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仲通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2007-2017年这十年,湖北公益发展史上有四座里程碑。
第一座里程碑是2007年7月的“三千里汉江行” 志愿者联谊和社会调查活动。
“三千里汉江行”活动是湖北、陕西十多地的慈善、乡建义工联合组织的,活动主题是“关注南水北调水源地,宣传秦巴山区科教扶贫”。 2007年7月8日,仙桃义工发起人汪新才骑摩托车从仙桃出发开始“汉江行”,抵达汉中后在南郑县种植了“鄂陕友谊树”,然后到宁强县汉江源取水,再从汉江源与汉中志愿者周一波等回到武汉,沿路考察、交流,活动参加者约400人,在汉江源、钟祥大柴湖等地资助学生,在十堰、钟祥、武汉召开多地义工交流会。骑行结束时,志愿者将在汉江源和丹江口水库取的水注入汉阳南岸嘴江汉合流处,寓意“饮水思源”,关注汉江上游和南水北调。这次活动前后历时20天,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中央和地方媒体近20次报道。
“三千里汉江行”是湖北志愿者的第一次跨省大规模交流,当时在全国也不多见。当年各地义工跨地区交流还很少,这次活动后交流开会成为常态。活动预设了关注南水北调移民文化的主题,提示了汉中、安康和明清湖广移民的渊源,对地方政府不无启发,也为未来慈善义工转向关注历史文化、促成省内公益界的跨界结合打下了伏笔。活动传递的户外结合公益的理念,也对湖北公益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三千里汉江行”活动结束后,虽然再也没有组织全流域性的公益交流活动,但各地零散交流和项目合作非常之多,涉及助学、环保、农家书屋、文化遗产保护、乡土教育等很多领域,有的合作项目还延伸到甘肃、新疆等省份。各团队相互借鉴,一些先进的做法和理念也在不断推广传递。
如今,汉江流域的慈善、乡建义工已初步形成了有区域特色的公益发展理念。各地义工普遍重视公益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倡导大公益思维,重视和学界交流,积极推进跨界协作、社会协作,提倡“物质救助和智力扶持相结合”,将乡土文化的发掘推广和慈善公益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座里程碑是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发起的“漳纸工坊”项目。这个项目促成了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的合流。在此之前,湖北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从无团体往来。
“漳纸工坊”项目地位于南漳县薛坪镇漳河源,于2011年10月启动,是一个以保护传承手工造纸文化遗产为核心主题的综合性公益项目。漳纸工坊项目的建设吸引了不同公益团队参与。2012年8月,拾穗者和襄阳草草义工协会也因为这个项目建立了联系。从此,拾穗者和草草义工互相影响,在许多项目中开展合作。文化遗产类公益团队和慈善义工团队的结合,在湖北这是第一例,为其他市县作了良性示范,在湖北公益发展史上有着标志性的意义。跨界的交流合作让大家打开了思路,拓展了人脉,促进了慈善义工从物质救助向文化、教育层面的深层转型,也推动了文保公益的多元立体发展。如今一些转型的义工联、义工协会,已经很难界定为单纯的慈善团体。
两类志愿者的融合,意义最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公益观念的转变上,慈善公益和文化公益的关系,已在学理层面得以解决。大家都明确了公益是社会教育和社会建设事业,文化教育、文化建设是社会教育、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促进人的提升和社会进步的方向是一致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也是一致的。各个公益领域的发展要素互相关联,许多公益项目的建设需要从民生、教育、文化等角度同时切入,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专业能力、人脉、社会资源、思维方式各有优势,双方结合互补能产生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效益。文保事业的开展,有赖于文保意识的普及和大众的普遍参与,慈善义工人数众多,深入社区,熟悉边远乡村,参与文化遗产收集整理、文保意识普及优势明显。为慈善项目设定文化主题,能成倍扩大影响,有利于“以文会友”,争取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还能带动大众观念的转变。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进步和民生、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助学等慈善项目的必要性、紧迫性大为降低,慈善义工将普遍面临转型,借鉴文化公益团体的理念、做法也是必由之路。
漳纸工坊项目对拾穗者及项目组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公益尝试。项目从保护传承手工造纸工艺开始,不断向其他领域作立体延伸,在户外文化建设、乡土教育、城乡互动公益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义门家风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探索。“从造纸走向造就新公民”,漳纸工坊的探索早已超出一般意义的文保范畴。
第三座里程碑是2015年6月“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全省志愿者的救援、善后大行动。
2015年6月1日,载有454人的“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监利段翻沉,442人遇难。在救援行动进行及善后期间,监利爱潮涌动,各志愿者团队大义担当,倾力参与,省里也建立平台调度近百个志愿者团队统一行动。北京、广州等地专业救援、殡葬志愿者服务队驰援监利。志愿者们接送乘客家属,安排住宿,疏导交通,分派物资,进行心理干预,还承担了信息发布及外联、协调等许多工作。在小城监利,这次救援善后大行动是一次全民行动。几乎一夜之间,满城尽飘黄丝带,出租车对外地乘客全部免费接送。恰逢高考,500多位考生家长退掉了陪考休息的房间让给遇难者家属们住。有志愿者从美国赶回监利。在事发水域附近的三闾新村,有近3000位村民参加了搜救工作和爱心帮扶。种种情形,感人至深。对监利人的善行,上海政府和市民投桃报李,为监利捐款,闸北区也与监利结为友好区县关系。有遇难者亲属提出捐助监利贫困学生时说,“我们在这里失去一位亲人,希望再找到一位亲人”,闻者无不动容。上海以外,福州市政府、江苏省政府也主动为监利捐款或提供干部学习考察机会。浙江多地与监利对接产业转移并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深圳顺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把总部从深圳迁到监利。一年内,监利投资项目数量和投资质量均创历史最好成绩。2016年2月,中宣部、中组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和主流媒体联合推选此次行动全体志愿者为全国唯一的“最美志愿服务群体”。
