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quan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大柴湖经济开发区
移民纪念馆招聘人员公告

大柴湖经济开发区根据工作需要,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移民纪念馆讲解员2名。具体事项如下:
一、招聘对象及条件
1、爱党爱国,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有志于大柴湖的振兴发展,热爱文史和讲解工作。
2、女性,年龄3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品貌端正,身高1.60米以上。
3、大专以上学历,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流利,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有导游从业经验者优先录取。
二、酬薪待遇
工资及相关福利根据开发区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三、招聘原则
公开招聘。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贯彻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四、招聘程序
公布应聘条件,报名和资格审查,面试考核测评,体检,确定拟聘人选,签订聘用合同。
五、组织领导
公开招聘纪念馆讲解员工作在大柴湖经济开发区工委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由纪工委监督组织实施。
六、报名须知
1、报名时间:2019年10月19日——10月25日。
2、报名地址:大柴湖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办公室(大柴湖新城规划展示厅内)。
3、报名方式: 采取现场报名方式。报名时,符合条件人员须持本人有效身份证、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各1式1份,近期同版免冠正面彩色1寸照片2张,填写《大柴湖移民纪念馆招聘人员报名表》1式2份进行现场报名。
4、面试时间:资格审核通过人员,电话通知面试时间和地点。

联 系 人:贾彩艺  13971867946

    大柴湖移民纪念馆宣
    2019年10月18日



20年前的柴湖街道已经不堪重负
柴湖街道乱不乱?——乱!乱在哪里?乱在乱搭乱建上,乱在乱停乱靠上,乱在乱摆乱放上,乱在乱丢乱扔上。这种乱,几乎是当代城市的所有通病,柴湖不仅难以幸免,更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看网贴给人一种感觉:柴湖是不是乱翻了天?
其实大可不必杞人忧天,更无须借题发挥,泼脏水,抹黑柴湖。我们需要的是冷静的、理智的、负责任地想一想柴湖为什么乱,乱的根源是什么?好对症下药,以便治理,这才是当务之急。
本人认为,柴湖街道的乱象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历史根源。柴湖历史上是“脏乱差”的典型,很出名。别说街道,就是家庭,也是“锅连缸,缸连床,母猪拴在床腿上,鸡窝安在锅灶旁。”经济上的落后,曾一度严重制约着柴湖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说,脏乱差是柴湖的顽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再就是,柴湖街道狭窄,居住拥挤不堪 ,没有预留任何空地和发展空间。
第二、发展加速。这几年,柴湖的发展提速,人们口袋的钱多了,过去买不起车子的家庭,现在有了小汽车,摩托车,70多岁的老人上街也骑着电动车,柴湖电动车在钟祥销量最大,拥有最多,车子大量涌入街道,昔日感觉蛮宽敞的街道变窄了,堵车也就发生了,人行道也成了停车的地方。另外,有了钱后,做生意的业务要增加,门面要扩大,延伸扩增面积,就多了些乱搭乱建。还有部分农民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加入第三产业服务,因为在街道没有门面房,不是占道摆摊,就是流动销售。这样,城区就比从前热闹多了。
