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人事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22日 第8版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22日 第8版 理想的教育始于了解孩子

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使教育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而多彩的教育图景需要教师拥有教育智慧、抓住教育契机、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但最关键的还是了解每个活生生的孩子。 文 / 李大庆 “走在孩子的后面”——这是“儿童的发现者”卢梭的话,也是他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长期以来,儿童期的独特价值向来不被成人所重视,儿童期的典型特征也鲜有人研究。人们常常以为,孩子坐在教室里,就是准备好了接受老师的教育。殊不知,教育从来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信息传递。换言之,有效教育发生的前提是真正了解每个活生生的孩子。 某种程度上,《走在孩子的后面》一书最有价值之处,与其说是讲述了60个生动鲜活的教育故事,不如说作者主动了解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的教育姿态。其实,作者蔡兴蓉正是借此找到了与孩子沟通的秘密,走进颇具个性的“90后”乃至“00后”群体的内心世界。 放下姿态,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尊重孩子的个性,是蔡兴蓉一贯使用的教育策略。这种策略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即卢梭所谓的“多了解孩子,多去发现孩子,蹲下来听听孩子的心声”。而找准了与孩子沟通的起点,教育之门也便徐徐打开。实际上,与学生平等相处、心心相通的教育是轻松而快乐的。在《孩子,别哆嗦》一文中,面对小学五年级的女孩不知道“吃”的口字旁在左边还是右边,父亲粗声大嗓地训斥,使得小女孩“双眼下视,肩膀稍微哆嗦”,而此时的任何教育行为无疑是无效甚至起了副作用的。而蔡兴蓉则先与女孩聊天,等之平复心情之后,不知不觉间将识字变成一次有趣的游戏,女孩不仅因此牢牢认识了许多生字,也有了浓厚的识字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看到很多教师不顾孩子的身体状况,依然慷慨激情地大讲特讲,这样单向的知识灌输不仅使得师生都疲惫不堪,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其实,真正精彩的教学一定是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思想的激烈碰撞,是学生已有经验与未知经验的交相呼应,能充分调动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机智,同时更能使学生心灵自由、想象勃发,好比师生漫步,遇到一个美丽或有趣的景点就停下来,“共鉴赏”和“相与析”一番,广泛、自由、处处有新意,时时有奇语。 而建立在了解孩子基础上的游戏般教学,使得蔡兴蓉的课堂上不乏有趣的教育故事。例如,对国学毫无兴趣乃至做好了消极反抗准备的孩子,他没有开门见山讲国学,而是在自我介绍时,讲了一连串和乌龟有关的故事,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本该上午8点的课,孩子们总是7点半甚至7点就来了,“眼巴巴地望着我来的方向”。除了讲故事,蔡兴蓉还与一个沉迷游戏的孩子在月光下漫步谈心,用美食作道具“引诱”孩子学习《浮生六记》,与母女俩在一棵巨大的榕树下现场写作,与一个有心理障碍的高三学生整节课讨论哲学家尼采和叔本华,用一曲葫芦丝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诸多教育故事的背后都蕴含着了解孩子、因材施教的理念,暗含着卢梭走在孩子后面的思想,毕竟跟随而不是牵引,才能更好地观察、督促和陪伴孩子,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收获充满趣味的高效课堂。而这也是蔡兴蓉课堂的精彩之处,例如,在讲授语文时,他和学生只做不考虑标准答案的自由阅读,把语文教材的选文作为话题,有时仅看一眼标题,他就与学生热烈讨论起来,等讨论完再看内容,对比哪些想法与原文吻合,哪些没有想到。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未知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讨论的话题也愈加精彩。为了让学生掌握口语,蔡兴蓉讲述了很多故事,从地方方言到网络语言,孩子听得入迷,并认识到“看来我们多年所学的语文,只重书面语,不重口语,只能算半个语文”。 当教育充满趣味,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宝藏。如一位初中生不适应程式化的语文考试,唯独对《红楼梦》着迷。在蔡兴蓉看来,现实中的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完全抹杀孩子内心自由的应试教育,最终将使无数孩子的想象力贫弱和创造力丧失。而他对唐风在阅读方法上的引领,使得这位初中生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分析,反映出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连老师也暗自佩服——“我虽也算是半个红学爱好者,但听到14岁孩子如此精辟的赏析,这还是头一回”。其实,《走在孩子的后面》一书所罗列的60个教育故事,既展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教育的生动奇妙之处,也道出了“每个孩子是那么与众不同,成人其实并不理解孩子”的客观现实。 作为教育家的卢梭,事实上有过一段不太成功的家庭教师的经历,但这不妨碍他成就了一个在世界教育史上最有名的学生爱弥儿。由于秉承卢梭蹲下身来教育孩子的姿态,在主动了解孩子的同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孩子,蔡兴蓉因此成为一个被学生及学生家长认可的家庭教师,而这似乎也是许多体制内的教师迫切需要反思和学习的。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原文详见《中国教育报》:

