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沿途所见

2022-09-30   发表于 文学   阅读 3682   回复 3
        上学沿途所见 

       小时候在外婆家读书,从城中步行至城南的陕西会馆上学,中间要穿过古老的城门,走过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每次从这条古老的街道走过,就像走进一幅历史的画卷。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有酒楼、有茶肆、有药铺、还有一家铁匠铺,铁匠铺的斜对面是一家卖铜货的店铺。
       早上五点起床,走过正街,穿过城门,每次穿行于长长的古街,开门最早的当属铁匠铺和茶铺了。北方烧煤,隆冬时节空气似乎也凝滞了,踏在青石板的古街道上,浓得化不开的硫磺味儿溢满街道。铁匠铺的木门板早早地下了,透过三四张门板的灯光、炉火点亮了街面,街面跳动起来。我每次急匆匆地经过他家门口,偶尔瞥一眼,可以看见女人烧水、做饭,父子俩洗脸、收拾物件儿。有时候还可以看见他们父子俩在铁砧子上打铁的场景。就那匆匆的一瞥,生活的烟火气息,瞬间扑面而来,让人终生难忘。
       路过茶水铺,门铺只下了窄窄的一扇门板,临街的木窗户隔板全部下下来,四四方方的窗口泻下长长的正规正矩的一块光亮。老板娘正在捅灶炉,灶炉也是四四方方的,平均安置着四四十六个炉口。每个炉灶口上有一个乌漆墨黑的大水壶。因为人们大多数还在沉睡中,水壶里的水整装待发,也静静地等候着。
       南关学校建立在一座陕西会馆的旧址上,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始建于何年何月已经无从考证(破四旧时,碑刻等相关记录都销毁殆尽),主要由陕西人筹资修建,用于祭祀先贤、议事、营商、为出门在外的陕西人提供求学、借宿、投亲靠友等日常便利。学校的大门楼沿用了陕西会馆的主殿,大殿坐北向南,高大雄伟,上下两层,砖木结构,整个大殿风格浑厚、古朴凝重,气势非凡。主殿底楼擎柱皆为整根原木,木制门窗,雕镂精细,斗枋纹饰,彩绘飘逸。大殿青砖灰瓦,屋脊两端平均分布着数个神态各异的跑兽雕塑。大殿底层前廊石条铺就,偏房及主殿皆是大块青砖铺地。主殿平时学生不能涉足,只有正月十五元宵节猜灯谜游览过一次。那是真正的“灯”谜,心灵手巧的老师,扎出形态各异的灯笼,有雍容华贵的宫灯,活灵活现的公鸡灯、兔儿灯……形形色色。灯笼上老师用毛笔端端正正地写着小楷字,同学们一边观赏,一边探讨灯谜的谜底,猜中了,便扯下灯谜条子到老师那兑奖。通常是一支铅笔或者一块橡皮擦,最好奖励的当属本子了。
       周六下午放学早,再次穿行于古街。因为周末,步履从容,茶水铺的生意正红火,人们正准备晚饭,各家女人们把开水瓶放在茶水铺窗户下的打水台子上,依次排开。一边等开水,一边唠着嗑儿,交流着这一天的所见所闻。老板一趟趟挑着从古井里打来的水,这水甘甜清冽,泡茶格外出味儿。拎着开水瓶的女人临走时会往丢一个“茶牌”。茶牌,一指来宽,一指长,窄窄的,长长的,刷着白漆,用隶书周正的写着“周记”。整条街就这一家开水铺,“周记”是一种契约,一种承诺。
      走到药铺前,我总要驻足观望。铺面两边挂着一幅“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的木质对联。门里始终坐着一位胡子花白的老爷爷,童颜鹤发,两眼炯炯有神。偶尔还见他嘴里叼着一个旱烟袋。长长的高高的木质柜台后是一个个小格子抽屉组成的中药柜,每个抽屉抽开,又分门别类地装着中草药。柜子两边排列着青花瓷瓶,里面或者是粉剂、或者是泡的药酒之类。药铺中堂挂着“安济堂”匾额,字体苍劲有力,更增添了药铺的一份古朴凝重。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铺子木门上悬挂着一只真正的穿山甲标本,卷缩成团,尘土落满。从来不曾见主人取下来,也不曾见它遗失。
       走到街的尽头,就是铜匠铺。铜匠铺房屋四角和墙角用砖石切成,半截墙体为青砖,以上由木板和干打垒的墙体组成。老板我未曾谋面,只见过他摆在门板上的铜制品,黄灿灿的。
再次回故乡时,我特意找寻这条老街,寻找儿时的记忆。怎奈物是人非,铜匠铺前再也没有做工精湛的各式器皿,只        有简单的铜勺、铜锅等日常用品。安济堂早已易主,主人也作古了吧?学校那巍峨的会馆建筑也坦荡无存,消失殆尽……
        这些仅有的思念只能留在字里行间,作为一种回忆了。
  • 回复3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1275

2022-09-30

粉丝 101

2022-10-01

粉丝 4289

2022-10-03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