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伍家岗:让所有学生同享“阳光”

2009-09-05   发表于 教育   阅读 6055   回复 1
让所有学生同享“阳光”——湖北宜昌市伍家岗教育优先发展纪实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永亮 谭长笙“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从政府到社会,从教育主管部门到普通教育工作者,再到亿万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这是多少人孜孜追求的目标和渴盼达到的愿景。
2005年,湖北省宜昌市实现城乡无差别入学,指定的学校必须无条件接收辖区内的所有孩子,包括农民工子女和家庭困难学生,曾引起全国关注,并广受好评。2009年8月,宜昌市又传来好消息,从今年秋季入学起,该市伍家岗区所有中小学全部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
同时,在经费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培养优秀师资等方面,伍家岗区也是一视同仁,学校“按一把尺子的标准来建设”,让辖区内的所有学生同享优质教育的阳光雨露。伍家岗由此成为湖北省首批4个“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先进县市区”之一。
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上得起学”(均衡)和“能上好学”(优质),伍家岗区近年来所作出的努力也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教育投入:挤钱也要办教育
像全国许多的城市一样,宜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区面积越摊越大,本来位于该市东大门的伍家岗成了中心城区。“但是,伍家岗区在基础教育的建设和投入上和其他中心城区有着巨大的差距。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读好书,宁愿出高价、找关系,也要选择到别的城区学校就读。”2007年3月,冯绪旋离开伍家岗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的岗位,正式就任该区教育局局长。这位爱好儿童文学创作的局长,始终保持着一颗单纯的童心,把为伍家岗区的所有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但当时该区薄弱的教育基础设施,在他看来,成了制约伍家岗区中小学校发展的“先天不足”。
其后,“先天不足”又遇上了“营养不够”。随着宜昌城市东拓工程的持续实施,大批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越来越多的人入住伍家岗区,新增小学生人数近1万人,但当时学校所有年级最多只能容纳1.2万人,一些新建和即将建成的居民小区,将有8000名小学生面临“高高兴兴住新房,哭啼哭啼找学堂”的尴尬境地。
伍家岗教育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现有学校必须改扩建,甚至建设一批新学校,才能满足这12000个家庭的心愿。归根到底,方方面面都需要钱。区教育局打报告,提申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议案,齐呼吁,目的都只有一个,希望政府加大教育投入。
“在目前的条件下,先‘挤出’一部分资金,在提高办学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方面,优先考虑教育发展。”区委、区政府的回答,让伍家岗人吃了定心丸。
——2008年,加大教育投入作为必须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写入了伍家岗区委一号文件。每年新增财政收入的一半用于教育事业发展。仅在当年,伍家岗通过财政投入、拨足教育费附加、争取省市教育项目、盘活教育存量资源、争取社会力量支持等多种方式,就筹措教育发展资金1.16亿元。
——从2007年开始,伍家岗先后撤并了8所规模小、条件差、效益低的农村小学,集中力量新建了一所城郊寄宿制学校;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全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8所小学的校园重建、扩建和教学楼改造、塑胶运动场建设及学校周边道路改造等工程,并统一添置了11800套钢木制可调节课桌凳。
——民办教育也不甘落后,与公办教育比翼双飞。2008年,泰江金东方教育集团正式入驻伍家岗区,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泰江金东方学校,宜昌英杰学校投资600多万元完成了塑胶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民办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达到8700万元。目前,宜昌英杰学校、宜昌博文学校、泰江金东方综合学校三所民办学校的学生总数近4000人。
“伍家岗区这两年投入的教育经费,比过去十年投入的还多!”数着与伍家岗教育发展息息相关的一组组数字,望着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崭新教学楼,冯绪旋的话语中,充满感恩,“近两年来,伍家岗‘勒紧裤带’过日子,区财政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教育,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全区15所中小学校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共享阳光:流动的花朵也美丽
学校大“变脸”后,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们了。记者在伍家岗区大公桥小学采访时,刚好雨过天晴,在学校新建成的塑胶操场上,学生们三三两两,或沐浴阳光,或追逐玩耍,尽情地享受着课下时光,有顽皮的孩童甚至在绿色的跑道上打起滚来。“塑胶操场建成后,校园一下子变美了,以前随地乱扔垃圾的学生,现在只要看到地上有废纸,都要捡起来。”大公桥小学校长刘圣权说起学校的变化,难掩自豪。他说,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足。