第三、管理缺位。柴湖城管机构多年来变来变去,乡镇机构改革曾经一度只有一个招聘人员,根本无力开展城建管理工作,一夜间乱搭乱建成风。大姐做鞋,二姐看样,从此乱套,并延续下来。开发区成立后,城建城管得到加强,但“重建轻管”,职员忙于新城建设,对老城区疏于管理、疲于应付,管理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基本是流于形式。
第四、意识淡薄。城市环境来自于民众的自觉,在于民众的法制意识、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长期疏于管理,自流放任,人们的意识淡薄,不良行为便成为一种习惯,积重难返。有的人违法建设,根本没有法律意识。部分人盼望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却又不能身体力行的要求自己,从我做起。
第五、宣传缺失。走遍柴湖街头,看不到一条关于城市管理的标语,没有见到一处相关的公益广告,也很少见到城管方面的提示。柴湖文化广场倒是有一幅巨大墙体标语,写的是“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我幸福”。那意思就是,不管你怎样,只要“我幸福”,“我”想怎样就怎样。以“我”为中心的意识渲染,反映在街道上,“我”想怎样就怎样,哪管他人怎么样,心中没有对城镇的敬畏,没有对他人利益的关照,很难想象这样的宣传推而广之的效果。
一条街道,一座城市,是我们大家共同拥有的家。这个家,环境是否优美,是否称心如意,要靠家庭成员共同建设和维护,责任不是哪一个人的。柴湖城区管理出现的不如意,政府有责任,历史有责任,我们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我们应该积极献计献策,而不是指责,谩骂,搞人身攻击。哪怕是提一条有益建议,也是一种关心和奉献。这里,我先提一点建议,抛砖引玉。
一、召开一次专题座谈会,请各方人士结合柴湖实际共同把脉。召开座谈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认识,增加共识,寻求理解和解决办法。我曾经问过一位出水果摊的老板,愿不愿意守店经营?他答的很干脆:“只要都守店经营,我也不想出摊,将水果搬到外边,风刮日晒的受罪。”办法要来自于群众,要多问计于民。
二、“建”“管”两手抓,把城市管理纳入开发区工作的议事日程。道路狭窄、规划的落后的柴湖旧城日渐难以适应柴湖发展的需要。建设柴湖新城是从根本上改变柴湖落后局面、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国家项目工程。这项工作不能松,要进一步抓紧,早建成早收成效,以缓解旧城区人口稠密的压力。同时,不能因为开发区抓新城,力量不足,疏于对旧城区的管理,毕竟老城区巴掌大的地方有1万多人生活。这次网民对城区管理的不满意说明管理的迫切性。
三、齐抓共管,大力开展一次市容专项整治活动。要抓,手就要握起来。要宣传到家喻户晓,要发动全民参与,包括学生的参与。要有责任制,机关干部、部门干部、门店包保制。制定、落实好整治方案,对于难点、重点要有措施预案,重拳出击,以儆效尤。同时,做好疏导工作。如,人行道不能摆摊,那么摆到哪里?街道上不能乱停车,停放何处?要有去处,归行入市有位置,有引导。
四、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城管队伍要适应柴湖发展的需要,要增加人员,增加经费,要派他们到外地参观学习取经,提高个体素质,提高执法管理水平和能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能靠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方法来管理。
五、向上争取资金,购置一台洒水车,洗洗街道,洗洗人心。如果买不到洒水车,拖拉机装上水箱喷喷水也中。
这几年,柴湖环境改善不少。道路打场晒粮没了,乱扔乱倒的少了。每天傍晚,垃圾车的喇叭一响,人们就拎着垃圾走出门店把垃圾装上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很值得赞赏。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如果来一次拨乱反正,加强对街道综合治理,柴湖旧城的面貌是可以改观的,人们的文明习惯也是会完善和提高的。
柴湖咋不乱?一是要严管,二是要自觉。二者缺一不可。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拍砖。
