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叶斌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保康纪行(三章)黄叶斌甲辰龙年的清明节之后,我有幸参与了一次两天的组团旅行——前往襄阳市保康县马良镇游览观光。其丰富神奇独特的旅游资源,“累并快乐”的人生体验,令人回味,难于忘怀。 老龙宫的浪漫传说乘坐旅游大巴车,历经约四个小时,穿越十多个大小隧道,在崇山峻岭中欣赏回旋弯道的惊奇,感受“山底—山腰—山顶—山底”的过山车般的惊险,旅游车如一叶小舟飞腾于峰澜谷底。这对于长期生活于平原城市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个另类新奇的人生体验。在一个形状似一个碗底的地方,我们来到了“老龙宫”旅游景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一大块巨石上面,雕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幅行书,其色彩鲜艳夺目,字体遒劲潇洒,引来众多游客纷纷在此地拍照打卡。在山脚下,矗立着以巨石雕刻而成的五座帝王头像,其五官棱角分明,目光如炬,眼神中投射出一种悲悯苍生的无限情怀。据有关资料介绍,老龙宫地处尧治河旅游度假区的青龙山,是洞穴景观较为丰富的大型溶洞,被人们称为“三界洞天”。相传,上古时代,北方壬癸水德星有五个儿子,他准备把几个儿子分封镇守东南西北四海。由于还有一个儿子不好安排,其长子敖厚自请到青龙山找个洞穴与天地同寿,并被其父分封为老龙王。至此,龙王敖厚在山洞造宫修殿,协助尧帝和丹朱治山治山,老龙宫因此得名。其传说不管真假,它却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理念——求助神奇之力,改变环境,谋取幸福生活。在进入老龙宫之前,我们需要通过“魔毯”才能上山。其实,它就是一种“电梯”或“索道”的别称。半价购票后,我们依次倒坐在地毯上缓缓向上运行。它形似一个封闭的圆筒,棚顶上面,饰以五彩斑斓的动物漫画,给人一种置身于动物园或海底世界的感觉。中途,透过架构的缝隙,我们可以看见茂密苍翠的山林植被,以及沿途建造的景观走廊和小木屋,听见山泉哗哗流动的小曲。经过半小时的两次转折,我们终于来到了半山腰。往上看,还要爬坡前行。老龙宫处于山顶,据下山的游客介绍,还有约一个小时的行程,老龙宫里面的面积较大,来回约有三公里。龙宫里面的一切设施和景点,多数是后人根据传说和想象力雕塑而成。碍于路途爬山的艰辛,以及个人大腿骨折手术后的不便,我放弃了继续爬山的打算。在中途休息片刻,我独自一人缓慢下山。手扶着石雕栏杆,我忽然有了一个惊人发现:沿途的石器护栏上面,每一米见方的石雕上面,就有一个龙飞凤舞别具一格的繁体“龙”字。其字体包含中国汉字的所有门类,如甲骨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同时,还装饰有花纹。我想,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安排,真正体现了当地管理者和群众的心愿:龙的传人,龙腾虎跃,龙行天下,龙年大吉!于是,我拿出手机,将百余幅“龙”字石雕依次摄入镜头里,作为一种收藏,一种纪念,一种祭拜。再次坐“魔毯”下山来,恰逢毛毛细雨飘洒而来,是龙的恩赐,还是心的感召?尧帝神峡的壮观景色辗转来到另一个景区,大巴车把我们送到“尧帝神峡”的上游——第七号隧道口。我们便沿着谷底峡水的两岸往下走。峡谷的景观形成两种风格:一边是自然风光,山峰高耸,林木参天,壁立千仞;一边是人文景观,尧帝祠恢弘壮观,亭台楼榭布局巧妙,先古圣贤人物形象壁雕栩栩如生,如开明园、上善亭、百姓廊、砥砺谷、寻子园、对弈园等。该峡江由“圆梦湖、寻梦湖、追梦湖”三湖组成。于是,阶梯式的瀑布贯穿全景。来到大坝瀑布的侧方回望,白练似的瀑布发出挣脱束缚般的怒吼,随后,又在绿如蓝的湖水中婴儿般的安详恬静。我们在上山下山的回旋中欣赏,在欣赏中感染,在感染中沉浸,在沉浸中体悟,在体悟中净化。碧水如镜,倒影翩翩,两岸美不胜收,犹如百里画廊。此时,好像一切疲惫、困顿、伤感、烦恼烟消云散了,大自然的神奇魔力能够治愈一切伤痛。尽管我的腿伤初愈还是行动不便,但是,我一直坚持着跟随旅游团队前行,没有掉队,也没有放弃。大约这条峡江有十多里吧,走到候车站点的第十号隧道口旁边,我看见一面鲜艳的党旗矗立于一道壁立的山脚下。党旗下面,是一群党员干群的雕像。那是用岩石或钢筋水泥制作的一个十人左右的雕塑群,他们或举起铁锤、或手扶钢钎、或搬运岩石、或挑着重担、或以铁锹掘土、或传递水碗……其中有老人小孩,也有壮汉妇女。他们的神情专注而坚毅,动作专业而娴熟,凝缩的劳动场面,给人以往事的回味。群雕下面的一块巨石上,雕刻的一行字揭示了群雕的主题: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据介绍,尧治河大坝于1996年初开工建设,坝高27米,库容28万立方米。