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从勤坚持50年为柴湖移民办实事
情 系 柴 湖 心 系 移 民
–— 徐从勤坚持50年为柴湖移民办实事
在柴湖移民的眼里,钟祥市“给水之家”老总徐从勤是一个大好人。他虽然不是柴湖人,却对柴湖移民有着特殊的感情。从1965年参与修建移民房至今,他时刻关注着柴湖镇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关心着移民的生产与生活,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柴湖发展献计出力、为移民生活排忧解难。在50年的时间里,他看望、帮助了万余移民,捐赠的钱物过百万元。
关心柴湖经济,为移民脱贫献计出力
柴湖镇38个移民村,人口近10万,人平不到一亩地,单靠种地很难致富,可又苦于找不到致富门路。1972年3月,徐从勤听一个移民朋友说,谷城县沈湾镇农民种麦冬很赚钱,于是便跟生产队长建议到谷城买麦冬回来种。队长安排他前往购回3万斤麦冬苗。徐从勤送了一些麦冬苗给柴湖移民试种。第二年春挖出后每亩卖七、八千元。第三年,麦冬迅速传遍整个大柴湖。从此,柴湖麦冬远近闻名,成为移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柴湖移民村地势低洼,不保收的地很多,如果改种水稻,又无水灌溉,农民很为难,徐从勤更着急。1988年5月,徐从勤找到时任柴湖镇书记常世杰,陈述钻井抽水种水稻的可能性,引起了重视。不久,镇委争取到了3万元钻井经费,徐从勤顺利将试验井钻成出水,中央和省领导看后非常满意,迅速拨出2000万元资金在柴湖大搞旱改水工程,粮食连年丰收,移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钟祥县委大力推广发展长毛兔。徐从勤把柴湖和罗集两地不下崽的5000多头母猪拉倒河南唐河,换回那里的长毛兔,然后分发给移民村养殖,增加了移民收入。
为了扶持柴湖移民致富,徐从勤可谓殚精竭虑、全心全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柴湖水管站因历年来水利建设任务大,形成了一个20余人的职工队伍,可编制只有3人,国家扶持款用完后,工资就发不下来了,职工和站领导关系渐渐恶化。徐从勤家有个小预制板厂,因质量好,供不应求。他不信“同行是冤家”的古训,建议水管站利用空场地建了一个预制板厂,还免费将自己的模具、炮车和拖拉机送给他们使用。投产后效益很好,全站人员都有了工作,工资有了保障。新村村民叶青锋,人很精明,原在徐从勤家预制板厂打工。徐从勤听说他家有五弟兄,生活很困难,于是建议叶青锋回家自办预制厂,让他也发财。叶青锋五弟兄腾出半亩地,将场子建起来了。开工前,徐从勤免费送给他楼板,还免费给他钻了一口价值4000元的机井。开工时没钱买水泥原料,徐从勤又送给他5吨水泥。不久开业成功,叶家五兄弟都过上了好日子。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旱改水到如今,徐从勤的钻井队先后为柴湖移民钻了数百口优质井、优惠井。有的只收材料费,有的是义务井(免费)。1995年冬,徐从勤在王营村每组钻了五口旱改水的井。但要使用,还得安装一台变压器,需要开支一万多。可村里困难拿不出钱。徐从勤捐出1.1万元为该村买来一台变压器。移民们种上了水稻,连年大丰收。
为了柴湖移民致富,徐从勤不辞劳苦,心甘情愿。1990年6月19日午夜,徐从勤睡得正香,突然门外喊个不停。他起来开门一看,门外站着柴湖水利镇长和水管站站长,说红英办事处一个泵站的75千瓦电机被烧坏,1500亩水稻正等着插秧,请徐从勤快去看一下。徐从勤立即赶到现场,打开水泵一看,发现轴承震破,卡死,导致电机烧掉。徐从勤忙了两天两夜,当焊完最后一个螺丝时,徐从勤竟累得倒下睡着了,可电焊的火花仍在四溅,昆虫像子弹一样飞来,咬得徐从勤的身上全都是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娘看见后,感动得放声大哭。 天亮8点钟,水泵出水了,1500亩水田插秧有水了。正当徐从勤开车准备回家时,被当地一农民强行拦住,说,“你们干了一夜,茶饭未粘,到我家吃了面条再走。”
关怀柴湖民生 为移民生活排忧解难
徐从勤原籍河南新野县,祖辈农忙务农,农闲在各地耍猴,1957年落户于钟祥市旧口镇罗集村。因在异地谋生,他们经常得到别人的帮助,也养成了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他常说,柴湖移民为了国家建设,离开祖先和故土,搬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生活,这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敬重。作为一个“老移民”,在他们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应该多帮助他们。
移民刚来的 1967年9月,陕西一带下了大雨,汉江河水猛涨。移民在河南老家未见过这么大的水情,于是拼命跑到遥堤东“躲命”。因徐从勤家紧邻遥堤,很多人到他家求助,房前屋后都住满了移民,几天下来,家里的米、面都吃光了。后又到亲友家去借,一直到移民离开。
徐从勤把柴湖当娘家,把移民当亲人。移民有困难找他,他总是全力以赴帮助解决。移民张玉祥到徐从勤家买麦冬苗,说家有两个长期病人,没有钱付,可否等第二年麦冬卖了再付款。徐从勤听后说,“送一包给你,别提钱的话。”石营村残疾移民
