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后再发布主题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30天
选择浏览方式:

老天何意

文学 11-14 19:57 阅读 3286 回复 9
冬播季节到了,周边村组都在行动,唯老家鱼静水平,波澜不惊。小麦和油菜,年景好亩纯收入400百元,反之就不好说了。乡亲们到龄的都有退休工资,不在乎三瓜两枣,不到年龄的见别人不种,就也跟着不种:难道我家差那千儿八百!我没打算冬播,但三块田有块是个高坎堰埂,长满了荆棘恶障,不除已影响到耕种。于是买了个锂电锯,趁着天气晴朗,连着回去清除,但有些地方根本不好弄,只能作罢。坐在田埂上休息,面对此景,往事历历在目,忽然意识到一件事情,不由得惊悚了一下。我种的这几块田,小时候听父亲讲,是我家的祖产。人民公社时,分片割田埂,这几块田的田埂又分给了我家。那时烧窑用茅柴,卖茅柴也就成了农家的一笔收入,所以,秋收一过,人们都抢着砍柴,割田埂。像这种高坎恶障的地方,无疑是惹人眼红的地方,因为能有很多荆棘杂柴嘛。比如有的田埂上百米,也就只有三五捆茅草,而这种高坎堰埂却能砍四五十捆,荆棘柞刺又压秤,都是钱呀!我们兄弟4人,有两个弟弟一直在老家种田,而我不满17岁离家,40多年没种田,也没想过老家会给我分口粮田。以前没多想,今天陡然意识到这是几亩祖田,是当地水源好的上等良田,它们落在了我的手里,老天何意?我没有买社保,难道这是祖宗在庇佑我?只是我此生已不缺吃喝,小病就医,大病就死。曾经视为财富的荆棘恶障,已经成为耕种这块田的负担,我愿意种几年,还能种几年,真的不好说。
文化自信,深植于脚下土地的千年文脉。在中华文明的史诗中,明代是承前启后的华彩篇章。而要读懂这个王朝,我们的目光不必只停留在北京紫禁城的金瓦红墙,或南京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在湖北中心、钟聚祥瑞之地,明显陵这座静卧的皇家陵寝,正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明代历史的精神之门。入口之一:从“藩王地”到“帝王陵”的政治博弈。明显陵,是明代“大礼议”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事件,在荆楚大地上刻下的不朽印记。这里长眠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帝王,而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生父——兴献王。当年,朱厚熜应诏入京,继承大统之后,为了替生父争得帝王之名,与整个文官集团展开了一场历时数载的权谋较量。最终,一座原本规制严谨的亲王墓,在皇权的意志下被不断扩建,升格为气势恢宏的帝陵。那独一无二的“一陵两冢”格局,正是这场博弈最沉默、最有力的胜利宣言。入口之二:从“盘龙菜”到“阳春白雪”的文化交融。历史的密码,不仅铭刻于碑碣之上,也飘香在寻常的烟火气里,流淌在隽永的辞赋之间。相传嘉靖皇帝北上途中,随行厨师匠心独运,创制出“吃肉不见肉”的盘龙菜。这道源于钟祥的帝王美食,是饮食智慧融入政治传奇的生动见证。钟祥的文脉,远不止于此。这片土地,是楚辞大家宋玉的故里,那“阳春白雪”的千古绝唱便在此孕育。从市井巷陌的盘龙菜,到文人雅集的阳春白雪,钟祥完美诠释了中国文化由俗入雅、交融共生的独特气质。入口之三:从“莫愁湖”到“明显陵”的山水格局。钟祥的山水,是解读这片土地的玄妙密钥。莫愁湖国家湿地公园烟波浩渺,不仅是生态绝佳的自然画卷,更是钟祥作为“养生山水、长寿福地”的鲜活印证。它与背倚纯德山、前绕曲水河的明显陵,共同勾勒出“北枕山峦,南接湖面”的理想风水蓝图。这方山水,既孕育了《阳春白雪》的高雅情致,也承载了帝陵的肃穆庄严,堪称“天造地设、人杰地灵” 的千古吉壤。入口之四:一座“微缩帝陵”背后的皇权余波。在明显陵正南,莫愁湖与镜月湖的环抱之间,还隐藏着一处更为精巧的秘境——小皇陵(范氏一品夫人墓)。若您亲身到访,便能感受其独特的空间序列:自北门入,向南前行不远,左转东望,整个墓园沿东西轴线徐徐展开。这里仿佛是明显陵的“微缩秘境”,神道、石像生、棂星门,帝陵元素一应俱全。墓主与功臣郭勋一族关联密切,这座超乎规制的墓葬,正是“大礼议”风波后,皇权投桃报李的直接物证。它让那段波谲云诡的宏大历史,有了一处可供漫步沉思的具象空间。入口之五:一部小说里的乡土记忆。当我们通过建筑、美食、山水触摸历史时,钟祥还为我们准备了一个独特的“文本入口”——那就是本土作家冯道信先生的历史小说《嘉靖内传》 。这本书巧妙地将正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熔于一炉。作者是深耕于此的乡土作家,他所采撷的传说、描绘的山水、塑造的人物,都带着浓郁的“钟祥味道”。通过他的笔触,我们看到的历史不再是国家叙事的冰冷复刻,而是浸润着乡土情感、民间智慧与个人命运的生动故事。从历史入口,回到烟火人间。