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依旧在 主人当评说——明代晚期名臣曾省吾跌宕人生浅谈

2020-07-21   发表于 情系钟祥   阅读 4276   回复 12
牌坊依旧在  主人当评说 
——明代晚期名臣曾省吾跌宕人生浅谈

穆公

在美丽的莫愁湖畔东侧,钟祥市博物馆广场西,矗立着一座气势恢宏、造型奇特、雕刻制作精美的石质牌坊(石坊原立于郢中城区中心地段雅斯超市后南侧处)。此坊是当年(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为彰显钟祥郢中在朝名臣而建造的。牌坊名为“少司马坊”,与之对应的另一石坊名为“大司空坊”(在少司马坊正东约300米处,即钟祥市兰台中学南大门前方处,原钟祥医药公司所在处,可惜在20世纪60年代被人为毁掉),两坊主人为曾省吾。关于曾省吾这位本邑前贤,其故事多多,忠守于少司马石坊上的4只瑞兽——灵狮子,张咧大嘴,仰头向天,仿佛无时无刻不在向上苍、向世人讲诉着主人那既轰轰烈烈平乱安邦福民功勋,又因封建王朝体制所限,深陷党争,被宫廷争斗漩涡所淹没的跌宕人生。
一、曾氏一族载盛名 
明朝中后期,曾氏一族在钟祥乃一大望族,人才辈出,靠科举入仕途,且数代忠君爱民,在史册和民间均留下让人可敬可佩之事迹。
曾逊(曾省吾曾祖父),字克让,号东庄,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任四川金常县令,为官清能著称,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因性刚直,不为权要所容,遂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弃官归里。做了8年知县,曾逊返乡时却囊中空空,让人难以置信,是靠朋友帮助才得返乡。金堂县百姓特为曾逊建了专祠并立“遗爱碑”,以资怀念这位爱民好官。
曾辉(曾省吾祖父),举人,大概受其父仕途坎坷影响,终身未仕。
曾璠(曾省吾父亲),字子玉,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进士(金榜题名晚其子6年)。初为刑部主事,治狱有声,后擢升陕西布政使参议。因儿子在朝中为官(时任太仆寺卿),曾璠则主动回避,告老还乡。万历七年,湖广巡抚疏荐楚才遗贤13人,曾璠居其一,朝廷赐封其“太保”。曾璠淡于名利,每日角巾竹杖,留连于山水间,年84岁而卒。著有《曾参议诗文集》,惜散失。
曾省吾,字恪庵,生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先后任富春知县、太仆寺卿、都察院佥都御史、副都御史(其间曾巡抚四川、督学陕西)、兵部侍郎、南京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等数职。后因特殊功勋,于万历十年初被朝廷加封为“太子太保”。
曾大汇(曾省吾子),国子监监生(国子监乃明、清两朝的最高官办学府,造就官吏之摇篮,学生身份特殊)。 
曾发祥(曾省吾从孙),字戬毂,别号峋嵝山人,以明径(科考取士形式之一)任湖广广济教谕(类似现在的教育局长),有政绩。于崇祯乙亥升四川富顺县知县,但未到任便发生了流寇攻陷广济,曾发祥面对众流寇视死如归,坚守工作岗位,与之斗争而死,被流寇焚尸于明伦堂(古时传道教学讲课之地)。承天府(本邑)诸学子闻之相聚恸哭,痛悼曾发祥为国捐躯之壮举。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祀忠义祠(将曾发祥牌位入忠义祠,让人祭祀缅怀)。
曾氏一门忠义之士。在曾省吾因功显达时,其一门四世皆获朝廷褒封,且荫及子孙(包括曾省吾的曾祖母、祖母、母亲及几房妻室),真可谓皇恩浩荡,满门荣耀。在今钟祥市郢中镇察院街(钟祥市第二中学一带),原立有两座精美石质牌坊,一座名谓“两朝纶命”,是炫耀曾辉、曾璠两代荣膺两朝封典而立;一座名谓“父子进士”,为标榜曾璠、曾省吾父子南宫联捷而立。可惜,察院街处的两石坊被无情的岁月所毁掉,留在人们心中的只是一段传说而已。前面提及的“少司马”与“大司空”牌坊,是专为曾省吾而立的,以彰其大功。
二、稳定南疆千秋功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华大一统思想代代相沿。其间虽有几度的政权更替(包括分合之期),但大一统仍为主流。数千年来,因各种因素所致,边陲的不稳定至大规模的骚乱事件屡有发生,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巩固,百姓生命财产安危,必须大治之。
