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乡若水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最早记载长坂坡的是南朝宋的盛弘之的《荆州记》,此书南北朝齐、梁、魏间著述中颇见注称,唐、宋地理典籍中尤多征引。如宋朝的《太平寰宇记》长林县条:盛弘之荆州记云“当阳县东有栎林长坂昔时武宁至乐乡八十里中拱树修竹隐天蔽日长林盖取名于此”。《荆门直隶州志》对长坂坡的记载也同样引用了盛弘之荆州记中的这段话。
其次是北魏晚期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沮水又东南,径当阳县故城北。城因冈为阻,北枕沮川,其故城在东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坂南,长坂即张翼德横矛处也。”
郦道元,生活于南北朝的北魏,当时南北朝对峙,郦道元一生都在北朝做官,其本人不可能到南朝的地盘去考察,也没出使过南朝。从引自南朝盛弘之《荆州记》的《三峡》篇,可知“长坂坡”的出处也同样引自盛弘之的《荆州记》。他不仅没有否认“栎林长坂昔时武宁至乐乡八十里中拱树修竹隐天蔽日长林盖取名于此”,并且比《荆州记》更明确了栎林长坂即张翼德横矛处也。
《水经注》:其故城在东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当阳县东百四十里的故城,在荆门城区一带。
《旧唐书》长林县条记载:晋分编县置长林县,以其有栎林长阪故也。唐朝的《元和郡县图志》长林县条对栎林长坂记载更准确一点:栎林长坂,在县西北九十里,益德横矛之处。
从上述最早记录长坂坡的文献中可知和长坂坡有关的地名有五个:当阳、武宁、乐乡、长林、编县。但一千多年过后,现今武宁、长林、编县这两个地名在本地已消失,当阳、乐乡两个地名还存在。但当阳已经不是那个当阳,而乐乡还是那个乐乡(钟祥市双河镇乐乡关)。
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流传以来,三国故事可以说家户喻晓。但专门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少之又少,其原因除了三国时代传下来的正史,包括考古史料,都不丰富外。主要还是学界一直有那种荣誉感,如果研究的是大家都不懂的事,那才是是一个学者,那才有一种成就感。相反你是一个研究三国史的,任何人都可以和你辩一辩,你还不一定说的过人家,特憋屈。
同理,说三国长坂古战场在哪儿?你要是说在乐乡关附近,大家会说我知道乐乡关在那儿,不就是在荆门城北嘛,这还要你们专家专门研究。你要是说在汉当阳县、武宁、长林、编县这个地方,那大家就蒙圈了,就会就得你好了不起,特牛逼,古人也难免。如今加上旅游经济的影响,更难免有荆门掇刀长坂说和当阳长坂说。
荆门掇刀长坂说和当阳长坂说的依据主要是考证汉当阳县城在哪儿、长林县城在哪儿,绿林山在哪儿。搞不懂栎林长坂和绿林山有什么关系。
一、汉当阳、武宁、乐乡、长林、编县
武宁:武宁有武宁郡和武宁县,武宁郡在乐乡关,栎林长坂的终点是乐乡关,起点那么就是武宁县。《荆门州志》:晋太康,设武宁县于蒙山东。武宁即今日的荆门市城区,即汉当阳县城或当阳故城附近。
乐乡:东晋永和八年(352年),桓温以沮漳降蛮于编县置武宁郡(后迁乐乡关),分鄀县南境立乐乡县。唐朝有一段时间乐乡、长林同属长林军或长林县,宋到清属长林县。长坂之战发生时期,分鄀县南境立的乐乡县与汉当阳县边界相邻。如果以现在荆门市和钟祥市的边界来看的话,乐乡关往南、西二公里就属于汉当阳县或编县。
编县:西汉时期在荆门东宝区西境置编县(治所在今仙居集镇附近),东晋永和八年(352年),分编县北境立长宁县。隆安五年(401年),于编县故城置长林县。北齐天保八年(557年),废编县入长林县。
长林:《旧唐书》:晋分编县置长林县。荆门东宝【建置沿革】记载:隆安五年(401年),于编县故城置长林县。北齐天保八年(557年),废编县入长林县。《荆门州志》:隋开皇十八年,置长林县于蒙山东,唐贞观八年,更为荆门县,属长林军。二十二年,复设长林县于藻湖西岸。宋熙宁元年,废荆门军,复长林县于故城藻湖,仓米千户所监押。咸淳三年,长林县废。元至元二年,复长林县于藻湖西。天历元年,藻湖长林城圮,迁于广平港石垱内,建保盈仓于东塞。至元元年,移仓于聚仙桥北岸。元末,长林废。