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全靠村民从三里外肩挑背扛运输建筑材料。不料,当年8月,一场山洪将大坝冲毁殆尽。于是,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一当代“红旗渠”工程。原来,该峡江的开发,是将上古尧帝时代的历史文化与当代改开的创业精神,进行了有机的交融与诠释。如今,这里已是湖北省尧治河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教育旅行营(基)地,同时,也是创业园教学点。在隧道出口一侧的山壁上,一副红底黄字标语赫然醒目地凸显于人们眼前:“党员能吃苦,党员能吃亏,党员能奉献”。至此,我似乎明白了“尧帝神峡”的景色为什么那么美丽如画、令人陶醉了。 黄龙观村的文化挖掘享誉中国民俗文化村之一的黄龙观村,在内地能够赢得游客的青睐和赞赏,是有一定的传统与现实依据的。第一天晚上,我们来到黄龙观村住宿。因为该村的道教文化丰富,他们在山顶上面建立了一座道观,并且引进外资架设了一条索道。该村在开发磷矿业和核桃林业的基础上,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建立了文化广场和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在山顶上面,开辟出来一个个平地,修建了旅游接待中心,那遍布山腰的小木屋、四合院客房,令人叹为观止。真是没有想到,这里的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如此之高。晚上的篝火晚会如期举行,游客随着音乐尽情载歌载舞,嗨声回荡在夜空。景区内的免费观光车随意使用,环顾四周,举目远眺,夜晚的灯光如星星点灯一串串、一簇簇的播撒于旅馆周围,使人怀疑来到了城市的景区。一条500米左右的灯光走廊,闪烁着迷人的五彩光芒,使人仿佛置身于龙宫里遨游。在参与了篝火晚会之后,我们来到四合院内居住。高科技的插卡式钥匙,舒适的店内床褥及完美的配套设施,让我仿佛进入了五星级酒店。那晚,我入睡得舒服甜美,好像就在家里一样安稳惬意。同时,我好像做了一个梦:一条巨龙腾飞于华夏的城乡上空,不断地盘旋上升,唤来旭阳普照大地…… (写于2024.04.09 约2560字
行走文学的人文价值与审美意蕴———读朱湘山散文集《苍烟》《微烛》札记两本散文集,是朱湘山十余年来散文创作的精选之作。共计57万字的篇幅,收录作者的行走文学散文76篇,每篇散文约八千字。行走文学的人文价值何在?从朱湘山的散文集中,也许可以获得部分答案。披沙拣金,在选择性的行走中,获得熟悉的陌生感及陌生的熟悉感。人生短暂,世态万千。祖国的名胜古迹遍布大江南北,令人目不暇接,穷尽一生也难于游历一遍。因此,作者重在故土的回访、名城的瞻仰、古迹的探寻、风俗的挖掘、人文的体验,他从海南出发,在几乎半个中国的地理图案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比如他的《山前花如雪》《山中月》等十余篇文章,就是一种怀旧恋物的情感喷发。时空挪移,物是人非,数十年后的故土及亲人,已被时光之手雕琢成为“熟悉的陌生”镜像了。触景生情,在放松身心的行走中,感受自然风光的熏染,感知古城景物的文化底蕴。作者以知行合一的方式,以“远方在召唤”的使命感驱使着自己,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参访、拜谒、对话某些名城名人的遗迹时,总是把实物镜像与历史资料、民间传说、个人情感和诘问反思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文化散文的写作范式。作者似乎对于古城情有独钟,其中散文的笔墨大多数专注于此。古城的存在,哪怕是以一种颓废或现代更新的方式出现,无疑是一种别样的文化呼吁,也可让游览者在其肌肤和容颜上触摸到古城历史的心跳节奏,还可以感受到它对现代人的一种期盼和疾呼的情韵。于是,作者听到了、感受到了古城的呼唤,开始以文字的方式打捞古城背后的隐形文明的密码。作者的情感浓度大于叙事的冷静,抒情的力度高于议论的说教,因而其文化意蕴的含量也就超出了一般意义的游记了。周游四方,在丰富人生阅历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富裕。笔者认为,作者的行走散文发表或集结出版发行,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人生意义的展示,也是一种精神快慰的宣泄;而对于读者来说,则是一种相互学习借鉴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种感召激励影响的文学力量的回馈。行走文学的审美价值,是该文体能否获得广泛传播与持续赢得读者青睐的重要条件。当然,其思想性和文学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文学性的核心要素,是其审美价值。