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590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烟云竹树阳春台
烟云竹树阳春台
阳春台,取“阳春朝云”之意,与白雪楼同雅附高曲《阳春》、《白雪》而得名。位于郢中城内,高耸平衍,烟云竹树,阴晴异状,千百年来,被人们誉为城中伟观。
阳春台阅石城风雨,控古今名胜,这里一直是“三台十八景”的中心,明代诗人王慎修赞道:“微茫苑树接青山,台护双龙白尽闲。一自郢中歌寡和,只余春色到人间。”。明朝以前的郢中八景中就有“阳春烟树”之胜,诗曰:“阳春之台,楚王旧游,登台遥睇,汉水带流,烟花缭绕,远树浮浮。”郢中古歌也有“阳春曲调人难和”之俚句。引得多少游人感慨:不上兰台,不为到郢中,不登阳春,不为游石城!
阳春台又以莫愁女习舞之所,与白雪楼并称郢中双壁,为酬游人观赏的兴致,古时的阳春台,先建有亭,后筑有楼,因此,招来无数迁客骚人,纷纷遗怀题吟。民国版《钟祥县志》记载:“阳春台在县城西北,高耸平衍,烟云竹树,阴晴异状,城中伟观。明兴献王常率侍臣登之,作《北望赋》,继作《阳春台赋》以自儆,遂罢观游。旧有亭,明季毁于兵,林木亦荡然无存。清康熙中,郡守王兴元与同知郑润中,植树千百余本。及四十八年,郡守杨绿绶创建书院,七属士子,皆负笈担簦而来,游牧之场,遂化为弦歌之所。无何,书院他徙,树木亦被土人剪伐,嘉道以后,仍鞠为茂草矣。”时至今日,《阳春台赋》巨碑仍矗立于阳春台上。赋中,极言阳春台形势的佳丽,盛赞阳春台景致的妙趣,在吟诵风物的同时,又以典故起兴,对楚国的先哲倾情称颂。
据1990年六修《钟祥县志》补充:明洪武中,李文忠镇郢,建郢门书院于此。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安陆府知府杨绿绶建阳春书院于此。1936年,钟祥县政府建熙亭于此。1952年,县人民政府建气象站于此。随着钟祥旅游兴市战略的推进,历经数千年光阴的“阳春烟树”也将重放异彩。



子贵母荣小皇陵
小皇陵位于钟祥市郢中城区东郊,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奶妈“范氏一品夫人墓”,现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四周丘陵环抱,地面建筑遗物分布在长约250 米的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虽墓碑、牌楼、华表等均遭毁坏,但尚有雕刻精细的石武士、石马、石骆驼、石羊、石狮各一对保存完好。特别是嘉靖三十九年谕祭陆母范氏一品夫人墓碑,龙首龟趺,更是非常气派。由此可见明世宗嘉靖皇帝对乳母的孝敬、感恩之情。??
范氏为明朝嘉靖年间的权臣陆炳的母亲。陆炳的祖父陆墀因属军籍隶于锦衣卫任总镇,父亲陆松袭总旗之职,明弘治七年(1494年)跟随兴献王朱祐杬来到封藩之地钟祥,被选为兴王府仪卫司的典仗。后娶出生于郢中书香门第、秀丽端庄、知书达礼且善绘画的范氏为妻。明正德元年(1506年),范氏在郢中家中生下陆炳。次年,世宗出生后,因蒋娘娘奶水不足,便请正处于哺乳期的范氏当了世宗的奶妈。这样,陆炳自幼便随母亲经常出入王宫,年龄稍长后,更是终日侍从于世宗左右。陆炳身高体健,走路如同鹤步,在世宗身边既是侍童又像保镖。?
嘉靖八年(1529年),陆炳参加武会试中选,授官锦衣卫副千户。陆松死后,他又袭职为指挥佥事,不久进职署指挥使,掌管南镇抚司之事。嘉靖十八年,陆炳随从世宗南巡承天府至河南卫辉夜宿。四更时,行宫起火,随从官员仓猝之中不知世宗在哪儿。陆炳推倒门屏,背着世宗而出。因救驾有功,世宗从此对陆炳更加器重,不断升其官职。锦衣卫是明朝的一个特殊军卫,按照级别,锦衣卫的长官不过是指挥使,但是历来有权臣位至都指挥使之上,却仍不放手锦衣卫之事。不过像陆炳这样,位至左都督,又加太保兼少傅者,还掌锦衣卫之事,则唯有明一代所仅见,这足以见其权势盛倾于天下。?
嘉靖年间,严嵩父子独揽政事,陆炳常去通人情托门路,文武大臣们都争着到陆炳家中讨好,他家中每岁所得不计其数。而陆炳虽结交权要,照顾良善之人也毫不吝惜,世宗多次制造大案,陆炳对案中牵连的人多方给以保全,不曾陷害过一人,因此朝野有很多人称赞他。这样一位左右逢源之人,对其亡母又是当朝皇帝的奶妈,理所当然会大兴土木予以厚葬(范氏于嘉靖三十八年五月谢世)因此其墓被人们冠以“小皇陵”之称。
?
附:一、谕祭陆母范氏一品夫人碑?
?
嘉靖三十九年岁次庚申十一月癸亥朔越二十四日丙戌,皇帝遣湖广布政司右参议徐维贤,谕祭太保兼少傅、锦衣卫掌卫事、后军都督府左都督陆炳母,赐一品夫人范氏曰:惟尔恪持妇道,丕著母仪,德范宗姻,名昭永世。瞻兹女士,宜早褒嘉。矧我近臣,父子忠敬,赞翼启迪,翳尔之功。谕祭数颁,特昭常格,光增泉壤,尚克祗承。

二、小皇陵考析??

范氏夫人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初生时的奶妈,因其墓与显陵相距不远,所以人们俗称其为“小皇陵”。?
