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321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袁家村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很有名。去年不少农户纯收入就达到30多万元。但若提起1970年以前,袁家村可是远近闻名的叫花子村。大学生村官吴斌带记者来到村史馆,指着一幅幅黑白老照片介绍说,如今村里人住的都是统一规划的二层小楼,但上世纪70年代,袁家村人住的最好的却是茅草屋,不少人还住在地窖里。在当时“地无三尺平,沙石到处见”的居住环境中,村里不少人都曾出去讨过饭,被人称为叫花子村。提起那段岁月,村主任郭俊武也是感慨万千。直到第36任队长郭裕禄上任,袁家村才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
“当时,郭书记带领大伙从改造土地开始,村青年突击队打先锋,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肩挑车运。全村人往返20多公里山路,进山拾羊粪回来给地上肥,硬是把400亩贫瘠土地翻了一遍,把荒地变成了良田。后来村里连续10年获得粮棉丰收。”郭俊武说,现在看来,如果袁家村继续坚守在土地里刨食,也许全省今天会多一个产粮大村,但绝不会成为现在的魅力休闲村,群众的日子也不会过得如此舒坦。
郭裕禄带领袁家村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当时,袁家村在实行土地责任制后并没有分掉集体财产,而是摸索寻求集体发展共同致富的路子,并依靠九嵕山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白手起家办起了村里的第一家企业——白灰厂。随后,又慢慢发展起来运输队、养牛场等实体。1984年,袁家村建成了水泥厂,当年就创造利润30万元。2000年前后,袁家村成立集团公司,已发展有12个子公司,村上固定资产达2.83亿元,人均收入也由1970年的29.6元增长到2001年的过万元。袁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上面是我复制粘贴的一段话,进入袁家村,展现在面前的也的确是一个集关中民俗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的百年老街,看到这些数字真的可以用“旅游活商”四个字形容。废话不多说,整几组片片大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