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谨以此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  近日,一部反映中苏友谊的36集电视剧《铁鹰》在湖北长江电影集团公司开拍。《铁鹰》讲述1939年秋,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库里申科大队在执行轰炸汉口王家墩侵华日军机场时,遭到日军军机和地面炮火的猛烈攻击,飞行教官伊万诺维奇驾驶的轰炸机不幸中弹,飞机坠落在钟祥县旧口镇农兴村一组的日军占领区,队员跳伞后生死不明。该剧围绕这一事件讲述新四军所属部队和当地人民群众一起与日军、匪徒展开了多次惊心动魄的生死争夺战,最终成功将失踪飞行员救出。  旧口历史上真实发生过这一事件吗?让我们拨开迷雾,寻觅故事背后的真相。   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记载,“十月十四日,当日军空军陆续撤向汉口时,国军空军志愿轰炸大队DB-3式机20架,九时由成都基地起飞。十一时五十五分到达汉口上空,向机场攻击,该机场停驻之日机约70架,被炸毁50架以上;并于汉口西方约80公里上空,击落日机三架。是役国军飞机受伤及故障各一架,余均安全返防。”这是有关这次空战最权威的记载。那么“空军志愿轰炸大队”是一个什么大队?“受伤及故障各一架”具体情况如何呢?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凭借空中优势,对中国抗日前线和后方狂轰滥炸。中国空军奋力迎击,但终因飞机少,实力弱,损失严重。危难之时,苏联人民伸出了友谊之手。1939年6月,库里申科率领的12架DB-3轰炸机来到中国成都,配合中国空军作战,并负责训练中国飞行员。当时中苏两国政府签有秘密协议,这次援华对外保密,对内宣称“航空志愿队”。“空军志愿轰炸大队”其实就是苏联“航空志愿队”,《铁鹰》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库里申科大队。  公开资料报道。1939年10月14日,库里申科奉命带领由他训练的中苏混合编队,驾驶“达沙式”远程重型轰炸机,从成都太平寺机场起飞,奔袭日军汉口机场。飞到汉口上空,库里申科测准地面目标,立即下令投弹。霎时,火光冲天,硝烟弥漫。日寇驾驶米塞斯米特战斗机慌忙起飞截击,一场激烈的空战展开了。库里申科镇定自若,一面指挥还击,一面继续向地面投弹。  在这场恶战中,苏联空军志愿队和中国的勇士们炸毁日军轰炸机66架、战斗机37架,内存5万吨汽油的汽油库一座,存放弹药3万余箱的弹药库4所,炸死日空军少佐2名,机械师60名及陆海军官兵300余名,击落敌机6架。  不幸的是这次空战中,库里申科所驾领航战机受到日军战机的重点围攻,左发动机着火了,他自己的胸部和左肩也被敌机击中,流血不止。库里申科强忍剧痛,使用右边的一个发动机单机冲出重围,沿着扬子江向川西平原返航。飞机最后迫降在长江边的小沙洲里。机上的领航轰炸员和机枪手跳水游到岸上脱离了险境。而经过几小时激烈战斗的库里申科因伤势过重和疲劳过度,被长江的狂涛巨浪卷走。  20天后,11月3日,人们找到了这位英雄的遗体,安葬于万州太白岩山脚下。一个月后,库里申科的飞机被完整地打捞出水。这架飞机应该是《抗日御侮》记载的“故障”机。那么另一架“受伤"飞机的情形又怎样呢?  罗时华,旧口二中教师。1939年3月1日日军占领旧口前夕,他爷爷带着他们全家逃离旧口,来到离旧口不远的林家集,经营一家铁匠铺。1945年旧口光复,又迁回原址。长大后,他奶奶经常跟他讲述逃难期间发生在林家集附近的一次空战。罗时华将奶奶的讲述记在一个算术本上。翻开这本30多年前的算术本,上面记载。……轰隆隆,轰隆隆,苏联飞机开火啦,日本飞机中弹了,拖着浓浓的黑烟,朝天门方向坠落下去。观战的老百姓都欢声雀跃……只见四五架飞机呈胶着状态,一会儿比翼长飞,一会儿上下翻飞,你朝我开几炮,我朝你开几炮,令人眼花瞭乱,震耳欲聋。“不好,苏联飞机中弹了!”有人尖叫一声。放眼望去,只见一架飞机拖着浓烟,越过我们头顶向西飘去,同时飞机上掉一个白色网子,下面吊着一个人,有人说那是降落伞。