“我跛出院子的时候,它跟着/我们走过菜园,走过田埂,向北,去外婆家……我们走到了外婆屋后/才想起,她已经死去多年。”  12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第三教学楼,当余秀华朗诵完自己的诗歌《我养的狗,叫小巫》时,整个身体都在颤抖。对于一名脑瘫患者,仅仅是朗诵也耗费了她许多力气。现场一片安静,短暂的安静后,是热烈的掌声。掌声中,余秀华摇摇晃晃地走向座位,低着头,一滴眼泪滑了下来。
  “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不管不顾的爱,刻骨铭心的痛,让她的文字像饱壮的谷粒一样,充满重量和力量。”2014年《诗刊》9月号重点推荐了余秀华的诗,编辑刘年如是推荐。写了16年诗的余秀华,终于被大众所识。
  38岁的余秀华,来自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因为出生时倒产,脑缺氧而造成脑瘫,余秀华无法干农活,也无法考大学,高二下学期便辍学回家。从此之后,诗歌成了她忠实的伙伴。
  诗歌、残疾以及私密的旅行
  “你可以想象,一个农村的中年妇女心怀锦帛地坐在电脑前面,一指敲打出文字,让它们按照我的心意组合,完成一个下午私密的旅行,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美好到我心忧伤”
  ——未完成小说《泥人》
  12月4日,横店村。
  1个小时后,汽车导航终于败给了这个水塘密布的村庄,问了3次路,我们才沿着曲折的田间小路,来到余秀华家门口。
  5间平房两道门,这是一座普通的农村院落,略显破旧但并不衰败,院里厅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因为残疾,余秀华走路摇摇晃晃,说话也模糊不清,但是当她拿起扫帚扫地时,却和常人无异。
  很多年来,余秀华在家中所能做的,就是扫地、做简单的饭菜。干活时,扫帚充当了她的拐杖,一如诗歌在她生命中的角色。
  在给《诗刊》配发的自述中,余秀华写道,诗歌“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这根拐杖,让她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自觉安稳。“当生活很单调很无聊的时候,总要有一种东西让你对生活有点希望,那就是写诗喽。”她说,正如邻居们冬日打麻将一样,自己写诗也成了一种习惯,一天不写,心里就痒。
  余秀华很高产,有时候一个下午就可以写五六首诗。在搁笔良久的小说《泥人》中,她把写诗称作“一个人的私密旅行”。只不过她的旅行用一根手指完成——因为脑瘫,她只会用左手食指打字,打字的时间远远超过构思。她的电脑是2009年钟祥的网友们捐赠的,因年久失修,屏幕会随着余秀华敲字而闪动。
  1998年,余秀华写下了她的第一首诗《印痕》,诗中不无悲观地称自己“在泥水里匍匐前进”。当时,她结婚已有3年,有了儿子,但“从来与爱情无缘”。时至今日,她仍坚持16年前的看法。
  无怪乎在她的博客上,有网友称,读余诗,常常让人有“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感。她的残疾、她不幸的婚姻、她无法摆脱的封闭农庄,和她的诗歌对比,悲情仿佛是注定的。然而余秀华对此却不以为然:“悲伤是我人生的主旋律,悲伤的时候更容易写诗,但我不是一个悲情诗人,我高兴时也写诗。”
  “对我来说写诗是一种很小我的事情,写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觉,有时候只是自己一刹那的感觉。”写诗,对于余秀华来说,是一种个人体验和感悟式的写作,她不关心诗坛,也从不去想诗歌能给她带来什么。
  《诗刊》发表余秀华的诗后,给她寄来了1000多元稿费,这让她非常高兴,毕竟,“我每个月的低保救助金才60元钱。”她说。
  村庄、宿命以及无望的抗争
  “需要多少人间灰尘才能掩盖住一个女子/血肉模糊却依然发出光芒的情意”
  ——《你没有看见我被遮蔽的部分》
  在横店村,余秀华没有读者。
  “字都认识,但不知道她写的啥,你说,她写得行不行啊?”在村口的小卖部,一位村民说,当地媒体报道后,大家才知道余秀华写诗。小卖部是余秀华经常来的地方,看人下棋,一看就是一个下午。
  在余秀华的诗中,横店村是一个常见的意象,爱恨交织,充满矛盾。“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以后还要死在这里,它给了我一个归属。但是这个地方又不是那么好,偏僻穷困,我爱它,又想摆脱它。”