下面,主要就作者的两本散文集的写作特点谈一点看法。“互文写作”的尝试与创新,是该文集的主要看点。所谓“互文写作”,正如有些评论家所指出的,他的行走散文具有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影视剧本和散文诗的特质,且将这样几种文学体裁加以糅合、贯通、融化之,拓展了这几种文体写作的边界,给人以陌生而熟悉的感受。比如作者的《渔火》《通顺河》两篇文章,更具有报告文学和小说的特征。前者是对于海南文昌县渔民吴增芳的采访记,后者是对于湖北仙桃彭场镇疫情之初的“防护服”生产之战役的全景素描。这些文章,其情节的蒙太奇手法交错回放,细节的特写镜头放大,对话的简洁干脆,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地域环境与氛围的交代,议论抒情点到为止,使读者觉得在欣赏一部影视剧,受到其感染而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在场意识的历史还原法,让古今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动作、功过评价立体地呈现出来。这里,重要的是作者的想象力、联想力的应用及其形象思维的点铁成金之术。作者深谙此法的妙用,会给隐形的文化遮蔽带来显性的文化透视,即还原历史的真相,复活人物的本性。当然,这些需要有真实的史料或物证作依据,而不是天马行空凭空想象。如《杏花疏影里》和《京华一梦》两篇文章中,作者在考察北宋都城汴梁的遗迹时,借助于史料、传说和诗词的佐证,以“靖康之难”“庆历新政”为历史线索,以汴河、御街、相国寺、府衙、杏花等实物为媒介,将亡国之君赵佶的逃难之举、范仲淹的数次被贬谪之路,描述得栩栩如生:有时间、地点、人群、背景、心情、诗词评价和个人感受。总之,作者行走散文的可读性,在于其文本语言风格的清新、亮丽、通透和优雅,因此也就展现了其思想情感和文章内涵的深沉、绵长和繁复的境界,其审美价值也就可见一斑了。注:朱湘山,原藉湖北钟祥,现居海南海口。先后在荆门市人民检察院和海南省公安厅等部门工作,系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作品散见于《大江文艺》《长江丛刊》《云端》《海南日报》等,著有散文集《穿越苍凉》《苍烟》《微烛》等。
文学幼苗成长的里程碑——读《莫愁撷萃》文集五年前,我曾经为《莫愁湖》杂志创刊30周年的文学作品集,写过一篇短文“文脉传承 泽被莫愁”;如今,又一本由中国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莫愁撷萃》问世,它是《莫愁湖》杂志创刊35周年佳作选。该文集由刘春庭主编,以85万字的篇幅,分别以上下两集的形式,收集了近五年来140多位作者的151篇作品,可谓乡土文学的苗圃里,已然葳蕤成林,满目苍翠,靓丽着一方精神沃土的历史天空。《莫愁湖》杂志35年的成长历程,是在钟祥这片历史文化名城的土壤里,从蹒跚学步到稳健起步的一个过程;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春风里,从扎根吸露到含英吐芳的过程;是由冯道信、李瑛、陶文美、周桦等一大批默默无闻的编辑记者同仁,励精图治从白手起家到出具规模影响力的发展过程。犹如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一样,该杂志已经以一个青壮年的形象,傲然屹立于中国乡土文学的丛林中,并且为培养更多的乡土文学青年发挥更大的作用。实践证明,乡土作家是唤醒历史记忆的寻梦人,彰显地域风情的代言人,塑造风云人物的记录者。他们大部分人学历不高,职业普通,农民身份约占80%以上,可是,他们的志向远大,追求高尚,文心雕龙,初心不改,坚韧不拔,笔耕不辍,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终于,迎来文学之苗的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这种人文精神的获取与释放,一部分得益于历史传统文化的吗熏染,一部分得益于时代气息的滋养,一部分得益于地方政府人文环境的营造,一部分得益于个人文学素养的打造与提升。出作品,出人才,是《莫愁湖》杂志的历史使命与职责。事实说明,钟祥出现的6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一百位湖北省作协会员,400余位市级作协会员,都是因为其作品的数量与质量而得到社会与读者的认可。如近年来享誉中国文坛的乡土作家余秀华、刘正权、艾晶晶(网名匪我思存)、陈军、刘琛琛、饶秀珍、鲍秋菊等人,作为他们的起跑线、培育者、推举者,《莫愁湖》杂志功不可没。这种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文学情怀与为文学生长鼓与呼的品格,是一种楚风遗韵的现代体现,是一种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添砖加瓦的良师益友。