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春风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5/06/c_1276808.htm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培育孩子》系列报道之一 从小学生的一封信看 孩子想告诉我们什么?
开栏的话
日前,河北省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三年级一班的42名小学生集体给父母写信,对家庭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希望能让我们作一些主”……看来,当代的小学生也有自己的见解,也会独立思考。网络时代,信息社会,我 们怎样与孩子沟通,怎样引导孩子的天性,怎样培育孩子健康成长?这些问题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认真思考。从今天开始,本报在“光明聚焦”栏目推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培育孩子》的系列报道,首篇围绕孩子们的这封来信,在本报和光明网上进行讨论,欢迎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一前夕,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三年级一班的42名小学生集体写了一封致家长的信,信中说:“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我知道您们的所说所做都是为了我好,但您们可知,我们也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对您说……不要让我们学成书呆子,给我们一点娱乐的时间……不要光拿我们跟别人比……考试考不好时,我们需要更多的谅解……不要吵架,家庭要和睦……”
听到这封信时,众多的家长既惊讶又感慨。他们没想到,在这次以“感恩”为主题的家长会上,孩子们如此向家长吐露心声。
5月4日下午,东风西路小学三年级一班班主任邢欣欣向记者展示了这封信。孩子们略显歪斜的字里行间,向家长们提出了20条建议。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5/06/1276808_11n.jpg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5/06/1276808_51n.jpg (图为小学生们展示信件。记者 耿建扩摄) 我们的心声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我知道您们的所说所做都是为了我好,但您们可知,我们也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对您说。不敢不能不好意思当面说,只能希望您看了以后能更多地了解我们!
一、请让我们把话说完您再说。二、听听我们的意见。三、您的有些错误得让我们纠正。四、不要误解我们的意思。五、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六、不要天天唠叨。七、希望能让我们做一些主。八、在我们写作业时不要打扰。九、不要让我们学成书呆子,给我们一点娱乐的时间。十、要先知而后行,不要武断。十一、做事要有始有终。十二、要有耐心。十三、不要光拿我们跟别人比。十四、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十五、不要吵架,家庭要和睦。十六、不要用粗暴的语言对我们。十七、要换位思考一下。十八、考试考不好时,我们需要更多的谅解。十九、不要说话不算数。二十、我们给您们提出错误的时候,请您尽量接受。爸爸妈妈们,原谅我们的“直言”,请相信,我们爱您们!
您无知的宝贝
邢老师告诉记者,20条建议是由全班42名学生分别提出,班长张晓雯整理的。“实际上,这次家长会的主题是感恩父母,给父母的一封信在此前的活动安排上是没有的。”邢欣欣说。在家长会前一天的班会课上,邢老师请同学们先说说对父母的感恩感言。“结果发现孩子们说的很空泛,缺乏真情实感。有的孩子还感慨地说,其实爸爸、妈妈对他们挺好的,如果别老批评他就更好了。”于是,邢欣欣老师在班会上留下7分钟的时间,请孩子们一起谈谈对父母的心声,由班长最终整理。
“本来是7分钟,结果17分钟也没能结束。孩子们都说出心声,希望家长能平等对待自己,能换位思考。”邢欣欣老师告诉记者,最后负责整理的张晓雯到了晚上还不停地接到同学的电话,补充自己的建议。
“本来是感恩父母的主题,孩子们却给家长提出了不少‘意见’,这种现象引人深思。显然,家长和孩子沟通方面还存在欠缺。写信倒也是件好事,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感恩父母也只是面上的空话了!”邢欣欣老师说。
虽然这是一封给家长们“提意见”的信,但信中同样流露出孩子们对父母真挚的感恩之情,这封信在开头和结尾中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我知道您们的所说所做都是为了我好……爸爸妈妈们,原谅我们的‘直言’,请相信,我们爱您们!……您‘无知’的宝贝”。
天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为什么不直接提出建议,却要集体写一封信呢?三年级一班的班长张晓雯认为,知道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当面提意见,最怕伤父母的心。
“我们42个同学一起写一封信,也是为了让爸爸、妈妈知道,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这样认为,而是我的同学,甚至同龄的朋友们都是这样认为。”李景楠同学这样说。
河北省教育界人士指出,40多个孩子发自肺腑的心声,向我们所有的家长和全社会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课题: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培育孩子?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9/18/content_12074081.htm
