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土语记忆
南阳土语记忆
“妈,我跟你说,今天差点在南阳街头闹了个大乌龙!”刚从南阳姥姥家回来,我就拉着妈妈手笑得直不起腰,把这几天撞上的土语笑话一股脑倒了出来。
那天跟着舅舅去菜市场买菜,他指着一筐绿油油的菠菜问摊主:“这菜,中不中?”摊主大手一挥,嗓门亮得像敲锣:“中!绝对中!”我在旁边听得一头雾水,偷偷拽拽舅舅的衣角:“咱是来买菜,问‘重不重’干啥?难不成还要扛着走?”舅舅听完笑得直拍大腿,说这“中”在南阳可不是重量,是“行、可以、没问题”的意思,要是摊主说“不中”,那这买卖才算黄了。
更有意思的是小姨相亲的事儿。小姨跟男方见完面回家,姥姥拽着她就问:“箱中没有?”我一听眼睛都直了,凑过去小声问小姨:“姥姥是问对方给你送箱子了?这相亲还兴送箱子当定情信物啊?”小姨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说这“箱中”其实是“相中”,南阳人说话带着点腔调,“相”就说成了“箱”,姥姥是问她看上人家没有。后来小姨说没“箱中”,我还傻乎乎追问:“那箱子退回去了吗?”气得姥姥点着我的额头说:“你这孩子,净瞎琢磨!”
最绝的是晚上在姥姥家吃饭。刚放下碗筷,邻居张婶推门进来,笑着问我:“娃子,喝汤了没?”我摸着圆滚滚的肚子说:“还吃哩!刚把一碗米饭吃完。”张婶愣了一下,接着哈哈大笑:“傻娃子,南阳人问‘喝汤没’,就是问你今晚土吃饭没,可不是真让你喝米汤!”我这才明白,原来在南阳,吃晚饭叫“喝汤”,就是“吃晚饭”的代名词,晚上不管你吃的是米饭还是面条,问一句“喝汤没”,全包含在里头了。
还有次跟着姥爷去田里转,姥爷指着远处的麦子说:“这麦子长得真不赖,今年肯定‘得发’!”我听了心里一惊,拉着姥爷的胳膊说:“姥爷,麦子长得好咋还‘得发’呢?是不是要生病啊?”姥爷笑得直不起腰,说这“得发”是“丰收、兴旺”的意思,是夸麦子长得壮实。我这才松了口气,原来在南阳土语里,连夸赞都带着这么股接地气的劲儿。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南阳土语,乍一听像在“说暗语”,可细细品来全是烟火气。那些闹过的笑话,如今都成了我记忆里最鲜活的片段,让我知道,原来语言不只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藏着一方水土的温度与趣味。
“妈,我跟你说,今天差点在南阳街头闹了个大乌龙!”刚从南阳姥姥家回来,我就拉着妈妈手笑得直不起腰,把这几天撞上的土语笑话一股脑倒了出来。
那天跟着舅舅去菜市场买菜,他指着一筐绿油油的菠菜问摊主:“这菜,中不中?”摊主大手一挥,嗓门亮得像敲锣:“中!绝对中!”我在旁边听得一头雾水,偷偷拽拽舅舅的衣角:“咱是来买菜,问‘重不重’干啥?难不成还要扛着走?”舅舅听完笑得直拍大腿,说这“中”在南阳可不是重量,是“行、可以、没问题”的意思,要是摊主说“不中”,那这买卖才算黄了。
更有意思的是小姨相亲的事儿。小姨跟男方见完面回家,姥姥拽着她就问:“箱中没有?”我一听眼睛都直了,凑过去小声问小姨:“姥姥是问对方给你送箱子了?这相亲还兴送箱子当定情信物啊?”小姨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说这“箱中”其实是“相中”,南阳人说话带着点腔调,“相”就说成了“箱”,姥姥是问她看上人家没有。后来小姨说没“箱中”,我还傻乎乎追问:“那箱子退回去了吗?”气得姥姥点着我的额头说:“你这孩子,净瞎琢磨!”
最绝的是晚上在姥姥家吃饭。刚放下碗筷,邻居张婶推门进来,笑着问我:“娃子,喝汤了没?”我摸着圆滚滚的肚子说:“还吃哩!刚把一碗米饭吃完。”张婶愣了一下,接着哈哈大笑:“傻娃子,南阳人问‘喝汤没’,就是问你今晚土吃饭没,可不是真让你喝米汤!”我这才明白,原来在南阳,吃晚饭叫“喝汤”,就是“吃晚饭”的代名词,晚上不管你吃的是米饭还是面条,问一句“喝汤没”,全包含在里头了。
还有次跟着姥爷去田里转,姥爷指着远处的麦子说:“这麦子长得真不赖,今年肯定‘得发’!”我听了心里一惊,拉着姥爷的胳膊说:“姥爷,麦子长得好咋还‘得发’呢?是不是要生病啊?”姥爷笑得直不起腰,说这“得发”是“丰收、兴旺”的意思,是夸麦子长得壮实。我这才松了口气,原来在南阳土语里,连夸赞都带着这么股接地气的劲儿。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南阳土语,乍一听像在“说暗语”,可细细品来全是烟火气。那些闹过的笑话,如今都成了我记忆里最鲜活的片段,让我知道,原来语言不只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藏着一方水土的温度与趣味。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