墓地遗存:墓葬位于东、北、西三面丘陵环抱一小冲之中,地面现存遗物分布在全长约25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神道两旁自南向北排列着石狮一对,石羊一对,石骆驼一对,石马一对,武士一对,立碑一,龟趺二,华表一对,牌楼一座,牌楼之后约60米处为墓葬封土所在。以上石刻排列整齐,左右对称,前后衔接,入相互间距约在10米左右。惟石羊至石骆驼间相距近20米。这之间应有一对石像生存在。准明代礼志及现存各地石刻情况,这组石像生中正好还缺石虎一对,是否有虎还有待考证。从武士以后整个中轴线略向东移,武士之后向北约20米处,有石碑三座,呈“一”字形排列,间距约10米。中间一座碑存,为明嘉靖三十九年谕祭陆母范氏夫人碑,螭首龟趺,保存完好。旁边二座仅存龟趺,不见碑身。查《钟祥金石考》亦未见其碑文。石碑之后约10米,有水塘一口,呈长方形,面积为50×60(平方米)。准显陵布局,此水塘疑为明堂之制。水塘往北约25米,有华表一对,东西相距10米,一个尚立地面,一个已倒跌成数段。华表有八角形基座,柱身断面亦为八角棱形,柱身上置有二层圆盘状盖,盖上冠已毁,柱身满饰云气纹,二圆盘状盖之间饰以联珠纹。华表之后约5米,有牌楼一座,现存石柱二根,石刻庑殿式屋顶三块,均已倒塌在地。石柱栏身下端为正方形,饰以云气纹,云气纹之上雕以宝珠莲花座,座上立一圆雕蹲坐的石狮。牌楼往北约60米为墓茔。整个布局从前至后逐级升高,墓茔居最高处,封土残存高2.4米,周长192米,经钻探封土之下为一砖室结构墓室。查明代礼志及现存地面相同身份的墓葬资料得知,从牌楼至封土约60米之间应有享殿之类的建筑,但今日地面已无迹可寻。?
墓葬规格:中国古代对于丧葬历来都有着极其严格的礼制,无论是墓葬形制、尺寸,还是地面建筑布局,石刻像生的种类数量,乃至于每块碑的大小都有明确的规定。范氏为一品夫人,由于该墓未经发掘,仅就地面残存遗物同《明史》中记载的关于人臣使用的碑碣礼制来进行比较,得出该墓使用的等级超过了一品待遇。如洪武五年六月诏定的官民婚丧礼制中,规定一品占地周围一百步,按每步五尺,折合米数不到150米,而该墓从第一对石刻至封土约为250米。又如规定一品墓前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马、望柱各二。而该墓的石刻象生计有望柱二、狮二、羊二、骆驼二、马二、牌楼一座。另外从石兽的间隔距离来看,羊和骆驼之间应还有石虎一对,这样墓前的石刻较规定多二石狮、二骆驼、一牌楼。特别是石狮,大概从唐乾陵开始,帝陵前安置石狮已成定制,并以此作为帝陵与人臣墓相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从此以后,帝陵前均用石狮护卫,勋臣墓前则用石虎、石羊,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此外,陵前置骆驼首见于明孝陵,并见诸明十三陵。而范氏墓前置骆驼一对,也应有着特殊的意义。另据《明史》记载,一品墓前石人二,一文一武,封王墓前石人四,二文二武,此墓为二武士,不同于一品待遇而封同王墓,武士之前是否还有二文臣,目前还无从得知。?
石刻艺术:范氏墓葬的规格大致相当于当时封王一级。虽然在石质、数量、尺寸、规模方面还不如帝王陵墓,但就其石刻艺术来说,仍不失为一组明代有代表性的石刻。从其雕刻手法来看,这组石刻以圆雕为主,很少用透雕的手法,为适应这一特点,石刻像生多采用蹲卧的形象,圆雕较透雕省工而又不失端庄稳重,较适合于墓葬的气氛。就其造型风格来看,作风朴实,写实为主。大多数石刻只求形态的维肖,很少有多余的华饰之笔。但是在石刻的关键部位,却着意精心雕琢,成为画龙点睛之笔。如羊、驼、马的驱体及四肢部位很简炼,只有大体的形,没有细部的雕琢。但其头部却精雕细琢,从而使虚实、动静、粗细、朴实与华美都得到了巧妙的结合,这些特点都与以孝陵、长陵为代表的典型明代石刻完全相同。是为了适应陵墓要求肃穆、朴实、稳重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组有其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的石刻艺术珍品。

钟祥酥饼

美食 2011-11-16 阅读 9006 回复 35
钟祥酥饼,是自唐代以来的传统长寿食品;脆香味美,进口化,落口酥,回味绵长.它既可作点心,又可作主食,还是品茶饮酒的佐食佳品,一年四季,老少咸宜.到明朝嘉靖十年,钟祥酥饼与蟠龙菜同列为宫延御肴.近年,长虹酥饼店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进,制作出的脆香酥饼王和香麻酥条,更是深受大众欢迎的面食精品和馈赠佳品.
据考证,钟祥酥饼原名酥粑粑,与钟祥米茶同时出现,源开楚庄王(公元前613-前591年)伐陆浑戎.公元前606年,楚国国力强盛,令尹(即宰相)孙叔敖引黄仙洞水开敖河,开创了江汉农业的大发展,而使江汉平原富甲一方.至此,洋梓.长寿.张集.丰乐.潞市地面水旱保收,五谷丰登,遂成为诸侯帝王的必争之地.然而,楚庄王北伐陆浑戎,欲观兵周疆,问鼎中原,数十万兵士饮食俱成难题.于是,楚庄王兵屯郊郢(郢中),微服私房郢中农家(今湖北钟祥郢中街区之卢(芦)家台,俗名王家草场),而遇一老妇,正在喝米茶,吃酥粑粑.庄王和随从口渴肚饿,当即用钱币换了米茶.酥粑粑吃.米茶清心解渴,酥粑粑脆香可口,使庄王一行大饱口福.庄王灵机一动,详细向老妇询问了二种饮食的制作方法,回到军营命将士们依法制作,从而解决了部队北进的饮食困难.
刘宋泰始六年(公元470年),钟祥县名长寿.唐朝武后(则天)长寿二年,酥粑粑盛销于酒 .饭馆.点心铺,并约定俗成名为长寿酥饼.至明朝嘉靖十年,承天府钟祥酥饼竟名驰全国.纯手工制作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遂有长虹酥店的脆香酥饼王(酥饼与酥条)的精品面世.