汉当阳县城在荆门掇刀长坂说和当阳长坂说中说的太多了,就不说了。
从上面看考证长林县城和汉当阳县城是最复杂的,所以一些人喜欢用它来研究长坂,然后让你蒙圈。其实你把武宁、编县、乐乡、长林联系在一起看,都属长林县,即现在的荆门市。编县、乐乡在荆门城北,武宁在荆门城区。栎林长坂指的是荆门城北乐乡关到荆门城区(武宁)的这段路,这段路也在今当阳东北。实在没必要考证汉当阳县城、长林县城在哪儿。
二、栎林长坂与绿林长坂
《元和郡县图志》中:绿林山在当阳县条下,栎林长坂在长林县条下,绿林山和栎林长坂是两个地方。结合《水经注》“其故城在东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坂南长坂即张翼德横矛处也。”这段话,“绿林长坂”指的是绿林山和栎林长坂。因古文没有标点符号,“绿林、长坂”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可以理解成“绿林长坂”,但结合后面一句“长坂即张翼德横矛处也”正确理解应是“绿林、长坂”。
《水经注疏》卷三十二中对“绿林长坂”有说明:“其故城在东一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守敬按:《通鉴》汉建安十三年《注》引宋白曰,汉当阳旧城,在今县北。参观之当在东北。道元与宋白,各举其一耳。)在绿林长坂南,(守敬按:《舆地纪胜》引此《注》作栎林长坂。考《环宇记》引盛弘之《荆州记》,当阳东有栎林长坂。《通鉴》汉建安十三年,《注》引《荆州记。同。是郦本盛说,当作栎林。又〈御览〉五十七引盛弘之〈荆州记〉,江陵当作当阳。县东百里,有绿林山,茂林蓊郁。襄阳大路经由其西,所谓当阳之绿林也。则当阳别有绿林山。故〈舆地纪胜〉引〈元和志〉云,绿林山在当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栎林长坂在长林县西北九十里,而〈舆地纪胜〉引〈元和志〉云,绿林山在当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栎林长坂在长林县西北九十里。而〈舆地广记〉竟混而一之,谓绿林山即当阳长坂,误矣。此作绿林亦浅人误改。〈方舆纪要〉,长坂在荆门州西北,近於当阳之北。)长坂即张翼德横矛处也。”
三、荆襄古道
荆门掇刀长坂说和当阳长坂说都提到了从襄阳到江陵的路线是荆襄古道。
荆门掇刀长坂说荆襄古道西线由襄阳出发,经中庐、武安、仙居寺、栗溪、烟墩、川店到达江陵。由于烟墩以下多山林、沼泽、河流,自编县北迁、析置当阳后,南北大道便自仙居寺直出汉当阳“东城”南下,沿途经岳飞城西、纪山而南达江陵。这段东移的新大道因其经当阳县治“东城”,又全部穿行在当阳县域内,可被称为当阳道。
当阳长坂说认为唐代以前春秋至汉末三国时,江陵至襄阳大道应是沿江陵川店北上,经当阳河溶、淯溪,荆门的马河、栗溪、仙居,南漳的武安、中庐至襄阳,并引明代文学家、旅行家袁中道诗“三国荆襄道,沮漳旧往来”、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著名文学家王粲在投刘表遇冷后于河溶之麦城写下千古名篇《登楼赋》、和今荆门的漳河、马河、栗溪、仙居由南至北一线留下诸多与关羽、刘备等三国人物或事件有关的地名与传说来佐证。
