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天鹅展翅

摄影 2020-01-12 阅读 2922 回复 0

今天是教师节。我曾经是钟祥的一名小学生、中学生。虽然我就读的小学、中学都已经因为改制而取消建制不存在了,但是我永远记得和怀念她们,怀念所有的老师和同学。
湖北是中国的教育大省,钟祥是湖北的教育大市。这一点,我们可以用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数据来证明;这一点,也足以让我们对战斗在钟祥教育战线上的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表达最崇高的敬意!他们不仅是你的、我的老师,他们是所有钟祥人的老师;他们不仅是一群人,他们是好几代人!今天是教师节,此时窗外旭日东升,作为家乡的学子,我由衷地向所有家乡的教师说一声:老师们,辛苦了!
钟祥是教育大市,其最大的贡献是为国家输送了数万名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钟祥的教育主管部门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种教育大市的优势在钟祥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钟祥发展中的教育、科技和文化因素还有待提升;从钟祥考出去的各种人才回馈家乡的机制和积极性还没有形成;钟祥的多数教师们还生活在比较尴尬的处境,有些离退休的老教师、一些山区学校的教师生活待遇还很低。……我每每想起家乡曾经授业与我的每一位恩师,除了无限的感激、怀念,更多的是惭愧和愧疚,以至于连续24个教师节,在每次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情之时,都不敢动笔。于是只有用更加努力的工作回报我的老师们和养育我的家乡。
然而,我知道,这是不够的!在此,我真心倡议从钟祥考出来并工作在外的家乡游子们,让我们更加关心家乡建设,力所能及地以各种形式帮助家乡,帮助我们的老师们。具体建议之一是,家乡的政府(教育部门)可以成立一个由在外钟祥籍学生捐献的“教育互助基金”(名称可再考虑),用于奖励钟祥优秀中小学教师、帮助有困难的教师和贫困的师弟师妹们。在此,号召钟祥籍在外工作的学子响应!我现在也是一名教师,我本人愿意第一个支持这个基金。

本帖最后由 劳力 于 2008-9-10 08:12 编辑 ]
刚才看了电视台“钟祥新闻”关于家乡洪灾的报道,很是为家乡心忧。汶川地震后,我曾经在新浪BLOG上写过小文《中国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当时我说:“自然灾害不可避免,非人力可抗拒。人类还远非能够人定胜天。我们的祖辈正是在与大自然灾害的抗争中走到今天;我们的民族正是在抗灾的过程中互相搀扶,万众一心,学会了坚强,懂得了凝聚,形成了文化的认同。”这话虽然说得虚了些。但现在看来道理是没错的。希望家乡政府带领人民挺住脊梁,度过难关。
自然灾害主要与气候、地质和人类活动方式有关。历史上,钟祥的自然灾害主要是以旱灾、洪灾、冰冻灾害和虫灾为主,而大的地震、风灾比较少。这跟我们钟祥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农业生产方式有很大关系。钟祥地处江汉平原西北端,以丘陵和平原湖区为主,属于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既不象四川汶川那样处在内陆地质构造断裂带上,也不象沿海平原处于陆海地质构造断裂带,所以强烈地震少,地震灾害不是主要因素。又由于处于内陆地区,比起沿海,台风、龙卷风等风灾的威胁也比较小。
钟祥水灾旱灾历来是主要威胁。先说水灾。由于汉江贯境而过,在哺育我两岸人民的同时,只要上游水灾或者我们当地受到暴雨袭击,河水涨犯,就造成对钟祥的威胁。地处汉江中游的钟祥,沿江筑堤,经年累世,河床日高,堤坝越高,其威胁始终不减。这是钟祥面临的主要洪水威胁,堤防是钟祥历来最重的防汛任务。其次,建国后,兴修了许多水库,大的有温峡水库、石门水库、铜钱山水库等,中小型水库上百。这些水库在工农业生产、防洪抗旱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巨大。但是,这些水库也需要维护、加固,一旦失修,遇到洪水就面临险情;如果需要分洪泄洪,灾害也不可避免。
再说旱灾、冰冻灾害和虫灾。由于钟祥地处的纬度属于亚热带向温带过度的位置,雨量集中在夏秋季。历史上雨季水灾、旱季旱灾是常见的。建国后,兴修了大小水库,建设了从汉江引水的多级提水工程,还有从荆门漳河水库引水的干渠和支渠,这些对缓解钟祥旱灾有重要作用。但如遇到少雨年份,水库蓄水不足,旱情仍然十分严重。至于冰冻灾害,个人觉得主要是由于我钟祥的中部纬度位置,冬天也会寒冷,农业经济作物(如水稻、林木品种、油茶等)既不是热带作物,也不是象北方那样的耐寒作物,加之民众防寒意识和能力普遍不如华北东北强,正常年景尚可,如遇极端天气,往往成灾。关于虫灾,历史上以蝗灾、蚁灾为主,主要破坏农作物和居屋、堤坝;近些年,稻虫灾害和森林虫灾为主要虫害,严重影响农业收成,这对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威胁严重。
这次洪灾也许不如50年代和98年的洪灾严重,但不可不重视。报道说到目前为止已经造成2亿多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真是令人难过。所幸没有人员伤亡报道。我只是想,要是政府和人民更加重视防灾,早拿出哪怕1亿元资金,加固堤防,疏浚河道,改善市政基础,加紧森林植被保护,可能也不至于有这么大损失!在电视上看到家乡各级政府领导都亲临第一线指挥抗洪救灾,其作为令我们欣慰。同时我也以为,虽说自然灾害不可避免,非人力可抗拒,但相比之下,上天已经很眷顾我们这块钟聚祥瑞的地方了,庆幸我们主要面临的只是洪涝旱灾而已。在此建议家乡政府在这次抗洪救灾之后为今后长远计,从战略上思考和规划钟祥防治自然灾害问题,主要是:
一、舍得投入资金,用于各地江河堤防加固,河道、渠河的疏浚建设;
二、坚决重视维护和保持大小水库的功能,发挥其蓄排作用。
三、重视民生,改善城市(含乡镇)市政基础建设。
四、保护植被,立即停止改林为耕、乱砍滥伐、开山取材等短期行为(笔者老家冷水西部一带开山取石、毁林种地现象仍然严重,)。
我们今天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自我;是为了让大自然更加安详,更加和颜悦色,更加美丽。但是,抗击自然灾害准备要随时做好,抗击自然灾害的精神要永远保持。在此向家乡人民表示慰问并祝抗洪救灾取得胜利。