历史久远文明长

旅游 2011-11-15 阅读 3948 回复 3


历史久远文明长
钟祥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拨开历史迷雾,我们依稀可见钟祥远古先民的辛劳身影,九里“边畈文化”遗址的发掘,不仅揭开了钟祥乃至整个江汉平原北部6000年前的历史篇章,而且预示着该地区还有更为久远的历史文化源源。钟祥自春秋时期开始营建城池,西汉以来,或县或郡,从未间断,明代中期达到鼎盛。多年的考古调查表明,钟祥各时代文化特征明显且前后承接脉络清晰。境内核定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300处,其中古文化遗址63处、古建筑28处、古墓葬175处、石刻18处、其它16处。在文物级别上,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博物馆文物藏品万余件。
钟祥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文字记载历史长达27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别邑,称“郊郢”“郢中”,系楚国陪都。《左传》所载“沈鹿(今东桥一带)会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楚武王伐隋,卒于樠木山下”、“楚子奔隋,涉于成臼(今旧口一带)”等故事均发生在钟祥。郢中“三台十八景”中的兰台、阳春台、子胥台、樠木山、宋玉井、白雪楼和以黄土坡楚墓群为代表的一批楚墓等40多处楚文化遗存、数百件出土文物,加之屈原、宋玉、莫愁女、楚武王、楚昭王、楚顷襄王、伍子胥等人物故事和文学作品,构成了今天钟祥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楚文化资源宝库。
兰台地脉旺盛,文风悠长。舜帝南巡,驻帐此台,亲手在台上遍植惠兰。兰花怒放,清香四溢,故有兰台之谓。西晋张华《博物志》载:舜帝在兰台期间,“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自倚凤琶”,采“巫觋神祀”之旋韵,吸“万物知春、和风澹荡之意”,取“凛然清清、雪竹琳琅之间”,创“阳春”、“白雪”之曲。所以,后世人称兰台为天下第一台,且代代传歌而唱。《史记•楚世家》载,楚怀王没入秦,郢中立王,楚顷襄王亦曾理政于兰台之宫,有“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劝谏顷襄王以兰台为基地,奋发图强,恢宏楚业。辉煌的“兰台之宫”,不仅是政治的枢纽,而且也是文化艺术的发祥地。楚国大琴师刘涓子综合“阳春”、“白雪”两曲,制成“阳春白雪”高雅曲调;楚国著名文学家宋玉,常伴楚王游于兰台之宫,因而产生著名典故“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地依人传,钟祥城区旧有白雪楼、阳春亭之胜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钟祥留下了“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的诗篇。现有“阳春白雪”碑匾等古迹传世。兰台东侧的实验小学为宋玉故宅,现有宋玉井等遗迹。楚顷襄王在宋玉、景差的陪同下,游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宋玉以此作《风赋》。宋玉借谈风,极为巧妙地以雌雄二风,揭露了楚王与贫民百姓不平等的社会现实,鞭挞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在文学史上,创立了一种“诡谏”的表现手法。因而,兰台就被世人誉为“雄风之源”。现存兰台书院为明清二进硬山式建筑院落,是兰台文脉的重要历史见证。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破产流亡,统治危机加剧,出身于外戚世家的王莽趁机掌握政权。汉代名臣梅福因不满王莽统治,曾隐居郢中,在樠木山周围留有梅福宅、龟鹤池等众多遗迹。《寰宇记》称福“有龟鹤池在长寿县西”,《舆地纪胜》称“县东南八十步,炼丹井有福旧宅”。相传梅福弃官后乘船沿汉水到达郢中,隐居钟祥城东樠木山至龙山一带炼丹修真,丹成仙去。在这方圆里许之内,犹存遗迹系列,有饮食起居的梅福宅,有诵经打坐的梅台,有升火炼丹的炼丹井,有炼丹洗药的青泥池,有闲暇休憩的梅仙亭,有跨鹤仙去的升仙桥,形成完整的梅福遗迹系列。郢中八景中有“仙桥夜月 ”之胜,诗曰:“梅公炼丹,池凝青泥。梅公升仙,此桥之湄。月明依然,鹤归来迟。”郢中名胜古歌中也有“梅福炼丹升仙去,青泥池旁仙子游”之俚句。因而梅福仙迹自古成为郢中名胜景观。
三国时,荆州治所在襄阳,钟祥为江夏重镇,由南到北,水陆兼通,为襄阳、樊城的门户屏障。蜀汉军师诸葛亮对到隆中求见的刘备说:“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三国志•诸葛亮传》)。持相同看法的东吴谋士鲁肃则言:“荆楚与(吴)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三国志•鲁肃传》)。由于这里具备良好的地理优势和经济条件,三国都非常重视对荆楚汉江的争夺,钟祥一带更是各方屡以争锋的要冲,因而纷争不断,得失无常,留下了大量的三国古迹遗踪。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岁次戊子八月,刘备联合孙权同曹操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赤壁之战”。战后刘备乘机夺取湘、鄂并向西蜀扩展地盘,留下大将关羽据守荆州一带。钟祥有许多三国遗迹与关羽有关。位于荆襄古道上的胡集镇有关羽行军小憩的放马山。城南有关羽屯兵驻扎的汉东城。汉江古镇石牌镇有关羽水师码头荆城。郢中城郊有关羽歇马洗尘的涮马滩和横刀立马的利涉桥。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岁次己亥,关羽大战曹操大将文聘、乐进的重要战场就在郢中东郊的青泥山一带,两军相拒时对垒达三月之久。不过这一次关羽让文聘、乐进钻了他骄兵的空子,其结果是“败关羽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魏志•文聘传》),引得多少后人为之感叹。孙权将刘备势力逐出荆州后,在郢中垒石为城设立石城戍,因有位居郡守之上的武官“牙门将”统兵戍守,所以石城戍又称牙门戍。三国后期,西晋与东吴交兵,石城则成为两家拉锯争夺的江防前线。西晋泰始五年(公元269年)晋将羊祜(字叔子),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东吴封陆抗为荆州牧,都督上游诸军事,备晋,治乐乡(今钟祥双河乐乡关)。二人各为其主,却又有礼尚往来,石城成为二人明会暗争之地。据《汉晋春秋》载:“羊祜既归,增修德信,以怀吴人。陆抗每告其边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无求细益而已。’于是吴、晋之间,余粮栖调而不犯,牛马逸而入境,可宣告而取也。沔上猎,吴获晋人先伤者,皆送而相还。抗尝疾,求药于祜,祜以成合与之。”羊祜就这样恩威并施,以德治军,吴属之地人心归向,百姓军士都尊称羊祜为羊公,自石城以西之地尽为晋有。后来,羊祜取石城,又在此因山增筑,壮大城防实力,使石城之名得到确定并沿袭下来。
