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后再发布主题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30天
选择浏览方式:

荷之印象

文学 1小时前 阅读 63 回复 0
荷之印象 这世上有万千种草,开着千万种花。 唯独,有一种绿植是如此特别,既非一般的草:不枝不蔓;更非寻常的花:袅袅娜娜;单就它的叶子而言,碧绿、宽大,且帽子似的圆。出于水却绝不粘连,反而把托着的水滴幻化成颗颗晶莹剔透般的珍珠。 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普普通通的池塘。在春末和煦阳光的照耀下,时不时悄悄的从平静的水面上露出几个翠绿的、尖尖的角,随即便悄然的或贴着水面,或婷婷于水面之上舒缓的铺展开来。那一片片神圣般的绿哦,间或叶面上出现几颗玲珑的珠。瞬间从前熟视无睹的没任何存在感的池塘,转变成眼前仙气十足的、立体的画卷。就好像技艺高超的画师刚刚绘就似的,是那样的鲜活、养眼。 不日,火热的夏天来了,荷叶便疯狂般的茁壮,很快便铺满了整个池塘,昨天还宽阔的样子,似乎一夜之间便显得如此的拥挤,不过,整体而言,感觉还是有序且错落有致的,并不像其它的草那么杂乱无章。满塘的绿在耀眼的阳光照射下,依然生机勃勃。这时,人们偶尔经过池塘,荷叶那特有的绿色的清香便蒸腾散发,恰似一团负离子扑鼻而来,清新不俗。随之,在这层层叠叠的碧绿中,神秘的伸出几枝,不,冒出数十支青白或者粉绿的花苞。之后就简单了,骄阳之下,一盏盏神话传说中的宝莲灯,便在光天化日里展开了。一瓣一瓣的打开,露出那鹅黄的胎,粉嫩的蕊,沁脾的香便随之微风和蒸腾的水汽弥漫开来……不禁想起“此香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应景的句子。在田田葳蕤的叶子、婀娜婷婷的花朵之后,自然而然的,便是让人垂涎欲滴、口齿留香的莲蓬了。当然,更不能忘记那置身于污泥的,默默奉献的藕。 白天的荷塘已经使人流连忘返,月光下的荷塘更加让人神往……不过,此情此景早已被朱自清老先生描述得镏珠毕现、酣畅淋漓,我之爱荷亦因熟读“荷塘月色”并被连累之。故而,月下之荷塘情形之林林总总,诸君不妨重温朱老夫子的“荷塘月色”吧。 爱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荷集端庄、圣洁、美丽于一身,且与世无争。使人身心俱向往之。窃以为:老天爷之所以让此物流落凡尘,其目的在于让吾辈通过观赏荷的美,予人类以警示,使人们秉持操守,清心寡欲,崇尚雅洁。正所谓: 心净尘不染,理清水不沾,简洁生之道,无欲自圆满……

春去春又回(散文)

