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文字构架的创作交流

10-11 19:02   发表于 文学   阅读 1573   回复 18
首先申明,我年龄大了,无所事事。喝了酒,吃了饭,一生的爱好也可以说特长是写作,就正儿八经地坐到台式电脑前,写帖一丝不苟,想和坛子里的文友、网友们进行交流。并且,只要是善意的,我愿意长期坚持,每帖必复。
再次申明,海阔天空的强词夺理没意思,部分内容以我自己的文章为例说事,不存在对谁的不满。
大家都知道,文章一定要承上启下。

章回之间要承上启下。
==
如第一回张三李四出场,其年龄、人物形象、社会关系等多方面都要尽量刻画清楚,往后就不必再赘述。如果每章回都重复刻画,就成了文学逻辑错误。但阅读时,也不能从第二章回开始,因为不了解张三李四的情况,故事发生、事态发展、强弱趋势等等,都是一头雾水。
==
段落与段落要承上启下。这里就以拙帖《车说》三轮车情节为例来说:
==
1983年底我入伍,新训结束后分到了原武汉军区司令部某机关勤务班。班里有辆军用三轮摩托车,当第一次执行任务坐上去时,那份心情特别亢奋,就像做梦一样。1985年春,我升任勤务班长,有权指挥这辆三辆摩托车了。年轻人心性,总想找个机会显摆一下。
1980年10月,我们总场要办啤酒厂,我和15名年轻人一起被选派到武汉啤酒厂学习,我的专业是学化验,所以,化验室的几位工作人员都是我的师傅。我虽然在武汉服役,却一直没有机会去看望他们。
有一次,我带着两名战士,驾着摩托车从武昌驻地出发,执行任务完毕后,本该取捷径归队,但机会难得,我就绕道直奔汉口武汉啤酒厂而来。那时武汉啤酒厂特别红火,门口也不像现在有保安,所以,我驾着摩托车直接开了进去,停在了化验室所在的那栋楼下。
==

网友粉笔人生对这段文字地表述存在异议,但这段文通篇没毛病。大家请看,这个情节共有三个段落,是叙述我当时的情况、心态以及结果。三段落一气呵成,思路、走向、叙述非常清晰。但是要断章取义,任放弃一段都看不明白。
放弃第一段,二三段连读:他在啤酒厂学习,怎么会带着两个战士,骑着军用摩托车呢?
放弃第二段,一三段连读:他在当兵,怎么莫名其妙地跑到武汉啤酒来了?
放弃第三段,一二段连读:两者毫无关联,让人莫名其妙。
把三段放在一起连读,那么就清晰了:当兵后想显摆,啤酒厂是曾经学习的地方,他找机会来到了啤酒厂显摆一下。
==

句与句要承上启下。
以在拙帖《有题无字》的一个回复中为例:
在我的印象里,500字以上的帖子,除了黄叶斌老师的找不到错别字……外。
如果我们不看“500字以上的帖子”,单看“除了黄叶斌老师的”这句话,人们一定不明白:黄叶斌老师的什么呀?


生活中,人们的口语甚至是文章,病句和疑似病句比比皆是。
病句:大概十里左右、好像花儿似的。大概――左右、好像――似,这是同类词,病句。
疑似病句:我二姐和我住一栋房子,我二姐的婆子妈。“我二姐……我二姐”,看起来不是病句,其实是疑似病句。
初,我写了“500字以上的帖子,除了黄叶斌老师的找不到错别字……外。”怕有人又看不懂,出异议,就改成了“除了黄叶斌老师的帖子……“但“500字以上的帖子……黄叶斌老师的帖子”是疑似病句,想了半天,改成了“黄叶斌老师的文章”,不管是帖子还是文章,多两个字,都是语言不精炼。

==
一个高明的写手,三万字内不重复同一修辞性词组和成语。比如形容一个人恼怒,有很多词轮流用: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火冒三丈、怒发冲冠、戟指怒目,狗急跳墙,等等,还有我一时想不出来的。曾经有一个笑话:一个作者在几千字的文章里,形容人左一个气急败坏,右一个气急败坏,最后把审稿编辑看得气急败坏了。

==
好了,暂时写到此。希望在与大家的交流中,共同提高。
作者补充于 10-11 20:53
包括句子成份划分,标点符号使用,都可以交流。
作者补充于 前天 16:43
很多人不懂写作,以为写小说就是写人物对话,写故事情节。其实场景转换描写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衡量一部作品有没有文学价值不可或缺的因素。优秀的作者会把这类转换文写成一篇篇优美散文,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画面,展现人间的真善美,演绎社会的假丑恶。

为了大家共同提高,肚里有干货的,都掏出来吧。
  • 回复18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罗汉寺 最后回复于 昨天 01:59

粉丝 4

10-11 19:33
:感谢您的关注。
前天 09:33

粉丝 53

10-11 21:28
:您对我的肯定,就是对我的鞭策,我会更加努力的。
前天 09:34

粉丝 105

10-11 23:32
:老朋友好。
前天 09:35
:好!
前天 20:47

粉丝 138

前天 00:38
:您好!坦率地说,因为您以前一个不友好的回复,让我对您留下了成见。今天您能用良好的心态到这里作创作心得交流,我觉得我们是可以做朋友的。所以,我回复的特别认真。
首先,您的意思就是“习惯了,大家能明白其意思就是正确”的观点。因为有人不友善的称我是“玩弄文字的高手”,我写的文章也看不懂,标点符号都用错了。所以,我才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以利自己提高。
句子成份的划分有一个公式:名动名,主谓宾,名前定,谓前状,得后补。意思是拿到一句话,首先找名词和动词。第一个名词是主语,动词是谓语,第二个名词是宾语。名词前面是定语,动词前面是状语,得字后面是补语。
这个公式有人提出质疑。一、有些词有移动性,词性移动,句子成份怎么划分?比如:他冻的浑身哆嗦,哆嗦是动词。你能不能少哆嗦几句,这里的哆嗦是形容词。二、有些句子没法划分句子成份,是不是它就不是一句话?如:问:谁?回答:我。“谁、我”就一个字,是不是不能算一句话?另外,文字改革后,“的地”通用。以前,“地”后面必须是动词,是状语,现在可以用“的”,后面是定语还是状语?在经过几年的争议后,高考不再有句子成份划分试题,现在的学生还学不学句子成份,我没了解。
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很难硬性确定。比如“你到哪里去”。友好的招呼,后面用“?”,凶神恶煞有不准走的意思,后面用“!”,如果这句话是独句,怎么判断用哪个符号?再比如,有些句子用“。”可以,用“,”与后面的句子连起来会更完整,这主要看一个人的理解。最后明确“大家能明白其意思就是正确”。
对于消灭病错句和错别字,这是一直提倡的。但方言、人们的说话习惯太多,很难统一,所以,尊重地方语言,尊重民族特色,也只能“大家能明白其意思就是正确”。能不能语言精炼,能不能没有病错句,自己可以深练文字功底,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对别人要宽容一些。
前天 09:33

粉丝 138

前天 01:17
:本来文无第一,没有绝对标准。如果有人叫真,我们也没必要躲避。
前天 14:11

粉丝 95

前天 06:52
:您好,欢迎批评指正。
前天 09:37

粉丝 109

前天 11:00

粉丝 73

前天 13:09
:多谢抬爱。
前天 14:12

粉丝 460

前天 14:48
:您是一个朋友,祝您健康快乐,万事如意!
昨天 01:59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