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后再发布主题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30天
选择浏览方式:
文∥光荣如果说明显陵是湖北钟祥历史中一段凝固的皇家史诗,那么散落在古郢城内的 “三台十八景” ,便是一幅徐徐展开、呼吸至今的荆楚风雅长卷。它并非一处单一的景点,而是一个延绵千年的文化意象体系,将历史的厚重化解于山水亭台之间,让楚地的文脉在寻常烟雨中生生不息。风雅之源:从舜帝兰花到阳春白雪“三台”之冠,首推 兰台。相传舜帝南巡,于此筑台并亲手植下蕙兰,“天下第一台”由此得名。这里不仅是楚襄王与文学家宋玉“仰天而笑”的故地,更是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等千古典故的诞生之源。当楚王于此发出“快哉此风”的感慨时,便已为钟祥奠定了超越千年的风雅基调。与兰台相伴的 阳春台,因那首失传已久的高雅名曲《阳春》而得名,成为“三台十八景”的灵魂所在。而子胥台,则将历史的指针拨向更古远的春秋,相传名将伍子胥曾在此屯兵,为这幅风雅长卷注入了一段金戈铁马的雄浑插曲。十八景全图:遗失与现存的诗意坐标“十八景”的具体所指,因年代久远,部分已难以精确考证。但根据清代《钟祥县志》及历代文人诗赋和联网搜寻,目前较为公认的景致包括以下十八处。它们中的许多名字本身,就是一首绝句:1. 阳春烟树 - 阳春台的春日美景2. 白雪晴岚 - 古白雪楼雨后的山间雾气3. 石城春雨 - 郢中石城路的雨中景致4. 兰台午风 - 兰台夏日午后的清凉之风5. 莫愁古渡 - 莫愁湖边的古渡口6. 汉皋别意 - 汉水边送别的意境7. 龙山晓钟 - 龙山报恩寺的清晨钟声8. 仙桥夜月 - 仙桥(今名探花坊)的月夜9. 胥台振彩 - 子胥台的辉煌气象10. 樠木樵唱 - 樠木山樵夫的歌声11. 白塔穿云 - 文风塔(白塔)高耸入云12. 孟亭梅雪 - 孟亭(浩然亭)的梅雪之景13. 玄妙仙乐 - 玄妙观(元妙观)的道教音乐14. 利涉倒流 - 利涉桥(老公安局附近)下的流水15. 花港流香 - 宫塘渔港的花香16. 莲亭香泛 - 莲亭的荷花香17. 曲水依云 - 曲水河的流云倒影18. 宋井寒泉 - 宋玉井水的清冽(注:由于历史变迁和城市改造,好多景点的具体位置或已湮没,但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它们共同构成了钟祥的文化记忆。)文脉传承:从帝王吟咏到民间记忆这幅长卷的珍贵,在于它并非沉睡的遗迹。兴献王朱祐杬在就藩钟祥期间,便常流连于此间山水,其个人雅趣无疑深刻影响了少年嘉靖的审美世界。从李白“郢中白雪且莫吟”的唱和,到白居易“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的遥想,历代文人的步履与墨宝,不断为这幅长卷题写新的注脚。当代回响:在古城巷陌中寻访千年风雅今日寻访“三台十八景”,是一场与历史的温柔对话。您可以在修复后的阳春台上凭栏远眺,感受“阳春烟树”的意境;漫步于莫愁湖畔,想象“莫愁古渡”的离别场景;或是立于文风塔下,仰望“白塔穿云”的奇观。当地政府对历史街区的持续修复,正让这些沉睡的风景逐渐苏醒,重新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结语钟祥的“三台十八景”,是一部用土地书写的《诗经》,其中有“风”的质朴,有“雅”的意趣,更有“颂”的恢宏。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仅存在于帝陵的庄严规制里,更流淌在兰台的清风、莫愁的碧波与那传唱了千年的“阳春白雪”之中。这幅穿越时空、拥有清晰坐标的长卷,正等待着您的造访。