  余秀华曾尝试着逃离。2012年7月,她随同乡一起去温州打工,在异乡,她第一次感觉自己有了故乡,并写了一首诗《在异乡失眠》。
  但是不到一个月,新奇劲儿还没过,她就被父亲余文海叫了回来。“他不放心我,而且我手慢,挣不了钱。”那次打工,余秀华不仅没拿到工资,还白贴了两趟路费。来回40个小时硬座,302元钱。
  在邻居们的眼中,余秀华有她的幸福:“有父母养着、不用做农活、整天上网。”对这种残酷的“幸福”,余秀华甘苦自知。
  余秀华的诗里,宿命的色彩浓郁。她顺从于生活本身的困顿,却又不甘心只是“临摹生命的图案”,因而竭力“在命运的漏洞里获取形体单薄的快乐”。
  “这样的命运谁甘心呢!在这样的一个地方,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你想飞,但飞不起来!”余秀华咬牙切齿地说。诗歌,是她穿透平庸生活的唯一的希冀。
  “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在编后记里,刘年如此评价余秀华的诗作。
  “有明显的血污”,余秀华喜欢这个评价。“我写实,写我自己的生活经历,我是脑瘫,也是一个撒泼骂街的农妇,相比诗人身份,我更能接受这个身份。”她说。
  亲情、爱情以及长久的等待
  “我得去爱一次了/那个没有眼鼻的男人,那个没有手脚的男人/会为我吐出/满是玫瑰的春天”
  ——《犯病》
  61岁的余文海,看起来像是刚过五十。
  “其实我知道,父亲到90岁也不会有白发/他有残疾的女儿,要高考的孙子/他有白头发/也不敢生出来啊”。一年前,在诗歌《一包麦子》里,余秀华这样写他的父亲。
  更多时候,在诗中,父亲不止是承苦受难的形象,还要承担余秀华的抱怨与痛诉。在引起争议的诗歌《手(致父亲)》中,余秀华声泪俱下:“来生,不会再做你的女儿/哪怕做一条/余氏看家狗。”诗中,余秀华对父亲的情感真挚而热烈,同时又充满矛盾,爱得深沉、怨得无奈。
  “有人说是表达我对父亲的不满、仇恨,也有人说是表达我对父亲的爱,我自己更倾向于是爱。”因为这首诗,余秀华的读者分成了截然对立的两派。
  余家有8亩田地,1亩堰塘,田里劳作全靠余文海、周金香夫妇。对于父母的辛苦,余秀华只有苦笑,“这不是对等的,应该由我来照顾他们,给他们幸福,而不总是被照顾,被给予。”
  除了亲情,爱情也是余秀华诗中常见的题材,这或许因为她的爱情还未盛开便已凋零。
  1995年,19岁的余秀华刚刚辍学就被安排结婚了,她无法预料,多年以后,自己会经常想起结婚时的场景,悔恨交加、泪流满面。
  “他性格火暴,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两个人在一起就是互相猜忌、打闹,跟他结婚是我人生的最大败笔。”在采访中,对于余秀华坦言“家丑”,记者一度愣神——余秀华的直言直行、敢说敢为,或许可以解释她在诗歌中为何能够如此直白地表露情欲。
  她一直渴望爱情,但从未如愿。她只能等待,等待有朝一日,春暖花开;等待梦中“没有眼鼻”的男人,为她吐出“满是玫瑰的春天”。
  然而,“我都快40岁了,人老珠黄,也就不奢望爱情了,现在我等着抱孙子。”余秀华说,儿子已经18岁了,在武汉读大一。
  等待未完,除了爱情,还有诗歌被人认可,还有走出这封闭的村庄,还有回报父母。余秀华说,聊以自慰的是,目前已经有湖南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出版社跟她联系,希望可以为她出版诗集。


城市公交,顾名思义,城市公共交通也。
然而,当下钟祥城市之公交,据调查,是不公也不通,公汽的规模,是坛子里养乌龟,越养越缩。君不见,一路是一成不变老路线;二路是二三其德随意变,开通九里,放弃九里,开通显陵,放弃显陵,死守一中和火车站;六路是损兵折将,车辆一年比一年少,传言六路只剩6辆,少到了极限;八路是丢盔弃甲,被二路打得不知所终。总的感觉,钟祥公交是只顾眼前利益,赚钱则通,不赚钱则不通。
城市在发展,人口在增加,面积在扩大,道路在延伸,而公汽却停滞不前。确切地说,是滞后,严重滞后。这两年,盼星星,盼月亮,费尽千辛万苦,拉通了几大著名的断头路,然而路通公汽不通,市民只能望路兴叹。且看,承天大道全线通了,公汽不通;石城大道全线通了,公汽还是不通;镜月湖大桥建成,环城路通了,公汽也不通!王府大道新车站北边通了N年,公汽还是不通!工业园区,二环、三环、四环,道路环环相通,公汽环环不通。九里与城区毗连,南湖与城区相连,就是公汽却不能相连。
眼下,柴湖开发振兴如火如荼,即使从柴湖镇算起,到钟祥也不过20公里,与南湖工业区、钟祥创业园连为一体;楚商工业园气势恢宏,将诺大的镜月湖、九里乡囊括在内,远郊成了近郊,郊区成了城区,一座中等偏大的钟祥城市轮廓依稀可见。然而,城市公汽,你在哪里?