大公桥小学紧邻夷陵长江大桥,是距离市中心最近的一所“流动人口子女接收学校”,周边范围内的流动人口子女都涌入该校,目前有流动人口子女401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还多。针对学校实际,“为了让这些流动的花朵也能够绽放成美丽的花朵”,大公桥小学确立了以人格塑造为主要内容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模式,打造“爱心校园”。而在万寿桥小学,这所流动人口子女占了学生总数80%的学校,则致力于培养农民工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伍家岗,在每一所有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的学校,“牵手”,成了每一位老师挂在嘴边的关键词。“牵手党旗下”、“牵手求知路”、“牵手我的家”、“牵手爱心屋”……牵手,让师生的心更近了:有的学生因为中途转学,学习遇到了困难,老师就把他天天牵在手边;有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连一双鞋都买不起,老师给他送上新鞋;因为父母做生意忙碌,老师成了她最信赖的“妈妈”……老师们说,牵手让他们多了一份关爱,让学生多了一份尊重,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目前,伍家岗是宜昌城区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大区,去年全区有10所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有近4000人,占到全区学生总数的40%。今年取消指定学校入学后,人数肯定还会增加。”面对已取得的成绩,冯绪旋还是感觉“任重道远”。因此,他本人和区教育局都把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作为大事来抓,为此专门制定了“温馨计划”,旨在既要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也要解决他们“读好书”的问题。
冯绪旋介绍说,“温馨计划”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接受农民工子女入读的学校加大投入,改善校园设施和环境;二是为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配备优秀的师资力量;三是区委区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对农民工子女实行减免补贴政策;四是积极组织开展“同在蓝天下,我们手拉手”等系列关爱活动,消除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的隔阂,把温暖送到孩子们心里;五是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作为重大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努力使农民工子女接受优质教育。
“双特”工程:薄弱学校不再薄弱
2008年7月23日至8月3日,北京奥运会前夕,伍家岗区中南路小学四年级学生严田尤美,作为第11届“海峡两岸和平小天使赴台交流访问”活动的宜昌市首批7名代表之一,走进台湾小伙伴家中做客,与他们同台演出,共同游览景点,体验台湾生活,“收获了一个最有意义的暑假”。而这得益于她写得一手好字,在各级各类书法比赛中屡获金奖。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学校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伍家岗区教育局班子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后,提出在全区学校实施以“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为核心的双特工程。2004年,中南路小学确定了“以书法艺术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就教师职业追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把“书法艺术教育”作为学生必修的校本课程,从2004年春季开始在1—5年级开设了硬笔书法课,坚持每天一练、每月一赛、每学期一展示。加强以“墨香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悬挂古今书法大家的代表作品和学生的优秀作品,搜集书法家的故事,班班建立书法专栏。每年春节前夕,组织学生上敬老院、进军营、下农村,写春联、送春联。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书法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增强信心,提高书写能力。
通过几年的努力,中南路小学2005年以来学生的书法作品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达2000多人次,金奖作品达500余件次,90%的学生获得过全国书法大赛奖励。学校也因此由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薄弱学校,成为湖北省小有名气的特色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书法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全国书法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湖北省“书画教育实验学校”、湖北省“书画教育明星学校”等称号。通过几年的书法教育,学生们不仅书法有了明显进步,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文明率一直保持100%,学会了“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与中南路小学一样,在结合自身实际,大力推进“双特”工程的过程中,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学校正在伍家岗区迅速崛起。杨岔路小学、伍家岗区实验小学和万寿桥小学分别因为各自打造的“书香校园”、《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和童话校园特色,共同成为湖北省首个少年儿童出版社读书基地和创作生活基地。宝塔河小学的武术校园、隆中路小学的艺术特色等一批特色学校的“品牌”,也是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熟知,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名牌学校”。