在我国西南地区(泛指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交界区域),自古生活着一古老且强大的部落,被称为僰(音“柏”)人后裔,时称“都蛮”。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在此地就设立了行政建制,历代相沿。可此设制并未真正起到辖管作用,如俗话所说“聋子耳朵——摆设而已”。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都蛮人有一种自由散涣的生活习性,难于接受他人管理;二是天高皇帝远,中央政权的威慑力达不到;三是被派到此处的行政官员势单力薄,难于驾驭都蛮势力。此种现象一直延及到明王朝。其间,都蛮屡屡犯乱生事,杀人越货,攻城掠地,给该区域造成了巨大的政治上的生态破坏作用,严重阻碍了该区域内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历代中央政府酿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安定威胁。历代虽有过派兵征讨,但因各种因素所限,都未彻底扫除这一痼疾。明朝初期,朝廷在该区域设置流官(本地自生官吏,世代沿袭,他们改由朝廷封任,便称为“流官”),对其地域实行就地管理,但都蛮依然不从,时常反抗作乱,流官行政仍流于形式。到明成化年时期,都蛮势力日盛,周边地区屡遭劫掠,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万历之前,明朝历代皇帝依情对都蛮虽然进行过十余次征讨,但未从根本上消除都蛮势力。至明万历年初,情况更甚。在巡抚四川的曾省吾经过调研,据情向朝廷上奏:“都蛮种分孟获,号西南桀骜之类,地阻夜郎,赋豺虎贪残之性。阿大雄踞九丝,翼以方之等山,愈加煽逆,势吞六县。近将叙、泸诸地亦罹阽(音“电”, 临近边缘,一般指险境而言),危抚剿,相寻猖狂益甚,僭(音“见)称王,号生杀一方,屡抗官兵,惊震三省。屠杀则膏骸遍野,系掳男女成群,戮及婴儿又贯搠丛炊(烤吃被肢解婴儿肉,残忍之极),以博戏(作乐)。剸(音“专”,意为截断之意)施孕妇,乃焚尸。掘墓以淫威……罪稔恶盈,鬼怨神怒!”
万历初,朝廷依据各方面条件成熟,决定出兵都蛮,并强调此次征讨一定要彻底征服之,曾省吾作为朝中大臣,积极拥护朝廷决议并表示自己愿为大明王朝尽忠。曾省吾的尽忠得到了朝廷认可,决定由他这位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良臣负责此次征讨重任,朝中首辅大臣张居正、兵部尚书谭纶等朝中重臣对曾省吾出征工作给予了极大帮助与支持,对此次征讨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性建议。 
曾省吾受命后为此次征讨付出了巨大心血,他与手下人认真总结了历史上历次对都蛮征讨的战例(包括诸葛亮七擒孟获之演义传说),从中汲取成功与失误处,从而制定出一整套缜密周全的宏观战略布署。为使此次征讨如愿,他说服朝中各方,不拘一格启用人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征讨所用,搭建起了一整套强有力的征讨领导专班,具体任务落实到人,且将战事所需的各类物资储备到位。为增强战斗力,战前作了大力的宣传鼓动,让出兵之人充分理解此次征讨都蛮的重要性、迫切性,知道都蛮对平民百姓的残忍性、野蛮性。同时制定出严明的赏惩条例,让每位出征将士充分认识自己肩上的担子与职责,从而让全体将士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在具体战术上,曾省吾要求军中将士在征讨战中采取步步为营,分割包围,多用奇兵,以奇制胜,以强大的炮火力为震撼,充分利用当地向导攀爬峭壁,直捣都蛮要塞。除了军事上的奇攻、强攻、猛攻外,对都蛮另采取了强大的政治攻势。曾省吾在巡抚四川间,就进行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对都蛮以外的各土司进行了必要的团结争取,不让他们倒向都蛮一边。一旦征讨战起,一定要站在中央政府一边,积极配合征讨。对都蛮内部,采取风化瓦解,优待俘虏,戒杀投降投诚者,广布情报人员,及时掌握战况,堵死都蛮人在战事不利下逃窜,防止死灰复燃,东山再起。
由于曾省吾的卓绝统帅才能及全体将士的团结拼搏,明军十四万人马在征讨中所向披靡,进攻势如破竹,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将都蛮顽势平定,攻占寨栅六十多座,斩首和俘获都蛮四千六百余人(酋长五十余人),招安三千三百余人,拓地四百余里,并缴获都蛮人的精神支柱——礼器(乐器),即诸葛鼓九十三面。 