隋唐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因郢中古城处在江汉中心,是京都长安经汉水到长江一线的必经之道,正所谓“舟车往来,水陆之冲”。所以隋唐两朝都十分重视对古城的建置与控制。唐代承袭六朝文化,又兼融各族文化之长,形成博大清新、辉煌灿烂的唐文化,在唐代文苑中最艳丽的花朵是唐诗,使古典诗歌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唐时,钟祥地处都城长安进湘入蜀的中心,加之钟祥山青水绿的秀美风光,宫楼亭台的古城胜景,所以引得许多文人名士在此驻足流连,留下了许多脍灸人口的诗词歌赋,使钟祥的历史文化流泻出高雅典丽的灿烂风采。据史志记载,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李商隐、王维、孟浩然、张九龄、郎士元、胡曾、郑谷等众多名家都曾在钟祥游览、咏赞。他们或描绘钟祥秀美如画的自然风光,或吟咏钟祥底蕴丰厚的人文景观,或借景抒情怀古,写下了许多千古不朽的辉煌诗篇。如李白的《郢客吟白雪》,白居易的《登郢州白雪楼》,郎士元的《郢中秋望》,陈子昂的《晚次乐乡》,郑谷的《石城怀古》等,这些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真实写照。这个时期,朝廷委派许多廉能之吏治理郢州,因而留下了许多风流娴雅的故事:隋开皇年间(590年左右)到任的郢中刺史杨玄感,字弘农,华阴人,到官潜布耳目,属下有事莫敢欺隐,州民敬服皆称其能;唐永徽初(652年左右)到任的郢州刺史田仁会,雍州长安人,时郢中干旱,田刺史心急如焚,自曝祈祷,竟获甘霖,当年农业喜获丰收,州民非常感激,献上颂歌曰:父母育我田使君,精诚为人上天闻。田中致雨山出云,但愿常在不患贫。当时有许多历史文献对这一典故进行了记载;还有润州(今属江苏)丹阳人许浑,字用晦,唐太和中(830年左右)任郢州刺史,他平易近民,政暇赋诗,“山雨欲来风满楼”,就出自他的《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在郢州任上曾作《汉水伤稼》一首:西北楼开四望通,残霞成绮月悬弓。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箱空。才微分薄忧何益,却欲回心学钓翁。字里行间尽透他的忧民之心。此外,唐时郢中古城还有一段名贤颂名贤的佳话。唐开元年间,襄阳人孟浩然骑驴寻梅与好友王维相遇于郢中。王维和李白、杜甫、孟浩然同为唐开元中的大诗人。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60年),王维再来郢中,好友孟浩然已死,为怀念旧友,王维在郢州刺史厅内绘孟浩然像,题诗曰“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上空蔡州。”遂建浩然亭以志纪念。唐咸通四年(863年)岁次癸未,孟浩然晚辈同乡皮日休造访郢中,与刺史郑诚论及浩然亭,认为“书名曰贬,书字曰贤”,遂改名孟亭,并撰写《孟亭记》以志其事。一千多年来,这些风雅君子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
钟祥城因紧靠汉水,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宋朝时郢州(钟祥)教授石才儒在《郢州风土考古记》中就夸赞这里是“舟车往来,水陆之冲。”因而历代帝王都很重视这里的建置。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命常遇春攻城略地往取安陆(钟祥)、襄阳时就曾告之曰:“安陆、襄阳横据上流,跨连巴蜀,控扼南北,自古所必争之地,今置不取,将贻后忧。”这样的战略要地,自然也受到明王朝的重视。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卫所一般设在要害地方,攻克安陆州的当年年底就在此设立安陆卫,驻军达5600人。从此朝中大臣来往频繁,先后有三个皇子分封在这里,“三王封郢”带来了钟祥的空前繁荣。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以自己出生,发迹于此,取“风水宝地,祥瑞所钟”之意,赐县名钟祥,升安陆州为承天府,与顺天府(北京)、应天府(南京)并为明朝的三大名府。修建了郢靖王墓、梁庄王墓、兴王府、明显陵、元佑宫、少司马牌坊等一批宫苑建筑,形成了完整的明文化体系。
明显陵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生父睿宗献皇帝朱祐杬和生母章圣皇太后蒋氏的合葬墓。位于钟祥城郊松林山,围陵面积183.13公顷(约2747亩),是中国明代最大的单体帝王陵,规模之宏大、建筑之豪华,为历史上所少有。在明代18座帝陵中,显陵排列第十二位,属于典型的帝王陵寝,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中国皇家丧葬艺术的优秀典范。根据《明世宗实录》和地方志等史料记载,显陵在规划布局和选址施工等方面都是在中国古代传统的风水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在很大程度上和现代的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以及外部空间设计等现代建筑理论不谋而合。显陵的规划布局将陵区四周的山川水系作为建筑构成的主体要素,“陵制当与山水相称”,“因山增筑、庶称尽美”,根据“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将纯德山左峰作为依托玄宫的祖山,左右山峰作为陵区两侧环护的砂山,前沿的天子岗作为陵寝的案山 ,形成了一个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局部小环境,在建筑布局上,充分利用纯德山间的台地,依次安排下马碑、门、亭、望柱、石像生、坊、桥等,顺山势引导至享殿、明楼、宝城, 疏密有间,错落有致,尊卑有序,给人以封建礼制的秩序感。