此次救援善后大行动,是湖北“全民公益”一次现实版上演,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行动极大地提升了监利的社会形象,激发了公众的爱心、责任心,传递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益意识,增强了人们对社会文明发展的信心。事故的不幸和志愿者们的担当精神激发了广大民众对生命的珍重,对生活的珍惜,唤起了平和理性的生活态度,改变了监利人的精神风貌。就湖北公益发展而言,这次大行动对全省志愿者团队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专业救援服务能力都是一次很大的锻炼。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看,这次大行动及后续影响生动地诠释了“志愿者也是投资环境(的一部分)”的公益理念,为思考社会道德水准提升及公民意识进步与经济建设如何形成正向的互动循环关系、为未来创造新的良性发展模式提供了深刻启示。
第四座里程碑是2016年7月各地义工的联合抗洪救灾行动。
从2016年7月初开始,湖北黄冈、武汉、黄石、鄂州、孝感、荆门、宜昌等地遭遇暴雨洪水袭击,有的地方降雨近百年一遇。各地义工组织积极和政府配合,全力投入救灾行动,全省联动,跨地支援。与以往救灾行动不同的是,这一次义工们不限于捐募、发放物资,而是和官兵一起日夜上堤巡护,驾着冲锋舟亲自到一线救人。孝感义工联一行7人带着冲锋舟赶到荆门市京山县屈家岭重灾区,两天时间救出被困群众约200人,后来又转回孝感本地应城、孝南等地救人。襄阳志愿者王修锋单枪匹马,带着冲锋舟赶往屈家岭,一天一夜转移灾民58人。各地蓝天救援队在救援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黄石、荆门、南漳团队即先后驰援新洲、麻城、京山等区县。广东佛山、湖南长沙、北京等外省市救援队赶往屈家岭等地救援,和湖北义工精诚配合,贡献卓著,获得民众极高的赞誉。各地义工组织募集救灾物资的成绩创造了历史记录,受益群众数以十万计,仅荆门义工联就接收了深圳捐赠的价值一千多万元的救灾物资。各地义工还为安置灾民、安抚灾民情绪、安全防疫等做了大量工作,灾情过后又长期关注灾后重建。这一次救灾,湖北义工在民众面前展现了全新的形象,让人们看到,义工不仅能捐款捐物、献爱心,一样可以上堤、抢险、驾舟救人。义工是人人可为、人人当为的,这对广大民众而言,无疑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对社会公益意识也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和提升。
湖北义工在救灾过程中展现了良好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官民配合、跨地配合的高能高效表现得特别充分。义工从救灾一线传来一手需求信息,给政府及社会力量救灾以重要参考,部分媒体没有报道的灾区也得到了民间的救助。在义工组织发达的地方,外省捐赠很快找到了对接对象,而在义工组织不发达的某些地方,物资发放就遇到很大的问题,这也启发了人们对义工建设意义的深层思考。
2016年联合救灾行动,各地义工的组织行动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锻炼,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为未来团队公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跨地的交流合作,大大加深了各团队之间、各市县之间的友谊。和外省公益团队的接触、交流,拓展了湖北公益界的视野,让大家认识到了和沿海先进省份的差距,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理念和经验。经过这次救灾,“湖北初步建立了以本土公益组织伙伴为主的壹家人救灾网络”(孝感义工联鲁锋语),在2017年救灾行动中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义工跨地支援已成常态。所有这些,必将对湖北未来公益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十年来,湖北公益史上的这每一次的里程碑,都是志愿者精神的大凝结、大发散,也都标志着公益观念和思维格局的大突破、大提升。全民公益,知行合一,放眼下一个十年,湖北公益事业必然会有更为辉煌的未来。


2006年以来,汉江流域的汉中、安康、十堰、南阳、襄阳、荆门、仙桃、武汉等地的志愿者形成了深入的交流合作关系,慈善、文保、环保、教育等领域的志愿者跨界合作,成效斐然。汉江流域志愿者的交流不是以省级区划为单位,而是以一条大河的流域为单位,地跨陕西、湖北、河南三省,这在全国公益界可能并不多见。汉江流域志愿者的交流合作有两条线,一条以文化遗产类志愿者(以下简称“文保志愿者”)为主,核心团队是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旬阳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南阳文保志愿者和汉网“人文武汉”团队;另一条以慈善、乡建义工团体为主,包括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丹江口龙山镇民间文化艺术团及各地义工联等(这部分团体以下一般简称“慈善义工”,个体义工仍称“志愿者”)。2008年以后两条线走向融合。 汉江流域慈善义工于2007年组织了“三千里汉江行”志愿者联谊和社会调查活动,这是整个汉江流域公益交流的标志性事件,全流域慈善义工交流合作关系的形成,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的融合,都可以追溯到这次活动。今年是“三千里汉江行”十周年,有必要对汉江流域志愿者群体产生、融合、发展的历程作回顾和总结。以下拟分四个部分回顾2006年以来流域内文保志愿者的交流合作,“三千里汉江行”活动和后续影响,慈善义工形成交流合作关系的原因,以及两类志愿者融合的过程。
文保志愿者的交流合作第一条线,将各地志愿者联络在一起的是汉江文化。旬阳、襄阳、武汉都有志愿者长期对汉江航运、会馆、商业史等进行研究。这条线的形成始于襄阳拾穗者走汉江。2011年春,拾穗者和旬阳志愿者在钟祥考察2005年秋,拾穗者到汉中宁强县考察汉江源,此后十余年他们把汉江文化研究作为重要工作课题。2006年初,拾穗者在安康旬阳县过大年,与旬阳志愿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以后十多年时间双方交流不断,一起联络、走访了汉中、安康、紫阳、旬阳、十堰、沙洋、仙桃、武汉等很多地方的文保志愿者和地方文史工作者。拾穗者还多年与陕西理工大学、安康学院就汉江文化研究互换资料。人文武汉志愿者和拾穗者互访频繁。2013年人文武汉38人到访老河口和襄阳,2016年33人到访南漳东巩镇麻城河古村落观摩拾穗者组织的乡村艺展。2013年人文武汉志愿者到汉中考察汉江源和汉江文化,行程十天,其间学者张笃勤先生在陕西理工大学作讲座。南阳志愿者和旬阳、襄阳、武汉、荆州等地志愿者在文保行动中互相支持,在南漳、旬阳、开封、北京等地一起参加考察、交流活动。拾穗者和旬阳、武汉志愿者多次到南阳市及社旗、淅川、唐河、南召、内乡等县考察。襄阳、旬阳、武汉都有志愿者走过了汉江流经的所有县市。拾穗者的年会和文化遗产日活动,旬阳、南阳、武汉等地志愿者常有参加,可以说是汉江流域文保志愿者共同的盛会。2016年12月,拾穗者、汉江航运博物馆、人文武汉志愿者在武汉召开座谈会