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使教育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而多彩的教育图景需要教师拥有教育智慧、抓住教育契机、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但最关键的还是了解每个活生生的孩子。 文 / 李大庆 “走在孩子的后面”——这是“儿童的发现者”卢梭的话,也是他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长期以来,儿童期的独特价值向来不被成人所重视,儿童期的典型特征也鲜有人研究。人们常常以为,孩子坐在教室里,就是准备好了接受老师的教育。殊不知,教育从来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信息传递。换言之,有效教育发生的前提是真正了解每个活生生的孩子。 某种程度上,《走在孩子的后面》一书最有价值之处,与其说是讲述了60个生动鲜活的教育故事,不如说作者主动了解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的教育姿态。其实,作者蔡兴蓉正是借此找到了与孩子沟通的秘密,走进颇具个性的“90后”乃至“00后”群体的内心世界。 放下姿态,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尊重孩子的个性,是蔡兴蓉一贯使用的教育策略。这种策略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即卢梭所谓的“多了解孩子,多去发现孩子,蹲下来听听孩子的心声”。而找准了与孩子沟通的起点,教育之门也便徐徐打开。实际上,与学生平等相处、心心相通的教育是轻松而快乐的。在《孩子,别哆嗦》一文中,面对小学五年级的女孩不知道“吃”的口字旁在左边还是右边,父亲粗声大嗓地训斥,使得小女孩“双眼下视,肩膀稍微哆嗦”,而此时的任何教育行为无疑是无效甚至起了副作用的。而蔡兴蓉则先与女孩聊天,等之平复心情之后,不知不觉间将识字变成一次有趣的游戏,女孩不仅因此牢牢认识了许多生字,也有了浓厚的识字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看到很多教师不顾孩子的身体状况,依然慷慨激情地大讲特讲,这样单向的知识灌输不仅使得师生都疲惫不堪,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其实,真正精彩的教学一定是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思想的激烈碰撞,是学生已有经验与未知经验的交相呼应,能充分调动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机智,同时更能使学生心灵自由、想象勃发,好比师生漫步,遇到一个美丽或有趣的景点就停下来,“共鉴赏”和“相与析”一番,广泛、自由、处处有新意,时时有奇语。 而建立在了解孩子基础上的游戏般教学,使得蔡兴蓉的课堂上不乏有趣的教育故事。例如,对国学毫无兴趣乃至做好了消极反抗准备的孩子,他没有开门见山讲国学,而是在自我介绍时,讲了一连串和乌龟有关的故事,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本该上午8点的课,孩子们总是7点半甚至7点就来了,“眼巴巴地望着我来的方向”。除了讲故事,蔡兴蓉还与一个沉迷游戏的孩子在月光下漫步谈心,用美食作道具“引诱”孩子学习《浮生六记》,与母女俩在一棵巨大的榕树下现场写作,与一个有心理障碍的高三学生整节课讨论哲学家尼采和叔本华,用一曲葫芦丝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诸多教育故事的背后都蕴含着了解孩子、因材施教的理念,暗含着卢梭走在孩子后面的思想,毕竟跟随而不是牵引,才能更好地观察、督促和陪伴孩子,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收获充满趣味的高效课堂。而这也是蔡兴蓉课堂的精彩之处,例如,在讲授语文时,他和学生只做不考虑标准答案的自由阅读,把语文教材的选文作为话题,有时仅看一眼标题,他就与学生热烈讨论起来,等讨论完再看内容,对比哪些想法与原文吻合,哪些没有想到。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未知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讨论的话题也愈加精彩。为了让学生掌握口语,蔡兴蓉讲述了很多故事,从地方方言到网络语言,孩子听得入迷,并认识到“看来我们多年所学的语文,只重书面语,不重口语,只能算半个语文”。 当教育充满趣味,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宝藏。如一位初中生不适应程式化的语文考试,唯独对《红楼梦》着迷。在蔡兴蓉看来,现实中的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完全抹杀孩子内心自由的应试教育,最终将使无数孩子的想象力贫弱和创造力丧失。而他对唐风在阅读方法上的引领,使得这位初中生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分析,反映出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连老师也暗自佩服——“我虽也算是半个红学爱好者,但听到14岁孩子如此精辟的赏析,这还是头一回”。其实,《走在孩子的后面》一书所罗列的60个教育故事,既展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教育的生动奇妙之处,也道出了“每个孩子是那么与众不同,成人其实并不理解孩子”的客观现实。 作为教育家的卢梭,事实上有过一段不太成功的家庭教师的经历,但这不妨碍他成就了一个在世界教育史上最有名的学生爱弥儿。由于秉承卢梭蹲下身来教育孩子的姿态,在主动了解孩子的同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孩子,蔡兴蓉因此成为一个被学生及学生家长认可的家庭教师,而这似乎也是许多体制内的教师迫切需要反思和学习的。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原文详见《中国教育报》:
海南省直管市县:激发全省经济发展活力http://www.chinaorg.cn 中国机构网   2009年10月20日 10时23分