城市公汽不仅仅是方便市民出行,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配套设施,新城区那一片片的工业区、居住区、教育区、开发区、旅游区,特别是工业园区,没有城市公汽,大量的工人、居民、学生、游客,如何出行,如何旅行,如何通行?
九里、南湖连通郢中,柴湖、文集触手可及。以郢中为圆心的钟祥城正在形成,到洋梓,到柴湖,到东桥,到磷矿。到冷水最多20公里左右,单线长度不过40公里左右,这拃把远的路,一两块车票的事,老百姓欢迎的事咋就这么难办呢?
记得前些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面讲得灰常好:城市公共服务要尽量向农村延伸。可是,我们是连新通的路、新建的城区都没有延伸,更遑论郊区了。如今城乡一体化的口号喊得山响,公汽,你在忙神马?
城市在发展,公汽要跟进,城市大发展,公汽要超前。公汽既然姓公,就要天下为公,就要服务公众。开通钟祥大公交,势在必行!
老朽久居柴湖,没有车马,深感进城不便,逛城不便。这里,以一乘客的希冀对钟祥公交提出愿景:
一、完善城区公汽。按照路通车通的原则,调整、完善、开通环城路、石城路、承天路、王府路等新建主干道公汽;按照服务发展的原则,开通工业园区至城市中心区公汽。
二、开通城郊公汽。开通至洋梓、磷矿、冷水、柴湖、东桥等20公里以内乡镇的公汽。远期开通全市乡镇公汽。
三、改组公汽体制。改变公汽、公路客运、公汽线路、公路线路经营权几家管的体制,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将城市公汽管理与公路客运管理归为一统,做到一元规划,一元管理,一元利率,免得扯皮。
四、收编公路班车。将班车线路权调整为公汽线路权,就地收编公路班车,班车车主身份转为公汽车主。
五、培育公汽市场。新开通公汽人气差,有一个培育、发展的过程,要放水养鱼,培育市场。公共财政要予以适当补贴,扶一把,送一程。职能部门要创造宽松环境,减轻车主负担,少收费,少交费,让车主有利可图,有钱可赚。
公共交通事业事关民生大计,也是一座城市品位的重要标志,期肉食者谋之。
(本建议吸收了部分网友网帖的成果,致谢!)