近年汉江上下文保志愿者的合作日益深化。汉江航运博物馆的建设,汉江会馆研究,南水北调移民考察,都凝聚了旬阳志愿者和拾穗者的共同努力。2017年两方合作编纂的有关汉江航运史的专书《远去的帆影》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2015年汉江航运博物馆与老河口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辛亥革命网及拾穂者合作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展览,为此人文武汉志愿者万学工专程到旬阳捐赠了自己收藏的部分抗战文物。配合“中俄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拾穗者和人文武汉志愿者也曾开展联合考察。2015年拾穗者向武汉荆楚金石博物馆捐赠了文物。拾穗者的项目“漳纸工坊”有武汉志愿者的深度参与,十堰研究传统手工的学者曾到南漳为村民讲学。武汉另一家文保志愿者团体“中国濒危文化遗产保护者”(CECP)曾介绍“漳纸工坊”项目参加2013年中国-尼泊尔友谊展。http://images.jhrx.cn/attachment/forum/201706/27/184303w2c3ttr3x23szgz4.png.thumb.jpg2017年6月23-25日,全国“爱故乡·乡土博物馆工作坊”在旬阳举行,十多位汉江流域文保志愿者与会 “三千里汉江行”活动和后续影响第二条线义工团体的交流,同样可以追溯到2006年初,到2007年“三千里汉江行”活动达到高潮,以后各地交流合作日益深化。武汉的助学人士江诗信老人(1935-2006),1992年即开始关注丹江口失学学生,此后14年,他常年奔走在武汉和十堰地区之间,为汉十两地民间公益合作初步建立了联系纽带。不过直到2006年, 除武汉外,湖北汉江流域市县义工组织基本都还没有建立,义工活动多属个体行为。2006 年初,武汉一位志愿者到丹江口龙山镇考察,结识了农民学者王朝印老人,回到武汉后与汉网教育版发起为王朝印办农家书屋募集图书的活动,两地互动日渐活跃。不久汉中教育学者、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发起人张俊杰老先生通过网络与王朝印及武汉志愿者建立联系。是年夏到次年年初武汉多位志愿者到房县、十堰、郧西助学,十堰成立了东风红领巾志愿者协会。十堰秦楚网组织到丹江口龙山镇助学,直接影响了丹江口市中国水都爱心团的建立。十堰志愿者还曾和西安志愿者合作,为救助商洛商南县白血病患儿“小义宝”募捐。麦田计划武汉分社委托十堰助学志愿者陈志忠发放捐赠衣物,此后在竹山设立了麦田在湖北的第二个县级助学点。钟祥义工联、仙桃义工于2007年2月、7月分别成立。此时汉江上下公益组织交流的基本架构已经具备。2007年7月,由东湖社区湖北爱心社和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发起,十堰、竹山、丹江口、钟祥、荆门、随州、仙桃、武汉等17个县市的公益团体和个体志愿者联合组织了“三千里汉江行”志愿者联谊和社会调查活动,活动主题是“关注南水北调水源地,宣传秦巴山区科教扶贫”。仙桃义工发起人“风雨兼程”骑摩托车从仙桃到汉中,在南郑县种植了“鄂陕友谊树”,然后到宁强县汉江源取水,再从汉江源与汉中志愿者周一波等回到武汉,沿路考察、交流,活动参加者约400人,在汉江源、钟祥大柴湖等地资助学生,在十堰、钟祥、武汉召开多地义工交流会。骑行结束时,志愿者将在汉江源和丹江口水库取的水注入汉阳南岸嘴江汉合流处,寓意“饮水思源”,关注汉江上游和南水北调。这次活动前后历时20天,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中央和地方媒体近20次报道。这是湖北志愿者的第一次跨省大规模交流,当时在全国也不多见。2007年7月,“三千里汉江行”丹江口站,风雨兼程在丹江口大坝下取水
“三千里汉江行”是湖北公益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年各地义工跨地区交流还很少,这次活动后交流开会成为常态。活动预设了关注南水北调移民文化的主题,提示了汉中、安康和明清湖广移民的渊源,对地方政府不无启发,也为未来慈善义工转向关注历史文化、促成省内公益界的跨界结合打下了伏笔。活动传递的户外结合公益的理念,也对湖北公益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三千里汉江行”结束以后,各团队都是独立发展,再也没有组织大型的专题交流活动,但各地义工的零散交流和项目合作非常之多,和河南南阳义工也建立了联系。有的志愿者行走汉江各地60余次。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先后接待前来考察、交流的湖北志愿者(含文保志愿者)十余人。南郑协税镇、丹江口龙山镇、钟祥大柴湖、仙桃杨林尾镇成为各地志愿者频繁造访的著名乡镇公益基地。东风红领巾志愿者和仙桃义工带头的摩托车友先后成为龙山镇助学的主力。武汉高校、潜江江汉油田“心连心”社团等向仙桃、钟祥、丹江口、汉中等地捐赠衣物数万件。2013年经汉中籍志愿者联系“爱加倍”基金会,仙桃一位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学生到西安西京医院检查,其间受到西安义工热情帮助,至今多次复查,情况良好。2010年底武汉美容化妆品网创始人余涛(钟祥人)通过武汉志愿者与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联系,实施“快乐帮”助学计划,至今资助汉中各县及甘肃陇南康县学生500余人,金额30余万元。2016年底,汉中志愿者到新疆伊宁探亲,促成了当地乡镇爱心超市的成立,也将“快乐帮”助学扩展到了伊犁地区。钟祥大柴湖义工非常重视和原籍南阳的交流,2014年南阳义工联两次访问大柴湖,建立了“乡音书屋”,种下了“鄂豫友谊树”,为移民老乡送去连场豫剧演出。2014年以后湖北经济学院“梦之航”等支教队连年在大柴湖支教。2016年7月江汉平原水灾,襄阳草草义工协会筹集物资支援大柴湖和沙洋。2007年6月,十堰志愿者在龙山镇。前排中为王朝印各地的交流加深了民间的感情。以前十堰与丹江口民间、钟祥原住民与大柴湖移民之间因为各种原因存在一定隔阂,在公益活动中这种隔阂基本是不存在的。2008年东风红领巾志愿者带头为丹江口、郧县农民义卖柑橘,带动了十堰、丹江口市民、企业及政府部门的广泛参与,有论者据此评价,“公益活动是民间的乒乓外交”。十年来,汉江上下许多做法向其他地方传递。2007年12月,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和仙桃义工几乎同时设立乡镇爱心超市发放捐赠衣物,不久汉中其他义工团体及丹江口龙山镇也建立了爱心超市或爱心服务站。继汉中、丹江口创办农家书屋后,钟祥义工联也于2007年底、2008年初在本市两个镇创建了农家书屋。农家书屋的建设在陕、鄂两省都获得政府大力推广。汉中、大柴湖义工分别在本地小学建立了以乡土文化名人命名的安汉书屋、李济书屋。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探索的结对助学模式,受到全国很多地方的义工组织的重视,自从服务社与“快乐帮”合作,不仅推广到汉中各县,也推广到了甘肃康县和新疆。大柴湖义工建立了湖北最早的乡镇义工队伍,探索出了“连接城乡,互助共进”的乡镇义工发展理念,为其他县市的乡镇开展公益活动作了良好示范。
2010年4月,汉中志愿者在武汉参加第一届中国乡村图书馆建设与阅读推广研讨会 慈善义工形成交流合作关系的原因汉江流域慈善义工的跨省结合是偶然的,但也有多方面的基础。首先,多地义工所从事的公益项目类多元而类似,有共同话题。汉中和丹江口龙山镇志愿者同时重视物质救助和智力扶持,积极筹办农家书屋,开展农业科技学习、培训活动。在汉中、丹江口、钟祥、武汉等地,义工带头人都同时关注慈善与文化遗产。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自2007年以来推动汉调桄桄戏、汉山樵歌进课堂,倡始中国石油师研究,纪念西部开发先驱安汉,成果丰硕,安康紫阳县助学志愿者也在本市岚皋县采访石油师退休老同志。钟祥义工联发起人多次参与古建、文物保护活动,提案呼吁弘扬本地名人文化。移民作家、大柴湖义工名誉会长全淅林老先生多年来为研究移民史和保护传承民俗非遗文化不遗余力,创作了《移民大柴湖》《钟祥有个乡土作家群》等著作,提炼出了“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团结包容,求实创新”的大柴湖移民精神,2016年被荆门市授予“民间文化守望者”称号。丹江口王朝印老人主持建立了龙山镇民间文化艺术团,恢复了部分濒临失传的传统民俗文艺活动。第二个让大家走到一起的因素是有“秦巴山区”这个共同家园。张俊杰老先生一直倡导“秦巴山区科教扶贫”的概念,积极推动秦巴六省市的公益交流合作,湖北、陕西、河南秦巴山区各地风土相近,地域相连,面临的发展课题类似,交流合作顺理成章。张老先生身体力行,曾亲自到湖北丹江口、四川巴中等地考察交流。武汉志愿者走访了秦巴六省市,2009年骑自行车从武汉经西安到成都,穿越秦岭、大巴山。