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说杜甫(散文)
从高考说杜甫 (散文)
原载 荆楚作家网 《今日钟祥》报
以前湖北省高考作文题是: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代替的。”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学生丙:“即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题选自杜甫的《春望》,全诗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著名作家刘富道说:“今年高考题目出得很有文化含量,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也考察了学生对文化、历史、过去生活方式的理解。既能就事论事写家书的变与不变,也能引申开去谈,可谓答案多种多样。”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刘川鄂说:“今年湖北高考作文题书香味很浓,旨在引导学生认知时代、社会、人文现象,有时代感,有思辨性。学生的审题、对题目的认知能力,在写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越来越忙碌的时代,杜甫穿越千年时空,以这种方式重新温暖我们的心灵,杜甫和他同时代的大师是人类的精神篝火!让我们深深的感到杜甫真好!寻找从小学到高中经常和我们见面的名句、名篇摘录下来,去共同感受他的温暖。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 ) 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愁 》、《望岳 》、《登楼 》、《题张氏隐居 》、《玉台观 》、《梅雨 》、《新秋 》穿行在中小学课本中。
当我们从一个物欲化的时代寻找文学气息时,我们需要富有魅力公信力的文学脊梁和精神脊梁的挺立,人们重新呼唤杜甫。他,给我们一个奋发有为、充满力量的人生坐标。因为,通过美丽的文字我们触摸到一颗温润与坚强而沧桑的心灵,盛唐时期的诗人杜甫,曾被郭沫若称为“诗中圣哲,笔底波澜”。他一生忧国忧民,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因此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景仰。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杜甫的远祖杜预,在西晋时做过当阳城侯,曾为西晋灭吴立下汗马功劳,传到杜甫,已是第13代了。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曾做过修文馆学士,尚书膳部员外郎。 杜家本湖北襄阳人,因杜甫的曾祖杜依艺做过监察御史,后徙河南巩县县令,举家迁到河南巩县一直到杜甫这一代。杜甫的父亲杜闲,官拜朝议大夫、充州司马、奉天令。杜甫生于公元712年,自幼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很有政治抱负,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唐玄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两人曾互有诗相赠。杜甫生逢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王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诗歌的基调。他的诗,在当时就获得了“诗史”的美称。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除力量和慰藉之外,她更像是一种生命的力量与灵魂,感染乃至唤醒另一个生命的力量与灵魂。巴金说:“文学能给人光热和希望,能让人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我想,作品要有光和热,首先作家自己的心里要有光和热。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我们常常读杜甫的作品感到一种蓬勃生命的力量。(王清志)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湖北省中语会会员)
原载 荆楚作家网 《今日钟祥》报
以前湖北省高考作文题是: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代替的。”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学生丙:“即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题选自杜甫的《春望》,全诗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著名作家刘富道说:“今年高考题目出得很有文化含量,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也考察了学生对文化、历史、过去生活方式的理解。既能就事论事写家书的变与不变,也能引申开去谈,可谓答案多种多样。”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刘川鄂说:“今年湖北高考作文题书香味很浓,旨在引导学生认知时代、社会、人文现象,有时代感,有思辨性。学生的审题、对题目的认知能力,在写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越来越忙碌的时代,杜甫穿越千年时空,以这种方式重新温暖我们的心灵,杜甫和他同时代的大师是人类的精神篝火!让我们深深的感到杜甫真好!寻找从小学到高中经常和我们见面的名句、名篇摘录下来,去共同感受他的温暖。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 ) 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愁 》、《望岳 》、《登楼 》、《题张氏隐居 》、《玉台观 》、《梅雨 》、《新秋 》穿行在中小学课本中。
当我们从一个物欲化的时代寻找文学气息时,我们需要富有魅力公信力的文学脊梁和精神脊梁的挺立,人们重新呼唤杜甫。他,给我们一个奋发有为、充满力量的人生坐标。因为,通过美丽的文字我们触摸到一颗温润与坚强而沧桑的心灵,盛唐时期的诗人杜甫,曾被郭沫若称为“诗中圣哲,笔底波澜”。他一生忧国忧民,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因此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景仰。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杜甫的远祖杜预,在西晋时做过当阳城侯,曾为西晋灭吴立下汗马功劳,传到杜甫,已是第13代了。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曾做过修文馆学士,尚书膳部员外郎。 杜家本湖北襄阳人,因杜甫的曾祖杜依艺做过监察御史,后徙河南巩县县令,举家迁到河南巩县一直到杜甫这一代。杜甫的父亲杜闲,官拜朝议大夫、充州司马、奉天令。杜甫生于公元712年,自幼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很有政治抱负,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唐玄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两人曾互有诗相赠。杜甫生逢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王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诗歌的基调。他的诗,在当时就获得了“诗史”的美称。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除力量和慰藉之外,她更像是一种生命的力量与灵魂,感染乃至唤醒另一个生命的力量与灵魂。巴金说:“文学能给人光热和希望,能让人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我想,作品要有光和热,首先作家自己的心里要有光和热。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我们常常读杜甫的作品感到一种蓬勃生命的力量。(王清志)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湖北省中语会会员)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