本帖最后由 劳力 于 2008-9-1 12:57 编辑 ]
离家已久,乡音难忘。许多朋友在这儿使用钟祥方言,我既倍感亲切,又觉得有些趣话可以说说,聊备一笑。
先讲段小事。十多年前,随内人李杨氏第一次到江苏海安她家拜见泰山岳母大人,现在想起来,最难忘的除了毛头小伙子见丈母娘的惴惴外,还是“语言问题”。海安地处黄海之滨,也算人杰地灵之所。按说沿海改革开放较我家乡为早,社会进步为快,但普通话普及却未必如我钟祥腹地。临去之前,虽在大学课堂上已了解过各地方言之皮毛,自觉可以对付对付,但考虑到那是古属吴地,几乎就是东夷,风俗语言与我大楚必有径庭之异,所以屡嘱李杨氏,要当好向导和翻译。及入家门,只见众亲友满眼是笑,满口却是叽里咕噜,李杨氏那厮见了爹娘,也早忘了翻译的职责,只顾自个儿和家人亲热。好一阵子,我象是到了日本或者汤加之类的地方,硬是没弄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接下来几天,接受好吃好喝好招待,聊天之类,除非翻译尽职,也就免了。也好,免开拙口,自己自在,一时心安。某晚,一家人吃饭,外面开始下雨,那李杨氏又忘记职责,自顾和家人狂聊,间或嘻嘻哈哈,我则除了埋头吃饭抬头接酒,接受丈母娘使劲给我夹菜外,一句话也插不上,听不懂啊!半晌,嘻嘻哈哈停了,屋外的雨声更加真切。我也吃喝的差不多了,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想找个话题,开口说:“哎,外面下雨了哦!”话刚出口,满桌笑声,小舅子更欲喷饭。李杨氏这时倒想起了说普通话:“我们刚才就是一直在讨论下雨的事情啊。”
在她们家,饭菜小有区别(比我家乡的多甜少辣),礼仪热情倒同属我中华文明,无大差异。就是这方言,唉。在大学同学们平时也都讲普通话。上方言课程时,学校把我们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的学生分在一个班(同属北方话西南方言区生源),以利于纠正共同的毛病。但这次,我才真正体会到,在我们国家,如果不是文字的统一,你管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什么的叫外语也没什么错。这时想想,秦始皇的“书同文”真是伟大啊(此话题以后有机会再扯,呵呵)。
闲话扯的有些远了,言归正传。方言是地方文化特性的一部份。确定为方言的标准,无非两个,一是发音体系,一是词汇(语法)体系。也就是那次,在泰山家竟有一本《海安志》,天天研读(请注意,不是浏览,是研读)。内有“方言”一节,详细介绍当地方言,特别是词汇释义,对我以后能听懂七成海安话大有裨益。也就是当时在研读那本印制精良、正儿八经的东夷海安志的时候,当时想到两个问题:一是当地政府(文化局?)向普通人家发放县志,普及推广延续本土文化,做得让我惊诧与佩服,难怪海安能成为全国著名曲艺之乡(也是长寿直乡、体育之乡、禽蛋之乡等等不一而足);二是想,我居然没读过也不知道有没有一本家乡的县志《钟祥志》,里面是否也介绍过钟祥的方言?(前些时朋友送我本前清舒成志编撰的《荆门州志》,有疆域山川物产赋役忠义文苑凡三十六卷,无方言单列;再说,那时钟祥尚未辖于治内,按下不表。)
这几天来论坛,学习到许多东西,其中之一就是许多乡亲用方言发贴,也就顺便查了网络上关于钟祥方言的更多的资料。本小文和我的专业才能都不允许我在这里对家乡方言做学术介绍,只结合自身体会,谈些感触。
先说发音。我们钟祥及周边地区的方言,由于名词中多带“子”词尾(如狗子、猫子),在发音上逐渐演变为颤音/r/。这是许多其他地方的人学不来而我们也不易改掉的地方。据说能发这颤音的人学俄语很方便,但学普通话、英语和日语可能就比较麻烦了。我在大学工作多年,我所在的大学外语专业一流(不是自夸啊),但是每每看到拔尖的学生都出自江浙广东北京什么的,很少见湖北家乡的学生,就反思为什么。除了基础教育中的外语差距外,在外语发音的先天优势方面,我们可能就有先天不足。这也许是我们钟祥各中小学老师们应该注意到的一个问题。
发音的问题,还包括前鼻音后鼻音(n/ng)不分, 卷舌平舌不分(zh/z,ch/c,sh/s),n /l不分。另外,在钟祥方言中,声母 “g、k、h”有时还和“j、q、x”不分。如街(jie)读为gai, 去(qu)读成ke ,咸(xian)读成(han)等。犬子名“赓”,普通话中读有后鼻音的,在普通话读来,与“根”的无后鼻音截然不同的。但是,每当家乡人问起:“小家伙,叫什么名字啊?”从小在京城长大的儿子字正腔圆回答我叫李赓后,家乡人总是说:“啊,叫李根啊,好名字,美国总统啊!”然后呵呵。不等客人呵呵完,儿子还得天真而无礼的纠正说,是赓不是根!嗨,他哪里知道这在我们钟祥人听来,都是一回事啊。我也只得在旁边继续呵呵。
由于发音问题,也引起我们方言词汇的释义问题。如我们尊称陌生人或者长辈的用词“俩嘎”,实际上相当于现在普通话中的“您”。为什么在钟祥话中成了“俩嘎”呢?其实在普通话中,“您”也就是“您老人家”的意思,表示尊敬称呼。而“您老人家”四个字,念熟了念快了也就是“您老家”,而“家(jia)”的发音如前述,声母在钟祥话里发成“g”,最后就成了现在的发音了。再如,普通话中的“跌跤”,我们说话带 “子”尾音,跤(jiao)又发成(gao),于是就有“达高子”表示跌跤的钟祥方言。
我在百度等网络中看到一些网友对我们的钟祥方言进行了释义尝试,但是有的在解释意义来源的时候,由于忽视了发音的问题,一些解释是不对的,值得探讨。
在谈到家乡方言词汇的时候,我们钟祥方言中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汇(一如我们的发音保留有四声之外的“入声”一样),如表达时间的“暂”字,现代意义只表示很短的时间,在古汉语中它表达时间,当对长短问题不是很突出。我们现在问“现在什么时候了”,有时是说:“现在好暂子了?”就是个例子。“撒谎”我们所“日白(读bo)”,都是同样的原因。这说明我们钟祥文化悠久的传续。当然,也存在开放演进不够的问题。
好了,不再继续写论文。说主题吧。我说我们钟祥家乡方言美,基于以下理由:
一、钟祥方言发音速度节奏比四川话等其他西南方言都要快。由于快,在其他北方话中的词语,到我们使用的时候就在音节或者音位方面有所省略,造成独特词语。语速快而多省略,大家都还懂,说明我们钟祥人说话办事性格比较急,一般不四平八稳,当然也是脑子比较灵活、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表现。
二、钟祥历史悠久,官方民间都重视教育,古代书面语在方言中有较多保留。这就像客家话中保留较多中原古汉语词汇一样,是现代语言研究的语言化石。
三、钟祥方言不那么抑扬顿挫,也许缺少鸟语般的优美,但是却透着精算、平实、效率和质朴,这正好是我们钟祥人民的性格。
方言美不美,自己说了是不算的。而在中国,同时精通两个方言的人我估计少之又少,大家自然都说家乡的方言美,别人想不服都不行。其实,认为自己家乡的方言美,大概主要还是乡情所致吧。我和李杨氏在家自然都说普通话,我儿子说一口北京普通话,不懂得也不会说任何地方方言,有时看到他爹他娘各自在电话中和老家人说家乡话,他就嫉恨的要命。确实,会说一门方言,有时是幸福的。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语言只是信息交流的符号之一而已。在全球化(改革开放)趋势下,信息标准都是在逐渐统一的,这样才便于互相交流。家乡方言美是美,但固守本土之美,不顾国家标准或者国际标准,耽误和吃亏的就是自己了。所以,说好普通话和了解、热爱家乡方言,是不矛盾的。
“水是家乡甜,人是故乡亲。”我呢,还要说一句,话是家乡美。
俩噶说是滴啵?
( 2008-8-30,22:00)

