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东方夫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荆门市第三届“最美朗读者”参赛作品,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声凄厉的集结号角,        撕碎温馨长夜的霓裳。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让整个冬季陷入悲凉和恐慌……        四顾茫然,往何处躲藏?        束手无策,全是生的渴望。        生死关头,容不得犹豫徘徊,        病毒潮头,狭路相逢勇者上!        我的亲人啊,那一刻        我来不及矫情、来不及悲伤,        既然今生选择了你,能让我终身相托的,        就是你的担当!        去吧,我的亲人,        从你穿上这身白衣,        你就穿上了戎装,        大敌当前,你得义无反顾奔向战场!        从你恋恋不舍的眼神,        我读出了男儿的刚强,读出了女儿的柔肠,        不要担心家里,        逆行路上,我是你负重向前的手杖!        好样的,我的亲人!        白大褂里面裹着的,是你那颗救死扶伤的心,        防护服里面罩着的,是无数患者的希望与安康,        我无时不刻地为你们祈祷:愿你们用心把生命点亮!        望眼欲穿的,是你护目镜后的泪光,        痛彻心扉的,是我防盗门边热了又热的饭菜和蛋汤。        好想摸摸你疲惫的脸颊,        好想吃一口你做的粗粮!        不要惦记孩子的日常        不要担心我柔弱的肩膀,        你的家庭有我的一半呢,        要知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冬天再漫长,有春天在后面守望,        病毒再飞扬,也抵不过天使的翅膀!        抗疫凯旋的亲人啊,        余生有我,与你共筑爱的高墙!


中科院博士夫妇:忠孝两全报亲恩
邂逅中科院博士
一切都源于一次邂逅。 2017年深秋,我有生第一次来到心向已久的京都。但因为心绪不佳,无暇恋顾皇城景致,到京的第二天便被北京西站熙攘的人流裹挟上至昆明的K261次列车,取道回湖北钟祥老家。 蜷缩在硬卧的下铺上闭目养神,耳中满是找铺位乘客的喧叫声。二十多分钟过去,离开车时间不到五分钟了,车厢里的乘客慢慢安静下来。我抬眼看了一下,对面中铺有人,而下铺和上铺没人。列车播音员甜美的声音在温柔地播送着旅客须知,这时车厢的过道里出现一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他佝偻着腰,背上伏着一个老妇人。那男子左手绕在身后托着老妇的臀部,右手攥着老妇人勾在他喉结处的两只手。一根长长的背带斜过他的颈脖跨过右肩,挂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大行李包吊在他面前。他不堪重负,气喘吁吁问我对面的铺位是不是19号和21号。当我说是以后,他半蹲着身体,把背上的老妇人放坐到铺位上,然后取下挂在胸前的大行李包,才重重地呼出一口气。 列车启动了,车轮与铁轨摩擦出的有节奏的“轰隆”声就像一首催眠曲,镇定了离家游子的归心。 我开始打量对面两个人。那男子清清瘦瘦,留着一个很普通甚至很土的小平头。大约三十多岁,穿着一件半新夹克。只有鼻梁上的那副眼镜,让他平添了几分书生气。而那个老妇人的模样看了却吓人:头发就像风中的乱草一样蓬松着,而且左边的小半边头皮没有头发,头皮上还有许多黄色疤痕,左手被烧过一样缩成一团。最瘆人的是她的左眼,血红的眼睑外翻,让原本苍老的脸庞更加狰狞可怖,而且一副智障的样子。男子给老妇人脱了鞋,摊开被子,很小心地扶她躺下,掖好肩头的被子。然后坐到床尾。 (图为 张绍华为母亲脱鞋) 孝子张绍华 漫长旅途,为排解寂寞,我开始和男子搭讪起来。没想到,这一攀谈,让我遇上我此生接触到的学术造诣最高的人,他竟是中科院空间物理专业博士。而且,在文学书籍中读到的人生苦难经历竟然在他身上显现。 他叫张绍华,是河南省邓州市彭桥乡张岗村人。