附录:清乾隆六十年邑人杜光德主修的第三部《钟祥县志》称:“相沿古歌一首,词甚俚然,传播已久,不可删也。”其诗文曰:“龙山松柏翠光浮,利涉桥边水倒流,玄妙观中仙乐奏,石城高压汉江楼,阳春曲调人难和,白雪楼前月一钩。姨娘并阙流泉滴,龟鹤池清去复流,古墓叔敖云绕绕,兰台境步慢悠悠,烟锁莫愁村外草,舟横涮马伴眠鸥,朱门谁识寥天月,樠木山头守节侯,鞭尸滩际鸳鸯戏,恸父含冤子报仇,梅福炼丹升仙去,清泥池旁仙子游,云雨未来因宋玉,楚王余恨几千秋。”从这首古歌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三台十八景”的影子,引以为证。

老天何意

文学 前天 19:57 阅读 1586 回复 4
冬播季节到了,周边村组都在行动,唯老家鱼静水平,波澜不惊。小麦和油菜,年景好亩纯收入400百元,反之就不好说了。乡亲们到龄的都有退休工资,不在乎三瓜两枣,不到年龄的见别人不种,就也跟着不种:难道我家差那千儿八百!我没打算冬播,但三块田有块是个高坎堰埂,长满了荆棘恶障,不除已影响到耕种。于是买了个锂电锯,趁着天气晴朗,连着回去清除,但有些地方根本不好弄,只能作罢。坐在田埂上休息,面对此景,往事历历在目,忽然意识到一件事情,不由得惊悚了一下。我种的这几块田,小时候听父亲讲,是我家的祖产。人民公社时,分片割田埂,这几块田的田埂又分给了我家。那时烧窑用茅柴,卖茅柴也就成了农家的一笔收入,所以,秋收一过,人们都抢着砍柴,割田埂。像这种高坎恶障的地方,无疑是惹人眼红的地方,因为能有很多荆棘杂柴嘛。比如有的田埂上百米,也就只有三五捆茅草,而这种高坎堰埂却能砍四五十捆,荆棘柞刺又压秤,都是钱呀!我们兄弟4人,有两个弟弟一直在老家种田,而我不满17岁离家,40多年没种田,也没想过老家会给我分口粮田。以前没多想,今天陡然意识到这是几亩祖田,是当地水源好的上等良田,它们落在了我的手里,老天何意?我没有买社保,难道这是祖宗在庇佑我?只是我此生已不缺吃喝,小病就医,大病就死。曾经视为财富的荆棘恶障,已经成为耕种这块田的负担,我愿意种几年,还能种几年,真的不好说。

春去春又回(散文)

文学 06-28 20:09 阅读 4945 回复 5
春去春又回 (散文) 原载 荆楚作家网 《今日钟祥报》 那年那月那日,钟祥市委机关报《钟祥日报》的同伴们,编完最后一期报纸,面对镜头,全体编辑、记者和有关人员在挥手之间和身后的新闻办公大楼作别。这个历史的镜头本在惭已繁忙的新的工作岗位上慢慢淡忘。 是那年暑假,我来到四川乐山市郭沫若纪念馆前想起这一幕。镜头摄下我和郭老(塑像)的合影。郭老神采奕奕,手中的笔和我国的第一部最有影响的新诗集《女神》,似向我们昭示什么。 郭老与《钟祥报》有一段缘份,1957年2月,郭老在万忙之中亲笔题写《钟祥报》报头,1962年初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钟祥报》奉命停办。 1992年7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钟祥报》复刊(省内刊号),后取得全国公开刊号,出版《钟祥日报》。匆匆十一年,《钟祥日报》与全市百万人民同甘苦,共忧乐,为钟祥的经济发展,为钟祥的社会稳定,为钟祥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尽心竭力。新的形势发展,《钟祥日报》作为县市级党报,奉党中央、省委、荆门市委指示,于2003年11月底前停办。郭老的不朽诗篇《凤凰涅槃》,烈火熊熊,美丽的凤凰在烈火中飞翔而出,告别过去,迎接新的未来。历史和现实迭影,我和我的同仁们在钟祥市委、市政府关怀下,挥一挥手,作别往日的云彩,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好在往昔的岁月,我们的辛勤汗水用笔记录下来,火热的生活,美丽的乐章,有我们的喜、怒、哀、乐。