该文集的上篇,主要体裁是89篇散文(或随笔)。其中,一篇篇文章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记述故人名人事迹如泣如诉,里面既有英烈先辈父母亲的往事回忆,如枣树岭突围战牺牲的烈士、北山苏维埃主席张琢成等人,也有今人如吴天祥、李汝海的采访与感叹;记录家乡变化的风貌对比鲜明,如钟祥汉江大桥前的心酸故事、大柴湖的创业经历、明显陵和莫愁村的旅游胜地、客店和张集的黄仙洞、温泉与古寨、石牌镇及瓦瓷滩龙窑、旧口老街等地的历史变迁;展示地方特色的风物人情充满了自豪与赞美,如乡村美食的推荐、农具记忆、旧口萝卜、年节习俗等。这些篇什或挖掘历史资料寄托今人的怀念之情,或以个人的经历体验观察为背景抒发点滴感触感动与感慨,或以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完成对于故土乡风乡情乡愁的回望与期待。可以说,散文随笔是最适宜民间大众记录日常生活表达个人情感触及思想灵魂的一种重要文体,但是,若要写出具有个人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质俱佳的作品来,则需要经过长期的文笔磨练与身心修炼的。该文集的下篇,包括36篇诗歌、7篇文史研究和19篇小说。诗歌的传统在钟祥源远流长,屈原弟子宋玉的“兰台雄风”招唤了历代迁客骚人来此地游历吟咏数百首诗歌。于是,已故的原钟祥市诗词学会会长萧立宽为钟祥的诗歌人才培养做出了无私的卓越的贡献。该文集除了收集少量的近体诗词外,大多数是现代自由体诗和古体诗。在内容上,主要是描述时代变迁、家乡风貌、名胜古迹、人文特色及浪漫情怀等。如对莫愁湖、莫愁村、莫愁女的诗意想象与顶礼膜拜;对祖国、时代和家乡的歌颂与赞美;对农垦人、彭墩村、驻村扶贫人和清明节扫墓人的形象刻画与心灵剖析;对青春、快乐、净土、星空、月色、春雨、桃花等虚虚实实的意象进行的联想与祈祷……这些跳动的思绪、灵动的语言、奇妙的构思、优美的意境,已经把一些历史沉淀的物像和现代生活的场景,重新赋予了一种新的意韵和人文价值。文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是由钟祥的历史底蕴和人文价值所决定的。对于历史文化这块富矿,现代人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奉献。作为楚文化和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钟祥有太多的历史迷案和史料需要沉钩打捞,辨析真伪,判断定论。于是,在钟祥历史文化研究学会的一批人担当起了这份责任。他们对楚国陪都郊郢的考证,对莫愁女入楚王宫的新考,对千年古县钟祥的历史演变轨迹的探寻,对嘉靖皇帝登基和修建明显陵的历史背景的剖析,对贺龙祖籍的辨析,钟祥特产三匹罐(即湖北海棠)的饮料开发价值的阐述……这些考证工作,是一件十分枯燥、寂寞、费时和伤神的脑力劳动,在无功利之心辛苦付出的条件下,他们收获的将是子孙后代的敬仰与怀念。小说部分,是该文集的主体。这支乡土作家群的队伍,可谓是老中青三代荟萃。孙家福是老者作家的代表,是钟祥最早刊登省级文学刊物的。而中青年代表作家则是主力军了,如刘正权、饶秀珍、董玉洁、余秀华、罗洪涛、张军兰、马俊芳、兰云峰、郑云霞、蒋海波、周卿、郑喜多多等人。尤其是刘正权的创作成果丰硕,其16部小说集已被日、法、英等多国文字翻译出版,并首次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发行。而刘正权的儿子刘博文,更是后生可畏后起之秀,已经发表和获奖小说多篇。这些小说无疑是反映现实生活、揭示人性诡秘的时代记录,是当代乡土作家们以自己的勤奋、责任和才华,为故乡精神家园的营造而奉献的一份奠基礼。综上所述,《莫愁湖》创刊已经35年了,可喜可赞,其成就与影响力逐日提升,也标志着文学幼苗成长的里程碑已然形成。如今,湖北省作协的领导和作家也十分关心此刊物的发展情况,并且赐稿刊登,如李修文、车延高等人。同时,湖北省作协还在钟祥大柴湖镇设立了作家创作基地。这些举措,预示着该文学刊物将会以更多更新的成果展示于读者的面前。我们充满希望地祝福着,期待着!(约2360字 )

雷锋精神传承馆巡礼

文学 01-03 22:47 阅读 1774 回复 3
