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尾巴

昨天 17:15   发表于 流金   阅读 281   回复 0
    割尾巴,其实全称是“割资本主义”尾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一场运动。由于运动的名字很有趣,便被大家戏称为,割尾巴
    虽然确切的时间我不记的了,记得大概在七五年左右。当时是先宣传,而后才具体行动。而最后行动的目标只有两项,即限制鸡鸭的养殖数量和落实执行宅基地的规定面积。
    所谓资本主义尾巴,自然是能卖钱的东西,而在当时的农村,能换钱的东西无非就是鸡鸭猪羊了。羊,我们那里不养,因为不具备养羊的条件,出门就是稻田,没办法饲养。猪倒是家家都养,因为当时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猪作为统购统销对象,不在尾巴之列。鸭我们那里也不养,即使有养的,也是只有只把,也够不上尾巴的指标。最后,只有鸡被列为了被割的对象,因为当时我们那里家家户户都养有一大群鸡。
    记得当时的政策规定是,每家每户只能养五只鸡和五只鸭。鸭我们那样没有,最后只好要求每户只准养五只鸡。而当时政策是宣传了,规定也下了,最后却基本没有执行。
    那时候,家家都养有一大群鸡,这也是平时的经济来源。当时的鸡都是散样的,早上拉开鸡笼门,鸡就会从院墙下传门给它们留的小洞里去外找吃的,到了晚上它们会自动回到鸡笼里。除了繁殖小鸡时,基本不用人们操心。而到了秋天稻谷成熟时,每个湾子的边上就会出现一片“鸡耗田”,只是家家都有鸡,上面不说,大家也就心照不宣了。这,也算是小小的挖了下墙角吧。我想,之所以这个尾巴没被割掉,可能是因为当时大多数领导干部都是农村出生,且很多都是‘半边’户,他们知道鸡对每个家庭的重要性,所以就睁只眼闭只眼了。记得有次说上面要来检查割尾巴的情况,还通知大家那天不要把鸡放出来。
     记得当时宅基地的规定面积是八分一厘地。而全队除了我们两家刚做新房子的是按国家规定所划的宅基地外,其他的基本都是土改时分的老房子,也基本都超标。
     其实当时落实宅基地标准也是只走了个过场。因为那些老台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屋场台基都很高,且由于年深日久,每家的屋后面都是杂木丛生,特别是有些长有竹子的地方,更是“人迹罕至”。之所以怎么说,是因为当时大人们都忙,没时间去打理屋后那块地方,而由于那里又常年不见太阳,显得有些阴森,常有蛇鼠以及黄鼠狼野猫的小型动物出现,孩子们就更不敢进去了。即使有时候想进去砍竹子做弓箭和水枪纸枪什么的,也是几个人一伴,战战兢兢地砍完就马上跑出来。
      当时的做法是,将每家每户的台基按标准量好后,沿标准的边缘砍出一条印记来,印记内属私,印记外为公。其实,到最后印记外名誉上是公家的,实际上还是归了私人。其原因是,虽然都量出分好了,但超标的面积都不大。虽然都紧靠着农田,却因为台基高,面积小,且都是盘根错节的树根,没有平整的必要。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现在,家家户户都做了新房子。有的搬离了老台基,即使在老台基做新房子的,也将屋后都整理干净后种上了经济树种,倒是鸡变的很少了。
  • 回复0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