陵区各建筑掩映于山环水抱之中,相互映衬,如同天设地造一般,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美,实为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才杰作。显陵是明朝著名“大礼议”之争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艺术结晶,在封建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他们巧夺天工,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艺术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艺术才能。为更好地保护这座历史文化瑰宝,1981年以后,湖北省政府多次拨款维修,复原了明楼、新红门、外明塘等建筑。2000年11月30 日,明显陵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顺利通过。至此,明显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兼收并蓄、和谐包容的文化基因,也使钟祥成为各种宗教文化汇集的天堂。佛教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南北朝得到全面发展。隋唐时期,因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佛教可消磨人民的反抗意志而更加推崇,当时郢州长寿(钟祥)境内修佛寺、造佛像、建佛塔、诵佛经蔚然成风,可谓:应时得势,兴盛一时。位于旧口的莲花寺,石牌的崇果寺、凤台寺,具有“东北门户”之称的宝积寺(朝阳寺),城北的普安寺、团蓬寺,城东的龙泉寺、嵩门寺、白鹿寺,城西的唐山寺、乔安寺以及郢中城区的弥勒院(明洪武五年改称龙山报恩寺)、文风塔和灵济庵(吉祥寺)等均为这一时期所建造。郢中弥勒院内大雄宝殿中有释迦牟尼铜像一尊,高3米有余,为唐太宗贞观年间所造。文风塔,又名白乳高僧塔。“唐白乳高僧,住弥勒院,戒行精专,黄巢兵残郢、复二州,协之不从,巢怒欲杀之,刀方加颈,白乳涌出,巢大异之,后竟为乱兵所害,邦人敬礼,收其遗骸为浮屠葬之。”时累土为塔,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岁次庚午重建塔身,改土塔为砖塔,地宫中珍藏着佛教珍物,有佛像一尊,辟支佛舍利二颗,柏达师舍利二十颗,碧峰师灵骨一枚。凡所以崇镇是塔者,无不具备,成为今日钟祥宗教文化的重要见证。历史遗存下来的规模较大的宗教活动场所有龙山报恩寺、元佑宫、郢中福音堂,大口云台观等都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价值。
龙山报恩寺始建于唐贞观7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初至清末1000多年间,几经兴废,最后被日军毁于1939年,仅存白乳高僧塔一座。2001年经市政府审核同意登记为佛教活动场所,随后,该场所筹资30多万元购买原生资仓库开始重修龙山报恩寺。至今已投资近千万元,占地13亩,修建了大雄宝殿、天王殿、聚福塔、观音殿竂房综合楼、客堂讲经堂综合楼等。现免费对外开放,只是进入聚福塔收取10元钱门票。规划搬迁院内2户居民和大门前面的4户居民,用于修建山门和停车场;征用寺旁边的堰塘和原内衣厂共计20多亩场地修建殿堂和寺庙有关配套设施;拆除寺内最后面的一排危房,征用原霉制剂厂一部分土地修建殿堂;征用龙山报恩寺原址原市饮料厂的土地用恢复重建龙山报恩寺上院。
元佑宫是明嘉靖皇帝御敕兴建的皇家祭祀建筑,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启建,历时近10年建成,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进行续修,占地面积达1.5万余平方米。元佑宫大部分建筑毁于明末兵燹,清顺治、康熙、乾隆和同治年间曾多次维修。这一宏伟建筑,几经修葺,现存地面建筑有琉璃琼花壁、延禧木质牌坊、元佑宫门,钟、鼓二楼、元佑宝殿、降祥殿和三洞阁遗址,宣法、衍真二配殿、御剌碑等,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貌。元佑宫建筑宏伟,场面壮观,是中南地区不可多得的一处明、清古建筑群。1961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郢中福音堂原在原卫生局院内,由英国传教士梅理纯创建于1906年,距今已过100年的历史。1998年,市政府落实宗教房产政策,市卫生局补偿4万元,在市特产园艺场征地1.5亩,福音堂搬迁重建,投资近30万元修建了礼拜堂和附属房屋,并于2000年正式登记为基督教活动场所。该场所一直免费对外开放。现规划征用靠校场路三亩土地修建综合楼用于办公和开展公益事业,征用靠大门处的约一亩土地用于打开大门和绿化。
云台观位于大口森林公园聊屈山主峰之上,海拔高度为565.4米。云台观始建于唐代,到明代为鼎盛阶段,建有亭阁48座,有栈道相连,宫、观、寺、庵掩隐在于林海之中。登极东望日出,云蒸霞蔚,五光十色;西望汉江,银带飘绕。遗址仍有石墙丈余高,石碑数十,从石碑上清晰可见武当山八观二宫朝圣的记载。相传张三丰就是在此修练成仙,使得云台观有着“江汉第一观”的美称。
钟祥自古就有“长寿之乡”的美誉,一方面钟祥以“长寿”名县时间最长,自南朝刘宋泰始六年(470年)始立长寿县,到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废长寿县并入安陆州,历经近千年时间,具有悠久的长寿文化传统。另一方面钟祥是全国六大长寿地区之一,全市103万人口中,80岁以上老人15507名,90岁以上老人1305名,100岁以上老人77名。长寿之乡在中国确定的标准是: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寿星3人。实际上钟祥已经超过了联合国确定的“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寿星7.5人”的标准,名列全国六大长寿之乡第二位,进入世界长寿地区行列。

嘉靖回乡尽孝道