这充满青春、充满火热、充满激情、充满战斗的日子里,我用笔记录下近百万的文字,反映家乡钟祥的新貌。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翻阅过去的文字,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和感慨。人啊,沧海之一粟,岁月之无穷。我从100余万字的篇章中选出10余万字,既有领导干部,更多是平民百姓的生活记录。我作为一个党报新闻记者,与他们心心想通、脚印相连、身影相伴,《钟祥日报》作为一个阶段已成为历史的回忆,但我从昨天的海洋捡拾些许贝壳,这些贝壳也许不那么闪亮,不那么完整,但它毕竟记录下历史的沧桑,历史不会忘记,大地不会忘记,因为我和我的同伴们在这里撒下辛勤的汗水。汇编成册的文章,也许有一些意义。春去春又回,花开花又落。人们啊,总是穿梭于时空中间,我从小小的乡村走出,因工作关系,去过全国不少地方,采访过不少杰出或平凡人物。我最怀想的是春天里,故乡老屋外,黎明前匆匆的脚步声,它似乎昭示人们,人勤春来早…… 我练笔为文,收录的第一部散文集,是我在出任《钟祥日报》新闻记者、责任编辑期间所写的文章,我努力用文学之笔,客观、深情记录之。对我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愿用笔讴歌家乡更加美好的明天!谨此,感谢在我生命历程中给我无数帮助的所有长者和朋友们!感谢《人民文学》杂志时任常务副主编(后任主编)韩作荣老师为拙作散文集的题词:“敢为人民鼓与呼 ”! 原貌的《钟祥日报》复刋后暂停,但仍留有部分战友“留守“,后工作需要,恢复独立建制,成立钟祥市新闻中心,编发《今日钟祥》报,市政府新闻网,钟祥手机报。再发展,市新闻中心与市广播电视总台组成市融媒体中心,继续发扬光大,为全市政治经济服务!不久前,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新型的《今日钟祥》报,有一种久别亲人的感觉,有一种家的温暖和温馨!采编队伍年富力强,业务过硬,思想觉悟高!从总编 、副总编.专刊部主编 、责任编辑 、版面编辑,个个敬业专注忙碌着,这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钟祥日报》《今日钟祥》报一脉相承的发展着!笔者我谨衷心祝福钟祥新闻事业文学事业的明天更美好!家乡的明天一切更美好!(王清志)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湖北省中语会会员 曾获中宣部宣教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联合评选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湖北省报业协会省优秀编辑奖 著有散文诗歌新闻教育理论文章百余万字)

怀念姨夫

文学 11-13 21:59 阅读 2667 回复 12
今天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也不是他的忌辰。我甚至不知道他具体死在哪年哪月了。只记得,今天是节后上班的第二天。上午跟朋友聊网文创作要实名认证,得在一个月里写出多少篇好文章才行,这叫“榨油”。这个词,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姨夫。姨夫个头不高,但粗壮结实,皮肤黑黝黝的,而且多毛。96年左右,我在乡镇工作。说是吃公家饭,好听,其实养家都难。当时老婆大姑的女婿,在潜江做豆腐生意,说缺人。我和姨夫商量,不是他去就是我去。后来那个老表见了我们,决定要姨夫。我心里还难受了几天,毕竟一年能挣好几万呢。不到一年,姨夫回来了。又黑又瘦。再仔细看,好像又没怎么变,就像榨油机刚开始榨第一道菜籽、芝麻的样子。