几个胆子大的小伙子朝降落伞的方向飞奔而去。后来据几个小伙子讲,他们在江堤处追上了跳伞的飞行员,打着手势帮助飞行员逃离现场。他们牵过一匹马来,让飞行员骑上去,然后牵着马,簇拥着飞行员朝汉江边跑去。到了汉江边,他们打着手势,说江那边有中国军队。飞行员脱下外衣,朝大家鞠了一躬以示感谢,就朝江水淌去。  记忆是有偏差的,无论是奶奶的讲述,还是罗时华记录都会出现误差。但有一个基本事实不可置疑,那就是林家集上空发生过一次空战,交战双方为苏日飞机,苏联飞行员弃机跳伞,被当地老百姓救起,护送到汉水西岸。  这里有一个时间节点必须明确。自旧口1939年3月1日被日寇占领后,中国军队凭借汉水组织防线,抗击日寇西进。直到1940年6月5日日冠才突破汉水攻克沙洋。1939年10月14日苏日空战时,汉水西岸仍由中国军队控制。旧口老百姓将苏联飞行员从汉水东岸护送西岸并获救,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人的讲述是孤证,不能证实历史的真实性。只有多个证据形成证据链,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罗时华算术本的记载只能是孤证,还得寻找新的证据。  2022年7月8日,我陪同旧口文化站站长罗文静到农兴村,寻访事件的当事人。在村支书潘珍元带领下,我们来到农兴村一组皮大树老人家。皮大树老人,1935年生,当年4岁。4岁孩子对于一般事物的记忆是模糊的,但对于掉飞机这样的大事件,应该还是有记忆。皮大树老人88岁,思维正常,语言清晰。老人回忆说,当时飞机空中断成两截,其中机头部份落在皮家台(现在的农兴村一组),自己还和一些小伙伴爬上去玩过,后来机头被几个大人抬到北边潭里,沉入水中。  随后,村支书潘珍元向我们讲述了他父亲生前给他讲的一些细节。潘学昌,潘珍元父亲,1922年生,当年17岁。日寇占领旧口后,皮家台一带仍然有党组织活动,潘学胜就是秘密党员,为了不让日军把飞机弄走,他组织一些村民将飞机头抬到皮家台北边水潭边的皂角树处,沉到两丈多的深水里。一名外国飞行人员由潘学胜、潘学昌、潘兴甲等人带路,护送到汉江西岸。  农兴之行我们至少明确了两点。其一,旧口二中罗时华老师的记载与皮大树老人的讲述互为印证,可以确定抗战时期这里掉落过一架飞机。其二,《铁鹰》剧组讲述的新四军组织民众对苏联飞行员的大营救不是空穴来风,共产党主导了这次对苏联飞行员的营救。同时也理清《抗日御侮》记载的“受伤”飞机即为掉落在旧口镇农兴村一组的这架飞机。  被潘学胜组织营救的飞行员伊万诺维奇后来怎样了呢?查阅苏联援华航空队阵亡烈士名单,1939年10月后牺牲的飞行员名单中没有伊万诺维奇。也就是说,苏德战争爆发后航空志愿队撤回时伊万诺维奇返回了他的祖国。2009年,为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中央批准,中央直属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活动,库里申科名在其中,成为中国人民人尽皆知的英雄。而伊万诺维奇则鲜为人知,就连最权威的战史资料《中国上空的鹰》也只有格里先科·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这个名字,没有关于他事迹的记载。但愿人们能够通过电视剧《铁鹰》记住这位援华英雄的名字。  80多年过去了,这段尘封的历史引起了旧口镇政府的高度重视,镇政府在沉没飞机的地方竖起了一块牌匾——《古镇旧口的抗战历史:探寻苏联志愿航空队坠落地》,向人们讲述这段过往的历史。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不仅能将剧中人物、演职人员根植于大众心中,同时还能将故事的发生地及原型人物推到公众面前。有理由相信,《铁鹰》的拍摄与播映必将极大提高古镇旧口的知名度。旧口将迎来一次千截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拭目以待。本篇为征求意见稿,禁止转载。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