宁强志愿者王德道是宁强义工发起人,到甘肃康县工作以后又积极参与康县义工联的筹建。秦巴山区以外,另一个推动交流的纽带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南是汉江的水源地,南阳、十堰是库区、移民区,钟祥大柴湖是全国最大的水利移民安置区,居民来自南阳淅川。湖北的外迁新移民基本上被安置到了汉江中下游沿线市县。关于南水北调和移民问题,十年前社会上鲜有提及,丹江口、襄阳、钟祥、荆门、武汉等地义工持续关心移民民生,宣传丹江口库区,宣传移民的奉献,如今关注库区和水源地、关注移民渐渐成为社会共识,这些义工功不可没。2014年12月,南阳义工慰问大柴湖移民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多地都有志愿者重视对政府献计献策,他们关于地域文化、发展尤其是南水北调库区及移民安置地的经济、文化、民生、旅游发展提出的建议,许多都已经被政府采纳或成为共识。2013年大柴湖被纳入省级发展战略,建立省级开发区,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公认全淅林对移民史的记录、宣传有重要贡献。全淅林倡议的移民文化博物馆,建设也已被提上历史日程。经过11年的交流融合,汉江各地的慈善、乡建义工初步形成了有区域特色的公益发展理念。各地义工普遍重视公益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倡导大公益思维,重视和学界交流,积极推进跨界协作、社会协作,提倡“物质救助和智力扶持相结合”,将乡土文化的发掘推广和慈善公益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的融合以往在许多人的认识里,公益和慈善捐赠基本是一个概念,文化公益并不被认为是公益。在整个湖北省,文保志愿者团体为数极少,与慈善义工群体也缺乏相互了解和认同,很长时间里完全没有往来。在极端的例子里,两类志愿者同在一个村开展活动多年,从未打过交道。汉江流域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的交流始于2008年。从2008年到2010年,拾穗者到汉江下游、上游考察,先后结识了仙桃、钟祥、丹江口、汉中等地义工,武汉的志愿者拍摄南水北调新移民纪录片也曾造访丹江口、钟祥等地。因为几地慈善义工带头人也同时关注文化遗产,他们和文保志愿者自然也有共同语言。大家对汉江母亲河的感情,从事公益理性、务实、合作的态度,也为日后交流走向深入奠定了基础。在这个交流过程当中,武汉、南阳的跨界志愿者起到了桥梁作用。这一阶段以志愿者个人交流为主,还没有形成团体合作。2012年夏,因为拾穗者在南漳的项目“漳纸工坊”的建设,拾穗者和襄阳草草义工协会建立联系,从此互相影响,在许多项目中开展合作。文化遗产类公益团队和慈善义工团队的结合,在湖北这是第一例,为其他市县作了良性示范,在湖北公益发展史上有着标志性的意义。这样的跨界交流合作让大家打开了思路,拓展了人脉,促进了慈善义工从物质救助向文化、教育层面的深层转型,也推动了文保公益的多元立体发展。如今一些转型的义工联、义工协会,已经很难界定为单纯的慈善团体。 2014年6月,武汉小志愿者在南漳“漳纸工坊”学习古法造纸
两类志愿者的融合,意义最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公益观念的转变上,慈善公益和文化公益的关系,已在学理层面得以解决。大家都明确了公益是社会教育和社会建设事业,文化教育、文化建设是社会教育、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促进人的提升和社会进步的方向是一致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也是一致的。各个公益领域的发展要素互相关联,许多公益项目的建设需要从民生、教育、文化等角度同时切入,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专业能力、人脉、社会资源、思维方式各有优势,双方结合互补能产生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效益。文保事业的开展,有赖于文保意识的普及和大众的普遍参与,慈善义工人数众多,深入社区,熟悉边远乡村,参与文化遗产收集整理、文保意识普及优势明显。为慈善项目设定文化主题,能成倍扩大影响,有利于“以文会友”,争取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还能带动大众观念的转变。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进步和民生、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助学等慈善项目的必要性、紧迫性大为降低,慈善义工将普遍面临转型,借鉴文化公益团体的理念、做法也是必由之路。志愿者的跨界合作产生多元效益,以上所述“漳纸工坊”项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个项目的发起缘于文保、环保(襄阳环保组织“绿色汉江”)志愿者和跨界志愿者的考察协商,襄阳、武汉、南阳、荆门、十堰等地的志愿者都为这个项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经过实践探索,项目的内涵也从保护手工非遗、改善纸民民生向环境保育、自然教育、乡村旅游建设、户外文化建设、秦巴山区移民研究作多元延伸。南漳东巩镇的公益建设,城乡志愿者跨界携手,官民合作,古建保护、乡村艺展、助学、教育夏令营、关爱抗战老兵、电子商务培训等活动都开展起来,文化爱好者组建了东巩民间文艺协会,出现了浓厚的乡建氛围。近年来,汉江流域志愿者跨界融合的势头非常明显,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如口述史记录,旬阳、襄阳、钟祥、武汉等地都有志愿者就传统手工、汉江码头航运、三线建设等专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记录,拾穗者编纂的《口述老樊城》一书于2017年5月出版。在抗战老兵口述记录方面,汉中、襄阳、南阳等地的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也形成了分工、协作关系。拾穗者成员李秀桦2009年至2010年到丹江口库区记录新移民的搬迁,整理的文章在《读库》杂志2017年第2期发表。2015年,襄阳草草义工协会的“品味襄阳”古城文化传播推广项目在第二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金奖。荆门、襄阳的义工将乡土文化教育、国学教育纳入助学项目,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历史名镇文化遗产整理等方面也开始了积极探索。
2015年12月,南阳、旬阳志愿者在北京爱故乡大会
汉江流域志愿者的跨地、跨界携手,有力地推动了流域内公益事业的发展,对陕、鄂、豫三省其他地区也在不断产生影响。2008年至2010年,拾穗者团队、人文武汉志愿者刘谦定、南阳志愿者涂月超相继被授予“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称号。2015年第三届“爱故乡”人物评选,涂月超、旬阳志愿者刘贵棠和拾穗者团队当选,2016年第四届评选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和襄阳绿色汉江发起人当选。两次颁奖大会上三省老朋友在京相聚,倍感亲切,也为流域内公益发展的蒸蒸日上感到自豪。2017年“三千里汉江行”十周年之际,有志愿者提议组织一次新的文化考察“汉江行”,如能成行,必然是流域内公益界的又一盛事,将有力地推动下一个十年的合作发展。情系汉江,建设家乡,让我们翘首以盼。
(照片由各地志愿者提供)
7月19日中午,孝感义工联接到荆门义工联求助,急需冲锋舟疏散群众,迅速出动两车七人带冲锋舟奔赴京山县屈家岭。经允许转载两条他们从一线发来的消息。他们太辛苦了!