现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这个老妇人是他的母亲。母亲2011年以来一直随他在北京生活,但在中科院空间中心工作的妻子马上要到美国留学,为不给工作负荷大的丈夫增加压力,妻子准备把4岁的幼女也带到美国去。而年迈多病的母亲,张绍华也只能把她送回河南邓州老家让姐姐照顾一段时间。我听后半信半疑,直言不讳的问张绍华:“既然你们夫妇都是高知,又都在国家科研部门工作,经济条件应该可以啊,为什么不请一个保姆?另外,你们应该有私家车吧?为什么不开私家车送你母亲,而要坐火车让老人遭鞍马劳顿这份罪呢?”张绍华苦笑一下说:“虽然我们夫妻每月工资还行,但也只能过生活。但我们在北京五环外买了房子,要还房贷,有老人要赡养,还要给老人治病,现在爱人出国留学也要预备一些钱。哪有钱请保姆啊?至于选择坐火车主要是稳当些,担心老母亲长途晕车.” 在闲聊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老妈妈扭头一直盯着我,而恰好我在喝水。我问她:“老妈妈,您要喝水吗?”张绍华说:“她听不见呢,也不能说话。”于是,接下来的谈话让我对他的母亲心生敬重,也更加佩服张绍华了。 (图为张绍华为母亲整理头发,眼中是浓浓爱意) 张绍华的苦难史 二十世纪中期的河南农村是非常贫困的。张绍华的父亲年过五十还没能娶上媳妇。1982年,村里来了一个又聋又哑又呆又傻的流浪女,走路也带残疾。在乡亲们的撮合下,一个苦难家庭组成了。由于又聋又哑,家里人只能通过眼神和手势与女人交流。原来,这女人小时候掉进火中被烧成残疾,失语失聪又行动不便。流浪到张岗村之前已经嫁过一次人了,并且还生了两个女儿。张家人既不知道她的姓名也不知道她的年龄。1983年,张绍华的出世让年迈的奶奶和老来得子的父亲欣喜若狂。但苍天无眼,1985年,患有肝病的父亲竟一病不起,扔下张绍华娘俩走了。年迈多病的奶奶白发人送黑发人,没过多久也撒手人寰。 一夜之间一家人只剩下孤儿寡母.寡母无劳动能力,孤儿嗷嗷待哺。虽然傻,但母子连心,看着儿子含着干瘪的奶头哭哑了嗓子,张绍华的傻娘急得用头直撞墙,让一旁的乡亲们看得也伤心落泪了。无奈之下,张绍华的姑父姑母收留了张绍华。但姑父姑母家也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傻子是万万不能收留的。为了给傻子找条活路,村干部做主,将傻子“嫁”给了远方的一个老头。 一转眼,张绍华10岁了。那是1993年的一天,正读小学三年级的张绍华被班主任带到教室外面一个女人的面前。只见这个女人站立不稳,脸上疤痕累累,一只眼睛眼眩外翻,就像在滴血。看见了小绍华,那女人突然裂开嘴笑了,张绍华本能地吓了一跳。但班主任的一句话,让张绍华不怕了。班主任说:“张绍华,这是你亲娘啊。你带她回去吧!”从小被伙伴们嘲笑是“没娘的孩子”,娘走时才三岁的张绍华心里已没了娘的印象.这么多年来,虽然姑父姑母待他如同己出,可张绍华仍然做梦都渴望自己的娘在身边。现在,娘就出现自己面前,老师是不会欺骗自己的。张绍华直接把娘领回姑父姑母家。 张绍华接纳了母亲,姑父姑母也没有说什么。娘儿俩在姑父姑母的接济下苦熬着日子。从姑母和娘手势交流的情况得知,娘三“嫁”后,一直没有生育,那家人就有了嫌弃之心,就派人把她送到她儿子读书的学校,然后就走了。但也就从那时张绍华脸上有了笑容,虽然娘又聋又哑,又丑又跛,但他毕竟不是孤儿了呀! 一定要争气 最让张绍华难忘也是刻骨铭心的,是他读初中发生的事。 读初三时已是在乡里的学校读了,并且是每逢周末回一次家。一次周末,娘在他回来后笑呵呵地跑出门去。过了一会儿,张绍华见娘还没有回来,就出门去找。半道上见村里一户人家正踢打着娘。娘被打倒在地,手却仍然紧紧护着衣服兜着的四五根玉米棒子。张绍华明白了:当时正是玉米棒子最嫩最甜的季节,娘是心疼儿子,准备掰几根给儿子吃啊。但她毕竟分不清自家地和别人家地,只要是玉米棒子就掰,被人家逮个正着,还狠狠打了她一顿,踢了她几脚,导致她走路更瘸了。张绍华哭着跟那家人求情说:“我娘是个傻子,可傻子也是人、也是我娘啊!你下手也太重了吧?瞅瞅她身上的伤,她也疼啊!求求你们不要打她了,庄稼损失了请你们记下来,我长大了挣钱赔你们。”那家人虽然住了手,却恶狠狠地说:“下次再偷,我还要加重了打。二百五的女人,留在这里害人......”张绍华扶着娘回到家,娘儿俩搂着哭成一团。从那以后,张绍华跟娘说:“娘,我一定要争气,次次考第一。只有我有出息了,人家才不会欺负你!”虽然娘听不懂,但张绍华已经立下志向。