–— 徐从勤坚持50年为柴湖移民办实事
在柴湖移民的眼里,钟祥市“给水之家”老总徐从勤是一个大好人。他虽然不是柴湖人,却对柴湖移民有着特殊的感情。从1965年参与修建移民房至今,他时刻关注着柴湖镇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关心着移民的生产与生活,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柴湖发展献计出力、为移民生活排忧解难。在50年的时间里,他看望、帮助了万余移民,捐赠的钱物过百万元。
关心柴湖经济,为移民脱贫献计出力
柴湖镇38个移民村,人口近10万,人平不到一亩地,单靠种地很难致富,可又苦于找不到致富门路。1972年3月,徐从勤听一个移民朋友说,谷城县沈湾镇农民种麦冬很赚钱,于是便跟生产队长建议到谷城买麦冬回来种。队长安排他前往购回3万斤麦冬苗。徐从勤送了一些麦冬苗给柴湖移民试种。第二年春挖出后每亩卖七、八千元。第三年,麦冬迅速传遍整个大柴湖。从此,柴湖麦冬远近闻名,成为移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柴湖移民村地势低洼,不保收的地很多,如果改种水稻,又无水灌溉,农民很为难,徐从勤更着急。1988年5月,徐从勤找到时任柴湖镇书记常世杰,陈述钻井抽水种水稻的可能性,引起了重视。不久,镇委争取到了3万元钻井经费,徐从勤顺利将试验井钻成出水,中央和省领导看后非常满意,迅速拨出2000万元资金在柴湖大搞旱改水工程,粮食连年丰收,移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钟祥县委大力推广发展长毛兔。徐从勤把柴湖和罗集两地不下崽的5000多头母猪拉倒河南唐河,换回那里的长毛兔,然后分发给移民村养殖,增加了移民收入。
为了扶持柴湖移民致富,徐从勤可谓殚精竭虑、全心全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柴湖水管站因历年来水利建设任务大,形成了一个20余人的职工队伍,可编制只有3人,国家扶持款用完后,工资就发不下来了,职工和站领导关系渐渐恶化。徐从勤家有个小预制板厂,因质量好,供不应求。他不信“同行是冤家”的古训,建议水管站利用空场地建了一个预制板厂,还免费将自己的模具、炮车和拖拉机送给他们使用。投产后效益很好,全站人员都有了工作,工资有了保障。新村村民叶青锋,人很精明,原在徐从勤家预制板厂打工。徐从勤听说他家有五弟兄,生活很困难,于是建议叶青锋回家自办预制厂,让他也发财。叶青锋五弟兄腾出半亩地,将场子建起来了。开工前,徐从勤免费送给他楼板,还免费给他钻了一口价值4000元的机井。开工时没钱买水泥原料,徐从勤又送给他5吨水泥。不久开业成功,叶家五兄弟都过上了好日子。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旱改水到如今,徐从勤的钻井队先后为柴湖移民钻了数百口优质井、优惠井。有的只收材料费,有的是义务井(免费)。1995年冬,徐从勤在王营村每组钻了五口旱改水的井。但要使用,还得安装一台变压器,需要开支一万多。可村里困难拿不出钱。徐从勤捐出1.1万元为该村买来一台变压器。移民们种上了水稻,连年大丰收。
为了柴湖移民致富,徐从勤不辞劳苦,心甘情愿。1990年6月19日午夜,徐从勤睡得正香,突然门外喊个不停。他起来开门一看,门外站着柴湖水利镇长和水管站站长,说红英办事处一个泵站的75千瓦电机被烧坏,1500亩水稻正等着插秧,请徐从勤快去看一下。徐从勤立即赶到现场,打开水泵一看,发现轴承震破,卡死,导致电机烧掉。徐从勤忙了两天两夜,当焊完最后一个螺丝时,徐从勤竟累得倒下睡着了,可电焊的火花仍在四溅,昆虫像子弹一样飞来,咬得徐从勤的身上全都是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娘看见后,感动得放声大哭。 天亮8点钟,水泵出水了,1500亩水田插秧有水了。正当徐从勤开车准备回家时,被当地一农民强行拦住,说,“你们干了一夜,茶饭未粘,到我家吃了面条再走。”
关怀柴湖民生 为移民生活排忧解难
徐从勤原籍河南新野县,祖辈农忙务农,农闲在各地耍猴,1957年落户于钟祥市旧口镇罗集村。因在异地谋生,他们经常得到别人的帮助,也养成了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他常说,柴湖移民为了国家建设,离开祖先和故土,搬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生活,这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敬重。作为一个“老移民”,在他们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应该多帮助他们。
移民刚来的 1967年9月,陕西一带下了大雨,汉江河水猛涨。移民在河南老家未见过这么大的水情,于是拼命跑到遥堤东“躲命”。因徐从勤家紧邻遥堤,很多人到他家求助,房前屋后都住满了移民,几天下来,家里的米、面都吃光了。后又到亲友家去借,一直到移民离开。
徐从勤把柴湖当娘家,把移民当亲人。移民有困难找他,他总是全力以赴帮助解决。移民张玉祥到徐从勤家买麦冬苗,说家有两个长期病人,没有钱付,可否等第二年麦冬卖了再付款。徐从勤听后说,“送一包给你,别提钱的话。”石营村残疾移民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