文学 06-28 20:09 阅读 1501 回复 3
春去春又回 (散文) 原载 荆楚作家网 《今日钟祥报》 那年那月那日,钟祥市委机关报《钟祥日报》的同伴们,编完最后一期报纸,面对镜头,全体编辑、记者和有关人员在挥手之间和身后的新闻办公大楼作别。这个历史的镜头本在惭已繁忙的新的工作岗位上慢慢淡忘。 是那年暑假,我来到四川乐山市郭沫若纪念馆前想起这一幕。镜头摄下我和郭老(塑像)的合影。郭老神采奕奕,手中的笔和我国的第一部最有影响的新诗集《女神》,似向我们昭示什么。 郭老与《钟祥报》有一段缘份,1957年2月,郭老在万忙之中亲笔题写《钟祥报》报头,1962年初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钟祥报》奉命停办。 1992年7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钟祥报》复刊(省内刊号),后取得全国公开刊号,出版《钟祥日报》。匆匆十一年,《钟祥日报》与全市百万人民同甘苦,共忧乐,为钟祥的经济发展,为钟祥的社会稳定,为钟祥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尽心竭力。新的形势发展,《钟祥日报》作为县市级党报,奉党中央、省委、荆门市委指示,于2003年11月底前停办。郭老的不朽诗篇《凤凰涅槃》,烈火熊熊,美丽的凤凰在烈火中飞翔而出,告别过去,迎接新的未来。历史和现实迭影,我和我的同仁们在钟祥市委、市政府关怀下,挥一挥手,作别往日的云彩,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好在往昔的岁月,我们的辛勤汗水用笔记录下来,火热的生活,美丽的乐章,有我们的喜、怒、哀、乐。这充满青春、充满火热、充满激情、充满战斗的日子里,我用笔记录下近百万的文字,反映家乡钟祥的新貌。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翻阅过去的文字,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和感慨。人啊,沧海之一粟,岁月之无穷。我从100余万字的篇章中选出10余万字,既有领导干部,更多是平民百姓的生活记录。我作为一个党报新闻记者,与他们心心想通、脚印相连、身影相伴,《钟祥日报》作为一个阶段已成为历史的回忆,但我从昨天的海洋捡拾些许贝壳,这些贝壳也许不那么闪亮,不那么完整,但它毕竟记录下历史的沧桑,历史不会忘记,大地不会忘记,因为我和我的同伴们在这里撒下辛勤的汗水。汇编成册的文章,也许有一些意义。春去春又回,花开花又落。人们啊,总是穿梭于时空中间,我从小小的乡村走出,因工作关系,去过全国不少地方,采访过不少杰出或平凡人物。我最怀想的是春天里,故乡老屋外,黎明前匆匆的脚步声,它似乎昭示人们,人勤春来早…… 我练笔为文,收录的第一部散文集,是我在出任《钟祥日报》新闻记者、责任编辑期间所写的文章,我努力用文学之笔,客观、深情记录之。对我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愿用笔讴歌家乡更加美好的明天!谨此,感谢在我生命历程中给我无数帮助的所有长者和朋友们!感谢《人民文学》杂志时任常务副主编(后任主编)韩作荣老师为拙作散文集的题词:“敢为人民鼓与呼 ”! 原貌的《钟祥日报》复刋后暂停,但仍留有部分战友“留守“,后工作需要,恢复独立建制,成立钟祥市新闻中心,编发《今日钟祥》报,市政府新闻网,钟祥手机报。再发展,市新闻中心与市广播电视总台组成市融媒体中心,继续发扬光大,为全市政治经济服务!不久前,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新型的《今日钟祥》报,有一种久别亲人的感觉,有一种家的温暖和温馨!采编队伍年富力强,业务过硬,思想觉悟高!从总编 、副总编.专刊部主编 、责任编辑 、版面编辑,个个敬业专注忙碌着,这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钟祥日报》《今日钟祥》报一脉相承的发展着!笔者我谨衷心祝福钟祥新闻事业文学事业的明天更美好!家乡的明天一切更美好!(王清志)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湖北省中语会会员 曾获中宣部宣教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联合评选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湖北省报业协会省优秀编辑奖 著有散文诗歌新闻教育理论文章百余万字)

从高考说杜甫(散文)

文学 06-28 05:51 阅读 1536 回复 0
从高考说杜甫 (散文)原载 荆楚作家网 《今日钟祥》报 以前湖北省高考作文题是: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代替的。”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学生丙:“即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题选自杜甫的《春望》,全诗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著名作家刘富道说:“今年高考题目出得很有文化含量,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也考察了学生对文化、历史、过去生活方式的理解。既能就事论事写家书的变与不变,也能引申开去谈,可谓答案多种多样。”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刘川鄂说:“今年湖北高考作文题书香味很浓,旨在引导学生认知时代、社会、人文现象,有时代感,有思辨性。学生的审题、对题目的认知能力,在写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越来越忙碌的时代,杜甫穿越千年时空,以这种方式重新温暖我们的心灵,杜甫和他同时代的大师是人类的精神篝火!让我们深深的感到杜甫真好!寻找从小学到高中经常和我们见面的名句、名篇摘录下来,去共同感受他的温暖。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 ) 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愁 》、《望岳 》、《登楼 》、《题张氏隐居 》、《玉台观 》、《梅雨 》、《新秋 》穿行在中小学课本中。 当我们从一个物欲化的时代寻找文学气息时,我们需要富有魅力公信力的文学脊梁和精神脊梁的挺立,人们重新呼唤杜甫。他,给我们一个奋发有为、充满力量的人生坐标。因为,通过美丽的文字我们触摸到一颗温润与坚强而沧桑的心灵,盛唐时期的诗人杜甫,曾被郭沫若称为“诗中圣哲,笔底波澜”。他一生忧国忧民,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因此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景仰。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杜甫的远祖杜预,在西晋时做过当阳城侯,曾为西晋灭吴立下汗马功劳,传到杜甫,已是第13代了。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曾做过修文馆学士,尚书膳部员外郎。 杜家本湖北襄阳人,因杜甫的曾祖杜依艺做过监察御史,后徙河南巩县县令,举家迁到河南巩县一直到杜甫这一代。杜甫的父亲杜闲,官拜朝议大夫、充州司马、奉天令。杜甫生于公元712年,自幼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很有政治抱负,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唐玄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两人曾互有诗相赠。杜甫生逢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王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诗歌的基调。他的诗,在当时就获得了“诗史”的美称。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除力量和慰藉之外,她更像是一种生命的力量与灵魂,感染乃至唤醒另一个生命的力量与灵魂。巴金说:“文学能给人光热和希望,能让人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我想,作品要有光和热,首先作家自己的心里要有光和热。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我们常常读杜甫的作品感到一种蓬勃生命的力量。(王清志)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湖北省中语会会员)
正在努力加载...
提示
请使用手机APP发布,去快速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