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特色美食推荐
特色菜品一:蟠龙菜 盘龙菜又称蟠龙菜、卷切,是湖北省钟祥市的特色名菜,属于明朝宫庭御膳佳肴。首创于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兴献王宫邸。为宴席上的美食上品。红黄相间,装盘成龙形,肥而不腻,柔滑油润,味香绵长。现在,它已成为过年时钟祥每家每户饭桌上都能见到美食。
菜品来源(历史渊源):来源故事一据史料记载: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临逝前,遗诏14岁的堂弟朱厚熜(即后来的嘉靖皇帝)从湖北钟祥进京承大统。朱厚熜接旨后,想起昔日老师教诲之情,即决定到老师府上告别,共叙旧情。这位老师见朱厚熜没忘师生之情,十分高兴。当晚,他冥思苦想,一心想办一席特殊的家乡风味菜款待未来的皇帝。于是,他请来了承天府(即钟祥)所有名厨,命他们想法去办。厨师们一时难做出特殊的风味菜。恰逢这天是端午节,城外汉江边龙舟竞渡,击鼓夺标,十分热闹,喧器声不时传至兴王府中,一位姓詹(绰号詹麻子)的厨师触景生情,想到皇帝登基,犹如蟠龙腾天,给他做道蟠龙菜,以示吉祥庆贺。他又想到,兴世子(即嘉靖)食惯山珍海味,这次必须让他吃肉不见肉,方显出别致之处。于是这位詹厨师采用鸡蛋、肉膘、瘦肉、鲜鱼、葱姜末、淀 粉、精盐等佐料,拌合制作成一条黄龙卷切于盘中,热气腾腾的摆在席上活像一条真龙,犹如腾云驾雾一般。朱厚璁见状大喜,吃后赞不绝口,真是吃肉不见肉,吃鱼不见鱼,吃蛋不见蛋,味道分外香。上京时就将这位詹厨师随带皇宫,专门为皇帝做菜,从此,蟠龙菜便成了明朝宫廷佳肴。有后人在钟祥郢中竹枝词上赞颂为: 山珍海味不须供,富水清香酒味浓。 满座宾朋呼上菜,装成卷切号蟠龙。 “蟠龙菜”取料精瘦肉和上好肉,膘鱼肉,剁碎,再和以绿豆粉、鸡蛋清,用鸡蛋皮裹之蒸熟,切成薄片,每片约1分厚,蒸炸溜均可。炸至清脆郁香,蒸块鲜嫩可口,筷子夹起有颤动感,吃时蘸以少许食醋尤佳。宴会中并可造形成卧龙昂首,热气腾腾置于席中大饱眼福、口福。来源故事二盘龙菜首创于湖广安陆州兴王宫邸 (现湖北省钟祥二中左侧一排红灯笼的地方)。相传明正德16年(公元1521年),三十一岁的明武宗朱厚照因纵欲过度生病死亡。朱老大无子继位,病危之际立下诏书,其死后由他老老妈同时召回安陆州的朱厚熜、德安的寿定王朱祐榰、卫辉的汝安王朱祐梈,三诏齐发,“先到为君,后到为臣”。一个在河北的沧州,仅几百里;还有一个在南京也才只1000多里路,而朱厚熜所在地——兴王府(钟祥)离京3000多里路,还有路程长远,沿途免不了达官贵族,地主阔少们的巴结宴请,更是贻误行程,想抢先进京实为难事,于是有幕客严嵩献策:朱厚熜假扮钦犯上囚车,日夜兼程赶往京城。这样一免沿途的官员宴请送礼的误时,二免竞争对手的追杀。可朱厚熜乃藩王世子,平日奢华,坐囚车容易,反正有一帮狐朋狗友推着拉着,可途中进食粗粮就难,但不食粗粮,难免路人怀疑自己的钦犯身份,于是他命府中厨子做出一种吃鱼肉却不见鱼肉的菜,若做不出,性命难保。