雷锋精神传承馆巡礼黄叶斌六十年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人号令,如一夜春风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激励着国人学习雷锋好榜样,社会风貌焕然一新,并且成为一代人的永恒记忆和甜蜜回忆。每年的3月5日,如一朵报春花盛开,提醒着人们这个日子的纪念意义和引导作用。2023年冬至后的一天下午,阳光明媚,天空蔚蓝纯净,北风吹拂着脸颊虽然有些寒意,但是出外晒太阳的人们却流露出享受温暖的惬意与满足。听说在钟祥雷锋精神传承馆,刚刚举办了一次“书写新时代 文化进万家——2023年荆门雷锋精神传承馆庆元旦版画作品展”。在该馆长罗书林的邀约下,我便欣然前往观摩。该馆位于钟祥市石城公园的北侧,其建筑是在一个仿长城墙垛的地基上开设的,长宽约50×8的400平米面积,其屋顶为透明的钢玻璃构架,在阳光的照射下,室内的一切展品仿佛镀金般熠熠生辉。此时,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有宝妈带着小学生的,也有退休的干部职工。偶遇一位91岁的乡镇粮管所退休职工谢某某,他戴着一副老花眼镜,仔细地一幅幅地观看着挂在墙壁上的展品和实物,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孩子们则翻阅着桌子上面的画册和书籍,认真而恬静的样子,令人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孩童时代。据该馆长罗书林介绍,他们开办此馆已经有三年了。其目的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留下一片精神家园的净土。作为服务大众的公益性质的非盈利项目,他和他的家人已经先后投入资金100多万元,用于添置展品器材、装饰展馆、完善配套设施、举办各种活动、接待外地游客等。他年约40开外,是一名在职的银行工作人员,参观者夸奖他的相貌与雷锋酷似。他的网名是“罗托祥子”,常常利用业余时间打理该馆的一切运作事务,完全是一种雷锋精神的无私践行者。目前,他的团队有10人,都是作为志愿者参与奉献服务的。如退休教师、省级劳模、市级道德模范、左腿残疾者方文忠,几乎每天拄着拐杖在该馆义务值班服务,来回奔波,乐此不疲。该馆长罗书林自豪地说,几乎每天都要抽时间来此地打卡,解答疑难、接待顾客、拍照发文,以微信和抖音的方式及时报道该馆的动态,吸引更多公众的关注与支持。为此,我也为该馆捐献了几本个人的文学书籍,并且在留言簿上留下了自己的祝福:“赓续红色文化传统,弘扬伟大雷锋精神”!在该馆长的引导下, 我依次参观了四个板块展区的作品。首先,在该馆门外的两侧,赫然悬挂着几个匾牌:钟祥市雷锋精神传承馆、钟祥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共钟祥市红色文化研究会支部委员会、荆门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第一批荆门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钟祥市关心青少年志愿者协会思想教育工作室、钟祥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这些匾牌的内涵厚重与意义重大,寄托着该馆的历史使命与神圣职责。进入门内的第一个板块区,是刚刚设置的荆门群艺馆和荆门市工业版画研究院赠送的版画展览品。30余幅版画集中展示,其作品大多数是参加国展、省展、出国展,多次获奖和被收藏的精品。它们以无声的语言,向公众述说着荆门地区的版画美术创作的成果,普及介绍着版画知识,引导着参观者通过版画的线条勾勒和形象描绘,走进岁月的深处与历史的风烟。如一代伟人的肖像、荆楚文化地域资源、工业题材的铁塔工人、南水北调工程基地、乡村风貌掠影、民居生活、都市风景一瞥……最令人惊叹的是,由荆门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荆门市工业版画研究院院长宫建国创作的“疫情回眸”的版画系列,真实而典型地再现了三年疫情的各种人物的神情和风致。从那些用口罩封闭的人物形象中,我们可以感叹感谢感恩于医护人员、人民子弟兵和普通民众,在“生命至上,众志成城”信仰中的拼搏与奋斗、奉献与牺牲。在第二个板块区,是书画展品。历年来,从伟人题词,到历届的中央各级党政军主要领导的题词;从钟祥籍的武警部队第一任司令员杨国屛的书法条幅,到本地书画家的即兴创作;从两座雷锋雕像的目光中,我们依稀可以看见他的生命光辉的延续与期盼。是的,雷锋是一个历史人物,是一种时代的记忆,是一种精神的符号,也是一种信念的化身。我们挥毫泼墨,我们意兴遄飞,我们表达心志,我们赓续传统,这些书画作品以有形的艺术方式、抽象或具象的内容、直接或委婉的手段,为我们的精神殿堂奉献了一份份珍贵的礼物——向雷锋精神致敬!在第三个板块区,是红色书籍和赠品陈列馆。这里有钟祥红色文化研究会出版的各种回忆录、纪念册和纪念品,还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发行的雷锋故事连环画、雷锋事迹画册、雷锋日记、雷锋纪念章、雷锋歌曲、印有雷锋头像的口缸和挎包等。这些书籍和物品,在我们经历过的时代里,是一种温情的回忆和感触,也是一种难忘的提醒和警示。在人的成长经历中,雷锋精神是一种精神的钙片,它对于社会风尚的守正创新、对于个人价值的确立发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第四个板块区,是一个小型的会议厅,可以容纳五十人左右。里面有讲台,有主席台桌,有音响设备,有简易坐凳。在整个传承馆里,人们可以在雷锋精神的围绕释放的氛围中,感知着、熏染着、感化着、陶醉着,同时,在现代精神生活的餐谱中,该馆为我们增添了一份锻造身心、强壮骨骼、滋润心灵的营养套餐。步出该馆,回头仰望,夕阳正在天边散发着温馨的余晖。雷锋,你没有离开我们,传承者、志愿者的队伍正浩浩荡荡地行走在新时代的中国大地上!