本帖最后由 劳力 于 2008-9-1 12:45 编辑 ]
1980年9月(我17岁)离开故乡北上求学之时,正值9月金黄季节。在火车上,因年轻而胸怀大志,渴望到远方的天地畅游;因新奇而目不转睛,激赏着闪过的山川风物。那时没有意识到,“故乡”的概念其实已经开始潜入心灵。
火车经过子陵、万家坪、双河、胡集、王集、雷河......除了地理课上知道的比较大的城市之外,火车站名开始越来越陌生;在进入河南之前,车外的山川与河流起伏交错,田野稻子初黄,山岗林木繁茂,村舍星罗棋布。这是熟悉而亲切的场景,一如自家屋场周围。车入豫冀,风物渐变。华北平原,一望无际;高粱玉米,迎风高歌;房舍低平矮小,田地极目可眺;偶见骡马代步,窑洞为居。异域之景,故乡之情,前因后果,难于细述。多年后,我每每想起故乡这个词,首先想起的仍然是故乡的河山。故乡有高山,有河流,有平原,有丘陵;地貌多姿多彩,气候寒暑宜人,土地肥沃滋润,物产丰富富饶;更不说历史文化悠久,人民淳朴而心灵手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无需用科学方法验证,更多应以情感来考察。后来,我走遍了国内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区,也远涉大洋彼岸,到过无数风景名胜,历史名城;结交了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朋友,至而以研究欧美文化和国际关系为谋生手段。也曾经在北方人面前说自己是南方人(在更南的人面前说自己是中原人,哈) ,也曾经在外省面前称自己为“九头鸟”,也曾经在老外面前做中国人。但是,说起家乡,还是钟祥!而且,说得越来越自豪,说得声音越来越大。以前从来没细想过这是为什么。也许是人年纪越来越大,少小儿时的印象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亲切?也许是所见越多,故乡越亲越美?也许是久居外乡,看问题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客观?
在比较中确立故乡的概念,在远游中体验故乡的情怀。这就是我想以系列发帖,和各位乡亲说说一个久居外乡的钟祥人对故乡印象的原因。兴之所至,大凡与钟祥有关的所见所闻所感,凡人琐事,不惧文思粗劣,呈贡乡亲,以期引起交流,引发思考,有益家乡建设;或者与大家娱乐一笑,打发时日,也比在麻将桌上砌长城强。打算每周一贴,欢迎拍砖。是为开篇。