荆门的漳河、马河、栗溪、仙居由南至北一线留下诸多与关羽、刘备等三国人物或事件有关的地名与传说这些都是真的,但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长坂坡之战发生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由襄阳出发,经中庐、武安、仙居寺、栗溪、烟墩、川店到达江陵。”还是“沿江陵川店北上,经当阳河溶、淯溪,荆门的马河、栗溪、仙居,南漳的武安、中庐至襄阳”这个南北大道根本不存在。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这是白居易的诗《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诗文开篇就点明了长江从洞庭湖的西南流来,洞庭湖在长江北。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李白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中的一首诗,长沙的方向在洞庭湖的西面落日的方向,而现在的长沙在洞庭湖的南方。
  “湖阴窥魍魉,丘势辨巴蛇” ,“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积骨成巴陵,遗言闻楚老。”前一首诗句是张说《巴丘春作》,后一首诗句是李白《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而现在的岳阳没有这样的山势。从长江、长沙的地理位置,还是洞庭湖周围的山势来看,现在的洞庭湖不是唐朝及以前的洞庭湖。那唐朝及以前的洞庭湖在什么地方,在唐诗中也给了明确的答案。
  陈昂《宿江边阁》“暝色江边阁,行吟易断魂。风前两岸叶,月下一声猿。夜哭谁家妇,寒号何处村。洞庭春水动,雇艇去荆门。”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李白《郢门秋怀》“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 唐朝时期的洞庭湖在荆门、郢、郢门这个地方。
  荆门、郢、郢门又在什么地方?下面是唐朝诗人王健的一首《荆门行》“江边行人暮悠悠,山头殊未见荆州。岘亭西南路多曲,栎林深深石镞镞。看炊红米煮白鱼,夜向鸡鸣店家宿。南中三月蚊蚋生,黄昏不闻人语声。生纱帷疏薄如雾,隔衣噆肤耳边鸣。欲明不待灯火起,唤得官船过蛮水。女儿停客茆屋新,开门扫地桐花里。犬声扑扑寒溪烟,人家烧竹种山田。巴云欲雨薰石热,麋鹿度江虫出穴。大蛇过处一山腥,野牛惊跳双角折。斜分汉水横千山(一作湘山),山青水绿荆门关。向前问个长沙路,旧是屈原沈溺处。谁家丹旐已南来,逢著流人从此去。月明山鸟多不栖,下枝飞上高枝啼。主人念远心不怿,罗衫卧对章台夕。红烛交横各自归,酒醒还是他乡客。壮年留滞尚思家,况复白头在天涯。”诗人王健从襄阳经南漳、宜城蛮河到达荆门关。荆门关,今湖北省钟祥市双河镇乐乡关,即唐朝时的荆门县。诗中荆门有汉江、湘山、长沙、屈原投江处、章华台。
  “身在关西家洞庭,夜寒歌苦烛荧荧。”这是许浑的《下第贻友人》中的一句诗。许浑的诗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之语,被世人称为“许郢州”。郢州即湖北省钟祥市。许浑的家在钟祥市,有洞庭。
  “家本洞庭上,岁时归思催。客心徒欲速,江路苦邅回。”是孟浩然的诗《溯江至武昌》。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的家乡襄阳,在离洞庭湖不远的汉江上游,和王健、许浑的诗相呼应,洞庭湖同样指向湖北省钟祥市一带。
  孟浩然《归至郢中》 “愁随江路尽,喜入郢门多。左右看桑土,依然即匪他。”郢中即湖北省钟祥市,郢门即荆门,钟祥双河乐乡关在唐朝时又为襄州乐乡县,襄州是孟浩然的故乡,诗中才有“左右看桑土”。
  从上述的唐诗中分析得出洞庭湖边的荆门、郢就是唐朝时期的荆门县和郢州,非唐诗注解中的宜都荆门山和荆州江陵。众所周知洞庭湖在巴陵,巴陵和唐荆门县、郢州有什么联系呢?  郢州:孝武孝建元年,分荆州之江夏、竟陵、随、武陵、天门,湘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阳,又以南郡之州陵、监利二县度属巴陵,立郢州。⑴  巴陵:文帝元嘉十六年,分长沙之巴陵、蒲圻、下隽,江夏之沙阳四县立,属湘州;孝武孝建元年,割南郡之监利、州陵度江夏,属郢州。二年,又度长宁之绥安属巴陵。⑵  乐乡(唐荆门):《春秋》传古鄀地。秦鄀县汉鄀州属地。