柴湖之行(三章)

文学 2023-08-15 阅读 3164 回复 28
柴湖之行(三章)   “大柴湖”,这是周恩来总理为4.9万河南淅川移民被安置到湖北钟祥所亲自命名的地名。时光之机运行到现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史似乎已经五十六年了(1966年3月至1968年8月分三批进行),但是,其迁徙的两难选择、安家的悲壮历程、创业的艰辛奋斗、脱贫的振兴业绩,一直是关注关心关怀移民工程得失成败的仁人志士的重要课题和讨论话题。     今年5月26日上午,作为“党日活动”主题之一,我随着市教育局离退休干部考察团走访感受了大柴湖的历史变迁。 “农青园艺”花香飘四海     由李志慧创建的湖北农青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盆栽花卉生产企业。8年来,农青园艺先后投资7亿多元,建成面积达4100亩的花卉生产基地。其高档智能温室和花卉组培育苗工厂,年产凤梨、白掌、红掌等盆花2500多万盆,年可组培3000多万株花卉幼苗,年均销售额过亿元。这是我们访问的第一站。顺着国道进入“农青园艺”,在当地小学校长的引导下,我们步入其花卉生产厂房。高大开阔封闭的厂房内,在主干道目之所及,一盆盆的花卉幼苗,被安置于约50公分高的花架上,绿油油胖嘟嘟静悄悄的,左右两边分别挤挤挨挨地排列延伸至约500米开外,似一片片绿毯织就的宽大的帷幕,又如蓄势待发的脱兔和骏马,等待着抽枝吐蕊绽放的时刻,一展其迷人的身姿和神韵。在主人的介绍期间,我身边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匆匆走过,一个工人将包装好花盆的十几个纸箱在滑板车上悄然拖拽着前行,准备销售到国外。据说,该公司与多家国外花卉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品种研发、种苗组培合作关系,广泛采用了节水灌溉、自动化控温控湿、光照控制、花卉种植营养技术等。同时,还与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所建立了人才交流机制和产学研教育基地。 “怎么这里的工人这么少呀?”面对我的提问,工作人员介绍说,该公司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只有70人左右,而平时的临时工(主要是打包、搬运、装卸等)则安置430名农民就近就业,人平月工资4000元左右。他们还免费与种植户共享了采购、销售和物流渠道,带领大家将花卉产业做优做强。此刻,置身于钟祥“花城”里,我仿佛看见一盆盆的花卉幼苗正在拔节开花,然后又一盆盆地被摆放在海内外千家万户的窗台前、茶几上,在享受着浪漫与温馨的现代生活的氛围中,人们的笑脸如花儿一样芬芳甜蜜。是的,花卉不仅是一种产业商品的开发,更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一种精神追求的写意。它那如绿色的波浪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和五彩缤纷的释放,不正在将大柴湖人的志气、智慧和追求发扬光大吗? “鱼池村”的示范效应沿着乡间的柏油大道,我们驱车前往柴湖镇两个文明建设的示范村——鱼池村。      举目四望,窗外田野一马平川,田字格的分布如写意的书法,令人联想到庄稼的播种、生长与成熟的内蕴和喜悦。农家三层的小楼房与商住楼的高层建筑遥相呼应,整洁的农家小院门前停放的小轿车三轮车昭示着农民生活的富裕与文明。 此刻,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的记忆。那时,我曾经参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来到大柴湖,当时是在该镇总部担任秘书工作,经常与分别驻扎在各村的工作组联系。那时,人多地少的事实还是使移民陷入“吃粮靠统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怪圈。据当时水电部的调查报告,截止1982年11月底,移民户平负债243元,80%的移民是极其贫困的,其中约10%靠野菜萝卜充饥,40%是野菜玉米糊,孤老病弱者要饭讨米。到2000年底,仍有三代同堂人畜同居116户,近万人居住在当年移民的砖坯房内。当地饮水和医疗条件差,地方病发病率高,全镇人均纯收入不到千元,低于800元的贫困户占全镇总户数的13.8%。村组的硬件设施和条件差,村集体财务也空壳较多,镇村企业几乎是空白。