他说:“哥哥,都你没去,你去了估计早就回来了。”“为何?”我有些纳闷。他说:“刚去,唐哥和我还轮流起早,后来就不一样了。到了点,他就喊我,叫我打起手。起早不说,生意好,总有忙不完的活。我一忍再忍,实在吃不消就回来了。”我听了,心里暗自庆幸躲过一劫。转念一想,他这趟亏也没白吃。从泡黄豆到磨浆、烧浆、点浆,最后做成豆腐,关键技术全掌握了。这为他日后开店打下了基础。后来,我和老婆在镇上开了家酒店,姨夫和姨妹去宜都他姐夫那做豆腐。餐馆生意好,但欠账多。为了继续开下去,我打电话向姨夫求助。他二话不说:“哥,我只有2个人,店里走不开,要不麻烦你自己过来取。”我放下电话就出发,乘冷水到荆门的班车,再转车到宜昌,当天晚上到了宜都。很快找到在市场做豆腐的他们。到了饭点,他俩自己没做饭,热情地领我到旁边小餐馆,说早就联系好了,只等我一到就开吃。我被这份热情感动,小斟之后,说了些感激的话。饭后看了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不是太好。租的市场门面房,外面做豆腐,里面腾出块地方睡觉,比较简陋。上厕所要出门拐弯上二楼。事后听帮工地说,有回去厕所,发现姨夫在里面坐着睡着了,喊都喊不醒。我当天带着他备好的钱就回了冷水。字据欠条,自然没打。后来单位集资买房,也是从他那儿借的,是姨妹通过邮局转过来的。再后来,姨夫在异乡突发脑溢血,人没了。等我从宁波赶回来,他的遗体已运回钟祥老家雷垱村。我和爱人参加了他的葬礼。礼毕,看到帮忙的人说笑着吃着豆皮格子,我心如刀割!唉,真是“好人命不长,祸害一千年!〞
文化自信,深植于脚下土地的千年文脉。在中华文明的史诗中,明代是承前启后的华彩篇章。而要读懂这个王朝,我们的目光不必只停留在北京紫禁城的金瓦红墙,或南京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在湖北中心、钟聚祥瑞之地,明显陵这座静卧的皇家陵寝,正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明代历史的精神之门。入口之一:从“藩王地”到“帝王陵”的政治博弈。明显陵,是明代“大礼议”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事件,在荆楚大地上刻下的不朽印记。这里长眠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帝王,而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生父——兴献王。当年,朱厚熜应诏入京,继承大统之后,为了替生父争得帝王之名,与整个文官集团展开了一场历时数载的权谋较量。最终,一座原本规制严谨的亲王墓,在皇权的意志下被不断扩建,升格为气势恢宏的帝陵。那独一无二的“一陵两冢”格局,正是这场博弈最沉默、最有力的胜利宣言。入口之二:从“盘龙菜”到“阳春白雪”的文化交融。历史的密码,不仅铭刻于碑碣之上,也飘香在寻常的烟火气里,流淌在隽永的辞赋之间。相传嘉靖皇帝北上途中,随行厨师匠心独运,创制出“吃肉不见肉”的盘龙菜。这道源于钟祥的帝王美食,是饮食智慧融入政治传奇的生动见证。钟祥的文脉,远不止于此。这片土地,是楚辞大家宋玉的故里,那“阳春白雪”的千古绝唱便在此孕育。从市井巷陌的盘龙菜,到文人雅集的阳春白雪,钟祥完美诠释了中国文化由俗入雅、交融共生的独特气质。入口之三:从“莫愁湖”到“明显陵”的山水格局。钟祥的山水,是解读这片土地的玄妙密钥。莫愁湖国家湿地公园烟波浩渺,不仅是生态绝佳的自然画卷,更是钟祥作为“养生山水、长寿福地”的鲜活印证。它与背倚纯德山、前绕曲水河的明显陵,共同勾勒出“北枕山峦,南接湖面”的理想风水蓝图。这方山水,既孕育了《阳春白雪》的高雅情致,也承载了帝陵的肃穆庄严,堪称“天造地设、人杰地灵” 的千古吉壤。入口之四:一座“微缩帝陵”背后的皇权余波。