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身后葬于钟祥,父陵称之为显陵。1538年(嘉靖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其母章圣蒋太后去世后,他决定将圣母梓宫南诣,与父陵合葬,并决定躬至显陵,亲临调度。1539年二月十六日,嘉靖帝率文武百官离开京师,浩浩荡荡向南进发。
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其中锦衣卫扈行精壮旗校八千人,有六千人专管护卫嘉靖帝所坐的舆辇,有二千人专管摆执驾仪及承担各种巡察传令事项。还有扈驾官军六千人,执武陈驾仪用了一千人,驾前驾后各有二千人,驾左右各有五百人,把嘉靖帝紧紧地围在当中,真可谓万无一失。光为供应这支队伍的粮草和沿途修理桥道等,就支用了太仓银三十万两,这真是一次耗费巨大的南巡。随同南巡的有翊国公郭勋、成国公朱希忠、京山侯崔元、大学士夏言、礼部尚书严嵩、左都御史王廷相等一干大员;同时,在嘉靖帝身边近侍的队伍中还有一个一身道服打扮的人,那就是由邵元节推荐、新近得宠的道士陶仲文。
嘉靖帝这次南巡,地方上供给浩繁,不论是地方官员还是随行官员,疏漏在所难免,因此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惩处。车驾出发的第二天顺天府治中潘璐就因为车驾经过良乡时失于迎候。御史胡守中参其怠玩不恭,让锦衣卫给逮了起来。
车驾经过赵州,行殿外竟然有人高声喊冤,嘉靖帝命令锦衣卫去抓人,可是掌管锦衣卫的都督同知陈寅却不知在何处,嘉靖帝为此非常生气,严厉地斥责了他。另外还有许多官员因为朝见不至,也被锦衣卫逮捕治罪。
二月二十六日,嘉靖帝驻跸的赵州和临洺镇两处行宫,在驾发之后都发生了火灾。虽然没有造成大的损失,但却使嘉靖帝十分恼火,他命“巡按御史逮罪有司官,夺知州范昕俸半年”(《明世宗实录》卷221)。尽管嘉靖帝惩处了官员,但他却没有命令采取预防措施,致使又发生了一次更大的火灾。
二月二十八日,车驾进入河南,前面就是重镇卫辉。正在行走之间,有一股旋风总是绕着圣驾来回地刮。嘉靖帝心下疑惑,便问道士陶仲文:“此何祥也?”陶仲文默默地算计了—下回答说:“主火” 。一听说又要着火,嘉靖帝心中不免恐慌,他想起二三天前的行宫之火,于是他要求陶仲文祈祷,希望用道教的法术来消弥火灾。
陶仲文却没有接受嘉靖帝的要求,他告诉嘉靖帝,“火终不免,可谨护圣躬耳”(《明史纪事本末》卷52)。嘉靖帝和陶仲文的这番对话,被扈从在车驾旁边掌管南镇抚司事的锦衣卫署指挥使陆炳听到了,他开始暗自留心,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危险。
说起这个陆炳,他和嘉靖帝的关系很深。其父陆松袭职为锦衣卫总旗,跟随兴献王之国安陆州,选为仪卫司典仗。世宗入承大统,“松以从龙恩,迁锦衣副千户。累官后府都督佥事,协理锦衣事。”陆炳和嘉靖帝年岁差不多,世宗出生时,陆炳的母亲被选为乳母,成了世宗的奶娘,因此陆炳经常和母亲出入兴王府,和嘉靖帝是从小就一起玩耍的朋友。世宗即位后,陆炳也长大成人,“举嘉靖八年武会试,授锦衣副千户。”陆松去世后,陆炳袭职为指挥佥事,不久进署指挥使。由于和嘉靖帝的这层关系,陆炳随驾南巡,成为嘉靖帝颇为信任的侍卫之一。
当天下午,车驾驻跸卫辉,由于旅途疲劳,嘉靖帝设宴款待了前来见驾的汝王朱祐椁之后,早早就休息了。随驾南行的侍从人员也都安顿下来,连日的奔波使他们也很快进入了梦乡。天交四鼓,不知从行殿的哪一处突然冒出火花,由于这些行殿都是用木材、苇席、毡帐所搭盖,且又是春季干燥的天气,顷刻之间整个行殿陷入一片火海之中,那凶猛的火舌使人望而生畏。从睡梦中惊醒的侍从们奔跑着、呼喊着,可是谁也闹不清楚皇帝睡在哪座行宫,只见那些被困在火海中的人们挣扎、翻滚的身影。嘉靖帝自己被烈火惊醒,身边的宦官、宫女跑得一个都不剩,在熊熊烈火的包围之中,嘉靖皇帝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正在这危机的关头,只见陆炳头上顶着一床淋湿的棉被,从火海中冲进行宫,他将湿棉被蒙在嘉靖帝身上,背起皇上转身冲出火海,把嘉靖帝解救了出来。这时,卫士们赶紧迎上前去,把嘉靖帝接下来,安放到了乘舆之中。
嘉靖皇帝获救了,可是后宫的嫔妃、宫女、宦官等有很多人却葬身火海之中,离京时所携带的很多法物、宝玉也多被焚毁,损失十分惨重。天亮以后,随行的行在各衙门官员纷纷上表安慰嘉靖帝。面对大火之后的狼藉景象,嘉靖帝十分恼火,他宣布了两项命令:一是命右都御史王廷相勘察火灾现场;一是逮治卫辉及河南的地方官员治罪。于是,卫辉“知府等官吏止留一人护印,余俱械系送都护军门,缚付前驱示众,守巡并布、按二司掌印官俱逮赴镇抚司拷讯……又逮督理侍郎张衍庆及河南巡抚易瓒、巡按冯震、左布政姚文清、按察使庞浩、佥事王格,俱下镇抚司,悉黜为民”(《明世宗实录》卷221)。
卫辉的行宫之火,本是“宫人所遗烛”引起的,但是嘉靖帝却迁怒于河南地方官员,最倒霉的要数卫辉知府王聘和汲县署印知县侯郡,他们被戴上枷锁,由锦衣卫押着行走在嘉靖皇帝的驾前,用以示众。及至到了承天,又被施以杖刑,发配到边方为民。
过了卫辉后,嘉靖帝一路顺利,三月十日到达钟祥丰乐驿,家乡官吏师生父老前来迎接,十二日抵承天府钟祥兴王府旧邸。
这时的王府经过一番修缮,已焕然一新。嘉靖帝住进卿云宫,稍事休息,就率领群臣到隆庆殿拜谒睿宗献皇帝的神主。然后,他命行在礼部,尽快对在承天的活动日程做出安排。
嘉靖十八年三月十三日,嘉靖帝出御潜邸龙飞门,“誓戒群臣、致斋三日”。然后他在群臣陪同之下,拜谒显陵,在红门处降辇稽头,然后骑乘御马登陵山。身后跟着的郭勋、朱希忠、崔元、夏言、严嵩等人也都骑马相随。“但见崇冈隐起,叠阜盘亘,如龙游凤跃,蜿蜒抱护,风气完萃,全城萃郁,黄屋丹瓦,辉映于青松碧幢之间”(《钤山堂集》卷14)。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块吉壤啊,大峪山显然比不了这里。他在心里想道:自己之所以能够荣登大宝,或许真和父亲葬在这块风水宝地有关系呢,群臣们一再说“陵气不可泄”,看来还是有道理的。想到这些,嘉靖帝终于打消了迁陵的念头,他下令“立表于皇考陵寝之北,命改营焉”(《弇山堂别集》卷66)。在纯德山信马由缰地周览山势,引得嘉靖帝诗兴大发,作了一首《初谒纯德山喜而自得》之诗,侍从群臣们自然又有一番唱和。登临纯德山的第二天,嘉靖帝下诏增建显陵的围墙,确定了显陵玄宫的式样。?
三月十六日,太常寺官在旧邸龙飞殿布置好了祭祀上帝的一应典礼。嘉靖帝按照礼部的安排,在龙飞殿举行了隆重的大享上帝之礼,以皇考配祭,礼成之后又遍祭社稷及境内的山川、河渎等自然之神。龙飞殿的仪式结束之后,又赶赴显陵祭告皇考,到祾恩殿行三献礼,典礼结束后,嘉靖帝一时悲从中来,又作了一首《再谒显陵之歌》,以表达自己的哀思。?
三月二十二日,嘉靖帝在旧邸隆庆殿举行了向睿宗献皇帝、慈孝献皇后神位告别的仪式。为了表达对父母的怀念之情,嘉靖帝又写了一篇《思恩之赋》。
三月二十四日,回銮的车驾离开了令嘉靖帝魂牵梦萦的故乡钟祥。?