http://www.chinaorg.cn/idx/tt_news/attachement/jpg/site1/20091020/0013d3d745680c4763e836.jpg 省直管市县体制进一步完善,海南的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明显增强。图为旅游房地产业在陵水异军突起,陵水充满活力。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据海南日报报道(记者陈成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1年来的实践证明:没有县域经济的崛起,就没有全省经济的崛起。单靠海口、三亚等几驾马车,显然不足以拉动海南走上富足之路。
选择省直管市县行政管理体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和完善,为全国省直管市县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试验田”,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特区海南责无旁贷。
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活力、要效益,成为大家共同的呼声。
放权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省人大研究室主任褚晓路认为,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海南实行省直管市县体制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我们不是“强县放权”,而是“放权强县”。
有的省把“放权”当作是给部分经济发达市县“吃小灶”,海南则是对包括所辖国定贫困县、省定贫困县在内的所有市县,全部放权。
放权,经历了一个深刻认识的过程。
尽管海南在建省之初就确立了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但长期以来权责不统一的现象十分突出。一方面,省直管部门权限过于集中;而另一方面,承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直接责任的市县政府却缺少应有的权力和活力等。
由于种种原因,海南市县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甚至到1990年代,到市县担任领导,对许多干部而言,依然不是很风光的事。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海南许多市县地方财政收入在2000万元-3000万元之间徘徊。直到2003年,各市县基本上仍是“吃饭财政”。全省16个市县地方财政收入(不含海口、三亚、洋浦)仅15.89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25.8%。从各市县财政收入来看,没有一个超过2亿元。
这样的财政状况,又注定了在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上难有大的作为。
这样的状况不改不行。切实下放一批含金量很高的行政管理权,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成为省委、省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要的一步棋。
放多少权,早放还是晚放,如何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尽管也出现了激烈的争辩,但省委五届三次全会一锤定音,“依法下放、能放就放”的思想确立。
而早在2007年11月,作为省会城市的海口率先高擎“强区扩权”大旗,第一批对辖区下放54项行政权。为全省推进省直管市县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
从省第五次党代会到省委五届三次全会到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从省委文件到省政府颁布实施下放行政管理权到“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变身地方法律,海南推进省直管市县改革之路,脉络清晰,行动迅速而果敢。
这样的选择,也激发了县域经济前所未有的活力。
放权一年,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放权1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南县域经济发展势头之劲,超出预料。
在197项下放的权力中,大多数涉及经济管理,极大地方便了市县新上项目的立项和基本建设审批,市县加快发展经济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对增强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今年上半年,盘点海南经济运行情况时我们发现,无论是GDP还是地方财政收入,不独海口、三亚维持两位数以上增幅,屯昌、陵水、定安等市县,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增长,也有力地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约了大量资源。同时,赋予所有市县以地级市的权力,使市县直接对省负责,减少了环节,提高了政府管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既加强了省有关部门对市县工作的指导和帮助,也加强了市县对省里政策的贯彻落实,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海口市市长徐唐先看来,放权给基层松了绑,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比如,正是因为土地审批权限的下放,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云龙产业园、滨江新城等一批重点项目今年都顺利开工并加快建设。
省统计局局长符国瑄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90.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5%,其中许多市县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惊人,这固然有中央宏观政策的影响,但也与海南省放权激发了县域经济活力不无关系。
今年前8个月,海南琼海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而截至8月31日,陵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472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14.6%,同比增长141.4%,提前4个月超额完成年度预算任务。