每当他想贪玩时,他就想起娘被打时无助哀嚎的样子,他就又刻苦攻读起来。 说到幼年时的艰苦,我问他有没有恨,张绍华的脸上显得很平静。他说:“哪里有那么多的恨哦。说实话,现在想来,只有感恩的心吧。”张绍华清晰地记得,开学第一周,住校。半夜醒来,好冷!才发现全宿舍只有他一人没有带被子。当时的他突然感到好凄凉,甚至有些埋怨姑妈临开学时为什么没有给自己准备被子。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顺着脸颊悄悄流淌,啪嗒啪嗒滴落在床板上。那一刻,他意识到没有爹妈疼爱的孩子好可怜!张绍华说,读初中那会儿,没有什么雄心壮志,没想过什么出人头地,只梦想着不受冻不挨饿,妈妈不被人欺负就满足了。让张绍华觉得幸运和感恩的是,他的梦想一样都不缺。那天晚上,哭完不久,旁边的同学醒了,发现被冻得发抖的他,就让他和自己共用一个被子,顿时让张绍华有种好温暖的感觉。初中开学不久,学校领导和老师得知张绍华父亲早逝,母亲聋哑,无依无靠,被年迈的姑父姑妈收养长大,整天吃不饱穿不暖,就发动全体师生员工为他捐钱捐衣捐粮票。校长、老师、同学们的关心、爱护、帮助,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他努力上进、刻苦勤奋。若说他是“穿百家衣,吃百家饭”长大的,一点儿也不为过,因为周围的人都帮助了他。这让张绍华刻骨铭心、一生难忘。他说:“有这样温暖的大爱激励,虽说家庭穷苦,我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努力,有什么理由不感恩生活,有什么理由不追求梦想呢!”他勤俭节约,专注学习,克服种种困难,加倍刻苦钻研。三年后,他顺利考上了邓州市第二高级中学,迈入人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台阶。随即,张绍华就像卯足劲的发条,一路拼搏,2001年,张绍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郑州大学物理工程系。2005年9月,因为综合成绩在全系排名第一,他被保送到中科院空间物理系硕博连读。毕业后留在北京,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工作。 (图为张绍华为母亲穿衣起床)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张绍华在中科院空间物理系攻读博士期间,河南新乡一个叫杨利平的女孩也在中科院读博士。共同的家乡、共同的爱好使这两个年轻人相恋了。在恋爱期间,憨厚老实的张绍华开诚布公的对恋人说:“我家里有位老娘,又聋又哑、又丑又傻,腿脚还有残疾。我成家后会让她跟我住在一起,如果你嫌弃,我只能放弃爱情。”体贴善良的杨利平说:“我们读了这么多书,起码应该知书达理,你的娘也是我的娘,哪有儿嫌母丑的?”婚后,杨利平也被分配到中科院空间中心工作。 饱受苦难的母亲的确是命运多舛。但上苍也眷顾了她,让她拥有了一对好儿子和好儿媳。 2008年1月,张绍华的娘左边额头竟长出一块指头大小的角质物。当时由他二姐带他娘做了切除手术。术后考虑到弟弟弟妹工作太忙了,就把老娘接到自己家里照顾。但不到半年,老娘同样的地方又长出同样的“犄角”。 2011年,二姐打电话告诉张绍华,说这个“角”越来越大了,再不切除,等不得了。张绍华、杨利平夫妇马上赶回河南老家接上母亲就往北京奔。在北京西站的月台上,杨利平扶着娘走在前面,张绍华背着行李走在后面,看着妻子搀扶着母亲的温馨画面,张绍华一时百感交集。到了北京,张绍华带着母亲奔走各大医院之间。得到的答复不是“太奇怪了,没见过”就是“不敢保证手术有把握”。后来终于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皮肤激光美容整形科主任医师谷廷敏的诊断下,认为这一异物大名叫皮角,这是一局限性、锥形角质增生性侵害,多发于面部和头皮等部位,长出火柴棒或筷子粗细的牛角状突出,呈褐色或棕灰色,质地坚挺.2011年5月7日,张绍华的娘的手术如期进行,主治医生谷廷敏成功切除了她额头上的巨型皮角,后期恢复良好。 现在,张绍华的妻子已经在美国留学,半工半读之余还要照料女儿,每隔几天还要打电话问问张绍华和母亲的情况。在笔者完稿之前,和张绍华通话,得知他的母亲现在很好,他虽然工作很紧张,但很愉快!祝张绍华一家幸福安康,祝他们夫妇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更大贡献!另据张绍华说,在钟祥柴胡还有他姐姐的亲戚在,只是他不是特别清楚。 (本文作者与张绍华母子合影) (本文根据张绍华口述整理,部分事例与《知音》杂志2011年7月版事例相同,张绍华专嘱予以说明)


