄要留心”,忙问妈妈尿色怎么样。妈妈说尿少又黄,我又看了她的舌苔,心里有了底,小声说:“可能是急性黄疸肝炎。”外公点点头:“那你就开‘茵陈汤’吧。”我照着记忆抓了药,妈妈连服三付,眼黄慢慢退了,上腹部的饱胀感也没了,渐渐能吃饭了。看着妈妈好起来,我第一次觉得,外公教我的不只是药方,更是能守护亲人的力量。外公离开我已经几十年了,可那方飘着药香的小院,他哄孩子时的笑容,教我认药时的耐心,还有那些治病救人的小事,都像刻在我心里的印记,从未褪色。每当想起他,鼻尖仿佛又能闻到那熟悉的药香,暖得让人想哭——那是外公的味道,是爱与责任的味道,会陪我一辈子。
我的两位舅舅
流金
08-19 05:10
阅读 4279
回复 6
百花盛开
粉丝
3281
关注
外公膝下有两女两子,母亲是家中长女,嫁与父亲后,便扎根在那个因祖上有地有酒坊、解放后被划为地主成分的家里。姨妈是次女,嫁去城里做些小生意,日子过得还算安稳。在这姊妹俩之外,便是我记忆里性格、人生轨迹截然不同的两位舅舅。大舅舅的人生,总带着几分时代的厚重与遗憾。早年他被拉壮丁,成了国民党的兵。凭着一身吃苦耐劳的劲头,他在部队里从班长一步步升到排长,打仗时总冲在最前面,凭着一股不怕死的狠劲,又从营长升到了团长。我曾听家里人说,南京的国民党政界还曾专门给他授过奖,那时的他,正是人生中最意气风发的时刻。可这样的好景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国民党节节败退,蒋介石最终退守台湾,摆在大舅舅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跟着去台湾,要么留下。他终究是舍不得故土,选择随部队起义,加入了解放军。原以为能就此安稳生活,可他骨子里的旧思想,却让他在后来成了被管制的对象。几次运动中,他始终没能彻底“接受改造”,最后不仅被关押,还被送去了劳改农场。在农场的日子里,他疾病缠身,最终没能扛过去,就这样与世长辞。如今想起大舅舅,他那股不服输、敢冲敢拼的性格,依然清晰地留在我心里。小舅舅与大舅舅截然不同,他性格开朗,还特别好学上进。外公起初想让他学医,他没兴趣;后来又劝他学做生意,他也不愿意。机缘巧合下,他成了村大队的会计,凭着一股兢兢业业的劲儿,慢慢熬到了村大队书记的位置。只是在我小时候,因为我们家“地主”的成分不好,每次妈妈带我回外婆家,小舅舅总因为自己的身份,刻意与我们保持距离,很少和我们说话。那时的我,对他没有太多感情,更谈不上什么交流,总觉得他身上带着一股“官气”,隔着一层距离。如今我早已长大成人,两位舅舅的人生故事,却像老电影里的片段,总在不经意间浮现在脑海里。他们一个在时代浪潮里起起落落,带着遗憾离场;一个在乡土间踏实前行,却也曾因现实隔阂疏远。那些过往的片段,或许带着些许遗憾与陌生,却都成了我心里难以忘记的记忆。《图片來自网络》
人民公社大食堂: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
流金
08-15 04:09
阅读 4901
回复 16
百花盛开
粉丝
3281
关注
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浪潮席卷而来,人民公社大食堂便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也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1958年,全国农村积极响应号召,各村生产队纷纷成立公共食堂。“吃饭不花钱”的口号一经提出,便迅速点燃了人们的热情,大家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憧憬似乎在这一刻找到了现实的落脚点,很多地方更是迫不及待地宣布人民公社为全民所有制,开启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大胆尝试。在那些日子里,每到饭点,村庄里便热闹非凡。社员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纷纷来到食堂。食堂里,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享用着饭菜,一边分享着当天的见闻和劳动心得。墙壁上张贴着“讲究卫生”的标语,人们在饭前都会认真洗手,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大家都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食堂的工作人员用小推车将饭菜一一端上桌,才开始也有米饭和馒头,后来的主食大多是土豆、红薯等,偶尔也会有红薯面馍馍,这些简单的食物,在当时却能让社员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然而,这种看似美好的“共产主义大锅饭”模式,很快就暴露出诸多问题。那时生产队仓库的粮食一天天地减少,记得我们村的食堂,起初还能顿顿有饭吃,可没过多久,饭就变成了稀粥,到后来,连稀粥里都难见米粒,只剩下清汤寡水的菜汤。每家按人头分饭,大人能分到一碗清得能照见人影的菜汤,小孩只有半碗。