探访完庄严肃穆的明显陵,转身便可浸入近邻莫愁村的鲜活人间。虽百步之遥,却恍如隔世,瞬间从明清旧事步入现代一个既充满烟火气、又流淌着文脉的奇妙天地。在这里,您不仅能品尝最地道的御膳盘龙菜,在青石板街巷中寻觅打卡,沉浸于篝火晚会的热烈欢腾;更值得为之驻足的,是藏身于这片繁华之中的“余秀华文学艺术馆” 。它的存在,如同一个安静的文化坐标,让您在品味世俗欢愉之余,也能感受当代文学与艺术的纯粹力量。回眸,明显陵的恢宏,并非钟祥历史文化的句号。它如同这部史书最辉煌的序章,而兴献王曾一度钟情的 “三台十八景”,才是徐徐展开的隽永长卷。 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光荣如果说明显陵是湖北钟祥历史中一段凝固的皇家史诗,那么散落在古郢城内的 “三台十八景” ,便是一幅徐徐展开、呼吸至今的荆楚风雅长卷。它并非一处单一的景点,而是一个延绵千年的文化意象体系,将历史的厚重化解于山水亭台之间,让楚地的文脉在寻常烟雨中生生不息。风雅之源:从舜帝兰花到阳春白雪“三台”之冠,首推 兰台。相传舜帝南巡,于此筑台并亲手植下蕙兰,“天下第一台”由此得名。这里不仅是楚襄王与文学家宋玉“仰天而笑”的故地,更是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等千古典故的诞生之源。当楚王于此发出“快哉此风”的感慨时,便已为钟祥奠定了超越千年的风雅基调。与兰台相伴的 阳春台,因那首失传已久的高雅名曲《阳春》而得名,成为“三台十八景”的灵魂所在。而子胥台,则将历史的指针拨向更古远的春秋,相传名将伍子胥曾在此屯兵,为这幅风雅长卷注入了一段金戈铁马的雄浑插曲。十八景全图:遗失与现存的诗意坐标“十八景”的具体所指,因年代久远,部分已难以精确考证。但根据清代《钟祥县志》及历代文人诗赋和联网搜寻,目前较为公认的景致包括以下十八处。它们中的许多名字本身,就是一首绝句:1. 阳春烟树 - 阳春台的春日美景2. 白雪晴岚 - 古白雪楼雨后的山间雾气3. 石城春雨 - 郢中石城路的雨中景致4. 兰台午风 - 兰台夏日午后的清凉之风5. 莫愁古渡 - 莫愁湖边的古渡口6. 汉皋别意 - 汉水边送别的意境7. 龙山晓钟 - 龙山报恩寺的清晨钟声8. 仙桥夜月 - 仙桥(今名探花坊)的月夜9. 胥台振彩 - 子胥台的辉煌气象10. 樠木樵唱 - 樠木山樵夫的歌声11. 白塔穿云 - 文风塔(白塔)高耸入云12. 孟亭梅雪 - 孟亭(浩然亭)的梅雪之景13. 玄妙仙乐 - 玄妙观(元妙观)的道教音乐14. 利涉倒流 - 利涉桥(老公安局附近)下的流水15. 花港流香 - 宫塘渔港的花香16. 莲亭香泛 - 莲亭的荷花香17. 曲水依云 - 曲水河的流云倒影18. 宋井寒泉 - 宋玉井水的清冽(注:由于历史变迁和城市改造,好多景点的具体位置或已湮没,但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它们共同构成了钟祥的文化记忆。)文脉传承:从帝王吟咏到民间记忆这幅长卷的珍贵,在于它并非沉睡的遗迹。兴献王朱祐杬在就藩钟祥期间,便常流连于此间山水,其个人雅趣无疑深刻影响了少年嘉靖的审美世界。从李白“郢中白雪且莫吟”的唱和,到白居易“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的遥想,历代文人的步履与墨宝,不断为这幅长卷题写新的注脚。当代回响:在古城巷陌中寻访千年风雅今日寻访“三台十八景”,是一场与历史的温柔对话。您可以在修复后的阳春台上凭栏远眺,感受“阳春烟树”的意境;漫步于莫愁湖畔,想象“莫愁古渡”的离别场景;或是立于文风塔下,仰望“白塔穿云”的奇观。当地政府对历史街区的持续修复,正让这些沉睡的风景逐渐苏醒,重新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结语钟祥的“三台十八景”,是一部用土地书写的《诗经》,其中有“风”的质朴,有“雅”的意趣,更有“颂”的恢宏。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仅存在于帝陵的庄严规制里,更流淌在兰台的清风、莫愁的碧波与那传唱了千年的“阳春白雪”之中。这幅穿越时空、拥有清晰坐标的长卷,正等待着您的造访。附录:清乾隆六十年邑人杜光德主修的第三部《钟祥县志》称:“相沿古歌一首,词甚俚然,传播已久,不可删也。”其诗文曰:“龙山松柏翠光浮,利涉桥边水倒流,玄妙观中仙乐奏,石城高压汉江楼,阳春曲调人难和,白雪楼前月一钩。姨娘并阙流泉滴,龟鹤池清去复流,古墓叔敖云绕绕,兰台境步慢悠悠,烟锁莫愁村外草,舟横涮马伴眠鸥,朱门谁识寥天月,樠木山头守节侯,鞭尸滩际鸳鸯戏,恸父含冤子报仇,梅福炼丹升仙去,清泥池旁仙子游,云雨未来因宋玉,楚王余恨几千秋。”从这首古歌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三台十八景”的影子,引以为证。
正在努力加载...
提示
请使用手机APP发布,去快速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