2007年那个炎热的夏天,被分在胡集四中的魏青燕第一次踏上转斗这块土地。在此之前,她梦都没梦见过钟祥的版图上还有如此落后的地方:尘土飞扬的泥巴路,上雨旁风的宿舍房。与父母口中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转斗大相径庭。不过,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在城市里长大、生活的魏青燕,她好像天生就是在这块土地生长的料,落在这里就生根,并且一呆就是六年。 六年里,她成了同事们眼中的“神女” 胡集四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但凡新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首先担任班主任,再接受学科任务。目的就是对年青教师进行一线培养,早日成材。魏青燕担当的是七(1)班班主任、语文课老师。按以往经验,这些一走上讲台就被委以重任的年青人,不是在班级管理上捉襟见肘,就是在课堂上面红耳赤。当然这种怯场对于才参加工作的“菜鸟”们来说,是很正常的事。但魏青燕却显得很“老板”。她的阳光开朗的性格和和善亲近的语调,再加上一副长不大的娃娃脸,很快将七(1)班那一群孩子的心俘获了。用孩子们的话说,就是“魏老师和我们有共同语言”。有了融洽和谐的师生情,让魏青燕的班级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一帆风顺,并且还风生水起!参加工作短短一个学期,魏青燕所带的班没有一起违规违纪现象,倒是“优秀班级”光荣榜上,每期都有七(1)班大名!当然,仅仅搞好班级管理是不够的。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青人,魏青燕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把学生的学科成绩搞上去。一年下来,魏青燕所带的语文学科列其他班级之首。 成绩的取得,并不是说魏青燕有本事。其实,魏青燕在底下做足了功课。凭着在大学里所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自己作为孩童时心理想法,魏青燕深深知道: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产生影响,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过程及其自主发展之中,首要的就是要赢得学生的心。当教师最终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她的教学就是最好的教学,她的学生也将会以良好的发展状态给予她最好的回报。所以,她放下老师的架子,走到孩子们中间,做孩子们的“知心人”、“贴心人”,最终目的做好“引路人”。孩子们对她非常信赖,对她没有隐私,什么心思都对她吐露。 2007年刚好是胡集四中搞课改的“大比之年”。课改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要和老师配合得默契。而魏青燕的班级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于是学校决定:语文课改小组集体备课,让魏青燕执教,在魏青燕班上实验。一次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再来第二次,二次不行来第三次,一直到大家都满意为止,然后在全校推广!而魏青燕一到课堂上精神头儿就来了:领读课文,她表情丰富,抑扬顿挫,学生们形容她称之为“像央视主持人”;讲起课来,她旁征博引,激情四溢,让听课的学生沉浸其中,听课的同行也交口称赞。她的学生们也兴致盎然,活力四射,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环节与效果显得是那么水到渠成。