温峡风景美如画
温峡景区位于钟祥市郢中城区东北35公里处,是以钟祥市最大的水库——温峡口水库为主体的人工湖景区。
温峡水库于1966年开工兴建,1972年基本建成投入使用,因坝址在温峡口,定名为温峡口水库,俗称温峡水库。水库坝高111米,坝长450米,承雨面积596公里,总库容面5.49亿立方米,水域面积33.7平方公里。整个人工湖犹如一面巨大的明镜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群山环抱,水天一色,水光山色溶为一体,河湖岛屿对映成趣,风情万钟,妙不可言。站在大坝极目眼眺,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烟波浩渺,逶迤苍林茂密,郁郁葱葱。鱼跃水上如浪里白条;百鸟展翅,似长虹飞挂。库岸曲折,岸边垂柳飘摇,繁花似锦。碧波拍岸,逐浪排空,有无风三尺浪之感。水中大小岛屿20多个,在晨雾暮霭之中,若隐若现,妙趣横生。岛上荫翳蔽日,空气清新。乘坐游艇或泛舟湖上,或环岛浏览,随心而游,山水胜景尽收眼底,犹如“船地水上游,人在画中留”。同时,还可泛舟垂钓,既欣赏自然美景,又收获天然美食,别有一翻情趣。
水库大坝的河道下游,有大面积温泉出露于河床边缘,这些温泉属断层上升泉,水温27度左右,是一处难得的天然游泳池,人们在休闲锻炼娱乐之中,又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真可谓一举多得。
温峡溪漂流是近几年开发的温峡溪漂流项目,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展现身手,感受刺激。漂流是利用温峡水库发电站所泄出的水流,顺着楚令尹孙叔敖所导引的古敖河蜿蜓而流。在数公里的漂流河段,水面宽窄不一,水流回环曲折,时而穿行在两山之间,时而流淌在绿色田野,宽阔处水流缓缓,碧波荡漾,水深1米左右,清澈见底,绿草在水中漫舞,游鱼在水中穿行。此时乘兴登舟,顺流而下,看两岸青山绿带,听水边牛叫鸟鸣,世外桃源,轻风拂面,那感觉犹如沉醉在美丽的画廊之中。尽管入梦,哗哗水响也会把你从梦中唤醒,河面狭窄,激流奔涌,滚滚向前,有树枝、有乱石、有险滩,你必须紧张面对,巧妙周旋。随着船起船落,游人的心情也在这惊险刺激中放飞,哗哗流水声与游人吆喝声汇成一曲天然乐章。
离水库大坝不远有一处“尚书墓”,墓主商大节,字孟坚,明安陆州(今钟祥)人,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任丰城知县,后提升为兵科给事中,因事被谪为盐城县丞。三迁刑部郎中,出任广东佥事,山东按擦使,升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兼提督紫荆各关。时蒙古贵族掩答率兵入犯,进逼京都,他奉命率五城御史统领城中居民及四方入京应试武生守御。掩答兵退后,奉命兼管民兵,经略京城内外,训练有素,军容甚壮,官进右副都御史。时大将军仇鸾尽统中外兵马,商大节独统一军,不受其节制,而为其所妒。世宗听信谗言,以商大节怀奸避难,将他下狱。嘉靖三十一年,仇鸾死,商大节旧部数百人为他申诉,世宗不允。次年商大节死于狱中。隆庆初年(1567年),穆宗即位后,追赠兵部尚书,谥为“端愍”。今墓碑石雕尚存,留有许多悬念等待游人考证。



世外桃园水没坪
走出黄仙洞后出口,游客仿佛踏入了人间仙境,这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千年古村落,一个千年难解之谜人称世外桃园的水没坪。
水没坪四周青山列嶂,夏天一遇大雨,洪水漫坪,因称水没坪。传说水没坪原非盆地,而是高山中的一个湖泊。山高必有怪,峻岭却生精,湖泊中果就有一只千年水老鼠修炼成精,名蜡皇小姐(这是家乡名间故事中出现颇多的一个人物)。蜡皇小姐在此兴风作浪,为害颇巨。观音老母经此地,欲将其收伏,奈何蜡小姐倚仗水底七七四十九洞穴,东钻西蹿,神出鬼没。无奈之下,观音老母派出穿山甲,从黄仙洞而入,从洞稍把水没坪钻穿,放干湖中之水,方将蜡皇擒伏。湖水放干后,湖泊变为盆地,经年累月后,便有人迁居于此,繁衍生息。
这里四周群山环抱,与世隔绝。这里古树参天,峰峦叠翠,溶洞群集,深潭遍布,自然生态保护完好,更令人称奇的是这里人口自然不变。据可靠资料反映,数百年来,这里二十几户人家,一直保持不变,村上新添人口,就会有一人外嫁或谢世,无论生老嫁娶,人口一直维持在八十余口,不少专家学者都对此不得其解,成为一个千古之谜。现在的水没坪建有天然植物园,茶园,一年四季生机盎然。更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竟然有500多棵世间罕见的有着同恐龙时代生物活化石之称的古银杏树群落,树龄最长的达2400余年。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世外桃源
水没坪的主峰是娘娘寨,娘娘寨有江汉平原的屋脊之称。娘娘寨从古至今人迹罕至,故而生态环境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周围分布着桃花洞、牛鼻洞、鸽子洞、猴王洞、 盆子洞等大小十一个溶洞,分布有12处泉眼。尤以映山泉为大,面积为80平方米,深2.5米,水质清澈可鉴,这些泉观之赏心悦目,饮之强筋壮骨,浴之祛病强身。众泉汇聚成三大溪流和一条河流,是村民生活、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这里气候宜人,西南为高差400米上的低山森林生态,东北是高差5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使盆地水没坪形成了特异性小气候,一年四季气候温暖,空气新鲜洁净。
娘娘寨山峰脚下建有娘娘祠。传说,当年杨贵妃被赐死时,她的家人连夜出逃到钟祥大洪山上才幸免于难。后人为纪念贵妃娘娘,因而叫此山为娘娘寨。山寨的西垛口建有娘娘山寨门,青砖青石垒就,有明清遗风。
从水没坪到娘娘寨门有1000多级石台阶。从娘娘寨下山又有1000多级石阶。从寨上往下俯看,群山尽收眼底。红枫照眼,松柏叠翠。彩林漫山,藤蔓簇拥。山峦起伏,风光无限。为提示行人,下山道每隔一段的石板路旁用红漆大书有三界、悟道、遁世,间距大至相当。游人见此无不感到:身在红尘中,心遁三界外。水没坪除了给游客精神上的愉悦之外,还让人对生活也有新的感悟。



梅福炼丹龟鹤池
梅福为汉代名臣,西汉王莽时曾隐居郢中,铸炼丹药,后得道成仙,并在樠木山周围留有梅福宅、龟鹤池等众多遗迹。
据史志载:“梅福,汉九江寿春人。字子真,少学于长安,明《尚书》、《谷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后去官归里,数上书言宜封孔子后世以奉汤祀,并讥刺王凤。及王莽专政,福乃弃妻、子去九江。后有人遇福于会稽,已变名始为吴市门卒……后世江南各地以至闽粤,关于梅福成仙的传说甚多,均属附会。”关于梅福其人其事,班固《汉书•杨胡朱梅云传》上有详细记载,梅福忠勇刚烈,不畏权贵,讽刺王凤,背离王莽,弃官归隐。至于梅福究竟归宿何处,《汉书》上语焉不详,“始为吴市门卒”,后来呢?不得而知。梅福成仙,虽“均属附会”,但“江南各地以至闽粤,关于梅福成仙的传说甚多”,这说明人民对一代名臣的仰慕之深。?
