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辉煌——我的素质教育之路》力作选登第三篇(上)

04-22 08:19   发表于 教育   阅读 1096   回复 1
力作选登第三篇:《 精心指导学生相互批改作文 》(上篇)

  【导引】这篇文章是1984年9月写的作文教改总结,发表在荆州地区当年的作文教学论文集中,是省级交流文章。
我在1983年下半年精心指导学生相互评改作文的实践,与84届高考材料作文命题不谋而合。

一、我是怎样组织学生相互评改作文的
       让学生相互评改作文,1975年我曾做过几次尝试。终因婆婆多,压力大,加上自己勇气不足,方法很少,只得不了了之。去年(1983)八月,我班人数由49人增至76人。本来就疲于奔命的我,被逼上梁山,重操让学生评改作文的旧业。领导、家长、学生体谅我的处境,无人指责我,使我得以放手让学生评改作文。
    (一)让学生评改作文之前的准备工作。
    (1)发动(逼)全班学生对我以前评改作文的做法与效果提书面意见。要求只找问题,不提成绩,不署名。许多学生说我评改作文时,总评空泛,眉批太少,缺少启发性,看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收益不大。所以作文本发下以后,大家往往只看一下分数,便将本子塞进了屉子里。我将76份书面意见归纳成十几条公布于众。课堂上显得十分活跃。我因势利导地指出:长期以来流行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不能满足同学们的要求,不能有效地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接着,我又用算账法向大家介绍了老师们为评改作文而疲于奔命的情况,使大家认识到:按老框框改作文,老师吃力不讨好,学生能力难提高。
   (2)课堂朗读《语文学习》1983年第6期的让学生相互评改作文的文章,使大家认识到作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简要讲述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知识,从写作理论上武装学生。
   (4)精批细改几篇不同档次的文章,当众讲明为什么要这样改,给学生提供评改模式。
   (5)提出明确的评改要求:总评要多,眉批要细,力求准确。评改之后,必须如实填写下面的“情况登记表”:
        作文字迹 、文章等第 、评改者 、评改回音
    “字迹栏”,是为了督促习作者把字写工整;“等第栏”,是为了考查评改者的鉴赏能力;“评改者栏”是为了督促评改者有责任心,为了便于作者与评改者切磋;“评改回音栏”是为了督促作者认真看评语,坚持正确,修正谬误。
     (二)让学生相互评改作文的具体做法。
       我坚持按以下五个环节办事: 学生——老师——学生——老师——学生。
       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写,当天交卷。第二个环节是老师浏览三分之一,做好简要记载,以备评讲时用。第三个环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改者改,二是作者写回音。第四个环节是老师查看评语及回音。发现作者与评改者有较大分歧,则在全班对比分析,裁决正误。第五个环节是让学生揣摩回味,小结这一小循环阶段的收获。
      “改革作文教学”的受益者应是学生。使这种改革流产的往往也是学生。能否使这一改革坚持下去的关键却是老师。老师若能将一碗水端平,让优生差生皆能收益,这一改革便有生命力;否则就会逐渐挫伤广大同学的积极性,而使改革夭折。老师能否采取措施防止少数懒汉怠惰,是能否使改革坚持到底的又一保证。
       在这两个关键问题上,我是这样做的:
    (1)根据平时的写作水平,按上—中、上—下、中—中、中—下的方法搭配,轮流交错的分发作文。每个人都能集思广益。分发作文时,我绝不把这个差生的作文发给另一个差生去评改,以免他们产生受歧视的想法,而降低评改的积极性。
    (2)旗帜鲜明地进行表扬与批评。点名表扬下列同学:总批、眉批详尽者,评语切中肯綮者,耐心扶植差生者,评语字迹工整者。差生下的评语,哪怕只有一点点正确,我也点名加以鼓励。点名批评下列同学:下评语过少者,故意奉承送分者,对差生挖苦讽刺者,评语字迹潦草者。有的同学对原作者的文章感到处处不顺眼,删改过多。我在肯定这些同学的负责态度时,又指出这样评改的弊害。引导他们尊重原作,顺应作者的思路加以评改。
   (3)鼓励写评改回音与评改后记。(二者都是作者的活动——“评改回音”在看过同学的眉批、总批后写,“评改后记”在老师评讲之后写。对“评改回音”写得言之成理者(“评改回音”栏中写不下的,可另写短文于后),点名表扬;对充分交换看法的评改者、作者点名表扬;对主动写“讲评后记”短文(我未要求)者大力表扬。对因评语尖锐或不妥而产生反感情绪的同学,我及时给以开导,以免使问题积压成堆而影响以后的相互评改。
   (4)为了督促一些字迹潦草、错别字很多的同学克服不良习惯,每次我都有意地将男女同学的作文交错分发。同学们谁也不愿在异性面前丢脸,不得不尽力将字写的工整些,将错别字写的少些,努力把文章写的好些。
   (5)坚持“五及时”。学生及时完成作文(当天);老师及时浏览(第二天);及时相互评改(第三天上课时);作者及时写“评改回音”(课余时);老师及时讲评(第五天)。这“五及时”导致了又一个“及时”——发作文及时。这样,作文本大部分时间就在学生手中。他们可以随时翻阅、互阅、切磋。这就很自然地克服了以前存在的“作文本老是在老师办公桌上睡觉”的毛病。
      在组织学生评改作文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两条原则:第一,既要放手让学生改,又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评改前的五项准备,评改中的五个环节,防止互评夭折的五点措施,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第二,既要把自己从作文山的包围中解放出来,又要让学生真正受益。
       让学生相互评改作文以后,同学们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
     (1)革除了以前普遍存在的“只看分数不看评语”的弊病,笔谈口辩习作优劣的风气形成了。
     (2)同学之间的中肯批评,促使一些写作态度不端正的同学迅速转变。有一位女同学(优生),在习作受到一位男同学直言不讳的批评后,在“评改回音”中做了诚恳的自我批评:“我自己也认为这篇文章很差。因为我当时有情绪,写时心不在焉,不知不觉就走了题。”(这位女同学当年考取了重点大学)她现在客居美国,是《侨报》的专栏专家。新世纪初,她带领两个儿子来看我,送我有她系列文章的《侨报》和一本诗集。
     (3)相互评改作文,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普遍提高了写作水平。黄艳梅同学(女)原先对作文又怕又厌,作文经常不及格。陈才玉(男,优等生)评改她的《母亲》一文时,在眉批、总批中高度评价了这篇写实文章,并兴奋地向我推荐。我根据作者的思路,进行了一些增删和结构调整,在全班动情地朗读了这篇文章。全班同学都感动得哭了,黄艳梅更是泣不成声。课后,她细细地研究了同学和老师的评语,将结尾改得更好了。从此后,她的写作热情大为高涨。六月上旬,她的一篇议论文又成了班上的上品。
        (上篇完)
  • 回复1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1069

04-22 10:45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