在集体的帮助下,魏青燕尝到了课改的甜头。在以后的课堂上,她借鉴好的课改经验,自我创新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她组织学生们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排演课本剧,朗诵诗歌;她引导学生集体外出参观,增长见识。伴着妙趣横生的课本剧表演和深情的朗诵,学生们越来越喜欢上她的课,“胆子”也大起来。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手如林、嘴常开,脸通红”。听过她讲课的同行们赞许地说:“这样的课堂可不像是农村学校的课堂。你给孩子们的是生活大餐和心灵鸡汤,听你的课是一种享受!” 课改教学不仅仅因为“有趣”而抓住了学生的心,而且真正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一个学期下来,魏青燕班上的学生素质明显高于其他班级。事实胜于雄辩,按常规教学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都不禁翘起大拇哥:“年纪轻轻,如此造诣,神女!”课改之路, 一路走来,魏青燕和学生们一起享受着新课程带来的欢乐与精彩。 六年里,她成了学生们眼中的“圣女” “爱物、爱人,教师的爱是博大的”,这样形容魏青燕一点也不夸张。参加工作六年来,她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叩开每个学生的心扉。因为她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预示着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 为了让学生们学得更轻松、更容易,也为了自己能早日打开课改的新天地,她努力汲取着课改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每天安顿好学生睡下,她就开始与教育名家、课改同行进行心灵对话,揣摩、体味一道道有些艰涩但又能得到启迪的大餐,领教魏书生、于漪、于永正等大家的儒雅与大气,如蜜蜂般吸吮着芬芳的花蜜。。。。。。记不清多少个节假日,当别人快乐休闲时,她在翻阅教学杂志;记不清多少次夜深人静,别人在月光下徜徉,她独自一人在空旷的教室里练板书;更记不清多少个夜晚,为了上好一节课,她反反复复修改教案,直至凌晨两三点钟。虽然感觉身体劳累,但是,她知道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个孩子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是她神圣的责任。日久天长,厚积薄发,魏青燕的课越来越大气,越来越受到学生喜爱。语文课后,常有学生追着说:“老师,下节课还上语文吧!” 董书恒,一个讲义气而又执拗的帅气小男孩。父母是干客运的个体户。由于平时忙于赚钱而疏于照料孩子,又怕孩子生活苦了,就无节制的给钱。董书恒每天吃住在学校,拿手中的钱呼朋唤友,根本不把学习放在心上。有一次为一点小矛盾和同学发生口角而大打出手,结果被学校政教处发现,要严肃处理。作为班主任的魏青燕闻讯后马上赶到,跟政教处领导打包票,代替家长领走董书恒。可董书恒不吃这一套,脖颈一梗质问魏青燕:“你算啥!想占我便宜当我家长?”魏青燕脸上一红,说:“董书恒,我不是想占你便宜当你家长。但我大你七岁,当你姐姐总可以吧?人家都有家长领,你家长那么忙,我总不能看你傻站在那儿寒碜吧?”一向愣头青的董书恒像被什么刺中了,蔫蔫的低下了头。魏青燕顺势把董书恒拉到寝室,轻轻为他擦拭伤痕,并为他煮了快餐面,里面还放上一个荷包蛋。董书恒这个平时在家调皮父母打死都不告饶的倔强少年,在魏青燕面前流下了泪水。后来董书恒变得听话了,以致有一次跟魏青燕说:“老班,我可以叫你老姐吗?”魏青燕说:“可以,但除了课堂上。”后来董书恒在班上放话:谁如果敢惹老班生气,别怪我不客气! 梦雨是一个腼腆文静的女孩,成绩很好。但有一段时间却一反常态:早上起床后在宿舍梳洗打扮,磨磨蹭蹭半天出不了门,到教室里上课又经常走神。一次自习时间,魏青燕把梦雨叫到寝室。单刀直入:“梦雨啊,是不是有喜欢的人啦?”梦雨涨红了脸不作声。魏青燕继续说:“就我们俩在这,你不要害羞。