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网友:有双隐形的翅膀,容易飞进大学! 网友: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但被我做成了新奥尔良烤翅了。 网友:那不是鸟人了?   上海卷:论板桥体 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网友:这次板桥兄肯定要亲自阅卷,哪个不用他的体,他就会把他给毙了。 网友:我承认我的扁桃体不是板桥体。   重庆卷:我与故事 网友:写不出来就成事故啦!   广东卷:谈谈生活的“常识”    网友:常识一:中国高考制度亟待改革;常识二: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人放弃高考。 浙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 《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中的一段歌词,根据歌词自拟题目作文。 网友:记得我那年是《一花一叶一世界》,浙江的出题老师是植物园的? 网友:明年考歌曲《感恩的心》。 江苏卷:品味时尚 网友:让90后用他们熟悉的火星文随便写一篇,出题的“砖家”估计都想把头拍肚子里去,你看得懂吗? 安徽卷:生活给我智慧 网友:生活真好玩,因为生活老玩我! 江西卷:兽首拍卖 今年3月15日,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成一篇文章。    网友:看不到电视的住宿生很惨! 网友:这充分说明了《新闻联播》的重要性。   山东卷: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网友:今天“魔兽世界”停服了……从开始到现在,我见证了它的发展。五百万玩家在同一时刻掉泪了。   福建卷:这也是一种—— 网友:这也是一种浪费青春的方式。   四川卷:熟悉 网友:请以“老套”为题,谈谈对高考的看法。   湖北卷:站在____门口 网友:站在老板门口,兜里揣包黄鹤楼,老板说有事不用愁,送礼就送黄鹤楼。 湖南卷:踮起脚尖 网友:翻墙。 网友:你以为你是潘长江啊! 网友:踮起脚尖,我吻到了他的脸。


■周彬
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教育口号。而由此诞生的有效教学,甚至高效教学也成为一个时髦的课题,在中小学广为流传。可是,尽管我们向课堂45分钟要了这么多年的效率,有效教学也被大家研究了这么多年,除了我们积累了大量课堂教学技巧之外,对于决定课堂效率的要素究竟是什么,反倒鲜有人问津。其实课堂效率的实质,是教与学的协同共进,只有教师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步调一致,才可能做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至于那些多姿多彩的教学技巧,也只有在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步调一致的情况下,才可能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教学进度太快谁该反思
我曾经在公园看见一对夫妇带着3岁左右的孩子散步。刚进公园的时候,孩子特别兴奋,东奔西跑,在父母的身前身后窜来窜去。可是当他们走了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步伐开始慢下来了,可父母仍然按照自己的速度朝前走。开始,孩子在父母的引诱与威胁之下还尝试跟上父母的步伐,可随着身体状态的变差,尤其在刚进公园时已经耗掉了大量体力,孩子开始不愿意走路,非得要父母抱着走。父母觉得这是孩子在偷懒,于是仍然坚持要孩子自己走。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孩子大哭之后,父母不得不抱着他散步,最终父母也不堪重负,只好早早离开公园回家。
也许父母怎么也没有想到,原本希望带孩子出来锻炼,最后却反而培养了孩子要父母抱着走路的习惯。而更让父母觉得意外的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居然在父母自己身上。因为他们让孩子加快步伐来适应自己的进度,在这种超越自身能力的过程中,孩子不但对散步丧失了兴趣,而且还学会了依赖父母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当我看见这对夫妇扫兴而去时,心里就在琢磨,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刚开学时,哪个学生不是兴奋不已,感觉对学习的态度焕然一新。可过了两三周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就变得越来越差。而刚开始上课时,学生都乐于听讲。过了5-10分钟之后,还能够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就变得越来越少。之所以发生这么大的转变,正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就像孩子的步伐无法跟上家长的进度一样。
当教师要求学生的学习接受度去适应教学进度时,大多数学生在经过短期的挣扎之后,最终都会因为教学进度超越了学习接受度而放弃继续认真听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通常很少反省自己的教学进度,而把导致学生放弃听课的原因,归结在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或者学习能力不佳上。
同时,也很少有教师认为学生厌学或者上课调皮与自己的教学进度太快有关。因为自己的教学进度是上级部门规定的,是教材事先就设计好了的,因此这是科学的、对的,即使不对也不是自己可以改变的。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来说,保持一定的教学进度是开展课堂教学的起码任务,即教学进度是否完成是工作态度问题,而教学是否有趣或者是否有效则是能力问题。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能力是允许慢慢提高的,但态度不端正却是不可以容忍的。
为什么学习接受度常常被忽视
曾经有教师对我说,你们搞理论研究的人经常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句话却让一线教师困惑不已,那究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谁是主体。
答案其实很明确,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具有真实教育意义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剂。换句话说,教师的主导只是服务学生主体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已,在没有教师主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也会有教育意义。因此,评价一堂课的优劣,从目标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接受度,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进度。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并不是看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而是看课堂教学产生的学习结果如何。