“去年以来,尽管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但是各区竞相发展的势头不减,我市经济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初步预计,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0.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7.7%。”徐唐先说。
在卫留成、罗保铭等省主要领导近两年的各种报告、讲话中,“县域经济”都成为热词,成为当之无愧的“亮点”。
当以往的贫困县高歌猛进,当各市县开始在GDP、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上赶超海口、三亚时,人们已经能感受到,海南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放权,让各厅局迸发新活力
对于各厅局而言,手中少了些权力,却迸发了新活力。
以往连“油盐酱醋”都要审批的“婆婆”们,一旦从繁杂具体的行政管理事权和审批事项中抽身,在研究政策、解决问题上往往新招迭出。
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在全国第一个通过专家论证并经国家审查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完成《征地统一年产值补偿标准》和《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城镇地价动态监测和基准地价更新等法规条文,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厅长严之尧告诉记者,通过科学划分省和市县职责,理顺省和市县的责权利关系,落实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共同责任,市县在进行行政审批的同时,省厅进行了科学的宏观指导和及时有效的监督,形成了做好耕地保护、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国土环境资源工作的合力,推动建立健全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省教育厅在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的验印与发放权限下放以后,通过创新监管技术和手段,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学籍档案,加强对下放权限的跟踪和监管。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安监局也在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上屡有创新。
与此同时,各厅局主动服务市县经济发展、主动出谋划策的意识也空前增强。
放权,激发市县干部“大充电”
活力,也体现在市县干部身上。
权力的下放也是责任的下放。再好的政策,没有一批得力的干部去执行、去落实也是白搭。含金量再高的权力,审批不当也会出问题。
事实上,早在放权之前,如何确保下放的197项行政管理事权不成为市县“烫手山芋”,如何做到“放得下、管得住、用得好”,省委、省政府已是未雨绸缪,成竹在胸。
几乎与放权同时进行的是一场海南发展史上罕见的市县干部培训行动。培训范围之广、参加人数之多,均属罕见。由于督导和培训及时到位,各市县普遍反映衔接顺利。
2008年8月省政府举办全省依法行政和下放行政管理事权领导干部培训班后,省直相关部门纷纷开展了对口培训。
省国土环境资源厅首创 “无缝对接”模式,将行政管理事权下放的培训内容,纳入了全省国土环境资源管理工作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范围,并接纳20名市县业务骨干到对口处室上挂培训;
省海洋渔业厅在举办培训前,还对参训的分管领导和业务干部进行了问卷摸底调查,了解做好下放行政管理事权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而对培训内容作出有效调整,做到了按需培训;
省交通厅为确保下放的行政管理事权管得住,通过培训和考核,取消了25名不称职道路运输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
各市县、各部门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积极开展人员培训,邀请专家进行有关法律法规专题讲座,采取举办培训班、市县干部上挂、跟班学习等方式,提高市县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
同时,省法制办也多次派出办、处负责人及时赴市县和省直有关部门,讲解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支持和指导市县和省直有关部门做好培训工作。
推行省直管市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了市县干部“大充电”,提高了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对增强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无裨益。
最令人兴奋的是,省直管市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定安等市县正着手探索向乡镇一级放权,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
“我们就是要借省直管市县体制改革的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市县改革。包括今年要搞的乡镇机构改革,也要把县里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乡镇,建立更新的体制机制,让乡镇激活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定安县委书记孙颖说。
新的一片“试验田”,正在播种……

来源: 海南日报http://www.chinaorg.cn 中国机构网   2009年10月20日 10时23分