其实我像你这么大时也喜欢过别人啊。”梦雨一脸愕然。魏青燕又说:“就像你现在这样,脑袋里成天装的都是他,什么都不想搞,结果他考取了高中,我却因为耽误了学习,自然考不上了。”梦雨问:“后来呢?”“后来我复读了一年才考取。等大学都毕业了我们谈到这件事,你猜他怎么说?‘压根我就没注意你啊’。现在想想,觉得自己挺傻的,”魏青燕边说边看她:“长大后我才明白,不管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读书期间恋爱都是不成功的。因为人的思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充实而变化的。譬如很多小时候的事现在想起来,你会觉得当时做得不好,而现在应该这么做,这就叫成熟。”魏青燕停了停,又说:“梦雨,你比我幸运。我那时想找个人说说,又怕被别人笑话。现在你在这个节骨眼上遇见了我,我得告诉你这里面的利害关系。”梦雨坐那儿考虑了半天,拉着魏青燕的手说:“老师,我听你的,”梦雨凑到魏青燕耳边悄悄说:“他就是。。。。。。我会忘了他的。替我保密哦!”魏青燕给了梦雨一个重重的拥抱,认真的点了点头。 和学生相处,魏青燕总是拿他们当家人待。班上有很多独生子女在家连父母的话都不全听,但却听魏青燕的话。用学生们的话说就是:“魏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我们着想的!”如果魏青燕的话是圣旨,那么她在学生们心目中不就是“圣女”么?六年里,她成了母亲眼中的“剩女” 来到转斗的六年,对魏青燕来说,充满了悲欢离合!在这六年里,她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她担任语文教研组长时,她和其他语文老师一起进行课改课题研究,由她承担的市级课改课题《高效课堂教学机构研究》于2011年12月成功结题;2012年4月,她辅导的学生曾敏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学大赛”中以一篇《生命中最重要的》散文获得优秀奖,她本人也被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会授予“优秀辅导老师”称号;2011年12月,因工作成绩突出,被钟祥市教育局评为“先进个人”;2013年2月,被评为“钟祥市年度课改先进个人”。近2年,有5篇(次)关于课改的论文和教案被荆门、钟祥教研室评奖和推广! 然而,每一个成绩的背后,魏青燕都有一个酸楚的心结!2010年5月下旬的一天,魏青燕所带的九(3)班正值中考前的冲刺阶段。那天上午,魏青燕正在班上辅导学生,远在百里之外的妈妈打电话来,说患尿毒症的爸爸病情加剧,让她赶快回去。魏青燕又以为和前几次一样爸爸在病体难受时想看看自己,就安排好学生的复习计划才匆匆登上回文集的客车。谁知这次竟是父女的生离死别!等她回家才知道,父亲已坚持不到看女儿最后一眼,带着遗憾走了。那一刻,魏青燕嚎啕大哭,撕心裂肺,肝胆欲裂!守灵当晚,妈妈转告爸爸弥留时对魏青燕说的话:“好好工作,快点成家!” 成家,一直是爸爸妈妈的心头病。六年前,魏青燕21岁,正是芳华正茂的花季,然而生性要强的她因为刚刚参加工作,想干出一点成绩再考虑个人事情。谁知两年以后,魏青燕一直带九年级毕业班,其间也有人给她介绍男朋友,但人家不是嫌她不热情就是说她不重视。魏青燕有苦难言:带毕业班,天天守在班上,我哪有时间去聊天、去约会?妈妈托人给她介绍男朋友,让她回去相亲,她开价:星期六吧,星期一到星期五我没有时间。大学同学也有给她介绍的,可在网上聊天时,她总是有一句没一句回答着,人家问她在干什么,她说在查资料备课。人家对媒人抱怨说:“看不上我就明说啊,不冷不热应付我干嘛?”每次过年回去,妈妈总是念叨:“都成剩女了,再不抓紧,看谁要你。”魏青燕说:“其实我也希望早日成家,但我不能在大街上随便拉一个就去结婚吧?” 上周,魏青燕生日。班上学生为她唱起生日歌。一个调皮的学生问她:“老师,你怎么还不请我们吃喜糖啊?”魏青燕说:“老师没人要啊。”旁边一个学生懵懂地说:“老师,没人要我们要,你就嫁给我们吧,以后我们给你养老!”魏青燕心一热,这些学生虽口无遮拦,但心是好的。她说:“老师本来就‘嫁’给你们学生了啊。每天,只要能看见你们进步,老师就像做新娘一样开心!” 话是这样说,现在,让她在操心学生的同时,还牵挂远方独居的妈妈,同时还想了了爸爸的临终遗愿!

