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kang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读书学习之意义先贤有论:格物致知→通晓天地万物之本末,精研古今成败之始终→修齐治平       这个目的中多了一层过程目标,上贴中未提及,目标有远近,过程有阶段,不同阶段的目标既是过程也是目标,各阶段的目标在时间轴上依次推进才能实现最终的目的。       但就读书学习而论,考好大学依然不是直接的目标,过程目标应该是通晓万物之始终与世事之本末,上哪个大学读什么专业是实现该目标的具体过程,教育或学习成果的考核若简单量化为分数之高低、上线之多少,则过于武断。处初级阶段,僧多粥少不得已而为之。但aceye曰:非常之人总能行非常之事。       何谓非常之人?能抓住问题核心的都不简单,网上看到的某地一农村家庭的一双儿女上了清北,邀其父介绍经验,父亲说:“我这人没什么文化,也不懂什么绝招。只是觉得孩子上学花了那么多钱,不能白花了,就让孩子每天放学回家,把老师在学校讲的内容跟自己讲一遍,如果有弄不懂的地方就问孩子,如果孩子也弄不懂,就让孩子第二天问老师。这样一来,花一份的钱,教了两个人。” ,这个过程的核心在于各个知识点上“孩子懂了没有?”,而不是等一个学期下来去关注考了多少分,难点在于长者乐学、儿女乐教,而关键在在长者,孩子实乐于模仿教师行为——为人父母者大致会有此记忆。此关键点,环望四周、检视前后,有几人能做到?知止而后有定,做到即得道,前日有贴讨论麻将事,对照讨论更有意思,哈哈        先贤所论,有国有家有修身,不见个人之生存体验,猜想古之士人,可能财货充足,无生存之忧虑,生存体验都很好。而贩夫走卒之属,不识文字,则另辟教化之道。普通学子追求更好的人生体验,起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日之论于先贤之论,有继承亦有发展,继承铺平来路,发展拓展新途。
韩非子:郑县人卖豚,人问其价,曰:道远日暮,安暇语汝。读这段文字,觉得很有意思:卖豚的目的就是把猪卖出去,赶到集市上也是卖,如果半途有人买了也是卖。郑县人显然是把赶到集市这个过程当成目的了,把过程当成目的以后,就忘了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了。结合身边的人和事,沿着时间轴上捋捋,可以发现很多事情和郑县人的取舍是一样的:其一: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答案可能会有很多,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为了获得更好的人生体验,不管是哪方面的人生体验,财富充足、地位显赫、学识丰富、体魄强健、婚姻幸福等等,它可以简称为人生目标。读书学习,考上心仪的大学,那应该是实现这个人生目标的过程,朝哪个方向走哪条路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学生及其家长来说可能更有意义。现在的情况似乎是学生家长学校把劲大都使在了高考这件事情上,所有的工作都围着高考去安排和努力。结果是不管考好坏,总有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该选哪个专业,专业是什么?大概率会影响孩子一辈子要从事的行业。不知道学什么专业,没有目标专业,大概率等于没有目标的职业。这种情况下,人生走向大概率如水上浮萍一般随社会大潮随波飘荡。如果换个思路,让孩子很早就自己思考他的人生目标,成长就是目标越来越清晰的过程,如果能在高考前形成清晰的职业意向和人生目标,孩子有了目标以后,学习动力自然就有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他就能知道是自己的问题了,家庭和学校于不同的阶段引导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看起来似乎更合理。如何让一个小朋友和年轻人能够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可能是唯一的途径了,参与社会的各项事务中、亲身体验社会的运行法则,实践获得认识,认识反过来再指导实践,实现螺旋式上升。其二:有空再回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