府中大厨子--詹多,虽橱艺高超,可一时也没想一道符合要求的菜,自然是到了晚上也不得下班。詹多老婆见丈夫天时已晚还未回来,就顺便带了蒸熟的红苕去看望丈夫,其时詹多正为自家性命担心,那有心事吃什么鬼蒸红苕,一摔手碰破了红苕皮。詹妻灵机一动,悟出了方子!于是众厨子在詹老大的指手画脚下,叮叮当当忙乎一阵,就做出了吃鱼肉而不见鱼肉的食物:原来是用鱼肉剁成泥状调于鸡蛋清,蒸熟后裹上熟红薯皮,做出几个“仿真红薯”。该“红薯”好吃不腻,美味可口。朱厚熜带着“红苕”坐着囚车,抢先进京登上金銮宝座做了嘉靖皇帝,而那位南京的仁兄心中稳操胜券,坐着十六人的大轿威风凛凛地向北京进发。沿途官员二十里一叩头、三十里一接风,一天一小宴、两天一大宴,等他的队伍浩浩荡荡开进紫禁城时方知朱厚熜先他半烛香的工夫进了城占了那把椅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后来詹多自然是奉命进京为嘉靖皇继续做菜,他对“红薯”加以改进--外面的包皮不在是红薯皮了,而是用豆精(熬豆腐浆上面飘的油膜,挑捞起来为豆精),且正名为“蟠龙菜”,即蟠龙所食之菜,嘉靖吃了新的“蟠龙菜”后,赞不绝口,命人记入宫中食谱,且赏赐一宫女于那个叫詹多的烧火佬。从此“蟠龙菜”便成了明宫佳肴。后来詹大厨师告老回乡,自然宫廷御膳也传到钟祥千家百户,且又有了新的变化,把那豆精改成鸡蛋皮子了。
操作步骤:食材: 主料:猪肉(瘦)500克,肥膘肉250克,草鱼450克 辅料:鸡蛋清100克,鸡蛋150克,淀粉(蚕豆)100克 调料:姜5克,味精2克,猪油(炼制)15克,盐5克,小葱5克1、将猪瘦肉剁成茸,放钵内,加清水浸泡半小时2、待肉茸沉淀后沥干水,加精盐、淀粉、鸡蛋清、葱花、姜末,边搅动边加清水,搅成粘稠肉糊3、草鱼宰杀治净,片取净肉剁成茸,加精盐、淀粉搅上劲透味成粘糊状4、鸡蛋磕入碗内,搅匀,入锅摊成蛋皮3张5、鱼茸、肉茸合在一起拌均匀,分别摊在鸡蛋皮上卷成圆卷6、鱼肉茸卷上笼,在旺火沸水锅中蒸半小时,取出晾凉7、晾凉后切成3 毫米厚的蛋卷片8、取碗一只,用猪油抹匀9、将蛋卷片互相衔接盘旋码入碗内,上笼用旺火蒸15分钟取出翻扣入盘
烹饪技巧: 1、肉茸每次换水沉淀时,需浸泡半小时,直漂到呈现白色为止; 2、浸泡后的肉茸调制时,需加入蛋清25克、精盐2.5 克、淀粉150 克和清水等搅拌; 3、蛋皮要摊成直径45 厘米的皮,蛋卷卷成30 厘米长、4 厘米宽、直径5厘米的卷,要卷得有弹性、滑软、无粉感;4、用碗蒸时,碗内要抹油,盘卷成形,入笼时火要大,水要沸,笼满气;5、此菜除用蒸法还可用炸法,即将蒸好的蛋包肉卷切成二分厚的块盛碗,用鸡蛋50克、淀粉10 克、面粉50 克和适量的清水拌匀上浆。下锅炸呈现金黄色时捞出,每块互相衔接盘旋地摆入盘内即成。