罗山大树

文学 2013-04-23 阅读 1.2万 回复 11


今年清明,当我们的车从它身边呼啸而过时,我不经意瞥见它的身影,突然就有了一股想为它写点东西的冲动。不要笑我矫情,可以这样说,大多数关山人,至少我,想起它或是提及它,对它是有感情的。只不过平日里行色匆匆,无暇顾及它,只觉得它还似往如常立在那里,就像家里的老人,在眼前晃动时,不以为意,一旦离世西去,纵有万般思念,亦是追悔莫及! 其实,罗山大树是有名字的。它的学名叫楷木,俗名“黄连头”。据清人刘献廷的《广阳杂记》记载:“楷木,即今黄连头树也。”相传此木系孔子弟子子贡奔丧时,带到孔子家乡山东曲阜的。是孔林中特有的树种。这种树坚韧而纹理细腻,树杈直而不曲,在其它地区种植都不如曲阜孔林中成效最佳,由是后来渐为皇家御品。 于是又扯出另一段传说:春秋时,此地为楚之属国罗国。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曾有考古人员到此考古罗国遗址,发掘了一些文物,后遂不复至。浩浩历史长河飞灰湮灭,只留下一段传说和罗山域名以及这棵古树!据老人们说,这棵古树曾多次遭到雷击,树顶部分已经枯死,就是在上世纪末,我亲眼见它遭了一次雷击,已是奄奄一息,没想到第二年又活了过来。现在整个大树仍枝繁叶茂,向这个世界显示着她旺盛的生命力。
这棵楷木究竟有多大年龄,我们当地人谁也说不清楚。单是从我这辈往前有据可考的四辈人推算,它起码至少上百年历史了。后据植物专家介绍,此物生长季短,生长缓慢,依它现在成人一箍合不拢的直径测算,也有二百年的足龄了。但我想它至少不是春秋时期的产物。如果是,它该有近一千八百岁了!人们称它为“罗山大树”,我想原因有三:一则是当时不知道它的名字,就以地名代之;二则就是它的年代久远了,是当地唯一一棵古树;三则是它生长的地方特别,对关山人而言,这棵树寄托了一种归乡的情愫。 关山,紧靠汉江水道;胡集,毗邻荆山余脉。上世纪初直至中叶,胡集陆路交通发达,关山交通闭塞,纵贯东西的胡转路成了关山人走向外界的唯一陆路要道。而罗山则是关山胡集两镇的分界地,属胡集地界。罗山向东为关山地面,属平原地区,罗山向西为胡集辖区,属丘陵地带。罗山海拔约50米。而罗山大树就长在罗山顶上胡转路的路边。每当关山人自外地归乡,只要见了罗山大树,就等于见到家乡。可以说,罗山大树就是关山人栽在家门口的一棵树。平时关山人问候亲人到哪了,远一点的,会说“快到罗山大树了。”近一点的,会说“到罗山大树了。”如果快到家了,就说“已经过了罗山大树了。” 罗山大树,在关山人眼里就是家的代名词,用个时髦的词语:罗山大树——关山的地标!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