晋隆安五年,因沮、漳降蛮,析鄀为乐乡、长宁二县,桓玄移沮漳蛮二千余户于江南立武宁郡治编县,后迁治乐乡,更招集流民立绥安郡治长宁。西魏在乐乡置鄀州,又梁置旌阳县,后改名惠怀,西魏又改曰武山。开皇七年郡废,大业初州废,又废武山入焉。唐武德四年(621) 复置,唐太宗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八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二道,省鄀州,立荆门县,属长林军,荆门名始此。⑶  ⑴、⑵注:《宋书》 卷三十七志第二十七 州郡三  ⑶注:《隋书》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地理下,《乾隆荆门州志 同治荆门直隶州志》。  在南北朝宋孝武孝建元年,巴陵属郢州(现钟祥市),二年,长宁(现荆门市)之绥安属巴陵。南北朝时期的巴陵不在今湖南省,而在今荆门、钟祥附近。  乐史言:大江在巴陵,东北流入洞庭。今洞庭水会于江,非江流入洞庭也。《水经注》“澧水流注于洞庭湖俗谓之曰澧江口也。”《夏书·禹贡》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 。经石泉先生考察乐乡河与《水经注·澧水篇》所记的澧水流向基本相合。尤其让人惊异的是,古澧水个别支流的名称在今乐乡河域也能找得到。石泉先生结论是澧水是浰河,浰河口就是澧江口,浰河口处的汉江就是洞庭湖。  乐乡河只是书面上的叫法,在当地这条河没有一个具体的名字。只是从上到下依次叫仙居河、乐沙河、乐乡河、双河、浰河,其入汉江处叫浰河口,《太平寰宇记》记载:“废乐乡县,在(襄)州南二百二十里。旧管四乡,本春秋鄀国之地。迄今有若乡,在若水之傍。”鄀、若、乐这几字同音,鄀国人将这条河叫若水、若乡河或乐乡河。楚灵王攻下厉国把“厉国人”迁到了若县境内,现有丽山、丽阳、丽乡,在今乐乡关一带。丽、澧、浰、栗、厉、凓这几字同音,厉国人把这条河叫浰河、澧水。《楚居》记载楚人请当地的鄀人鄀嗌占卜,根据占卜的结果,楚人迁徙到夷屯这个地方。由于穷没有祭品,于是就去偷当地鄀人的小牛来当祭品,又怕牛主人发现,只好在夜里偷偷祭祀。从《楚居》分析最初的楚人也生活在乐乡关附近。“洞庭西望楚江分”从卫星地图看分割洞庭湖的楚江就是乐乡河。澧水、浰河、若水、乐乡河就是楚人说的江。  王健在《荆门行》诗曰乐乡河“旧是屈原沈溺处”。众所周知屈原投的是汨罗江,是罗国人所在的江。乐乡关附近是不是故罗国?《文献通考 卷二百六十三·封建考四》“罗,熊姓,爵未详,国在南郡枝江县,今襄阳宜城。”《汉志》、《晋书地理下》 记载“编有云梦官。当阳,华容,鄀故鄀子国,枝江故罗国。”《宋书 州郡三》记载“旌阳,文帝元嘉十八年省并枝江。”《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乐乡县五代周并入宜城县。”据上文献枝江、乐乡(旌阳)都在宜城附近,南北朝文帝元嘉十八年曾合并为一个县。杜预云:“南郡枝江县西有云梦城”,任端休《江陵记》曰:“州城北五十四里,有楚平王冢枝江有班竹冈”。编县在今荆门市东宝区仙居镇,在乐乡河的上游。班竹冈在乐乡关北,这个枝江县西的云梦城即编县云梦城。枝江县(罗国)大概在班竹冈南、乐乡关与仙居镇之间的乐乡河傍。  乐乡县又称为襄州乐乡,《寰宇记》一百四十五,襄州风俗下,引《襄阳风俗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今俗其日食粽,并有竞渡之戏。”《隋书 地理志》亦谓:“楚人因屈原赴汨罗,乃有竞渡之戏,而以南郡襄阳为尤盛。”鱼玄机《过郢州》“柳拂兰桡花满枝,石城城下暮帆迟。折牌峰上三闾墓,远火山头五马旗。白雪调高题旧寺,阳春歌在换新词。莫愁魂逐清江去,空使行人万首诗。”钟祥在乐乡河下游汉水边,唐朝时还有屈原墓(三闾墓),可见乐乡河也就是罗国人叫的罗江。湖南汨罗江屈原投江的故事只不过是乐乡关地区的先人,迁徙到今湖南罗江后,不仅带去了地名,还继承着故乡的习俗。 这条叫若水、澧江、罗江、楚江的河究竟是一条生么样的河呢?从卫星地图看,在浰河口处汉江古河床宽13公里海拔在47米左右,蛮河处古河床宽12公里海拔在51米左右。