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社的那些事:键盘上的烟火与心尖上的暖

昨天 14:13   发表于 流金   阅读 693   回复 4
南阳社的那些事:键盘上的烟火与心尖上的暖
2013年元月的南阳,寒意还裹着白河的水汽,风掠过解放西路的老槐树时,枝桠上的冰碴子都在打颤。可白河酒店里却暖得像盛着一整个春天——南阳社区网年会暨十佳版主表彰大会正在这里热闹开场,我攥着烫金的“十佳版主”证书,指腹蹭过纸面的纹路,指尖竟比揣在棉袄里的暖手宝还热,满脑子都是过去一年里,“心情扎记”栏目里那些跳着的文字、藏着的心事,还有屏幕那头传过来的细碎暖意。
那年我以“百花盛开”为ID,守着社区文化版的“心情扎记”。每天天不亮,厨房里的煤炉刚泛出火星,我就先摸过床头的旧电脑——那是儿子淘汰的笔记本,键盘上几个常用键的漆都磨掉了,却像老伙计似的贴心。点开网站后台,新帖子的提示小红点跳得欢,我倒比当年在村卫生室接急诊还郑重,每一篇都逐字逐句读:有刚搬到新区的姑娘写“想念老城区巷口的胡辣汤,油星子飘在碗里,暖得能焐热半条街”;有在外地打工的小伙子说“夜里梦见白河的桥,我站在这头,爹娘在那头招手”;还有老太太回忆“年轻时在人民公园看月季,花瓣上的露水沾在袖口,香了好几天”。
读罢就坐在小马扎上敲评语,不用那些绕弯的辞藻,就说咱南阳人过日子的实在话:“这话写得像咱灶上炖的红薯粥,稠乎乎的,全是烟火气”“别急,日子就像白河的水,看着慢,慢慢就流顺了”;遇到文笔清亮的,就郑重地点下“精华”——那枚小小的金色徽章缀在帖子标题旁,像给用心写字的人别上了枚搪瓷缸子上的英雄章,妥帖又光荣。
常常一忙就到后半夜,台灯的光透过磨砂玻璃,在墙上投出个弯腰敲键盘的影子。窗外的南阳城早沉了,卧龙桥的路灯像串起的灯笼,隔着几条街都能看见微光;窗内却热闹,“心情扎记”的评论区里,你一言我一语串成了长串:有人问“老戏楼门口的糖画摊还在吗?”,立马就有老街坊回“在哩,王师傅的龙画得还是那么精神”;有人叹“现在的孩子不爱听大调曲了”,就有年轻人接“我奶教我唱过,‘南阳城,卧龙岗,诸葛先生美名扬’”。
也就是在那些深夜里,我和慕荣贞子、梦歌、散文小屋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慕荣贞子是个念旧的人,笔下的南阳老戏楼、青石板路全是乡愁:“戏楼的木柱子被摸得发亮,台下的条凳凉冰冰,可听着戏文,心里就热乎”;梦歌爱吟诗,读罢别人的帖子,总能即兴附上几句,“白河流水映乡愁,笔下文字解千忧”,寥寥十四个字,倒把栏目里的暖意烘得更浓了;散文小屋写短文像剪窗花,精致又接地气,我们仨就像守着村头的老槐树,她写文、我评点、梦歌补诗,帖子下的评论区常常从天黑聊到天蒙蒙亮,原本陌生的ID,渐渐都成了隔着屏幕能懂心事的知己——就像当年在卫生室,病人不说透,我也能摸准他的病根。
这份埋在文字里的执着,总版主白水村看在眼里。有次他在后台给我留消息:“百花,你把‘心情扎记’养得像自家菜园子,每棵苗都长得旺,读者爱看,作者也愿意来,不容易!”那天正赶上天色微亮,我推开窗,白河的水汽带着清冽的凉扑进来,河面上泛着鱼肚白的光,远处的独山像蒙着层薄纱。忽然就觉得,那些深夜里熬的眼、敲麻的手指都值了——原来所谓版主,不过是用一份认真,让陌生的心灵在文字里搭起桥,让南阳社区的这方小天地,盛得下普通人的欢喜、迷茫,还有对家乡的那点念想。
年会散场时,外面飘起了细碎的雪,慕荣贞子裹着厚围巾,特意过来碰了碰我的胳膊:“明年咱还在‘心情扎记’,接着写咱南阳人的故事——写巷口的胡辣汤,写公园的月季花,写白河的水慢慢流。”我笑着点头,把证书揣进棉袄内袋,暖得发烫。雪落在头发上,化成小小的水珠,凉丝丝的,心里却热烘烘的。
原来南阳社的那些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忙碌。是键盘上“哒哒”的声响里藏着的烟火气,是陌生ID间一句“我懂你”的暖意,是一群人用文字织就的温情——就像白河的水,默默流淌,却把两岸的故事、两岸的人心,都悄悄连在了一起,慢慢酿成了藏在心底的、温温的回忆。
  • 回复4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460

昨天 16:02
:谢谢你的关注支持帮助!
昨天 17:13

粉丝 4293

6小时前

粉丝 21

2小时前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