一方面,不管课堂教学过程多么丰富多彩,多么受学生欢迎,但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接受,那么这堂课也是低效的。但是,课堂学习结果并不是即时呈现的,而是要经由一学期、一学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的。因此,在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时,人们往往回避了课堂学习结果,而用课堂教学过程来替代,即主要评价这堂课的教学过程精彩与否,而不会过多地追问这堂课最终产生了什么样的学习结果。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很复杂。尤其是随着对公开课的重视,对各类课堂教学比赛的重视,人们很自然地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学习结果转移到了教学过程之中来。可是,从学习结果向教学过程转移,也就把教育的主体与最终责任人从学生转向了教师。可事实上不管教师多么认真与努力,也无法替代学生应该承担的学习责任。毕竟,再精彩纷呈的教学过程也不一定能够导致硕果累累的学习结果。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视角的转移,教师更专注于从事自己的教学活动,而对教学活动可能产生的学习结果有所忽略。因为即使由于自己的忽略而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接受度,也可以把这个责任转嫁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或者学习潜力的缺位。
提高课堂效率需要师生协同合作
我们有时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课堂教学有效还是无效,既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其实,这样的结论往往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也就是在课堂上只要教师全力以赴了,学生倾情投入了,这样的课堂肯定就高效了。殊不知,课堂效率既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参与,但更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就像齿轮一样,尽管需要每个轮子都尽力转动,但要向外输出动力,就必须要求轮子与轮子之间协同转动。如果轮子之间各顾各转动,往往是内耗动力而不是外输动力。
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的乘积。显然,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是最大的。比如教学进度为9时,学习接受度也为9时,乘积为81。但在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是固定值的时候,比如两数的和为14时,两个因数的值差异越小乘积越大,差异越大乘积越小。当教学进度为14,学习接受度为1时,乘积仅为14;当教学进度为7,学习接受度也为7时,乘积可以达到49。因此,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与投入,但在教师与学生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相互照顾到对方的进步,将过量的教学进度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将过量的学习接受度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进度,才是最佳的选择。当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习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
对学生来说,要让学生的学习接受度超过教学进度,委实不易。但如果教师能够主动照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那就必然在班上出现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接受度超过教师的教学进度,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吃不饱”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引导他们更深刻与更宽泛地学习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让他们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参与部分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总结并向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此一来,可以避免这部分学生因为肤浅地理解了教学内容而止步,也可以借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总结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对教师来说,其本职工作并不是追赶教学进度,而是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的学习结果更理想。决定教学进度有很多因素,比如课程标准、教材设计,还有如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的教学进度要求,等等。但这些只是影响因素,真正决定教学进度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接受度。
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教师们普遍认为,教学进度是一个必须完成的指标,对于每堂课来说,教学进度都必须保持100%完成,这是上好课的前提。于是,当所有课堂的教学进度都保持为100%时,学生的学习接受度就普遍降下来了。学生学习接受度的下降,最直接的影响是降低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普遍感受不到学习的成就感,最终丧失了兴趣与信心。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09-05/14/content_10566.htm
http://paper.jyb.cn/zgjyb/res/1/1/2009-05/14/08/res04_attpic_brief.jpg
