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文字构架的创作交流
首先申明,我年龄大了,无所事事。喝了酒,吃了饭,一生的爱好也可以说特长是写作,就正儿八经地坐到台式电脑前,写帖一丝不苟,想和坛子里的文友、网友们进行交流。并且,只要是善意的,我愿意长期坚持,每帖必复。
再次申明,海阔天空的强词夺理没意思,部分内容以我自己的文章为例说事,不存在对谁的不满。
大家都知道,文章一定要承上启下。
章回之间要承上启下。
==
如第一回张三李四出场,其年龄、人物形象、社会关系等多方面都要尽量刻画清楚,往后就不必再赘述。如果每章回都重复刻画,就成了文学逻辑错误。但阅读时,也不能从第二章回开始,因为不了解张三李四的情况,故事发生、事态发展、强弱趋势等等,都是一头雾水。
==
段落与段落要承上启下。这里就以拙帖《车说》三轮车情节为例来说:
==
1983年底我入伍,新训结束后分到了原武汉军区司令部某机关勤务班。班里有辆军用三轮摩托车,当第一次执行任务坐上去时,那份心情特别亢奋,就像做梦一样。1985年春,我升任勤务班长,有权指挥这辆三辆摩托车了。年轻人心性,总想找个机会显摆一下。
1980年10月,我们总场要办啤酒厂,我和15名年轻人一起被选派到武汉啤酒厂学习,我的专业是学化验,所以,化验室的几位工作人员都是我的师傅。我虽然在武汉服役,却一直没有机会去看望他们。
有一次,我带着两名战士,驾着摩托车从武昌驻地出发,执行任务完毕后,本该取捷径归队,但机会难得,我就绕道直奔汉口武汉啤酒厂而来。那时武汉啤酒厂特别红火,门口也不像现在有保安,所以,我驾着摩托车直接开了进去,停在了化验室所在的那栋楼下。
==
网友粉笔人生对这段文字地表述存在异议,但这段文通篇没毛病。大家请看,这个情节共有三个段落,是叙述我当时的情况、心态以及结果。三段落一气呵成,思路、走向、叙述非常清晰。但是要断章取义,任放弃一段都看不明白。
放弃第一段,二三段连读:他在啤酒厂学习,怎么会带着两个战士,骑着军用摩托车呢?
放弃第二段,一三段连读:他在当兵,怎么莫名其妙地跑到武汉啤酒来了?
放弃第三段,一二段连读:两者毫无关联,让人莫名其妙。
把三段放在一起连读,那么就清晰了:当兵后想显摆,啤酒厂是曾经学习的地方,他找机会来到了啤酒厂显摆一下。
==
句与句要承上启下。
以在拙帖《有题无字》的一个回复中为例:
在我的印象里,500字以上的帖子,除了黄叶斌老师的找不到错别字……外。
如果我们不看“500字以上的帖子”,单看“除了黄叶斌老师的”这句话,人们一定不明白:黄叶斌老师的什么呀?