昨天下午四点多:孝感义工联救援队两车七人一艇,昨晚八时许抵达荆门屈家岭,我们与荆门队汇合后,立即涉水开车前往高湖分场救援,联合救出数人后,水位上涨。荆门队成功撤退至安全地带休整,孝感队当晚一车一艇四人受困。清晨五时,孝感队七人汇合,水位不断上涨。孝感队轮班在王台、吴家巷、高湖、何集冒雨驾驶冲锋舟救援,截止今天下午四时许,孝感队累计救援近百名受灾群众。目前,我队另外一辆车也受困。救援正在紧张进行,武警和民兵也在今天下午相继派出冲锋舟参与救援。

今天凌晨0:55分:截止20日晚八点,屈家岭孝感义工救援队7人总共救援百余名受困群众,当地民兵为我们的冲锋舟不断补给汽油,解除了我们救援工作的后顾之忧。目前整个灾情现场看到的是一片汪洋,大部分的家禽四散逃生或淹死,冲锋舟轮换前往深水区救援,一次往返将救援6到10名受困群众,一次往返需要近一小时,一天下来往返20余次,目前我们已掌握水区路线,熟悉水情和水位高低,这将给我们21日的救援工作带来便捷和时间的争取,以解救更多受困灾民。




http://images.jhrx.cn/attachment/forum/201412/27/112550k6z554nmyr655nba.png.thumb.jpg
近日由荆门义工、荆门一中、柴湖义工捐建的“李济书屋”落户钟祥市柴湖镇马南村小学。印象里我省由义工捐建的书屋(图书室)以地方文化名人命名的极为罕见。因之李济书屋的命名动作虽小,在我省义工事业发展史上可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捐书建书屋和一般物质捐赠不同,属于教育文化项目,不属于慈善项目。教育文化项目当然应该有文化内涵,而这个内涵有一部分体现在书屋的命名上。迄今为止,义工捐建书屋一般以“爱心”命名,或者以单位、公益机构名命名。这也是一种方式,但在有条件的地方能以文化符号命名,无疑会给书屋的文化内涵增色不少。所谓文化符号,地方文化名人就是重要的一种。
以地方文化名人命名书屋意义是多方面的。有助于学校师生和家乡居民增进对乡贤的了解,增加对乡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利于感召年轻人学习先贤的精神,未来为家乡为社会做贡献。就我省而言,不少近代文化名人在家乡的故居等纪念地早已堙没无存,书屋的建立为以后举行相关纪念活动提供了一个据点。地方上开始了对这些先贤的宣传、纪念、研究,又有了这样一个纪念的据点,先贤的后人、学生、追随者、仰慕者,他们学习工作过的高校、单位,以后都有可能由此和本地建立联系,为本地教育、文化乃至产业发展带来宝贵的社会资源和发展机会。义工能带头宣传、纪念这些名人,那么这些资源将来都可以是义工的资源,这对本地公益事业的发展无疑是重大利好。
就李济书屋而言,其命名还有一点特殊的意义。柴湖因移民而建镇,居民来自河南。李济是钟祥本土名人,建立李济书屋体现了移民对钟祥文化的认同,有利于促进地方社群融合。
李济书屋的命名看似是一件小事,但为公益项目的创新树立了良好的范例,值得注意,值得称赞。义工事业要发展,未来必然要多和文化结合,公益项目需要注入较多的文化内涵。可以预见,将来义工捐建的以文化名人或其他文化符号命名的书屋一定会多起来。

“李济书屋”落户钟祥柴湖马南小学
http://difang.gmw.cn/newspaper/2014-12/21/content_103066277.htm

2014-12-21 11:13 来源:荆门晚报 
2014-12-21 11:13:24来源:荆门晚报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本报讯(社区记者朱小明)日前,由荆门市义工联、荆门市一中和柴湖义工捐建的“李济书屋”落户钟祥市柴湖镇马南小学。钟祥市柴湖镇是全国最大的水利移民集中安置区。上世纪60年代,因建设丹江口水库,4.9万移民从河南淅川搬迁来此,至今已繁衍到7.5万人。考虑到柴湖移民为南水北调工程作出的巨大贡献,荆门市义工联对柴湖一直非常关注,在柴湖本地义工的协助下开展了助学、敬老、关爱抗战老兵等许多公益活动。这次捐建的马南小学“李济书屋”,是荆门市义工联在柴湖镇捐建的第一个学校书屋。马南小学现有学生206人,教师14人,这次捐赠的图书一共2000册,书屋将由专人负责管理,常年向师生开放。在“李济书屋”成立仪式上,柴湖义工负责人王鸿举向荆门市义工联和捐赠图书的爱心人士表示了诚挚的谢意。王鸿举说,他是第二代淅川移民,小学的同学们是第三代,李济先生是钟祥的骄傲,也是柴湖的骄傲。李济先生的爱国精神,以及他勤勉治学、淡泊名利、积极接引后学的精神,都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希望马南小学的同学们能像李济先生那样刻苦学习,将来成长为栋梁之材,为柴湖、为钟祥和荆门做出贡献。新闻链接:李济(1896-1979),字济之,是我国著名人文学者,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被称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原籍钟祥市城区,在钟祥生活到11岁,1918年赴美留学,1923年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供职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他在南开创办了我国高校第一个人类学系,后为清华国学院五导师之一。自1924年起,李济先生开始致力于考古发掘和研究事业并取得巨大成就,被称为中国二十世纪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殷墟即是他主持发掘。李济也是杰出的教育家,著名学者陶云逵、李景聃、石璋如、夏鼐、徐中舒、张光直、许倬云等皆出其门下。2012年,为了纪念这位乡贤,钟祥市博物馆在馆内设立了“李济纪念馆”。

湖北钟祥的柴湖镇是全国最大的水利移民安置区,号称“移民第一镇”。柴湖义工是湖北组建最早的乡镇义工队之一。日前义工队负责人卡罗门先生提出了柴湖义工的八字宗旨,即“连接城乡,互助共进”。个人以为这个宗旨有体有用,可以具体细化为公益项目和发展思路,非常符合柴湖的实际,也可以供许多其他兄弟义工团队参考。以下对这个宗旨加以简单解读。