浰河在天台山北与南桥河会和处到浰河口处河段,古河床宽近2公里海拔在46米左右,上游双河段古河床宽有100~500米海拔在49米左右,最窄处一边是石山曰白马山,另一边是土山形成一个100米的河口,曰崩土嵻,也就是钟祥双河镇的古名。乐乡关处古河床宽有近2公里,长4公里,海拔在51米左右名,曰牛渚,207国道经乐乡关河对面的坡名叫牛渚坡。严羽《上荆门省亲》诗云:“江国归心一雁牵,河楼分手数盃传。千岩万壑秋声里,匹马孤帆落照边。牛渚寒波翻极浦,荆门晚树合遥天。他时莫枉瑶华问,南北相思各渺然。”齐己《过荆门》诗云:“路出荆门远,行行日欲西。草枯蛮冢乱,山断汉江低。”可见在江汉平原没有形成以前,汉水倒流到了乐乡关。才有唐朝诗人王健《荆门行》中“斜分汉水横千山,山青水绿荆门关。”的景象。也有孟浩然的诗“早闻牛渚咏,今见鶺鴒心。羽翼嗟零落,悲鸣别故林。 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万里独飞去,南风迟尔音。”为证牛渚连洞庭。  丽山处的乐砂河海拔70米,经过一个几百米长的水坡与乐乡河相连,水位有近20米落差。汉水与乐砂河在此交汇,江汜枝分,水又東复入汉水主河道。郑玄曰:“汇,回也。汉与江斗,转东成其泽矣。”《周官总义》《周禮訂義》等经“自有明文汉水出于嶓冢者为北江,江水出于岷山者为中江”,《尚书全解》“经文言北江中江者是自彭蠡而东方分为二江”,《五禮通考》“中江是也漢水入江”,杨雄《反离骚》: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水经注》中没有这条河,北魏郦道元不可能到南朝去考察,加上后人篡改,云梦泽、江、洞庭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千古悬疑。  孟浩然《临洞庭》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泽有洞庭湖,洞庭湖在云梦泽。《汉阳志》:“又安陆有云梦泽,枝江有云梦城”。《汉志》注:“编县有云梦官”。《读史方舆纪要》“今巴陵、枝江、荆门、安陆(钟祥)之境,皆云有云梦。盖云梦本跨江南北,为泽甚广”。《方舆纪要》:“荆门州城东北有云梦泽,西北有云梦山。”《隋书 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 地理下》“紫陵西魏置华陵县,后周改名焉。其城南面,梁置鄀州,又置云泽县。”鄀州在乐乡关,云泽县顾名思义即云梦泽。枝江、编县前面已介绍过在乐乡河中、上游。“汉阳志”:“云梦泽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晋书 列传第六十九 桓玄卞范之段仲文》:“移沮漳蛮二千户于江南,立武宁郡。”武宁郡治乐乡关,这个江南的江不是长江,而是被楚人称为楚江的乐乡河。  巴丘、巴陵名称有多种说法:巴人传说说、神话传说说、山势地貌说等。  《华阳国志 卷十二》“巴族,原是定居于洞庭彭蠡间,巴丘、巴水部位的渔业民,称为「巴诞」”,公元前676年周惠王元年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一场著名的战役:楚、巴那处之战 。杜预曰:“编县东南有那口城”,那处在今荆门东。在钟祥有宋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故事:“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李群玉的《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诗中“短翮后飞者,前攀鸾鹤翔。力微应万里,矫首空苍苍。 谁昔探花源,考槃西岳阳……十年侣龟鱼,垂头在沅湘。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骚雅道未丧,何忧名不彰……依泊洞庭波,木叶忽已黄……”把洞庭湖与“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