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唐高宗三叹的王勃究竟有多可惜

2021-04-12   发表于 文学   阅读 2061   回复 1
让唐高宗三叹的王勃究竟有多可惜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首。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佳句,一篇《滕王阁序》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流传至今。年少成名,飞黄腾达,又一着不慎,沦为死囚,年仅26岁就溺水惊悸而亡。

上天给了他不可一世的才华,也天妒英才一般早早的要了他的性命。他的一生如烟花一般,绚烂而又短暂。

王勃乃名门之后,聪慧好学,六岁能作诗,“构思无滞,词情英迈”被称为“神童”。

九岁读颜师古的《汉书》注解,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著作的多处错误。

十二岁的时候,因父亲的一句“不懂医术实乃不孝”便开始学医,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亦有所知晓。

十四岁上书宰相,直抒政见,针砭时政,宰相刘祥道击节赞赏,在朝中大力推荐。

十五岁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高宗惊叹“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十六岁参加朝廷特招,一举高中,成为进士,未冠入仕,成为最年轻的朝廷命官。

年少得志,出名趁早,此时的王勃俨然人生赢家,十几岁就站到了别人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然而,站得高看得远却也容易跌得惨。

十九岁的王勃因一篇《檄英王鸡》的骈文,惹怒唐高宗,高宗怒叹:“歪才歪才”!遂逐出京城。

正所谓“成也在文,败也在文”,年少轻狂的王勃,无论如何也不会料到,自己给王爷们斗鸡助兴所写的文章,竟然会触碰到帝王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兄弟相残乃初唐隐痛,高宗眼里这篇斗鸡助兴之作实乃暗有所指,挑拨离间,于是王勃被“怒斥出府”。

天子发怒,丢官失宠,王勃的仕途毁于一旦。再后来,二十一岁的王勃经友人推荐,到虢州(今河南灵宝)任职,这里盛产药材,通晓医术的王勃凭着对中草药的兴趣,来到这里谋了一个参军之职。

却不曾料想人生第二次打击接踵而至,而这一次王勃几乎殒命于此。

他因私交藏匿了一个叫曹达的官奴,后又怕走路风声连累自己,杀人灭口。

东窗事发,王勃被判死刑。才情至高的王勃何以犯此错误,世人皆谓锋芒毕露,招人妒忌陷害而已。幸而遇上大赦,保住了性命,却连累自己的父亲被贬至蛮荒之地交趾(今越南)。

仕途的挫折,让王勃心灰意冷;父亲的贬谪,让王勃内疚不安。

三年的牢狱之灾,让王勃万念俱灰,也让王勃低调隐居。

曾经光环闪耀的少年才俊,在仕途上屡屡受挫,人生一次又一次跌入低谷。

就在王勃南下去探望父亲的路上,一次宴会赋诗,再一次让王勃名满天下。

《滕王阁序》在王勃跌入深谷的卑微中横空出世。

论画面之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论用典之妙,“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论情怀之深,“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论气魄之大,“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宦海沉浮,命途多舛,此时的王勃已懂得收敛锋芒,于是有了“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的谦卑,但“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的他,依然怀揣梦想,“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一别,王勃继续南下前往父亲被贬所在地探望父亲,年老的父亲已体弱多病,却难以落叶归根,只能飘零在外,客死他乡,而这一切皆因自己年少轻狂,桀骜不驯,才祸及双亲。

怀着对父亲的愧疚,王勃踏上归途,却遇上海浪,落入水中,虽被救起,最终“惊悸而亡”,年仅二十六岁。

当年贬斥王勃的唐高宗看到王勃的《滕王阁序》后,也抛弃成见,连称“好诗好诗”,他问起王勃何在,得到的却是王勃已逝,喟然长叹:“可惜可惜”!

王勃的一生如流星划过,短暂而耀眼。

而辉煌与坠落本就是流星的宿命!
1人 (含1游客) 进入过打赏厅
  • 回复1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