最近,我出版了长篇散文新著《孩子,你如此优美》。这部属于家庭教育的书,一出版便赢得了不少读者的谬爱。他们发邮件或打电话来与我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这让我备受鼓舞。在我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优美,而优美的孩子,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爱。
美的气质要由岁月陶冶
我在书中着重阐释“母亲情怀”式的教育,也就是品质和心性的教育。在我教育孩子的理念中,美学、教养、品德和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美的气质,并非天生就有,而是由岁月养育和陶冶出来的。
美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养成一个好习惯。女儿小时候,我让她吃饭时嘴里别“吧嗒吧嗒”发出声音。并告诉她,女孩子不能不洗脸、不梳头,穿着拖鞋和睡衣睡裤往大街上跑。穿衣服要注意色彩搭配,头发要梳得干净、清爽。平时说话不能“叽叽喳喳”像麻雀似的,也不能几个女孩子勾肩搭背地在马路上行走,不能没有礼貌,不懂规矩。我时常和她唠叨这些,久而久之,她就有了自己的审美标准。但是,真正的美的熏陶和引导,并不只是这些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举止教育,还有一种关乎性情素养的情怀教育,以及一种精神的培养。
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学习了打腰鼓。腰鼓队有4套动作,视每个队员学习进度而定。也就是说,越早学完4套动作的同学就越早参加演出,早带徒弟。于是女儿每天下午放学后,就多了一项练习打腰鼓的任务。女儿一个学期就学完了4套动作,是班里女生中第一个学完4套动作的,也是第一个参加腰鼓队演出的女生。演出的那些天,她常常把漂亮的粉红大襟绸缎演出服拿回家来,家里就响起“咚吧咚吧咚咚吧”的鼓声,让我十分欣喜。
除了打腰鼓,女儿还学习打队鼓。队鼓一般都是男孩子打,女孩子打队鼓就格外神气,令人向往。打腰鼓、队鼓,让女儿既开心又满足了她的表演欲,而且玩得也多了。有一次语文期中考试考得不够理想,只得了62分。这是她得过的最低分数。一向得90多分的女儿,当时在教室里就哭了。那天她回家,眼睛红红的。我问:“怎么啦?”她向我说明了情况后,我就跟她说:“这有什么关系?当班长也有失误的时候。这次62分,下次就100分了。每个人在前进的路上都会遇到挫折,只是看你如何面对。”
女儿听了我的话,就停止了哭泣。她看我这样安慰她,心里涌出一股温暖。仿佛有一种依靠,她感到有了力量,情绪一下就好了。晚饭后,我与她一起分析考卷习题,并告诉她失误后要学会承受。
自由飞翔,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
作为母亲的我,生孩子、养孩子,最希望看到孩子学会自己飞翔。只有自己飞翔,孩子长大后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因此,我并不要求孩子样样以我的标准为标准,她应该有她的习惯。但我必须让她知道,妈妈是最爱她的,也是最理解她的。一个孩子明白了爱和理解,那么她就容易与你沟通,并且滋长出内心的力量来。
因此,假如缺乏母亲情怀,家长式的教育给孩子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代沟和隔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有意识地教她要懂得自身的价值、懂得对自己负责、懂得尊重他人和守法、懂得人该有高尚的情操和道德观念。我不是说教,通常是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给予她点点滴滴的引导,在具体事物中让她得到智慧的启发。
当然,我也一直认为父母及时向孩子指出不对的地方,告诉他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做个聪明人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父母一味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又不给予正确、智慧的引导,那么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失去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并且不愿和父母交流,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就会越来越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美国时,感觉到美国孩子无论家里多么富有,他们从小在潜意识里就有一种想要独立的渴望。这的确是一种被环境熏陶而成的自强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孩子仿佛有了动力和目标。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培养这样的自强精神。
真正的爱,是精神多于物质的爱
渐渐地,我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从教育孩子,到反过来我向孩子学习,这也许是一种家庭教育发展的趋向。只有这样,孩子走到天涯海角,也与你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和孩子一起成长,也就是作为母亲的我不断学习的过程。因此,我和孩子之间才有了真正的互动。也就是说,我们都在追求一个制高点。追求是一种过程,过程有苦有甜,即使未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只要我们努力过了,就是对人生交了一张及格卷。
我是一个女人,更重要的我是一个母亲。母亲的责任就是教育孩子,使其在德、智、体各方面都能健康成长。母亲不仅有哺育孩子的责任,更有教育孩子成长的责任。通常在孩子小时候,母亲总是兼着哺育和教育的责任,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母亲在教育方面远远落后于父亲了。作为母亲的我,总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摒弃世俗的陈旧观念,引导孩子拓宽视野,放眼世界,争取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如今23岁的女儿已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回想这么多年的辛苦养育,让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奉献爱。孩子最需要父母之爱,父母的爱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然而那种爱不能是溺爱。真正的爱,是精神多于物质的爱;那爱会让孩子在清贫中,保持独立、自尊、谦逊的品格。
《孩子,你如此优美》,顾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