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6   发表于 流金   阅读 8248   回复 39




米饭是大多数人的主食,虽然它位居“开门七件事”的次位,但其分量肯定比柴重。有个谚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这里把米饭比喻成了钢,其重可见一斑。
在那个年代,父亲为了不让家人挨饿,就跟随潮流,毅然把全家人的户口转到了农村,相信那样就有白米饭和白面馒头吃了。可结果不是那会事,农村主要是凭工分抢粮(就是分粮),谁家劳动力多,自然就分的粮食多,反之就少。由于我家劳动力少,这样一来,饥一餐饱一餐也就是常有的事了。好在有粗粮补充,什么红薯、包谷、南瓜之类的东西还是比较好弄,也没有感觉太挨饿。
虽说是户口转到了农村,可一家人还是住在城里,因为这个村离城实在是太近了,仅仅一道旧城墙相隔:城北是皇城门村,城南是市委大院。记得村里的碾屋(打米的屋)大概就在现在的统计局门口附近。出于好奇心,有时放学的路上经过它时就进去站一站,听听它的轰鸣声。看见那一筐筐的稻谷倒进漏斗,然后经过机器脱壳,从出口落到竹筐里时就变成了白花花的大米。那一筐米很快就满了,估计有百把斤重。打米机的传动带可能有二十厘米宽、四米多长吧,很显眼也很占面积。几筐米打好了就用风车脱糠,把一筐筐的米再倒进风车里,一手摇叶轮一手把风门,出来的米就变的白白净净,而那些糠就落到了风车的出风口下面了。我偶尔瞅机会上去摸一摸,结果是把不住尺度:风小了,粗糠随着米流了出来;风大了,碎米随着糠跑了出去。引得大人们哈哈直笑。我只觉得好玩,玩的很有兴趣,就像现在的孩子们玩电玩一样过瘾!
在过去,一般农户的家里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我的家里就有十几来个,最大的两个坛子(瓦缸)专门装米,一个装米,另一个装碎米花子。碎米花子的坛子到过年的时候就腾了出来,就改为装炒米(就是米子),一坛子炒米管不到正月十五就空了。那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米缸,米子里面一定会有些拳头大小的糖果子。
一般淘米没有什么窍,但淘碎米花子就要窍了。把碎米花子装在瓢里,一遍一遍的用水把碎米瓢出来,最后沉在瓢底的就是些碎石子了。米里面自然也有稍大些的石子,这主要是因为在稻场里摊晒和碾压的时候带进稻谷里去的。米里面的石子不多又好摘,道是米里面的谷(没去掉壳的稻谷)比石子要多,一般的要先用筛子筛一下,然后再装进米缸。
随着城市的发展,皇城门和附近另外三个村都不再种稻谷了,专种蔬菜。因此,称谓由农民变成了菜农。有幸,我毕业后还回村里劳动了一年多时间,恰恰赶上由种稻谷改种蔬菜的那一年,算是搭上了插秧割谷的末班车,这自然加深了我原本就有的对土地的感情。
  • 回复39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紫晴 最后回复于 0

粉丝 4

2011-04-26

粉丝 19

2011-04-26

粉丝 19

2011-04-26

粉丝 10

2011-04-27

粉丝 224

2011-04-27

粉丝 1

2011-04-27

粉丝 224

2011-04-27

粉丝 1

2011-04-27

粉丝 270

2011-04-27

粉丝 4

2011-04-27

粉丝 6

2011-04-27

粉丝 6

2011-04-27

粉丝 2

2011-04-27

粉丝 10

2011-04-27

粉丝 31

2011-04-27

粉丝 79

2011-04-27

粉丝 428

2011-04-28

粉丝 10

2011-04-28

粉丝 15

2011-04-28

粉丝 118

2011-04-29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