柳大洪何许人也?旧口镇人。12岁为饱肚子辞家别母到石牌当学徒,解放后一举努力成为国家干部,当上湖北日报编辑、记者,后任钟祥县文化局长、广播事业局长、钟祥市科委主任等职。《钟祥有个乡土作家群》一书,介绍他是“新时期钟祥文学的开路人”。 由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一路走来》,是柳大洪先生的自传体回忆录。今年国庆之后的3日上午,在兰台中学旧门前巧遇柳先生,喜得此书。下午坐在“大碗”体育馆台阶阴凉处,一边享受莫愁湖清新的空气,一边展卷阅读。国假期间,莫愁湖边游人如织,俊男倩女赏心悦目,但没能吸引我的注意力,我被《一路走来》俘虏,全神贯注只顾读书。情势如与作者相对而坐,听他坦坦荡荡,娓娓道来。 300度的眼镜戴了一个下午,眼睛着实累了,可是晚饭后欲休不能,还想接着读,继续看。读完最后一章节,已是次日中午。老实说,我从来没有这样用心读一本书、读一个人。 如此爱不释手,迫不及待读完,诱惑我的是作者的传奇人生。《一路走来》65个小节,10多万字,比较全面又重点凸显地展现了作者从出生到退休的60年人生经历。他读私塾,当学徒,做店员,当记者,任局长和科委主任,一路走来,风雨兼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坎坎坷坷,跌宕起伏”。入党遇冤案,反右遇麻烦,事业成就展大志,不测云雨来相伴。一岁一结节,一步一坎坷,雄心时常遭捉弄,有怒发冲冠,有灰心丧气,但最终凭着一身正气,忠心为民的理想抱负,用汗水和智慧写下了“能受折磨真丈夫,不遭人嫉是庸才”的人生传奇故事。只要你打开书页,你就不会丢下不读。 打动我的是作者笔下真实的真诚。作者后记说:“人之一生,犹一岁之四时,曰春夏,曰秋冬。谁也否定不了。这是以‘我’写的全文,全文都是事实,反映自己真实的历史。”要知道,世上最难的事是认识自己,更难的事是向人们介绍一个客观的真实的自己。《一路走来》,以真情坦白的情怀,以朴实真切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作者人生道上一路走来的碰碰撞撞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作者实话实说,“毋庸繁絮,只作简语”,没套话,没大话,没虚话,唯求真实,只讲事实,读来不仅使人感到亲切可信,还让人了解更多鲜为人知的钟祥故事。如全国劳模康兰英,周岗巨变全省学,保护老干部当“司令”,京剧团撤销,广播局振兴,北京钟祥办事处的建立,撤县设市巧做省长工作,透露真情反映三农问题,中央电视台曝光钟祥姚台……作者的一路走来,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身体力行,带出一串珍珠,为我们全面了解钟祥发展史,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原生态史料。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的语言特色吸引了我。书中采用比较古老的章回体的结构方式,但回目标题两句对仗工整,内容严精意深。“庆花甲满城风雨,合抱木怪事起因”、“九死一生抖冰雪,七窍流血获万幸”,这些纲目抓撩人心,让人不读不能。人如其文,文如其人。柳先生是个办事果断、没有废话的人。他的文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借物言志,也是干脆利索。如他在讲述调离广播局时写道:“自然界,寒露出现秋老伏,清明还有倒春寒。季节陡变,忽冷忽热,身体不宜,很难适应。1984年春,机构改革已形成,人的变动很大。文化、广播两个局合一,设立文广局,社会上已有人传闻,县领导作出决定,留别人,调我走。调哪里?当时看不清,说不准。……”作者以“倒春寒”“忽冷忽热”等衬托对己不利的形势,言简意赅。柳大洪先生聪明过人,是闻名的钟祥 “第一笔”,他当湖北日报编辑记者、当宣传部新闻科长,领衔主编过钟祥第一本报告文学《周岗巨变》,功夫实在了得。他善于观察、总结,语言生动鲜活。“一见环境依旧,风气落后,弯弯路坎坷不平,小小房茅草上墙,走路艰难。一走脚三歪,一站立三拐,一提脚三甩。”这样富有典型特色的语言非常形象化。 读《一路走来》,犹如看柳大洪先生的艺术人生纪录片一般的真切。敢爱敢恨,是非分明,不说假话,诚恳对人,柳先生分外让我敬慕。76岁的高龄人,还患有脑梗塞疾病,出书传后人,尽管书中本人认为有取舍不当和编辑校对问题,如“三”和“三十三”节通篇没有分段,但丝毫不会影响我对《一路走来》和书中主人公的爱! 祝《一路走来》走得更近又更远!祝柳大洪先生福如东海寿如山!