连接城乡的连接二字,可以作多方面理解,有物质的连接,也有精神即情感、思想、经验、文化的连接,还有旅游、产业投资等方面的连接。就物质资源的连接而言,柴湖是湖北比较贫困的乡镇之一,义工这些年捐赠的钱物主要也是来自省内外的各大城市,将来柴湖公益要继续发展,肯定也还是要和各地城市合作。在精神连接方面柴湖义工也已有了一定的成绩。最近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先生三次到柴湖,除了植树、助贫以外,也希望能为招商引资、助力大柴湖开发区建设贡献力量。相信未来在柴湖的经济产业建设中,柴湖义工也能从侧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所谓连接城乡,连接的是什么城什么乡,值得思考。这方面柴湖面临的课题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首先,从地方公益发展、促进地方和谐着眼,柴湖义工需要连接上级城市钟祥和荆门。多年来,柴湖义工和钟祥义工联、荆门义工联譬同一体,钟荆两地的义工对柴湖的公益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柴湖义工也多次参加钟祥市区的公益活动。就地方和谐而言,柴湖移民来自河南,虽然已经有了四十多年的融合,柴湖人和钟祥原住民总体上还是存在一定的文化、心理和情感隔阂。柴湖义工多年来的公益行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柴湖人的形象,也促进了本地民间的情感交流。相信未来义工将在这方面做出更多更积极的贡献。
其次是连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渠沿线城市,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柴湖移民来自丹江口库区,因为南水北调工程迁到湖北,在道义上京津等地有义务关心柴湖,支援柴湖。京津等大城市资源很多,可以是柴湖公益发展的有力后盾。
除了引水渠沿线城市,当然还要连接柴湖和柴湖移民的河南老家。最近南阳义工可能要到柴湖,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此外,汉江上下同饮一江水,都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了贡献,和汉江流域其他县市加强联系,促进地区交流,宣传汉江,宣传南水北调,争取社会和国家对水源地的更多关注和支持,也很有必要。2007年陕西湖北十家义工团队共同组织的“三千里汉江行”活动,柴湖是重要一站,那次活动就是连接汉江上下游各个县市,产生了不错的影响,促进了两省义工的交流,也宣传了汉江和水源地。以后可以考虑组织类似活动,从柴湖骑车到淅川,再沿着引水渠造访沿线各大城市。
当然,所谓连接城乡,不仅仅限于南水北调所涉及的城市。和其他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大城市的联系同样重要。
以上讲的连接城乡,是从宏观层面谈地域连接。从微观层面讲,还有很多方面的具体的连接。比如和其他团体的连接。包括各类义工组织,也包括商会、户外团体、文化艺术团体以及机关、学校、媒体、网站等。连接高校研究所,让他们来到柴湖、了解柴湖、研究柴湖,协助大学生来柴湖做社会实践。还有思想观念的连接,把先进观念传过来,把本地的经验传出去。还有和柴湖游子、在外乡贤的连接。还可以有其他方面的连接。根据这些思路可以组织出很多活动和项目。
至于互助共进,义工内部成员的互助共进是重要一方面。公益公益,对大家都有益所以叫公益。义工是一个友爱、包容、互信的群体,也是学习型组织,团体的存在给了大家一起学习提高和成长的机会。柴湖义工也已经开始从单纯助人向互助共进转型。
就外地义工、公益人士而言,他们对柴湖不是单向付出的,和柴湖义工利益是相互的。柴湖义工作为一线义工,有靠近基层的天然优势,他们和城市义工团队优势互补,在提供信息、走访调查、发放物资等方面为后者提供了很多便利。近年除了义工以外,学者、作家、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等已经有很多人到过柴湖,可以说柴湖给其他地区的各界人士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了解国情的机会,给公益团体发展提供了锻炼的舞台。
这几年钟祥、荆门两市的义工联给了柴湖特别多的关注。柴湖不是钟荆两地唯一的贫困地区,这种关注是不是有些过分呢?个人以为当然不是。关注柴湖对两市义工联是有好处的。对欠发达地区的义工团队来讲,不可能一下子就关注到所有乡镇,点面呼应、以点带面应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将柴湖作为以点带面的这个“点”是非常合适的。柴湖是全国移民第一镇,有较高的知名度,今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要通水,省里已将柴湖开发区列为省级战略,柴湖很有潜质成为新闻热点。柴湖的知名度和移民安置区的道义优势本身就是公益资源。柴湖为媒,结识京津冀等地的公益团体和各界精英,和他们深入交流合作,必然有利于促进钟荆两市义工联的发展。人脉关系建立了,以后有望争取更多公益资源,把其他乡镇的公益活动也进一步带动起来。我们回顾钟祥义工这些年的活动不难发现,许多外地朋友到钟祥都是因为关注柴湖,而他们其中一些人以后对钟祥其他地区的公益发展也有贡献。
柴湖是一个比较贫困的地方,义工人数和力量有限,但这几年他们并没有将关注点完全放在本地,也为外地公益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义工代表曾远赴四川参与救灾,柴湖本地民众总计捐款20多万元,这都体现了互助共进的精神。相信以后类似活动会继续开展下去。不过个人以为,如果柴湖义工发展得好,将来对外地更大的贡献不在这里,而在经验的积累。怎么样发展乡镇公益,公益发展如何借力地域特色,如能积累出成熟的经验,供其他地方的朋友参考,将是对公益事业的重要贡献。应该说这种公益也会非常有价值,甚至比给外地捐款捐物价值要大很多。
2014.3.13
清明节快到了。历年清明节,我们看到许多地方的义工不仅祭奠自己的家人和先祖,还倡导文明祭扫,维护秩序,清理垃圾;还有人祭扫英烈公墓、纪念近年去世的公益人士。这让义工清明节的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社会意义。
清明节是我们义工做公益的大好机会。以上这些活动都很好,只是可能略显单一,宣传起来特色也不明显。清明祭扫,义工还可以在祭奠对象、纪念方式和宣传内容上有很多的创新。将祭奠对象和宣传内容具体化,将纪念方式多样化。恢复传统礼俗,宣传名人和地方文化,倡导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关注,将清明祭扫活动和传承文化、转变社会观念结合起来,和本地实际及乡土教育结合起来,和义工事业发展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和地方发展结合起来。以这种思路开展清明祭扫活动,有望产生巨大的多方面的综合效益。以下以祭奠对象为纲目具体探讨下这个问题。
清明节可以纪念的先辈贤达很多。对国家和地方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各界贤达,包括近现代人士和古人,都可以是义工祭奠的对象。集中组织纪念他们,等于是对他们的大力宣传,是倡导传承他们的业绩和精神。那么,我们可以祭奠哪几类贤达呢?