其实,关于梅福隐居古城钟祥的记载尤为突出,传闻和遗迹都十分丰富。《寰宇记》称福“有龟鹤池在长寿县西”,《舆地纪胜》称“县东南八十步,炼丹井有福旧宅”。相传梅福弃官后乘船沿汉水而上,到达郢中,隐居钟祥城东樠木山至龙山一带炼丹修真,丹成仙去。在这方圆里许之内,犹存遗迹系列,有饮食起居的梅福宅,有诵经打坐的梅台,有升火炼丹的炼丹井,有炼丹洗药的青泥池,有闲暇休憩的梅仙亭,有跨鹤仙去的升仙桥。在江南各地诸多关于梅福成仙的传说中,没有一处能象钟祥这样形成完整的梅福遗迹系列。再从诗文看,也没有哪一处能有钟祥题咏梅福的多。郢中八景中有“仙桥夜月 ”之胜,诗曰:“梅公炼丹,池凝青泥。梅公升仙,此桥之湄。月明依然,鹤归来迟。”郢中名胜古歌中也有“梅福炼丹升仙去,青泥池旁仙子游”之俚句。因而梅福仙迹自古成为郢中名胜景观。?
精美牌坊少司马
在钟祥市城区古兰台山右侧,一座六柱三门的石质牌坊巍然屹立,这就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少司马”牌坊。?
少司马坊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为青石结构,通高11米,宽9.9米,3层递缩仿殿宇单檐歇山顶。坊的两面自上而下雕刻有牡丹、凤凰、双龙戏珠、松鹤遐龄、麒麟赐福、鲤鱼跳龙门等精细别致的全浮雕石刻,顶盖下部有4个雕空的花纹,柱脚有抱鼓和4个石狮,最上方檐下竖刻“恩荣”二字,间隔1米之下的门楣上“少司马”三字赫然醒目。两旁有全浮雕的双龙装饰。整坊气势雄伟,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生动。??
坊主曾省吾,字三省,号确庵,晚年自号恪庵。明湖广承天府钟祥人,生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官富春知县、太仆寺卿、都察院佥都御使、副都御使,其间曾巡抚四川和督学陕西。万历三年(1575年)升兵部侍郎,八年召拜工部尚书,十年加封太子太保,同年被勒令致仕(退休)。十二年,受已故内阁首辅张居正株连,被抄没家产,削籍为民。?
曾氏在钟祥为名门望族,一门四世皆获朝廷褒封。曾省吾的曾祖父曾逊,祖父曾辉、父曾璠俱封为光禄大夫,死后赠工部尚书官衔;曾省吾的曾祖母、祖母和母亲诰封一品太夫人,其妻沈氏、覃氏、胡氏封一品夫人;其子曾大汇亦因父功荫国子监监生。在今钟祥察院街,原有两座牌坊,一名“两朝纶命”,为炫耀曾辉、曾璠荣膺两朝封典而立;一名“父子进士”,为标榜曾璠、曾省吾父子南宫联捷而立;在今“少司马”牌坊迤东,原有“大司空”牌坊,是曾省吾任工部尚书时所立,少司马、大司空分别为兵部侍郎和工部尚书的别称。因历年久远,风雨沧桑,如今幸存下来的只有一座“少司马”牌坊。?
曾省吾在四川平息土司“都掌蛮”叛乱和提督三边防务中显示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的才干和学识颇为内阁首辅湖广同乡张居正所赏识,并倚为心腹知交。?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故,新任内阁首辅张四维,利用部分人对张居正推行改革新政的怨恨,大肆排挤曾省吾等所谓“居正党”,以收买人心。万历十年十二月,神宗勒令曾省吾致仕。随着政治斗争的不断升级,万历十二年,已故内阁首辅张居正受到攻击和追究。本与张、曾有宿怨的刑部侍郎丘橓在籍没张居正家产时,对张氏家人严刑逼供,张居正长子张敬修屈打成招,枉供曾向曾省吾寄银十五万。万历十二年十月,神宗下旨籍没曾省吾房屋田产,变卖解京“抵赃”,不足之数,逼勒其亲族代缴。并削去曾省吾官籍,将其发回原籍为民,永不叙用。?
曾省吾惨遭没籍之祸,当时公论普遍称冤,但因史籍多讳言其事,后世只知其冤,而不详事实原委,故附会出许多市井传闻。至今钟祥民间还流传有曾省吾“留坊不留命”的故事,略谓曾省吾为小人构陷,诬他省亲时在家乡“越城建坊”有僭越之罪。神宗令其拆毁牌坊,否则“留坊不留命”。曾省吾坚持自己无罪,宁愿以身受死,以证清白,终被处以腰斩之刑。此“腰斩”传闻虽属无稽之谈,但反映了人们对一代名臣曾省吾蒙冤受屈的不平之情。?
树碑立传,树牌立坊,为钟祥历来的传统。宋、明以后,全城的牌坊总共有大司空、少司马、状元坊、贞烈坊等几十座。在雕刻工艺上,少司马坊堪称首冠。面对牌坊,游人无不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之光所折服。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