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汉口渊源记

前天 11:12   发表于 流金   阅读 1899   回复 4
       近日参阅一些资料,竟有惊人的发现:石牌之所以叫小汉口,居然是地缘、历史、洪水及人文的必然选择
       横跨湖南湖北的江汉平原,古时候称云梦泽,是长江、汉水的过流低洼区域,千万年来,水域辽阔,泽国遍野,一片荒芜。每逢雨季,夏、秋汛来临,铺天盖地、洪水滔天。早期并不适合人类居食繁衍,跟可以大面积耕作的黄河流域比起来,确实是南荒、蛮荒之地。但经过千万年无数次的泥沙沉淀,低洼的云梦泽广大边缘区域,地表渐渐升起,相对河流逐步下切,成了广袤无垠的平原。至明朝初年,洪武国策驱动,批量的江赣先民,移居于此区域,与水为伴,围湖开垦,开支散叶,在没有水患的年景,在万年沉积肥力充足的油沙土滋润下,沃野千里,稻浪滚滚,历来就有“两湖熟、天下足”之说。

       人民逐水而居,古来如是,既得水利,也受水害。洪水带来肥沃的土地,也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致命的威胁。远的不说,解放前的1931至1948的18年间,汉水引发水灾达9次之多;因旧时国力不足、民力贫弱、组织乏力、机构设备落后等,洪水来时,往往溃口决堤,水淹千里,一片泽国,庄稼绝收,民不聊生(比如1935年即乙亥年汉江溃口,溃口地段就在石牌对岸的狮子口一带,溃口达数公里,一夜之间,仅钟祥一地就万人殒命;水患连夜冲击天门,又致万余人殒没、牲畜无数)。在没有水患的年成时,这里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适宜作物生长,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插根筷子都能长出藕来”。不仅粮食丰产,而且鱼虾肥美、水产丰富,人民饮食充足,生态较为安生闲适。所以江汉腹地,旧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要是一年得了收,狗子不吃锅巴粥”的民谣。
      下面是乙亥年水害图示
        人类的历史,就是为了生存,一直与天地奋斗、与自然奋争的历史。洪水来时,人们或乘船、或置排,携带家小、粮食细软、锅碗瓢盆,寻洪水中的相对高地、树林,暂避生命,也有少量远避他乡的。洪水退后,勤劳的江汉先民,重回故地、重置茅舍、开荒种地、夹篱围园、散养六畜......用现在的话说,叫生活重新启动。这个时候,人们对恢复生产生活的必要商品,不限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篮簸箕篓犁耧耙、针头线脑剪纸花、锅碗瓢盆缸柜架等等,需求很迫切,需求量且大。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呢

       石牌,在这些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她的聪明才智,自然担负起了特殊的历史使命。
       图示中,石牌地处江汉平原北麓边缘区域,西北依靠荆山、北山余脉,丘陵过渡,地势相对较高,东临汉江,河水下切,冲积狭窄,岸涂高耸。从北到南,有陈家、唐家、蔡家、夏家、李家等高台临水,人民拢居。大洪水来时,也只有近岸少量滩涂区域淹没,丘陵地带,不减丰产,可保人们基本的食宿不愁。石牌地处丘陵至滩涂迅速过渡区域,整体田地相对较少;因能躲避水患有一时之安,历来都有移民纷至沓来,人口相对较多。多出来的人口和劳力,如何谋生、如何从业呢?
       从商,成了必然的选择。而隔几年就闹腾江汉的洪水,更是成就了这一必然的选择。
      因为这一特殊的地缘优势,从洪涝灾害的角度,我们确信石牌是一个风水宝地(涝年丘陵保收、旱年湖区保收,依山临水,宝地也)。地处半个灾区的石牌先民,深谙洪灾过后,恢复生产生活之所必须。这实在是天然的大商机,要错过了,上对不起祖先的姓氏、中对不起自己灵魂、下对不起子孙的智慧。于是乎,农村百业、七十二行、能工巧匠、男女老少,农闲之余,没有不从事第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的。山林竹木、青石陶土、蒌蒿芦苇、金银铜铁,无不是就地取材、因材构型、因物齐性、因用称值。上起陈家台、下至瓦瓷滩,木匠篾匠弹花匠、泥工瓦工挑水工,织女绣女剪花女、裁娘厨娘榨油娘。勤劳的先民,一时间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种类繁多、样品齐全、数量足备、物美价廉
     接下来的工作,就交给从事商业贩运的各路大能们。
      说起石牌的商业,或者说说起小汉口的繁华,远不只三街四街的热闹、走卒串贩的吆喝、十里飘香的美食、余音绕梁的戏腔;核心应该是会馆林立、钱庄阴挺。大能、**、大小军阀、地方势力共同协作,支棱起这几百年的繁华。上至川陕晋冀,下达江浙徽赣,车运马驮、船载帆纤。大批量的货物、人员在这里集散、分发、转运,从水陆码头、三街四巷到乡格里弄,无不被浓浓的商业气息笼罩着、裹挟着,或悲或喜、或分或离、或得或失、或生或死,几个世纪的繁华与沉沦
       就像汉江的洪水一样,不经意的年成,他就来肆虐一番,然后又缓缓的退去。只有岸边的先民,依然的勤劳与睿智。洪水一般的生活,有N多的苦难和折磨、也有些微的机运和希冀。小汉口及小汉口人民的起起落落、苦难辉煌,就像永不停歇的汉江,有洪水滔天、恶浪滚滚、财水奔流的高光时刻,更多的是风平浪静、平稳过渡、无声滋养、平平淡淡的缓缓流淌、流淌......
       石牌为小汉口渊源小结
1、(地缘因素)石牌地处江汉平原北麓边缘区域,背靠山陵,地势相对高,物产丰富;
2、(洪水因素)半洪灾区域,人们熟悉抗洪求生的方法、方式、工具、原材料等等,制造的商品能够支持支撑洪灾区域人民复产复耕、重建家园;
3、(交通因素)紧靠汉江,交通便利,能够迅速且相对低成本从事商业运载、运作;石牌码头承载力不足时,又开辟二码头(唐港),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运力。
4、(德能因素)人民勤劳、好学、善商,各行各业,能工巧匠无数,产品物美价廉,适应灾区需求和购买力。且各团队实力(生产能力)雄厚、商业意识好;
5、(民资因素)各大民间资本利益驱动,规模运作,致几世繁华;

        解放后,新中国加强了抗击江汉洪水的组织、资源、装备设施、堤防、湖库、枢纽等等,特别是随着丹江水库、三峡大坝、汉江17级梯级枢纽(含碾盘山)、南水北调等的建成,几乎完全控制了昔日管控无度、凶猛肆掠江汉洪水。美丽的江汉平原,成了新中国第三大的粮仓。粮食富足、人丁兴旺、各地农商工渐次兴旺;洪水滔天、民不聊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旧日的小汉口,“洪水”型的区位优势不复存焉,规模性商机失去。石牌,渐渐回归到她本来的面目。
       但是,石牌人们的商业基因和智能,却保留了下来。改革开放后,他们不畏辛苦,艰苦创业,用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独步天下、走遍中国、走向世界,开辟了更新更大的天地。这个大家都晓得滴。
  • 回复4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82

前天 18:24

粉丝 4414

前天 20:28

粉丝 40

昨天 10:40

粉丝 3275

昨天 13:15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