我们家两个大人、三个小孩,总共只能领到三碗半,这点吃食哪里够填肚子?家里的锅早就上交去大办钢铁了,连自己生火做饭的家伙都没有,只能眼睁睁挨着饿。日子久了,我们这些孩子饿得连上学的力气都没有,常常走着走着就眼前一黑,晕倒在路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日益严重,粮食短缺、社员积极性受挫等状况愈演愈烈,最终,在1961年底,全国大多数公社食堂纷纷停办,这场试验型的“共产主义大锅饭”宣告终结。人民公社大食堂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两三年的时间,但它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热切追求和大胆探索,尽管这种探索由于缺乏经验和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而遭遇挫折,但也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追求理想社会的道路上,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注重实际,合理分配资源,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进步。《图片来自网络》
我要读书
流金
09-14 11:18
阅读 1690
回复 9
朱子功
粉丝
146
关注
我要读书 我看到现在一些学生沉湎于手机游戏,不好好读书,心里真不是滋味。想想我们过去读书的艰难,我不禁心生感慨。 一九八六年秋季开学,我继续担任初中三年级的班主任。开学一星期了,有一天晚上 ,我的上一届毕业的学生张伟国忽然背着被子来到我家,使我吃了一惊,我知道他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他说,他想上学,家里实在没有办法,就让他背着被子来找朱老师想办法。这一下可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已经开学一星期了,我能够想什么办法呢? 我陷入了沉思。一九五九年,我初中毕业,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我不能升学,辍学了。我每天哭泣 ,弄得面黄肌瘦已经要垮了,最后在我的老师帮助下, 才找到了出路。眼前张伟国的情况,我感同身受,我是十分理解,十分同情的。 我想来想去,想到了李智学老师。当年,李老师在长滩高中教书,是我的儿子的班主任,我在大口中学教书,我们两个关系很好。他现在被调到钟祥职业高中教书,我决定去找李老师帮忙。主意一定,我给学校请了假,第二天,我带着张伟国搭车到钟祥去“钟祥职高”。 到钟祥职高见到了李智学老师,他看到我带着一个学生背着被子来了,吃惊不小。我说明来意。李老师说:“朱老师,我们职高也不是随便进的,我们也是凭考试录取的啊!”我说 :” 这个我明白,可职高总是要求低一点吧。孩子失学太痛苦,实在没有办法,万般无奈,才来找你帮忙的。现在学生已经来了,你看着办吧。”李老师沉吟一阵子,说:“朱老师,真有你的,你是让我没有一点退路呀!”最终,李老师找职高学校领导,好说歹说 ,最后算是把张伟国安排职高读书了。我把张伟国一切都安排好了,我才放心地回大口学校。 事情过去了四十年,往事历历在目。孩子们读书不容易啊!故曰“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时,正是读书涨知识的黄金时期,家长和孩子们都要好好地珍惜这大好时光啊!现在这么好的上学读书条件,我们要克服那些不良倾向和习惯,努力上进,为走上美好的人生道路而努力吧!
外乡媳妇
流金
09-14 08:27
阅读 2144
回复 8
百花盛开
粉丝
3281
关注
外乡新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这个穷地方有个愁人的现状——男多女少。村里的青壮年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先犯怵的不是找不到心上人,是凑不齐彩礼和嫁妆。那时男方要备三转一响,女方得缝十床八床新被褥,可地里刨食的人家,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张家大哥二十七八岁还没成家,天天帮着家里喂猪、下地,夜里就坐在门槛上抽旱烟;李家二哥托人相了三次亲,每次都卡在彩礼上,最后姑娘家都另寻了人家。眼看着一批批小伙子熬成了“老光棍”,长辈们急得嘴上起泡,却没半点法子,一代人的婚姻,就这么被穷日子拖着、误着。转机是从村东头的老王叔开始的。他去四川走亲戚,见那边有些姑娘愿意往外走,便试着牵了线。第一个来的是四川姑娘小琴,跟着老王叔坐了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又转了三趟拖拉机才到村里。她不怕穷,就想找个踏实人过日子,最后和老实巴交的赵家二哥成了亲。消息传开后,村里不少人都动了心思。有人跟着去四川,也有人往宜昌的贫困山区跑。那些地方的姑娘家里条件不好,也盼着能找个安稳去处。王婶家的儿子就是从宜昌带回了媳妇阿秀,阿秀手巧,不仅会缝补,还跟着村里人学种果树,没过两年就把小日子打理得有声有色。后来,越来越多“外边的新娘”嫁到了村里。她们带来了不同的乡音,也带来了过日子的劲头。曾经愁眉苦脸的光棍汉们,有了媳妇,家里有了烟火气,干活也更有奔头。彩礼不再是拦路虎,两个人一起打拼的日子,反倒比讲究排场的婚姻更踏实。现在再提起那些年的事,老人们总说,是这些远道而来的姑娘,救了村里一代人的姻缘。她们像山间的溪流,从远方流来,滋润了这片曾因贫困而干涸的土地,也让一个个家庭有了温暖的模样。