晚饭后,走出家门到街上散步,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段里,先后看到4辆亮着顶灯的出租车出现在柴湖街头。 出租车不是什么稀罕物,让人感到稀奇的是,出租车跑柴湖明显增多,这是不是开放开发振兴大柴湖带来的一种新景象? 记得初春清早,我搭早班车去市区办事,有许多同车人到西环二路下车,他们说在开发区的工厂上班,抱怨晚上没车回家,想多加点班挣点钱都不能。 一位姓周的开班车师傅告诉我,他们找过镇政府,也找过市政府,想把柴湖开往市区的客运班车变换为公交车营运,但是政府没有答应。周师傅说要我帮他们写个材料,我没答应,因为我想政府不答应自有他的道理,咱不能给政府添乱。如今,省委提出开放开发振兴发展大柴湖,从政策上“优先优厚”支持柴湖,那么,请问政府,能不能借此机遇,开通“柴湖——郢中”的公交线路呢? 能不能开通,是政府决定的事。需不需要开通,你我他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本人认为,柴湖10万人口,占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居住集中,人口流动又大,每天进城工作、学习、购物、销售、休闲的人次较多,客运30辆中巴,每10分钟发班一次,沿途经过南湖开发区,南湖的工人上下班乘车非常困难。南湖开发,柴湖开发,人员流动激增,出行困难已成为现实,并且随着柴湖开发的到来更趋严重。 中央提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应该包括城乡交通一体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应该向农村延伸,但就公共交通这方面而言,我们钟祥比外地(如临近的京山)发展滞缓多年,现在仅是市区内存在。我们应该立足改善民生,提供方便,提高城市品位来加强这一公益事业的发展,迎头敢上,据此,我想为柴湖公交线路开绿灯也符合大政策,大方向。作为柴湖地方政府,更应该积极争取上级重视,早日开通,在为贫困地区群众以较低的支出获得方便的出行的同时,为开放开发大柴湖开足绿灯。
关于恢复“大柴湖”称谓的建议 全淅林地名,是一方水土历史文化的承载与见证,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大柴湖”这个由周总理亲自命名,响遍全国的地名,却在撤区建镇机构改革中被莫名其妙地改为“柴湖”,此文就恢复大柴湖的称谓谈点管窥之见。一、大柴湖名称的由来大柴湖的名字是历史的造就,从无到有历经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当初,大柴湖所在的位置为汉江干堤保护。1935年发生特大洪水,堤防溃决,从此这里一片汪洋,水天一色,人称 “水湖”。嗣后,水湖里长出可以烧火做饭的芦柴,即芦苇,人们改称“水湖”为“芦柴湖”。芦柴湖面积近200平方公里,一眼望不到边际,于是,人们就把这里叫“大柴湖”。 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修建丹江口大坝,国家将污水横流、棡柴遍地、人迹罕至的大柴湖纳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项目进行围垦建设,并将库区河南淅川移民4.9万人整搬整迁安置到大柴湖重建家园,大柴湖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地。期间,周恩来总理得知大柴湖因移民建制叫“新建区”,遂对湖北汇报工作的同志说:“新建新建,几十年后难道还叫新建?还是叫大柴湖好嘛!”湖北省根据总理意见立即完善相关手续,将“新建区”更名“大柴湖区”记入国家档案,大柴湖区等基层政权就此定名。1967年3月2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关于解决丹江口水库移民问题的通知》中指出,“钟祥县大柴湖原为汉江洪水的淹没区,在丹江口水库发挥拦洪作用,大柴湖兴建水利工程后,可围垦15万亩,约可安置移民6万人”。“大柴湖”三字言简意赅,将这方水土的地理、物产、形态给予高度概括和定位,又将大规模移民的意义涵盖进去,面积大,规模大、气势大、影响大,从而广为传播,得到世人认可。二、改名柴湖的弊端 “大柴湖”名扬全国,上达中央,下到地方,植根人们心中。然而,1987年地名普查登记时,大柴湖被“斩首”砍掉“大”字。 “大”字一去,气势顿失,外人只知柴湖,不知大小。