首先,祭奠文化名人非常重要。义工可以去名人墓地,也可以去相关纪念地。不少市县都有文化名人的墓地,有的是本土名人,有的是外地名人。有的名人虽然没有墓地在本地,但有相关的遗迹可供祭扫。就湖北而言,如襄阳是杜甫的祖籍地,岘山有杜甫衣冠冢。程颢、程颐兄弟生长在黄陂,黄陂虽无墓地,现有纪念二程的双凤亭,乃地方一大名胜。潜江是曹禺的祖籍地,曹禺一辈子没有到过潜江,但家乡有曹禺公园和曹禺祖居博物馆。再如仙桃是卢靖的家乡,仙桃市区汉江边有卢公矶,乃卢先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捐建。
祭奠文化名人意义很大。尤其是有一些名人,其生平业绩和精神思想遗产非常值得研究和弘扬,但长期被社会所忽视,甚至在家乡或主要业绩所在地鲜为人知,以上卢靖先生就是一个例子。这些名人更有祭奠和宣传的必要。祭奠他们,引起家乡和社会上对他们的关注和研究,义工可以带头。
纪念某些名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汉中义工曾组织公祭张骞,建议将张骞墓纳入丝绸之路项目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影响不小。再如近年西南联大成为学术热点,纪念梅贻琦先生等联大领导人和名教授,对宣扬联大的办学理念和学人风骨,对总结和借鉴民国教育的优良经验,必然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的纪念工作可以同时在全国很多地方展开。
就义工而言,祭奠文化名人,除了纪念本身的社会意义,还有利于义工本身的发展——提升义工文化形象,扩大义工的社会影响力,借机接触各种精英资源为公益发展和地方建设创造机会。
其次,祭奠行谊突出的贤者。有些先辈贤者不一定是特别有名的人物,但在某一个领域或为某个地区做出过突出贡献,或者其奉献精神非常感人,他们也可以是义工祭奠的对象。这里举一个黄陂的例子。黄陂的童陆生先生,开国少将,五十年代末因故流放北大荒,当时他已是花甲之年,虽然自己生活都很艰难,自学中医为百姓看病,坚持数十年,受益者不下万人。童将军的事迹在家乡都鲜为人知。现黄陂的将军墓园有他的塑像,义工完全可以在清明节前往祭扫,让他的事迹感召今人。
再如湖北钟祥的柴湖镇,是全国最大的水利移民集中安置区,当年移民迁安的经历艰苦卓绝。现在湖北很重视柴湖的发展,建立了省级开发区。为配合柴湖建设,地方上正在大力宣扬大柴湖精神,而宣扬大柴湖精神需要一个精神偶像。这个偶像,个人了解,最合适的应该是首任柴湖区委书记、前钟祥市政协主席吴丰瑞。吴老生前和移民群众同甘共苦,深得民心。义工不妨在清明节前去墓地祭扫,向社会介绍他的事迹。
再次,祭奠公益人物。这和义工本身相关。在网上看到义工有纪念近年去世的公益人物的,如白芳礼、江诗信、丛飞以及捐献遗体器官的爱心人士,包括本地本县的人士。这些活动非常好,很有必要。另一方面,义工也不妨祭祀近代以前的公益人物,推动对他们的研究,弘扬他们的为公精神和公益理念。如开创义学、义庄的范仲淹,倡导知行合一、大力办学赈灾的王阳明,乞讨办学的武训,近代私立教育第一人张伯苓,民国为赈灾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朱庆澜,从事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卢作孚、晏阳初,佛道教界著名慈善家大峰和尚、海光禅师、李理山、侯永德,以及民国时期最大的民间慈善组织华洋义赈会的中外创始人等。纪念和研究这些前辈对发展现在的义工事业意义重大。
复次,祭奠重大历史事件、自然灾害和建设工程的牺牲者。这包括战争年代的革命烈士,惨案中牺牲的普通百姓,建国以后重大工程牺牲的建设者,等等。以抗战为例,可以到抗战将士陵园和个人墓地,惨案、大屠杀遗址,重要战役遗址等祭奠。重大建设工程如襄渝铁路,当年建设时期不少铁道兵和民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武当山、白河、旬阳等地都有烈士墓。这些年各地义工有不少人到烈士陵园祭奠烈士,这很有必要,需要指出的是:一,祭奠的对象不仅应有战争年代的烈士,也应包括建设年代的烈士。二,不仅包括将官、士兵,也包括牺牲的普通百姓。三,不仅是去那些著名的陵园,也应有人造访比较偏僻、很少人记得的墓地。
最后,祭奠先祖。除了祭奠本家族的开山先祖外,近年来有不少家族到先祖迁出地祭奠远祖。这种祭奠活动往往超出小家族范围而具有社会化意义。这类活动义工不妨也大力参与。如清明节到陕西黄陵县拜祭黄帝陵,到洪洞大槐树、麻城孝感乡、南昌筷子巷等地祭奠原籍先祖。这类活动有寻根问祖、传承文化的意义,也有推动移民史、家族史研究的学术意义,还有发展旅游业、助力地方发展、促进跨地区交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义工参与清明祭祀活动,根据自身和地方实际,除组织义工参加以外,还可以邀请其他很多社会人士及学生参与。可以简单操作,也可以做得深入细致。祭奠文化名人,可以考虑将一些传统礼俗恢复起来,可以和他们的生平、学术、思想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拜访近现代名人的后裔和亲友,作口述记录,加大宣传,将每一次祭奠活动当作宣传他们人格、贡献和思想遗产的重要契机。祭奠有突出行谊的乡贤,可以和学校乡土教育、乡土教材的编纂结合起来。此外有些墓地已经年久失修,可以组织社会力量加以修复。如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消息,不少烈士墓现在杂草丛生,无人打理,义工不妨在祭奠的同时予以清扫,并吁请社会关注整修,让先烈安眠于地下。
2014.3.22
司马迁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行路实是一体。读书必配合行路,行路时不忘读书。旅途中观览山水风物,交接三教九流,体察民风民情,读世上无字之书,印证丰富胸中已读之书。南怀瑾先生说,读书行路之外,还应当交万个友。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访求史实,必然会交万个友,还会经万般事。
所以太史公说的行万里路,关注点包括自然,也包括人文;包括地理,也包括人事。可以说既关注天,也关注人。可以认为,他指的旅行是天人并重、天人合一的。这种旅行本身就是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我们今天作旅行,依然可以天人合一,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旅行和旅游不同,重在游赏景点,更在行路的过程。知地当知人,知山川形胜,知人事变迁,知古今得失,知民生民情,思考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把沿途的见闻思考写下来,与社会同仁分享,也就是成一家之言。这样的旅行大大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也有望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今之户外、探险,所重在天。户外爱好者常重自然轻人文,重运动轻学问,探险则重在向自然挑战,所至常是无人烟、无人文遗迹之处。户外探险非不值得提倡,但如能结合人文,重在人在社会,则活动的社会意义就要大很多。能结合公益那就更好了。
且再结合公益发展来谈旅行。公益旅行如能结合天人,具体活动能结合关注天人,关注天的团队能结合关注人的团队,则公益效益也将加倍放大。