=
生活中,人们的口语甚至是文章,病句和疑似病句比比皆是。
病句:大概十里左右、好像花儿似的。大概――左右、好像――似,这是同类词,病句。
疑似病句:我二姐和我住一栋房子,我二姐的婆子妈。“我二姐……我二姐”,看起来不是病句,其实是疑似病句。
初,我写了“500字以上的帖子,除了黄叶斌老师的找不到错别字……外。”怕有人又看不懂,出异议,就改成了“除了黄叶斌老师的帖子……“但“500字以上的帖子……黄叶斌老师的帖子”是疑似病句,想了半天,改成了“黄叶斌老师的文章”,不管是帖子还是文章,多两个字,都是语言不精炼。
==
一个高明的写手,三万字内不重复同一修辞性词组和成语。比如形容一个人恼怒,有很多词轮流用: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火冒三丈、怒发冲冠、戟指怒目,狗急跳墙,等等,还有我一时想不出来的。曾经有一个笑话:一个作者在几千字的文章里,形容人左一个气急败坏,右一个气急败坏,最后把审稿编辑看得气急败坏了。
==
好了,暂时写到此。希望在与大家的交流中,共同提高。
再次申明,海阔天空的强词夺理没意思,部分内容以我自己的文章为例说事,不存在对谁的不满。
大家都知道,文章一定要承上启下。
章回之间要承上启下。
==
如第一回张三李四出场,其年龄、人物形象、社会关系等多方面都要尽量刻画清楚,往后就不必再赘述。如果每章回都重复刻画,就成了文学逻辑错误。但阅读时,也不能从第二章回开始,因为不了解张三李四的情况,故事发生、事态发展、强弱趋势等等,都是一头雾水。
==
段落与段落要承上启下。这里就以拙帖《车说》三轮车情节为例来说:
==
1983年底我入伍,新训结束后分到了原武汉军区司令部某机关勤务班。班里有辆军用三轮摩托车,当第一次执行任务坐上去时,那份心情特别亢奋,就像做梦一样。1985年春,我升任勤务班长,有权指挥这辆三辆摩托车了。年轻人心性,总想找个机会显摆一下。
1980年10月,我们总场要办啤酒厂,我和15名年轻人一起被选派到武汉啤酒厂学习,我的专业是学化验,所以,化验室的几位工作人员都是我的师傅。我虽然在武汉服役,却一直没有机会去看望他们。
有一次,我带着两名战士,驾着摩托车从武昌驻地出发,执行任务完毕后,本该取捷径归队,但机会难得,我就绕道直奔汉口武汉啤酒厂而来。那时武汉啤酒厂特别红火,门口也不像现在有保安,所以,我驾着摩托车直接开了进去,停在了化验室所在的那栋楼下。
==
网友粉笔人生对这段文字地表述存在异议,但这段文通篇没毛病。大家请看,这个情节共有三个段落,是叙述我当时的情况、心态以及结果。三段落一气呵成,思路、走向、叙述非常清晰。但是要断章取义,任放弃一段都看不明白。
放弃第一段,二三段连读:他在啤酒厂学习,怎么会带着两个战士,骑着军用摩托车呢?
放弃第二段,一三段连读:他在当兵,怎么莫名其妙地跑到武汉啤酒来了?
放弃第三段,一二段连读:两者毫无关联,让人莫名其妙。
把三段放在一起连读,那么就清晰了:当兵后想显摆,啤酒厂是曾经学习的地方,他找机会来到了啤酒厂显摆一下。
==
句与句要承上启下。
以在拙帖《有题无字》的一个回复中为例:
在我的印象里,500字以上的帖子,除了黄叶斌老师的找不到错别字……外。
如果我们不看“500字以上的帖子”,单看“除了黄叶斌老师的”这句话,人们一定不明白:黄叶斌老师的什么呀?
=
生活中,人们的口语甚至是文章,病句和疑似病句比比皆是。
病句:大概十里左右、好像花儿似的。大概――左右、好像――似,这是同类词,病句。
疑似病句:我二姐和我住一栋房子,我二姐的婆子妈。“我二姐……我二姐”,看起来不是病句,其实是疑似病句。
初,我写了“500字以上的帖子,除了黄叶斌老师的找不到错别字……外。”怕有人又看不懂,出异议,就改成了“除了黄叶斌老师的帖子……“但“500字以上的帖子……黄叶斌老师的帖子”是疑似病句,想了半天,改成了“黄叶斌老师的文章”,不管是帖子还是文章,多两个字,都是语言不精炼。
==
一个高明的写手,三万字内不重复同一修辞性词组和成语。比如形容一个人恼怒,有很多词轮流用: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火冒三丈、怒发冲冠、戟指怒目,狗急跳墙,等等,还有我一时想不出来的。曾经有一个笑话:一个作者在几千字的文章里,形容人左一个气急败坏,右一个气急败坏,最后把审稿编辑看得气急败坏了。
==
好了,暂时写到此。希望在与大家的交流中,共同提高。
作者补充于 10-11 20:53
作者补充于 前天 16:43
为了大家共同提高,肚里有干货的,都掏出来吧。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