本帖最后由 劳力 于 2008-8-30 19:25 编辑 ]

新人报到有感

情系钟祥 2008-08-30 阅读 6421 回复 28
我17岁离家到京上学工作,至今28年整了。人到中年,愈发怀念家乡,关注家乡。近日才得以来到这个网站,与各位乡亲相会,乡音乡情,倍感亲切。先问句各位乡亲好!同时,也要向建立该网站的老乡小苏致以敬意。我和小苏虽在大学有师生之谊,这些年也一直保持联系,但惭愧的是我虽早听说他办了这个网站,但始终没来看过。据我所知,小苏才华横溢,为人忠厚;大学毕业后南下北上的在外打拼不易,在主业之外还能通过建设网站沟通乡情,互相砥砺,关注家乡,心系钟祥,难能可贵。
“情系钟祥”,这个栏目的名字取得好!对于我们这些钟祥游子来说,这是一方精神家园。我今天花了一整晚上的时间,浏览了各位乡亲的高论。在大家的议论和交流中,我看到家乡父老的悲喜苦乐,看到家乡人民为建设家园的不懈努力,看到家乡领导的励精图治......一言一行见真心,一草一木总关情,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园,这就是生养我们的美丽故乡:钟祥!
作为身在外乡的钟祥人,我们在为家乡的进步和发展而欣慰的同时,应该考虑更多地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贡献不在于大小,在于用心、有心、真心。建设性的意见、及时的信息传递、彼此的鼓励和乡谊的增进,我想都是有贡献的。我愿和各位乡亲一起努力,为把我们的故乡建设成真正富裕、文明、和谐、优美的家园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