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那地方【二】
老家那地方,田分水旱,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虽以水稻为主,也种小麦芝麻油菜红薯大豆蚕豆等作物。虽然也种过花生,却只在山上旱田里种过一年,那一年可把我们高兴坏了。队里收完花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能看到去刨遗落花生的小孩子们的身影
那时候的油料主要是芝麻油,我们也叫香油。芝麻不仅出油率高,即使它的茎叶都带油,因为每次薅完芝麻草后人们的衣服上都带有油迹。油菜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在我们那里兴起,主要是做经济作物。开始是撒播,后来为了提高产量才移栽种植。栽油菜苗时不仅累还冷,那年栽油菜时突遇降温,就把我的指关节冻的又肿又疼的,过了几个月才好。
最有意思的是红苕,同样的品种栽栽在不同的地方口感就不一样。比如春天育的老亩红苕苗,其藤插在山下自家自留地里,长出来的红苕皮色较淡,个大肉白,生吃嫩甜,蒸出来后却是水咵咵的,小孩子们都不喜欢吃,而插到山上,就变的皮红肉黄,比较干硬,且个头较小,不管是烤了吃还是蒸着吃,都是味道绵甜,我们叫它很面。我们平时当点心来吃的也都是山上的红苕。其实它们基本都是来自山上红苕说留的种。就是有时从外面买来的种,到了我们那里,也同样改不了这两种情况。
种小麦蚕豆黄豆等虽算副产品,也是生活必须的。小麦虽然不是我们那里的主食,但我们那里也会偶尔吃个面条,做个包子啥的,尤其是端午节有吃油条的习惯,姑娘生了小孩送祝米也得有油条,那时候农民又买不到面粉,所以小麦是必须要种的。蚕豆黄豆等不仅可以当菜吃,还是做酱的原材料,且黄豆还是做豆腐的原料,而那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得做一个活的豆腐过年。所以这些东西都必不可少。
然而,其主要作物还是水稻。它不仅是人们的口粮所在,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种水稻自然需要水了,而我们那里又没有大江大河大湖泊等水源,于是就有了那星罗棋布的堰塘了。种水稻不仅是干旱了要加水,即使是正常情况下也经常要补水。而水的来源就是那些堰塘和村边的那条小河了。只有干旱特别严重时才从上游的水库放水下来抗旱,那才到了那条渠道发挥作用的时候。
要想把水从堰塘取出来只有两种办法,那就是车和抽。
水车是种古老的取水工具,也是当时抗旱不可或缺的工具。因为它安装简单且功效也不错,所以即使后来有了动力机也没被淘汰。它基本都是木质结构,轻便,只要田埂宽一点都能安装,方便。四个人共同用力驱动,水量也不错,局部抗旱非常实用。
其实我们那里很早就有了动力机。那是六十年代中期,当时是我大哥和队里的一个师傅管理动力机。不抽水的时候,那些水泵水管的抽水设备都放在我家后院里。当时我好奇,在玩那些东西时,不小心右手食指被弯头碰破了,至今还留有印记泥。
当时那动力机是立式方形的,有米把高。后来才听说好像是德国产的二十匹柴油动力机,因在保养调试气门时会发出“七稀祝‘的声音,所以我们就叫它吃稀粥。
它的力气确实大,在河里抽水时,近十米的扬程,它都抽的水花翻滚。只是有些笨重,得好几个壮汉太能抬得动。虽然可以日夜使用,却日夜都得有人照看,特别是夜晚,若不注意断了冷却水,机体就会报废。我们那里就有地方出现过这事。也是由于它有些笨重,很多太窄的地方都去不了,这才有了水车与它并存的情况。
如今,它们都以退出了历史舞台,老家那里都用上了电,方便快捷多了。
那时候的油料主要是芝麻油,我们也叫香油。芝麻不仅出油率高,即使它的茎叶都带油,因为每次薅完芝麻草后人们的衣服上都带有油迹。油菜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在我们那里兴起,主要是做经济作物。开始是撒播,后来为了提高产量才移栽种植。栽油菜苗时不仅累还冷,那年栽油菜时突遇降温,就把我的指关节冻的又肿又疼的,过了几个月才好。
最有意思的是红苕,同样的品种栽栽在不同的地方口感就不一样。比如春天育的老亩红苕苗,其藤插在山下自家自留地里,长出来的红苕皮色较淡,个大肉白,生吃嫩甜,蒸出来后却是水咵咵的,小孩子们都不喜欢吃,而插到山上,就变的皮红肉黄,比较干硬,且个头较小,不管是烤了吃还是蒸着吃,都是味道绵甜,我们叫它很面。我们平时当点心来吃的也都是山上的红苕。其实它们基本都是来自山上红苕说留的种。就是有时从外面买来的种,到了我们那里,也同样改不了这两种情况。
种小麦蚕豆黄豆等虽算副产品,也是生活必须的。小麦虽然不是我们那里的主食,但我们那里也会偶尔吃个面条,做个包子啥的,尤其是端午节有吃油条的习惯,姑娘生了小孩送祝米也得有油条,那时候农民又买不到面粉,所以小麦是必须要种的。蚕豆黄豆等不仅可以当菜吃,还是做酱的原材料,且黄豆还是做豆腐的原料,而那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得做一个活的豆腐过年。所以这些东西都必不可少。
然而,其主要作物还是水稻。它不仅是人们的口粮所在,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种水稻自然需要水了,而我们那里又没有大江大河大湖泊等水源,于是就有了那星罗棋布的堰塘了。种水稻不仅是干旱了要加水,即使是正常情况下也经常要补水。而水的来源就是那些堰塘和村边的那条小河了。只有干旱特别严重时才从上游的水库放水下来抗旱,那才到了那条渠道发挥作用的时候。
要想把水从堰塘取出来只有两种办法,那就是车和抽。
水车是种古老的取水工具,也是当时抗旱不可或缺的工具。因为它安装简单且功效也不错,所以即使后来有了动力机也没被淘汰。它基本都是木质结构,轻便,只要田埂宽一点都能安装,方便。四个人共同用力驱动,水量也不错,局部抗旱非常实用。
其实我们那里很早就有了动力机。那是六十年代中期,当时是我大哥和队里的一个师傅管理动力机。不抽水的时候,那些水泵水管的抽水设备都放在我家后院里。当时我好奇,在玩那些东西时,不小心右手食指被弯头碰破了,至今还留有印记泥。
当时那动力机是立式方形的,有米把高。后来才听说好像是德国产的二十匹柴油动力机,因在保养调试气门时会发出“七稀祝‘的声音,所以我们就叫它吃稀粥。
它的力气确实大,在河里抽水时,近十米的扬程,它都抽的水花翻滚。只是有些笨重,得好几个壮汉太能抬得动。虽然可以日夜使用,却日夜都得有人照看,特别是夜晚,若不注意断了冷却水,机体就会报废。我们那里就有地方出现过这事。也是由于它有些笨重,很多太窄的地方都去不了,这才有了水车与它并存的情况。
如今,它们都以退出了历史舞台,老家那里都用上了电,方便快捷多了。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