生辰与时代同行
流金
09-13 05:27
阅读 1461
回复 9
百花盛开
粉丝
3281
关注
生辰与时代同行我的生日是1945年8月17日,这个日子嵌在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里,让它从出生起就有了不一样的重量。两天前的8月15日,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投降,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终获胜利,亿万国人热泪盈眶;这一年,联合国也正式成立,世界在战火后盼来和平的曙光。母亲常说,我属鸡,是“鸡子命”,一辈子难享富贵,只剩艰辛与勤快——这话,成了我人生的注脚。从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的赤脚医生,到守在社区诊室的基层医生,我在行医路上走了五十年。看着同行有人当上院长,有人经商成了大老板,我却始终记着“病人至上,他人第一”。谁家孩子发烧、老人卧床,一个电话我就赶过去,听诊器、血压计陪我走过无数街巷,日子过得清贫,心里却踏实。我的生日总与佳节撞个满怀。八月里常挨着中秋,月亮圆时,我要么在诊室加班,要么刚从病人家回来,咬一口月饼,就觉得满足;十月一日国庆节就在不远处,听着窗外的鞭炮声,想着自己能守护街坊健康,也算给这太平年月添了份微小的力量。如今我虽仍是个“穷医生”,却从不后悔。这生于1945年的生日,不仅刻着时代的记忆,更让我明白:所谓“鸡子命”的勤快,不是为了富贵,而是为了守住一份初心,一份与时代同温的温暖。
艰难考生路 汉江结情缘
流金
08-07 04:43
阅读 5915
回复 9
百花盛开
粉丝
3281
关注
一九六四年,我踏入河南焦作煤田地质学校,未料半年后学校下马支援农业,我被迫失学。同班同学何家珍带来一则消息,她武汉的舅舅提及广州美术学院将在武汉招生,她因对画画无感且无专长,便将此机会转予我,知晓我热爱绘画且有一定功底,劝我报名寄作品尝试。 在校时,每逢节日办庆祝刊,刊头画皆出自我手。曾有一幅“我们的工人有力量”的工人形象画作,在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还记得毛泽东生日时,齐白石所赠“海为龙世界,云为鹤家乡”的篆书对联发表于人民画报,我*夜临摹,从复写学描直至能熟练书写,在当时影响颇大,家中堂屋、邻里皆求字,就连班主任与校长也向我索要。 此文本是应南阳文化网征文而作,原计划写赴武汉考试途中因汉江船坏耽误考期之事,却不慎跑题,现回归正题。何家珍让我寄作品,我选了两幅自认为最佳之作寄出,近一个月后收到准考证,考试时间约在七月二十九日。 彼时南阳去武汉极为不便,无直达车,需多次转乘,路途遥远。何家珍舅舅建议坐船,南阳到襄樊无车,仅有短途班车。临近考试,我心急如焚,七月二十九日踏上赶考路,先坐班车,后步行百里至豫鄂交界,再乘马车赶到襄北劳改农场,又马不停蹄赶往襄樊汉江船码头,未敢住旅社,在候船室坐等明早五点的船。 午夜,在候船室结识新野考生张明良,他家庭条件优渥,武汉有亲戚。他说五天后能赶上考试,我俩相谈甚欢,他邀我考完去他家。在船上轮流休息,不觉已过两夜。第三夜,船因水小搁浅,后又发现船坏,船长称将从武汉调船。直至第四天才等来船,船行缓慢,每分每秒对我们而言都煎熬难耐。 八月二号船抵武汉,考期已过,我们仍前往武大附中,希望破灭。我随张明良到其姨母家,他表哥提及钟祥荆襄磷矿招工,我们前往。到矿上被编入临时工队,每日下井作业。张明良不堪吃苦,两日便回新野,我因家庭出身不佳,无依无靠,便留在矿山,就此与荆襄矿山结下不解情缘。 历经风雨数十载,我从临时矿工转为工区卫生员,再成为工区医生,后被保送至武汉医学院进修,成为代培生,苦学毕业,通过医师考试,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家执业医师。下图是伟人毛泽东生日时,著名画家齐白石所赠“海为龙世界,云为鹤家乡”的篆书对联
正在努力加载...
修改
钟祥论坛
号
温馨提示
用户账号安全系统已全面升级
1、以前的登录“用户名”变为“昵称”,仍对外展示
2、新增“
钟祥论坛
号”一项,用作登录,不对外显示,账号更安全
3、老用户的
钟祥论坛
号默认为昵称,建议修改下更安全
4、升级后共有三项:
钟祥论坛
号(登录用)、手机号(登录用)和昵称(显示用)
钟祥论坛
号
*以字母开头的字母、数字组合,4-16位
性 别
男
女
确 认
下次再改
是否取消关注?
确定
取消
复制链接后可粘贴发给好友!
复制链接
取消分享
提示
请使用手机APP发布,去
快速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