后来,随着历届省委主要领导来到大柴湖考察调研和召开现场办公会,以及把大柴湖列为省级经济开发战略,该镇的脱贫攻坚战才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旧貌换新颜的振兴与发展才进入了快车道。     在顺道参观了该镇新建的振兴中学和幼儿园之后,我们来到了鱼池村的“移民搬迁体验园”。这里是一个浓缩移民搬迁过程的景观园。它占地4000平方米,2019年12月建成。该园以展示河南淅川移民搬迁历程为主线,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还原丹江口水库、移民专列、临时窝棚等,再现了淅川移民为了支援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利工程,1959年到1960年22324人首次远迁青海,因为环境恶劣无法生存而被迫再次撤回淅川的历程。后半部分通过还原汉江、学校、兵营房、芦苇荡等,再现了1966年至1968年,7.5万移民分三年三批迁入湖北荆门、钟祥两县的第三次搬迁历程,也反映了移民垦荒造田、修渠排渍、筑坝打堤、重建家园的情景。站在这些景观面前,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几十年前的风雨艰辛似乎又浮现在眼前:泪别故土的悲壮——移民举家搬迁时的抱头痛哭,掬一把故土包藏并叩拜祖坟的深情;第二故乡的尴尬——从陆路和水路跋涉的困顿,“新建区”面对的凄凉荒芜的芦苇荡,简陋低矮的筒子房(据资料介绍,当时的建房经费为每人289.74元,一人半间房,面积8平方米,每户发给150块打砖灶和30斤柴草)。搬迁前后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反差,考验着移民扎根柴湖的信心。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移民干群自力更生搞好生产自救的气概和精神,终于化为一种坚韧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在改变自然环境的同时,他们也在改变着自己的精神风貌,并且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舍家为国、团结奋进”的移民精神财富。走出“移民搬迁体验园”,我们一行参观了“钟祥市乡村振兴的鱼池实践”景区。如果说前面的内容是过去搬迁经历的回顾,那么,现在面对的就是现代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了。该村原来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也是钟祥市基层软弱涣散组织整顿的重点村。2018年以来,该村贯彻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结合本村实际,重点思考实践了“四个怎么办”,从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脱贫攻坚、乡村民风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整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北省绿色乡村。在村部四周观摩,房舍整洁,环境优雅。文明成果展示走廊里,一块块的图片、文字、数据,向游人述说着该村的历史变迁史。来到一处两层楼的工厂车间门口,我向里面观望,只见身穿红色统一服装的几十个女工,正在缝纫机前紧张地忙碌着。原来她们是在与东林服装厂合作生产布料和半成品,且都是当地村民。看着她们的专注神态和熟练的操作,我想,现代农民的定义和内涵可能需要重新阐释了吧!离开鱼池村时,再次回望,不禁使我感叹万千:时代的机遇可遇而不可求,乡村农民的命运和乡村振兴的实践密不可分。但是,其示范效应如何由点到面普遍开花,可能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加艰苦的努力。“移民纪念馆”的沉思与感动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大柴湖移民纪念馆”。门口挂着一块标牌:湖北省党员干部教育基地,令人想到这里的地位与分量。在三层楼前的空地上,一块由汉白玉雕砌的人物塑像矗立在人们的眼前:周恩来总理面容慈祥,右手微微抬起,眼睛炯炯有神注视着远方,似乎在视察由他亲自命名的大柴湖的变迁,又似乎在告诫移民群众继续艰苦奋斗共创美好未来。来到大厅处,一位导游小姐热情接待了我们。随着她的抑扬顿挫和富有感情的讲解,我们又一次与移民工程的创造者、记录者邂逅。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个个群雕、一次次回味,我们似乎在历史与现实的隧道中穿行,在光荣与梦想的反思中沉淀,在回顾与展望的欣慰中警醒。是的,历代的移民干部和群众中,有的已经仙逝,有的已经垂老,历史的行色匆匆,却把先人的足迹刻在时光的印记里,令后人永久地缅怀与感恩、思考与警示。