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方言之美——“故乡印象”系列之二

2008-08-30   发表于 情系钟祥   阅读 8002   回复 17
离家已久,乡音难忘。许多朋友在这儿使用钟祥方言,我既倍感亲切,又觉得有些趣话可以说说,聊备一笑。
先讲段小事。十多年前,随内人李杨氏第一次到江苏海安她家拜见泰山岳母大人,现在想起来,最难忘的除了毛头小伙子见丈母娘的惴惴外,还是“语言问题”。海安地处黄海之滨,也算人杰地灵之所。按说沿海改革开放较我家乡为早,社会进步为快,但普通话普及却未必如我钟祥腹地。临去之前,虽在大学课堂上已了解过各地方言之皮毛,自觉可以对付对付,但考虑到那是古属吴地,几乎就是东夷,风俗语言与我大楚必有径庭之异,所以屡嘱李杨氏,要当好向导和翻译。及入家门,只见众亲友满眼是笑,满口却是叽里咕噜,李杨氏那厮见了爹娘,也早忘了翻译的职责,只顾自个儿和家人亲热。好一阵子,我象是到了日本或者汤加之类的地方,硬是没弄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接下来几天,接受好吃好喝好招待,聊天之类,除非翻译尽职,也就免了。也好,免开拙口,自己自在,一时心安。某晚,一家人吃饭,外面开始下雨,那李杨氏又忘记职责,自顾和家人狂聊,间或嘻嘻哈哈,我则除了埋头吃饭抬头接酒,接受丈母娘使劲给我夹菜外,一句话也插不上,听不懂啊!半晌,嘻嘻哈哈停了,屋外的雨声更加真切。我也吃喝的差不多了,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想找个话题,开口说:“哎,外面下雨了哦!”话刚出口,满桌笑声,小舅子更欲喷饭。李杨氏这时倒想起了说普通话:“我们刚才就是一直在讨论下雨的事情啊。”
在她们家,饭菜小有区别(比我家乡的多甜少辣),礼仪热情倒同属我中华文明,无大差异。就是这方言,唉。在大学同学们平时也都讲普通话。上方言课程时,学校把我们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的学生分在一个班(同属北方话西南方言区生源),以利于纠正共同的毛病。但这次,我才真正体会到,在我们国家,如果不是文字的统一,你管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什么的叫外语也没什么错。这时想想,秦始皇的“书同文”真是伟大啊(此话题以后有机会再扯,呵呵)。
闲话扯的有些远了,言归正传。方言是地方文化特性的一部份。确定为方言的标准,无非两个,一是发音体系,一是词汇(语法)体系。也就是那次,在泰山家竟有一本《海安志》,天天研读(请注意,不是浏览,是研读)。内有“方言”一节,详细介绍当地方言,特别是词汇释义,对我以后能听懂七成海安话大有裨益。也就是当时在研读那本印制精良、正儿八经的东夷海安志的时候,当时想到两个问题:一是当地政府(文化局?)向普通人家发放县志,普及推广延续本土文化,做得让我惊诧与佩服,难怪海安能成为全国著名曲艺之乡(也是长寿直乡、体育之乡、禽蛋之乡等等不一而足);二是想,我居然没读过也不知道有没有一本家乡的县志《钟祥志》,里面是否也介绍过钟祥的方言?(前些时朋友送我本前清舒成志编撰的《荆门州志》,有疆域山川物产赋役忠义文苑凡三十六卷,无方言单列;再说,那时钟祥尚未辖于治内,按下不表。)
这几天来论坛,学习到许多东西,其中之一就是许多乡亲用方言发贴,也就顺便查了网络上关于钟祥方言的更多的资料。本小文和我的专业才能都不允许我在这里对家乡方言做学术介绍,只结合自身体会,谈些感触。
先说发音。我们钟祥及周边地区的方言,由于名词中多带“子”词尾(如狗子、猫子),在发音上逐渐演变为颤音/r/。这是许多其他地方的人学不来而我们也不易改掉的地方。据说能发这颤音的人学俄语很方便,但学普通话、英语和日语可能就比较麻烦了。我在大学工作多年,我所在的大学外语专业一流(不是自夸啊),但是每每看到拔尖的学生都出自江浙广东北京什么的,很少见湖北家乡的学生,就反思为什么。除了基础教育中的外语差距外,在外语发音的先天优势方面,我们可能就有先天不足。这也许是我们钟祥各中小学老师们应该注意到的一个问题。