此次征讨,如果曾省吾领导下的一班人不把功课做足,就会象历史上的每次征讨一样,劳民伤财不说,反而让都蛮势力更加骄横,气焰更嚣张,周边百姓再次遭受蹂躏,四周土司唯都蛮是瞻,并诱发他们效仿,愈发引起西南边陲大乱。时人评其征讨“数百里间,蜂屯蚁引之穴一朝棋画而戡定之”。后人对此征服都蛮评价甚高,认为明成化年间朝廷征讨都蛮,用兵二十万,耗时四年,却只动了都蛮皮毛。而万历初年,抚臣曾省吾平都蛮,用兵十四万,一年成功。从此,“都蛮”渐从历史的记载中消失,只是研究历史之人还在提取和使用二字。
在对待征讨都蛮胜利之事上,曾省吾表现出特有的高风亮节。他在给朝廷奏折上写道:“曾省吾不敢专其功,惟是上凭朝廷宠灵,下藉文武匡济。本因人而成事,敢贪天下为功?!所有是役效劳员弁,应请分别议叙,以昭激劝云云。奏刘显等以下各升擢有差。”朝廷采纳了曾省吾奏疏,依据他所上报情况,依次奖赏了此次征讨胜利的全体官兵,对阵亡、负伤官兵给予优厚抚恤。
三、善后良举生昌明 
平定都蛮只是第一步,其终极目标是在被平定区域医治多年积下的创伤,让西南地区尽快发展兴旺起来,老百姓安居乐业。为此,曾省吾向朝廷上奏了《经略平蛮善后疏》等善后良策。朝廷经过认真研讨,基本同意他之全部建言,其举措概括如下:
一、整顿被平定区域军事行政建制,利于统一管理。都蛮被平定后,该区域内的军事行政组织待征讨大军撤离后相对薄弱,现有守道与巡道离都蛮故地过远,不便治理,建议“莫先遵守成法,查复兵备与总镇会同行事,使文武相资,上下相系。”同时建议整顿原由卫所、迁驿站至长宁县,以实现“庶事有统纪,边方之宪度一新而职有专司。善后之安攘有赖矣!”一句话,统一领导,不允许政出多门而误大事。
二、建城池,换地名,气象更新。建议在武宁山地平缓处建设城池并更换现有地名,“改都蛮九丝城为平蛮城,凌霄城为拱极城,印靶山为文印山,吊猴山为降蛮山,鸡冠岭为金鸡岭,内官寨为武宁山,都都寨为都定寨”。此外,改戌县为兴文县,赐“驿名为都宁”,赐“仓名曰恒裕”。一句话,新时期必有新气象。
三、制定新的田土政策,以利农业迅速发展。丈量区域所有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分等起种。同时,招募军民领回耕种。交通不便的高山深处则任民众开恳,除种茶外,不征收赋税。同时根据官兵级别,规定了可领田亩指数,永不起科(“科”同“课”,指赋税)。
四、增强地理要害位置防御,巩固被平定区域安全。鉴于都蛮故地“汉夷”杂居,山高道险等实际,在险要地段建造墩堡,分兵守防。至于防守兵力,先从征讨部队挑选一万七千余名,到万历二年三月后裁减至五千人。待田粮起征、招募民兵后再次裁减,以实现“军实既足而钱粮以次可省矣!”
五、以本地之力养本地之兵,不增加中央负担。招募附近土著军民领种田地,“合无待户籍既定,居地凑集之日,每粮一石起壮丁一名。”所征丁兵受最近堡(此字双音,此读音“卜”)隘调度,并接受训练。
六、加强交通建设,利百业之兴。针对被平定区域山高林密,交通阻绝等现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大力拓展陆路交通,同时启动开辟水路,使陆、水两路齐头并进,达新城及各处,让百业迅速发展起来。 
七、设学校以广教化,以教化生昌明。在被平定区域设立社学,并“抡选近县年高有德,明于讲说者二名,送赴学中为教谕塾师”,每月初一和十五讲学。后提请礼部在建武千户所创设儒学,礼部答复:“建武原系荒秽,就新荡平,设学造士,诚用夏变夷之良法,建武当创。”
八、赈济民困,蠲免赋税,让民众休生养息。经历战争后,新生区域民众百姓处于极度的贫困状态。为使其休生养息,必行扶困济贫,减免赋税之策,“合将万历元年以前小民拖欠各项钱粮,悉从特免”,其他邻近地区酌情减免。
以上善后良举,使新生区域的统治秩序逐渐趋于稳定,生产、生活逐渐走上正轨。时人形容数年后的新生区域:“均田授氓,藉氓为伍,僰(音“柏”)、莋(音“作”)之间,巍然一大都会也。”其言辞虽有所过誉,但却说明该地区政治、经济、教育、商贸各方面得到了较快恢复与发展。
此后的万历三年,曾省吾作为兵部左侍郎(近似于现在的国防部常务副部长)协理戎政,他奉命巡视三边后,立即上书朝廷,建议改革边事懈驰,储饱不给,于边事多所建树,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建立了不朽功绩。
  • 回复12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豆豆妈 最后回复于 2020-07-27

粉丝 47

2020-07-21

粉丝 47

2020-07-21

粉丝 4404

2020-07-21

粉丝 96

2020-07-21

粉丝 4289

2020-07-21

粉丝 1275

2020-07-21

粉丝 1275

2020-07-21

粉丝 61

2020-07-21

粉丝 45

2020-07-22

粉丝 20

2020-07-22

粉丝 47

2020-07-27

粉丝 22

2020-07-27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