更甚,由于“柴湖”与“柴胡”同音,加之柴湖镇部分地区产麦冬,有人就以为“柴湖是一味草药”或柴湖是种草药的地方,有人笑侃“大柴湖被一味草药吃掉了”,冲淡了大柴湖移民成份。大柴湖改称“柴湖”没有科学依据,是对历史和自然的违背,是对历史文化的割裂。昔日,河南淅川移民看好大柴湖的“大”字,感觉有发展前景,才背井离乡落地生根。 时至今日,姓“大”改为姓“柴”虽已20多年,但人们还习惯于“大柴湖”的称谓。移民大柴湖的故事耳熟能详,“情系大柴湖”“移民大柴湖”“大柴湖文化”“大柴湖精神”成为人们常用的词汇。当地法庭,至今公章仍然没有去掉“大”字,以“大柴湖法庭”彰显。在寺沙公路通往大柴湖镇区的入口处有一尊路标石,上刻“大柴湖”三字而非“柴湖”。这一切表明,人们对大柴湖的深情记忆和殷切冀望。我们不能忘记,大柴湖是与为移民腾地让路的老居民奉献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与舍家为国、背井离乡的大移民、大胸怀联系在一起的,是与10万人民艰苦创业的移民大镇——“中国移民最大集中安置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历史,而不是相反。三、恢复“大柴湖”称谓,有利于“大柴湖”这一品牌的确立和经济社会发展。大柴湖是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是丹江口一期工程移民的缩影,这方土地珍藏着10万人民的昨天,承载着10万人民的今天和未来。由于大柴湖的历史渊源,又是湖北腹部的“小河南”,在中国乃至世界库区移民安排模式中成为极为特殊的“大柴湖模式”。大柴湖模式培育出独特的大柴湖文化,乡音乡情以及乡魂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可以说,“大柴湖”三个字自身就是一个亮丽的品牌,她所具有的历史地位、价值和巨大的影响力、感召力,是无与伦比的。众所周知,大柴湖至今还没有摆脱贫困,其根源在于人多田少,没有可以开发的山水资源。如果恢复“大柴湖”名称,围绕“大柴湖”这一文化品牌搞开发,不仅可以慰藉人们对“大柴湖”的感情寄托,也可以拉出一条产业链、搞出点惊天动地的事来,又何乐而不为呢?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天时地利人和,大柴湖的大发展时代来了。大发展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优化发展环境,发挥地方优势,不能让“一味草药吃掉大柴湖”。恢复大柴湖称谓,造福大柴湖人民,是敬畏历史,也是敬畏民心。建议有关方面依章行使,报请上级部门批准予以恢复。 (写于2013年4月22日)后记:此文写好后,曾经发送上面有关领导,引起重视,并且已经发酵见好。贴出来,希望得到更多支持。谢了!


欠账何时换
法制逐渐完善,工资不能拖欠。即便是农民工的工资,你敢拖欠立马就有人来管。可是,有人,并且不是个别人,他们的工资被长期拖欠,拖欠8年之久,没人来管,更无人解决。他们就是在2005年被“改革”后没了工作、没了身份的“七站八所”的“社会人”。

2005年,在湖北精简乡镇机构的改制中,水管站、农技站、农机站、兽医站、文化站、广播站、城建所等一夜间由事业单位转换为不伦不类的“民办非企业”组织,这些单位人员由干部或职工身份转换为“社会人”。对于这次改革,有专家提出质疑,实践也证明并非成功,使乡镇事业受损,也严重地挫伤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他们在曾经的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忘我工作,一干几十年,献出了人生最精彩的年华,在被迫下岗时,许多人没有领到应有的报酬,他们手中捏着数千、甚至是数万元的工资欠款字据含泪离开。 直到今日, 这钱谁来还?何时还?许多人得到同一个模糊的答案:债权锁定了,等吧!

8年了,8年!!他们等了8年,青年变成了壮年,壮年变成为老年,还没有拿到汗水换的养命钱。有人甚至手中握着一两万元的欠条,离开了这个世界!


足以让人同情的没有话语权的“社会人”又添心酸。不知道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他们的心声能否上达,欠账能否偿还,他们与党的距离能否近点,再近点?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