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那地方【三】

昨天 14:36   发表于 流金   阅读 884   回复 2
     老家那地方虽属江汉平原,也是已水稻为主,但水源却并不丰富。在新中国之前,还真是个靠天吃饭的地方
      虽说村边也有条小河,但她不但对我们的生活没什么帮助,反而还常常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因为她两边的河岸除了我们过河的地方稍平缓点外,其它的地方都比较高和陡,在没有动力抽水机的时代,那古老的人力水车根本就派不上用场。
      别看她平时一副潺潺流水的平静模样,我们过河的地方也基本是水不赢尺,古人为了过河方便还在上面栽了一排蹬子,因此我们那里就叫蹬子河了。但她一旦发怒,就会变得奔腾咆哮,泥沙俱下。而每年夏天都会来那么几回。听说还曾经有人在夜里看到过两个眼似灯笼的东西顺水而去,老人们说那是在‘’走蛟‘’。记得那次我们到河那边干完活后回来时河面突然涨了水,大家只好游水过河了。当我快接近对岸时,却渐感体力不支,眼看就到岸边了,我只好憋足劲奋力一跃才抓住了岸上的野草。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过河方便,每当河里涨水时就得扎排了。排也很简单,就是用几个大柴油桶并排用铁丝和木棍将其固定住后上面再铺上木板就成了。开始还是用人划,后来就干脆将两岸钉上粗大的木桩,在河面上固定一根粗麻绳拉着排过河就方便多了。记得有次发大水,一个邻居大叔在钉木桩时结果一不小心将左手背砸伤了,他虽然立即用右手把左手背捂住,但血还是冒了出来。当时又没有消毒止血的药物,他便立即将手伸向我们这些看热闹的孩子们前面,要我们在他伤口上撒泡尿,大家看他将手伸来,,便害羞的一轰而散了。因为我们那里有个传说,说童子尿可以止血消毒。
      因此,为了水稻能够顺利成长,先人们便在稻田中挖了很多堰塘。而这些堰塘不仅有蓄水防旱的用途,也有排水防涝的作用。每一个堰塘都有小水渠通到稻田里,且平时都蓄着水。当年这些水渠可是我们的乐园。你只要任取一段将两边堵住,然后将里面的水乎干后就能抓到鱼。
      那时候,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又将堰塘分家堰塘和野堰塘。家堰塘就是离湾子不太远的堰塘,又分家鱼塘和吃水的堰塘。家鱼塘就是队里放了家鱼的塘,那时候的家鱼也就是鲢子鱼和草鱼。放了家鱼的塘,队里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大家都自觉的不去钓鱼和捞鱼。那时还没有自来水,都是吃堰塘里的水,而每个湾子都有一口专门供饮用水的堰塘。这些塘离湾子不近也不太远,大家也特别在意饮用水塘的卫生。虽然每个湾子门口都有一口堰塘,算是家的不能再家了,但只能做洗洗刷刷,方便生活之用,任它有多清澈干净,人们也不会挑它回去饮用,总觉得它不太干净,但却又用它洗菜淘米。
     野堰塘是指那些比较边远的堰塘,一般是指和邻队交界处的堰塘,这些塘大多是防洪用的过水塘。这些塘里的野鱼也特别多。每当遇到干旱塘里的水位下降到一米以下时,就会出现大场面。大家会选一个中午,全队家家户户都拿着鱼罩和搓箕等捞鱼的工具,有些实在没工具了,哪怕拿根木棍也去参与抓鱼。
     先是全队近二十个鱼罩一字排开往前罩,其他人就跟在后面各尽所能的捞鱼和将水搅浑。就这样那如梳似篦的鱼罩来几个回合后大鱼基本上就弄干净了。大人们也要回去上工了。接下来就是我们这些小孩子的天下了。大家拼命的将水弄浑,好让那些漏网之鱼浮出水面来,然后罩的罩,撮的撮,或用棍子敲浮出的鱼头,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当然了,这些鱼都是谁抓的归谁。当得是,各尽所能,各碰运气。
      记得有次捞鱼也遇到过蹊跷事。那年干的特别严重,那堰塘的水就盛了差不多两尺深且方圆只有十米多大的一个小水潭。那天我们几个小孩子带上鱼罩去抓鱼。令人没想到的是,看似没什么大鱼的小水潭里,有个小伙伴却罩到了一条差不多有五六斤的大鲤鱼,结果当他提出罩口时那鱼一犟又掉到了水里,这一下就把大家的兴奋劲提了起来。不过,其后不管我们怎么找,都没再见到那条鱼的身影。
      如今,有了齐全的水利设施,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脸色了,只是不知那些塘里好有没有鱼,我特别怀念那些快乐的日子!
  • 回复2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460

5小时前
:谢谢!  
47分钟前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