http://www.chinaorg.cn/idx/tt_news/attachement/jpg/site1/20091020/0013d3d745680c4763e836.jpg 省直管市县体制进一步完善,海南的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明显增强。图为旅游房地产业在陵水异军突起,陵水充满活力。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据海南日报报道(记者陈成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1年来的实践证明:没有县域经济的崛起,就没有全省经济的崛起。单靠海口、三亚等几驾马车,显然不足以拉动海南走上富足之路。
选择省直管市县行政管理体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和完善,为全国省直管市县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试验田”,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特区海南责无旁贷。
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活力、要效益,成为大家共同的呼声。
放权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省人大研究室主任褚晓路认为,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海南实行省直管市县体制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我们不是“强县放权”,而是“放权强县”。
有的省把“放权”当作是给部分经济发达市县“吃小灶”,海南则是对包括所辖国定贫困县、省定贫困县在内的所有市县,全部放权。
放权,经历了一个深刻认识的过程。
尽管海南在建省之初就确立了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但长期以来权责不统一的现象十分突出。一方面,省直管部门权限过于集中;而另一方面,承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直接责任的市县政府却缺少应有的权力和活力等。
由于种种原因,海南市县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甚至到1990年代,到市县担任领导,对许多干部而言,依然不是很风光的事。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海南许多市县地方财政收入在2000万元-3000万元之间徘徊。直到2003年,各市县基本上仍是“吃饭财政”。全省16个市县地方财政收入(不含海口、三亚、洋浦)仅15.89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25.8%。从各市县财政收入来看,没有一个超过2亿元。
这样的财政状况,又注定了在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上难有大的作为。
这样的状况不改不行。切实下放一批含金量很高的行政管理权,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成为省委、省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要的一步棋。
放多少权,早放还是晚放,如何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尽管也出现了激烈的争辩,但省委五届三次全会一锤定音,“依法下放、能放就放”的思想确立。
而早在2007年11月,作为省会城市的海口率先高擎“强区扩权”大旗,第一批对辖区下放54项行政权。为全省推进省直管市县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
从省第五次党代会到省委五届三次全会到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从省委文件到省政府颁布实施下放行政管理权到“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变身地方法律,海南推进省直管市县改革之路,脉络清晰,行动迅速而果敢。
这样的选择,也激发了县域经济前所未有的活力。
放权一年,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放权1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南县域经济发展势头之劲,超出预料。
在197项下放的权力中,大多数涉及经济管理,极大地方便了市县新上项目的立项和基本建设审批,市县加快发展经济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对增强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今年上半年,盘点海南经济运行情况时我们发现,无论是GDP还是地方财政收入,不独海口、三亚维持两位数以上增幅,屯昌、陵水、定安等市县,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增长,也有力地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约了大量资源。同时,赋予所有市县以地级市的权力,使市县直接对省负责,减少了环节,提高了政府管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既加强了省有关部门对市县工作的指导和帮助,也加强了市县对省里政策的贯彻落实,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海口市市长徐唐先看来,放权给基层松了绑,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比如,正是因为土地审批权限的下放,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云龙产业园、滨江新城等一批重点项目今年都顺利开工并加快建设。
省统计局局长符国瑄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90.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5%,其中许多市县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惊人,这固然有中央宏观政策的影响,但也与海南省放权激发了县域经济活力不无关系。