发音的问题,还包括前鼻音后鼻音(n/ng)不分, 卷舌平舌不分(zh/z,ch/c,sh/s),n /l不分。另外,在钟祥方言中,声母 “g、k、h”有时还和“j、q、x”不分。如街(jie)读为gai, 去(qu)读成ke ,咸(xian)读成(han)等。犬子名“赓”,普通话中读有后鼻音的,在普通话读来,与“根”的无后鼻音截然不同的。但是,每当家乡人问起:“小家伙,叫什么名字啊?”从小在京城长大的儿子字正腔圆回答我叫李赓后,家乡人总是说:“啊,叫李根啊,好名字,美国总统啊!”然后呵呵。不等客人呵呵完,儿子还得天真而无礼的纠正说,是赓不是根!嗨,他哪里知道这在我们钟祥人听来,都是一回事啊。我也只得在旁边继续呵呵。
由于发音问题,也引起我们方言词汇的释义问题。如我们尊称陌生人或者长辈的用词“俩嘎”,实际上相当于现在普通话中的“您”。为什么在钟祥话中成了“俩嘎”呢?其实在普通话中,“您”也就是“您老人家”的意思,表示尊敬称呼。而“您老人家”四个字,念熟了念快了也就是“您老家”,而“家(jia)”的发音如前述,声母在钟祥话里发成“g”,最后就成了现在的发音了。再如,普通话中的“跌跤”,我们说话带 “子”尾音,跤(jiao)又发成(gao),于是就有“达高子”表示跌跤的钟祥方言。
我在百度等网络中看到一些网友对我们的钟祥方言进行了释义尝试,但是有的在解释意义来源的时候,由于忽视了发音的问题,一些解释是不对的,值得探讨。
在谈到家乡方言词汇的时候,我们钟祥方言中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汇(一如我们的发音保留有四声之外的“入声”一样),如表达时间的“暂”字,现代意义只表示很短的时间,在古汉语中它表达时间,当对长短问题不是很突出。我们现在问“现在什么时候了”,有时是说:“现在好暂子了?”就是个例子。“撒谎”我们所“日白(读bo)”,都是同样的原因。这说明我们钟祥文化悠久的传续。当然,也存在开放演进不够的问题。
好了,不再继续写论文。说主题吧。我说我们钟祥家乡方言美,基于以下理由:
一、钟祥方言发音速度节奏比四川话等其他西南方言都要快。由于快,在其他北方话中的词语,到我们使用的时候就在音节或者音位方面有所省略,造成独特词语。语速快而多省略,大家都还懂,说明我们钟祥人说话办事性格比较急,一般不四平八稳,当然也是脑子比较灵活、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表现。
二、钟祥历史悠久,官方民间都重视教育,古代书面语在方言中有较多保留。这就像客家话中保留较多中原古汉语词汇一样,是现代语言研究的语言化石。
三、钟祥方言不那么抑扬顿挫,也许缺少鸟语般的优美,但是却透着精算、平实、效率和质朴,这正好是我们钟祥人民的性格。
方言美不美,自己说了是不算的。而在中国,同时精通两个方言的人我估计少之又少,大家自然都说家乡的方言美,别人想不服都不行。其实,认为自己家乡的方言美,大概主要还是乡情所致吧。我和李杨氏在家自然都说普通话,我儿子说一口北京普通话,不懂得也不会说任何地方方言,有时看到他爹他娘各自在电话中和老家人说家乡话,他就嫉恨的要命。确实,会说一门方言,有时是幸福的。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语言只是信息交流的符号之一而已。在全球化(改革开放)趋势下,信息标准都是在逐渐统一的,这样才便于互相交流。家乡方言美是美,但固守本土之美,不顾国家标准或者国际标准,耽误和吃亏的就是自己了。所以,说好普通话和了解、热爱家乡方言,是不矛盾的。
“水是家乡甜,人是故乡亲。”我呢,还要说一句,话是家乡美。
俩噶说是滴啵?
( 2008-8-30,22:00)

本帖最后由 劳力 于 2008-9-1 12:45 编辑 ]
  • 回复17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wy1573 最后回复于 0

粉丝 1157

2008-08-30

粉丝 0

2008-08-30

粉丝 4

2008-08-30

粉丝 4289

2008-08-30

粉丝 10

2008-08-31

粉丝 3

2008-08-31

粉丝 1

2008-08-31

粉丝 7

2008-08-31

粉丝 95

2008-08-31

粉丝 9

2008-08-31

粉丝 14

2008-08-31

粉丝 66

2008-08-31

粉丝 11

2008-09-01

粉丝 21

2008-09-02

粉丝 13

2008-09-03

粉丝 0

2008-09-09

粉丝 0

2008-09-10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