如公益圈曾对助学途中能否游山玩水有争论,反对者认为这样做不纯粹。此偏在人。志愿者走访在关注人、关注贫困的同时如能也关注天,关注当地的美景、自然资源,为当地旅游开发作宣传,为当地发展献计献策,影响必然远远超出公益走访本身。
户外偏在天,而安猪先生提出的“多背一公斤”,则是旅行、户外结合助学,是为天人合,让广大旅行爱好者也成为外围志愿者,经验推广大获成功。事实上助学、教育、文化遗产等不同领域相当多的志愿者和公益领袖都是从旅行、户外爱好者发展而来的。旅行、旅游和公益根本就不是对立的。
变自行车运动为脑力劳动,骑车途中作人文、历史、社会考察,也是天人合。
湖北襄阳拾穗者文化遗产团队助推的漳纸工坊古法造纸非遗项目,僻在深山峡谷之中,以自助旅游收入养非遗,建立手工纸博物馆向户外爱好者介绍非遗文化,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传承,也是天人合。
再如观鸟,也涉及旅行。观鸟一般是个人爱好发展而来。鸟是自然,是天。推动观鸟教育,宣传生态保护,这就涉及到人了,这也是一种天人合。前不久推出的“让候鸟飞”公益活动吸引了非观鸟类公益组织的广泛参与,这也是一种天人合。有了各类志愿者的广泛参与,活动影响大大提升了。
武汉拉图尔自然生活俱乐部主要有农夫市集和儿童自然教育两个项目。最开始关注的是到各省农村寻找“良食”——安全的食物,这是关注天。后来重点放在寻找可靠的农户,寻找“良人”,这是把关注点转向了人。俱乐部成员之间、成员和农户之间通过农夫市集建立互信,人际关系不断改善,逐渐回归传统价值观,幸福感提升,这是在城市塑造“良人”。带孩子下乡旅行接触自然,和农村的孩子做朋友,培养他们尊重自然、尊重农人、尊重农业文明的观念,这是在为未来培养“良人”。拉图尔农夫市集的理念是“真实”、“真食”、“珍食”,很明显重在食更在人,这就是天人合。今天的拉图尔,更看重是为将来培养“真人”,以人的教育成长为核心。
公益旅行的天人合一益处太多了。是以看风景时不妨也关注下生活在风景里的人。户外爱好者不妨也多关心下民生,环保类志愿者不妨也关注下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志愿者关注古人也可关注今人,关注历史人文也关注下现实人文。不同类型的团队、组织互相支持,加深交流,互惠合作,对整个公益事业发展大有裨益,对本团队的发展也是有利无弊的。“合”应当是公益发展的一个核心思维。无论是虚实结合、内外结合、城乡结合、东西结合还是天人结合,对公益发展都极有好处。





评选道德模范,不如评选身边好人。评选感动某地人物,不如评选温暖某地行动。
宣传、评选先进人物,目的在于褒奖嘉言善行,更在于推广嘉言善行。模范二字,本意是复制器物的模和范,过于崇高的作为是不可能复制到普通人身上的。学做模范是高调,学做好人是底线,学模范要求形似,学好人只求神似,故而人人可学。至于感动人物,飘风不终朝,感动是不可持续的,更谈不上可以推广。是以感动某地人物评选应该停办,代之以温暖某地行动评选。
活动不一定由官方组织,可以由民间发起,也可以民间官方合作评选。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寻找英雄,而在于宣传可以推广复制、常人可以学习效法的具体做法。可以评选行动奖、团队奖、创意奖以及责任媒体奖。当然也可以评选个人奖,但重点应突出当事人可效法传播的作为,不要求他操行全面、完美。温暖二字的内涵,第一是让大众知道这个社会还有温暖,还有希望;第二是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以什么样可能可行的方式给社会增添这一点温暖;第三是大家学着做,各尽所能,涓流汇海,一起努力把这个社会变得更温暖。
评选温暖人物,和某些媒体借助宣传道德模范转移民众视线、粉饰太平的做法绝不相同。武汉的全国道德模范人数排名第一,马上被拿来大做文章,掩盖武汉名声欠佳的事实。武汉黄陂区出了一对“信义兄弟”,官方就自我加冕,称黄陂为“信义高地”,掩盖官方民间普遍存在的信义缺失。很明显,他们卖力地做这些宣传,首先是想找一块道德遮羞布。既然评选温暖中国,首先就得承认我们的现实社会不够温暖,甚至非常缺乏温暖,每每让人感到寒意逼人。小悦悦事件一出,道德遮羞布再花团锦簇,还有谁会真相信中国国民普遍道德水平高呢?
一个普通人,他只是一支小小的蜡烛,能给予社会的光是非常有限的。说他能温暖社会,毋宁是说温暖众人的心,让大家对未来、对光明、对社会和谐看到一点希望,用他的烛火点燃自己心头的烛火。让这些温暖人物走上前台,让他们的嘉言善行为为众人所知,其实不仅是他们在温暖别人,也是有善根的人在互相取暖。我们去发现别人的温暖,也是为发现自己的温暖。在风雨中飘摇的那一点点微弱的人性的烛光,需要大家一起挡风遮雨,让微光不至熄灭,火种不至断绝,然后能点亮众人,人性的生机逐渐复元,正面的能量不断滋长,最后能把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世界照得灯火通明。
温暖,是温和的暖意,当选人的作为应该是温和的、平实的、不极端的。为救助他人、奉献社会搞得舍身破家、惨烈万端的“感动人物”,不在评选之列。这一类人物被发现、被宣传出来之日,就应该是其感动故事结束之时。政府和社会应该接过他们救助的接力棒,应该给他们本人以关爱,让他们从此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温暖,只要各尽所能就好,在保障自己和家人正常生活的同时,能为社会为他人多做一点,这就是温暖。有钱的企业家一次捐赠千万是温暖,钱不多的每月捐一百也是温暖。给人一个微笑,多一声请教,多用“您”,多说“谢谢”,少用“哥”、“姐”、“大爷”,也都能给人带来温暖。能养成习惯,在网上为弱势者的呼号顶个帖子也是在给人温暖。对下层劳动者多一声问候,多照顾一份生意,也是在传递温暖。这些嘉言善行能形成风气,社会也就好办了。
温暖奖可以是发给某项行动的——如志愿者春运时期给旅客送热粥,私家车主结对到山区助学,市民组织公益市集,拒绝歧视艾滋病病人,提醒市民过街走斑马线,等等。可以是发给集体、团队、群体的——义工团队,爱心企业,为农民工义务维权的律师群体,为公益事业扫清发展障碍的政府部门,都可以参与评选。也可以是发给公益创意的——如有的年轻大学生拍摄微电影,宣传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安猪先生提出的“多背一公斤”,吸引大量旅游户外爱好者参与助学,影响深远;再如谷歌公益设计大赛,有效地引导了草根公益的发展方向,本身就是一大创意。
温暖奖也有必要发给责任媒体和记者。近年来市场化媒体为公众提供了更加多元的信息渠道,对社会公平正义多有贡献,但毋庸讳言,许多媒体因追求轰动效应和发行量、收视率,大量充斥着各种社会道德的负面信息,同时又没有较多正面的信息加以平衡,很容易让人感觉这社会只是一团黑,处处使人绝望。许多报道喜欢用耸人听闻、虚张声势的标题,将个别人的不良行为渲染为所在整个群体的行为,无形中在挑起社群、地域和行业冲突,让不同阶层、群体互相妖魔化,隔阂加深,走向对立。这些做法对社会道德的破坏是灾难性的。媒体不是一般的商业企业,首先是要承担一定的教化功能的。可以揭示社会阴暗面,但不能大肆渲染阴暗面。既不能言不由衷地粉饰太平,也不能遗漏、掩盖善人善行。那些承担社会责任、注意风气导向的媒体,理应受到鼓励、褒奖,其理念和做法应当大力提倡。
宣传温暖行动,传播具体做法,传递点滴温情,善意就有望渐次滋长。大家都保持在底线以上,在考虑自己和亲友之外也同时考虑他人、社会,风气就有望逐渐好起来。这些人物可以温暖我们的家乡,你、我、他,任何一个人,从小事做起,涓滴汇成江河,都可以温暖我们的家乡。那时,我们的家乡就是一个温暖、友爱、和谐的好地方。整个国家各地都能这样,那就是和谐的中国。是真和谐,而不是新闻联播和工作报告里的和谐。

2012.12.25 叔孙仲通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