在明显陵正南,莫愁湖与镜月湖的环抱之间,还隐藏着一处更为精巧的秘境——小皇陵(范氏一品夫人墓)。若您亲身到访,便能感受其独特的空间序列:自北门入,向南前行不远,左转东望,整个墓园沿东西轴线徐徐展开。这里仿佛是明显陵的“微缩秘境”,神道、石像生、棂星门,帝陵元素一应俱全。墓主与功臣郭勋一族关联密切,这座超乎规制的墓葬,正是“大礼议”风波后,皇权投桃报李的直接物证。它让那段波谲云诡的宏大历史,有了一处可供漫步沉思的具象空间。入口之五:一部小说里的乡土记忆。当我们通过建筑、美食、山水触摸历史时,钟祥还为我们准备了一个独特的“文本入口”——那就是本土作家冯道信先生的历史小说《嘉靖内传》 。这本书巧妙地将正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熔于一炉。作者是深耕于此的乡土作家,他所采撷的传说、描绘的山水、塑造的人物,都带着浓郁的“钟祥味道”。通过他的笔触,我们看到的历史不再是国家叙事的冰冷复刻,而是浸润着乡土情感、民间智慧与个人命运的生动故事。从历史入口,回到烟火人间。探访完庄严肃穆的明显陵,转身便可浸入近邻莫愁村的鲜活人间。虽百步之遥,却恍如隔世,瞬间从明清旧事步入现代一个既充满烟火气、又流淌着文脉的奇妙天地。在这里,您不仅能品尝最地道的御膳盘龙菜,在青石板街巷中寻觅打卡,沉浸于篝火晚会的热烈欢腾;更值得为之驻足的,是藏身于这片繁华之中的“余秀华文学艺术馆” 。它的存在,如同一个安静的文化坐标,让您在品味世俗欢愉之余,也能感受当代文学与艺术的纯粹力量。回眸,明显陵的恢宏,并非钟祥历史文化的句号。它如同这部史书最辉煌的序章,而兴献王曾一度钟情的 “三台十八景”,才是徐徐展开的隽永长卷。 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直想去瞻仰李家台革命烈士纪念碑,却总是因为懒而未成行。今天中午11.40,简单地吃了饭,就一路向北,边行边打听找到了李家台革命烈士纪念碑这里。映入眼帘的《陵园纪略》、《张家坡烈士碑记》、《沁圆春-悼新四军无名五烈士》均系我亦师亦友的钟祥文化名人所作,心里倍感亲切。四周转了转,出陵园向东北,有一间“南山革命斗争展览馆”,不大,但锁着,所以,没法看见里面到底展示着什么。一旁墙上有一个宣传栏:九里回族乡革命斗争简介,上面主要点了三个代表人物:李炳南、马伯功、卢祥瑞。路边有两个宣传牌,正反四面介绍了九里回族乡的革命斗争代表人物:马伯功、赵直堂、李炳南、卢祥瑞。都只有百余字。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卢祥瑞在这里是一个被刻意淡化了的英雄人物。理由是马伯功、赵直堂、李炳南皆注明了历任职务,唯卢祥瑞没有,让不了解情况的人看来,卢祥瑞是个无名小卒。事实上,据钟祥市党史记载,卢祥瑞和马伯功合力在李家台一带组织了农民协会,由此走上革命之路,资格同等。但红军长征后,马伯功跑回河南老家避难,停止了革命斗争。而卢祥瑞却留在九里冲坚持斗争,拉起了一支红军游击队,国民党钟京两县保安团,外加省保安旅派了一个团,数次围剿均以失败告终,直至被改编为“三中队”,后又被改编为“应抗四支队”,由李X念发展成新四军五师。至于李炳南和赵直堂,则是卢祥瑞带领红军游击队在南山打游击时发展的两个外围人员,根本不在一个档次。钟祥党史资料大量记载了卢祥瑞的事迹,而马伯功、李炳南、赵直堂寥寥。荆钟京当地委纪念馆也有关于卢祥瑞的介绍,而其他三人却没有。论职务,卢祥瑞在1940年就是正县级,这也是其他三人根本没法相比的。红军长征后,鄂豫两省党组织完全被破坏,还在公开坚持武装斗争的只有我们钟祥卢祥瑞率领的南山红军游击队,新四军五师就是由这支队伍发展而来。所以,突出宣传卢祥瑞对宣传钟祥有着重大的意义。
正在努力加载...
提示
请使用手机APP发布,去快速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