今年前8个月,海南琼海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而截至8月31日,陵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472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14.6%,同比增长141.4%,提前4个月超额完成年度预算任务。
“去年以来,尽管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但是各区竞相发展的势头不减,我市经济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初步预计,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0.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7.7%。”徐唐先说。
在卫留成、罗保铭等省主要领导近两年的各种报告、讲话中,“县域经济”都成为热词,成为当之无愧的“亮点”。
当以往的贫困县高歌猛进,当各市县开始在GDP、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上赶超海口、三亚时,人们已经能感受到,海南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放权,让各厅局迸发新活力
对于各厅局而言,手中少了些权力,却迸发了新活力。
以往连“油盐酱醋”都要审批的“婆婆”们,一旦从繁杂具体的行政管理事权和审批事项中抽身,在研究政策、解决问题上往往新招迭出。
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在全国第一个通过专家论证并经国家审查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完成《征地统一年产值补偿标准》和《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城镇地价动态监测和基准地价更新等法规条文,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厅长严之尧告诉记者,通过科学划分省和市县职责,理顺省和市县的责权利关系,落实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共同责任,市县在进行行政审批的同时,省厅进行了科学的宏观指导和及时有效的监督,形成了做好耕地保护、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国土环境资源工作的合力,推动建立健全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省教育厅在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的验印与发放权限下放以后,通过创新监管技术和手段,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学籍档案,加强对下放权限的跟踪和监管。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安监局也在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上屡有创新。
与此同时,各厅局主动服务市县经济发展、主动出谋划策的意识也空前增强。
放权,激发市县干部“大充电”
活力,也体现在市县干部身上。
权力的下放也是责任的下放。再好的政策,没有一批得力的干部去执行、去落实也是白搭。含金量再高的权力,审批不当也会出问题。
事实上,早在放权之前,如何确保下放的197项行政管理事权不成为市县“烫手山芋”,如何做到“放得下、管得住、用得好”,省委、省政府已是未雨绸缪,成竹在胸。
几乎与放权同时进行的是一场海南发展史上罕见的市县干部培训行动。培训范围之广、参加人数之多,均属罕见。由于督导和培训及时到位,各市县普遍反映衔接顺利。
2008年8月省政府举办全省依法行政和下放行政管理事权领导干部培训班后,省直相关部门纷纷开展了对口培训。
省国土环境资源厅首创 “无缝对接”模式,将行政管理事权下放的培训内容,纳入了全省国土环境资源管理工作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范围,并接纳20名市县业务骨干到对口处室上挂培训;
省海洋渔业厅在举办培训前,还对参训的分管领导和业务干部进行了问卷摸底调查,了解做好下放行政管理事权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而对培训内容作出有效调整,做到了按需培训;
省交通厅为确保下放的行政管理事权管得住,通过培训和考核,取消了25名不称职道路运输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
各市县、各部门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积极开展人员培训,邀请专家进行有关法律法规专题讲座,采取举办培训班、市县干部上挂、跟班学习等方式,提高市县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
同时,省法制办也多次派出办、处负责人及时赴市县和省直有关部门,讲解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支持和指导市县和省直有关部门做好培训工作。
推行省直管市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了市县干部“大充电”,提高了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对增强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无裨益。
最令人兴奋的是,省直管市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定安等市县正着手探索向乡镇一级放权,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
“我们就是要借省直管市县体制改革的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市县改革。包括今年要搞的乡镇机构改革,也要把县里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乡镇,建立更新的体制机制,让乡镇激活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定安县委书记孙颖说。
新的一片“试验田”,正在播种……

来源: 海南日报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