特色菜品二:鱼糕、兹粑鱼鱼糕,发源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区,今湖北省宜昌至荆州一带,俗称楚夷花糕。它是采用鱼糜、鸡蛋及猪肉为主要原料加工蒸制而成的食品,入口鲜香嫩滑,清香可口,营养丰富,老少皆宜,乃民间宴席待客之上品。
菜品来源(历史渊源): 鱼糕又叫“湘妃糕”,是荆沙地区的传统佳肴,在当地不管谁家请客摆席,上的第一道菜肯定是它,所以又叫头菜、三鲜头菜、合家欢。此菜以鱼糕为主,加上猪肝、腰花、肚类等三鲜,辅以黄花菜、黑木耳、玉兰片等配料,红烧而成,色泽艳丽,滋味各异,质软鲜嫩。南宋末年,鱼糕在荆州各县广为流传,权贵宴请宾客,都把鱼糕作为宴席主菜,清朝时,凡达官贵人和有钱人家婚丧嫁娶、喜庆宴会,都必须烹制鱼糕,以宴宾客。 传说舜帝携女英、娥皇二妃南巡,过江陵(荆州)一带时,娥皇困顿成疾,喉咙肿痛,想要吃鱼但又讨厌鱼刺,于是女英在当地一渔民的指导下,融入自己的厨艺,为娥皇制成鱼糕。娥皇食之,迅速康复。舜帝闻之,大加赞赏。鱼糕从此在荆楚一带广为流传。 春秋战国时,纪南城(楚国国都,纪南城遗址在今荆州城北)南门外有一“百合鲜鱼庄”,楚庄王某日郊游游此鱼庄偶食之而钟爱,遂被引为楚宫庭头道菜。直到清朝,仍出现在宫廷菜中,据说乾隆尝过荆州花糕后脱口而咏:“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
操作步骤:食材: 原料:草鱼1条(约3000克)、猪肥膘肉500克、姜水1000克、葱白末20克、鸡蛋10个。调料:精盐50克、鸡精5克、绿豆淀粉250克、胡椒粉5克。1、剖鱼、在鱼尾下刀,把鱼身剖开,可用布放在鱼身上防滑2、去脊骨、把鱼身分开成两半后,另一半也从鱼尾部下刀,剔下鱼脊骨;3、去胸刺、按住鱼胸骨刺的地方,刀紧贴鱼肉将鱼胸骨刺剔下;4、去鱼皮、可从鱼尾,也可从鱼身中间切一刀深至鱼皮不断,一手按紧一边鱼身,一手将刀紧贴鱼皮把另一边鱼肉推下来,然后拉紧去过肉的皮,将剩下的鱼肉用同样的方法推下来;5、漂水、去除过鱼皮的鱼肉,剔下红色肉部分,放入清水中漂洗下血水;6、切片、将漂洗过的鱼肉切成片;7、准备两把刀,将切好的鱼片,用排刀法剁成鱼茸;8、鱼茸、鱼茸要剁的均匀细腻,用手指把鱼茸在案板上按下,感觉没有硬粒后即可。9、将分好的蛋清打散,倒入剁好的鱼茸中,搅拌均匀,并分数次加入姜水顺一个方向搅拌;10、搅拌均匀成糊状后,加入葱白末、淀粉、鸡精、白胡椒粉继续顺一个方向搅拌;11、待鱼茸粘稠时,将猪肥肉倒入鱼茸中,加入盐,再搅拌上劲;12、准备一碗清水,放点鱼茸在碗中,并能漂起浮在水面上时,鱼茸就算是搅拌好了;13、取一蒸笼,一块干净温纱布铺在蒸笼里,将鱼茸倒在蒸笼里;14、可用水沾在刀面上,抹平鱼茸,整形;15、蒸锅倒入水开大火,放入修整好形的鱼茸蒸笼,盖上锅盖,蒸三十分钟;16、蒸好后,揭开锅盖,用干净的湿布沾干表面上的水气,再用刷子沾上蛋黄液刷在糕面上,蒸三分钟后,再刷一次蛋黄液,蒸三分钟即可。蒸好的鱼糕晾凉,可随食随切。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