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乡媳妇

前天 08:27   发表于 流金   阅读 1756   回复 8
外乡新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这个穷地方有个愁人的现状——男多女少。村里的青壮年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先犯怵的不是找不到心上人,是凑不齐彩礼和嫁妆。
那时男方要备三转一响,女方得缝十床八床新被褥,可地里刨食的人家,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张家大哥二十七八岁还没成家,天天帮着家里喂猪、下地,夜里就坐在门槛上抽旱烟;李家二哥托人相了三次亲,每次都卡在彩礼上,最后姑娘家都另寻了人家。眼看着一批批小伙子熬成了“老光棍”,长辈们急得嘴上起泡,却没半点法子,一代人的婚姻,就这么被穷日子拖着、误着。
转机是从村东头的老王叔开始的。他去四川走亲戚,见那边有些姑娘愿意往外走,便试着牵了线。第一个来的是四川姑娘小琴,跟着老王叔坐了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又转了三趟拖拉机才到村里。她不怕穷,就想找个踏实人过日子,最后和老实巴交的赵家二哥成了亲。
消息传开后,村里不少人都动了心思。有人跟着去四川,也有人往宜昌的贫困山区跑。那些地方的姑娘家里条件不好,也盼着能找个安稳去处。王婶家的儿子就是从宜昌带回了媳妇阿秀,阿秀手巧,不仅会缝补,还跟着村里人学种果树,没过两年就把小日子打理得有声有色。
后来,越来越多“外边的新娘”嫁到了村里。她们带来了不同的乡音,也带来了过日子的劲头。曾经愁眉苦脸的光棍汉们,有了媳妇,家里有了烟火气,干活也更有奔头。彩礼不再是拦路虎,两个人一起打拼的日子,反倒比讲究排场的婚姻更踏实。
现在再提起那些年的事,老人们总说,是这些远道而来的姑娘,救了村里一代人的姻缘。她们像山间的溪流,从远方流来,滋润了这片曾因贫困而干涸的土地,也让一个个家庭有了温暖的模样。
  • 回复8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杨姓老者 最后回复于 前天 22:21

粉丝 1278

前天 08:50
前天 11:43

粉丝 914

前天 09:17
:言之有理!
前天 11:44

粉丝 4415

前天 10:42
:谢谢你的关注!
前天 11:45
:@百花盛开 ,又少改为不少。
前天 22:21

粉丝 3280

前天 12:16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