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布鞋情

我的妯娌二嫂可是我们村出了名的人。人们都说她嘴有一张,手有一双。就是说,她不仅能说会道,而且还有一双特灵巧的手。作为女人除了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外,还会把田地里的活,做得又快又好。除此之外,最让我佩服的就是她做的黑布鞋了(就是像北京布鞋的那种)。黑色灯芯条绒,黑色松紧,黑色沿边。鞋底以前是纳的千层底,后来,街上出现了棕色塑料底,就用这顶替了,也方便多了。看着他们穿着这黑布鞋,又轻巧,又舒适,我可羡慕了。就想:什么时候也自己做一双穿上呢?
生儿子那年我就下岗了,呆在家里也没事干。于是对二嫂说,想跟她学做这种布鞋。她说,保证把你教会。
 一
二嫂说,做布鞋可是个细活,要有耐心。布鞋最重要的就是鞋帮要有硬度,这样才能挂得住脚。如果鞋帮只是单层布,瘪塌塌,与鞋底不配套。还有就是鞋垫,也必须得硬。硬度好,就与衬有关。所以,做布鞋第一道工序,就是糊衬。这糊衬也不知道是哪一个祖先女人发明的。在家里找一些穿过的旧衣服,要数棉质的是最好的。拆开成一块块的布头(乡下俗称“铺参chan”),洗净,晒干。然后,用米面打糨糊。打糨糊也特别有讲究,不能稀,稀了,硬度不够,也不能糨,太糨了,抹不开。而且粘度也要好。不能有疙瘩,疙瘩干了可不得了,能把针条崩断。一切准备好了,就把门板卸下来。也可以找一块干净的宽大的木板,平放好。先给一层糨糊抹上去。然后就一块挨着一块贴布头,贴完一层布头,抹一层糨糊,然后再贴一层布头,就这样一层一层地抹,贴。一般贴到第四层,一块衬就算糊好了,再涂上最后一层糨糊,就搬到太阳底下去晒。越晒,衬越锃光瓦亮,晒干晒透时,硬若生铁。

天津见闻(一)

文学 2007-06-04 阅读 4689 回复 6
如果在街上,每到天一擦黑,就会听到此起彼伏地热闹的锣鼓声。循声走去,就会看到小超市门口(也有在广场上)的开阔的场地上,许多人围成一个大大的椭圆形。分开人群朝里看,原来是男女老少扭起了秧歌。年龄一般是三十来岁到五六十岁不等,一手拿着带荷叶边的扇子,一手拿着小红绸。在那儿起劲儿地扭着。队形就是两排纵队,来回扭。
那个鼓才真叫大,怕有一米的直径吧。打鼓的都是上了年纪的男人。只见他几乎是闭着眼,脑袋是左摇右晃,非常地用力,也打得非常有节奏。这也应该是天天练的结果,不然今天这么一打,那个胳膊应该是疼得难受的。
旁边也有几个五六岁的孩子,随着那有力的节奏的鼓声,也像模像样地走来走去地扭着。看那开心的样子,都让人简直有一种想上去扭得冲动。
扭秧歌的也有打扮之后的,他们的打扮有些怪模怪样,女的穿的好像都是五颜六色的长衫子,系着腰带,头上还戴着一些装饰品,脸上画得花里胡哨;男的看起来像个小丑,脸上也是涂脂抹粉,越是滑稽他们越是觉得尽兴似的。
像这样一直可以持续到夜里九点多钟。除了大雨大雪,好像从未见断过。
没有人招呼,也没有人规定,只要鼓声一响,三三两两地都聚到了一起。
这也应该算是这里的一个传统吧,一个文化传统,既锻练了身体,也增进了感情。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