城区学校有发展,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也不甘落后。花艳小学,地处宜昌城区以东的伍家乡境内,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家长大都是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但正是这样一所“绝大部分家庭没有条件让孩子去玩机器人和四驱车”的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都热衷于搞科技发明,还搞出了“名堂”。在“零投入”的情况下,通过科技辅导老师曹俊晖的引领和指导,花艳小学的孩子们一步一步走上了科技创新之路,一个个有了自己的专利:共有20多项科技创新发明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还有9项获得了省级奖励,33项获得市级奖励。
面对近年来“双特”创建活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伍家岗并不满足于已有成绩。为进一步推动“双特”工程的开展,伍家岗区教育局进一步加大了对学校、教师的评估和考核力度,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为此,该区教育督导室下发了《特色星级学校评估实施细则》,全面启动“特色星级学校督导评估”,评选三星、四星、五星及明星特色学校。
教师成长:校本教研促发展
“只要你打开湖北省校本教研网,在文章排行一项中查找,排在第一名的肯定是我们学校。”说起学校的校本研究成果,伍家岗区实验小学校长胡书琴一脸兴奋。她说,短短三年多时间,学校就在省校本研究网上发表教育叙事和研究论文2360多篇,并通过“推门听课”“成长论坛”“学习型教研组评选”“读书沙龙”“校园博客”等平台广泛开展同伴互助,打造以案例研究活动为载体的聚“教、学、研、训”为一体的校本研究平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速度迅速提高,一批科研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先后有30多名教师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省教育科研一百佳、省级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鉴于伍家岗区实验小学多项文本及视频案例在不同阶段引领了湖北省案例研究的发展,2006年和2007年,湖北省校本研究现场会连续两年在该校召开。“在这里,我看到了我多年想看到的学校;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个笑脸灿烂的孩子。因为这里有两座大楼:教师专业发展大楼和学生全面成长大楼,她们共同支撑起一个学习型学校。”到该校调研的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欣然题词。
温州、黄冈、襄樊等全国各地20多所学校校长、教师也慕名到伍家实小参观学习。各地各校争相邀请胡书琴校长给当地校长及教师培训,相邻的恩施州也派校长到该校挂职锻炼。胡校长连续两届应邀在教育厅组织的省校长培训班授课,并应邀在上海、北京等地介绍该校校本研究经验。为了推广该校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果,区教育局发文安排区内学校校长相继到该校挂职锻炼。
“实验小学通过校本教研使教师走上了专业发展‘高速路’,可以说是伍家岗教育教研发展的一个缩影。”伍家岗区教育局副局长周新宏兴致盎然地说起了校本教研带来的变化:全区教师在湖北省校本研究网上发表教育叙事和研究论文13000篇;在过去基础上,部分学校继续开展了小课题研究,做到了个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小课题;开展了教师博客群活动,全区教师基本上做到了人人有博客,形成了600多人的博客群;开展了连片教研和网络教研,有效地解决了边远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问题;开展了学习型教研组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学习型教研组……
新教师培养:从培训期到服务期
一大批教师在专业化道路上迅速成长起来,也让伍家岗教育人认识到,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校际之间硬件差距越来越小,最终的差距体现在了人的差距上,因此,他们尤其重视新教师的培养。
“对于如何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现在多数地方采取先安排新教师到薄弱偏远学校任教的方式。”对于时下流行的“培养模式”,分管教师培训的伍家岗区教育局副局长周新宏并没有一味“照单全收”。他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现在师范教育的实习环节比较薄弱,新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十分欠缺,在农村和薄弱偏远学校,一方面他们发挥不了骨干教师的作用,难以有效地改善当地教师队伍结构,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专业指导,也会影响他们的成长。
因此,伍家岗教育局每年将招考引进的新教师安排在办学规模大、管理经验丰富、师资队伍强的示范学校。这些学校被确定为新教师培训学校后,通过“师徒结对制”,让骨干教师和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开展1至2年的导师指导式和团队式培训。
“我们让新教师自己选定本校一位教师作为导师,同时学校通过多种培训形式,开展系列活动,引领、促进新教师成长。新教师也可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方式向多位名师学习,博采众长。”伍家岗小学校长杨正丽介绍说,该校针对本校的学习型组织优势,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在广大新教师中开展了“与名师相约”活动,通过“领略名师风采”、“传承名师风韵”、“完善自我风格”三个环节,”,实施了“1+N”式团队培训模式,名师与新教师共同研究,共同发展。
“新教师经过一两年的培养后,即可进入服务期。这时,我们根据工作需要安排新教师到薄弱、城郊、边远学校任教,原则上应不超过3年。”周新宏说,从这几年的实施效果看,对新教师实行服务期管理,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促进了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教师的合理流动,新教师也获得了快速成长。
“在建立新教师服务期的基础上,伍家岗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区域内教师交流制度,两年多来,36名优秀教师被交流到边远薄弱学校任教,增强了边远薄弱学校师资力量,城区传统名校也通过教师自我成长,与教师一同腾飞,区域内教师资源配置更趋均衡,让所有孩子都享受到优质教育逐步成为现实。”对于未来的教育发展,冯绪旋豪情满怀:在区委区政府对教育高看一等,如此重视,挤钱也要办教育的支持下,伍家岗以后的教育优质发展必定“满园春色关不住”。
  • 回复1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