“舍小我为大家”的移民情怀永垂不朽!在三楼的展览室里,我特别关注了一部分移民后人所书写的书籍:如全淅林、全国民、张万昕等人的报告文学和小说散文随笔专著。尤其是全淅林,他作为一个柴湖的老文化站长,把为柴湖人代言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先后写出了几本关于移民的著作,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我曾经为他写了两篇评论和介绍文章,同时也为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而深深地感动和钦佩。在大厅门口,我们一行人举行了庄严的入党誓词的宣誓。当我们这些老党员——有的已经年过八旬,有的身患疾病步履蹒跚,有的是刚刚退出工作岗位的年轻退休人员,但是,当我们一起举起右手时,一种神圣的感受和虔诚的感恩不禁油然而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我们的铿锵誓言中,在我们的重温体悟中,也许,一种可能已经淡化或遗忘的担当和使命重新复苏和强化,一种回炉淬火的清醒感又一次被感悟,一种传承红色基因的忧患意识又一次被唤醒。如此,不虚此行,足矣!        (写于2022.05.28   约3400字)
        四        时间的流逝,总会在历史的河床里留下些许沧海桑田的印记。而史料、传说、演义、小说、遗址、古迹、文物等,就是印记的化身与符号。可惜的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记载与流传中,大都是被专制集权的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所把持。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和编纂权,并且按照自身的统治逻辑与文化奴役之需要,或真实地记录部分史料,或半真实半虚构部分史料,或以避讳的方式甄选事件与人物,或以春秋笔法注入史官的臧否态度与情感。一般而言,史学家对于《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评价颇高,为后人透过时代的烟云回眸并了解历史的真相,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佐证。        《钟祥大明三蕃王》一书,再现了三段历史人物的行动轨迹与人文特色。虽然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记小说,故事情节的演绎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还不是那么丰满,时代环境的描述还不够典型,但是,其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勇气可点可嘉,其为地域文化的研究贡献心血的努力令人敬佩。那么,该书的社会学价值表现在哪里呢?        一是人治与法治的纠结和教训。        中国历史上的人治传统源远流长,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方面与“独尊儒术”有关,而排斥了法家的有关理念。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释道法等“九流”学派(《汉书·艺文志》)粉墨登场异彩纷呈,以管仲、李悝、吴起、商鞅、慎到、韩非等人为代表的法学家,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这与儒家的以德治国恰恰相反。另外一方面以皇权的大一统思维定势与现实既得利益有关。若大权旁落他人或他族,所打下的江山怎么能够固若金汤惠及子孙呢?皇权的一言九鼎所展示出的威严、威势和威力,是一种人生快感的获得,也是一种政治博弈的需求。不过,它最终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悲剧结局,有时往往掩盖了正统时期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成就与口碑的界定。        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及法治思想等多方面。如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而明朝时期的人性观,主要还是强调忠孝两全,培养奴才性格,惟上是听,即对皇上的绝对忠诚,对宗族长辈的绝对孝顺。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的使命,就是对上负责,而对百姓视为蝼蚁和草芥也就不足为怪了。        该书中的三位蕃王是怎么做的呢?本来,按照《皇明祖训》要求,“王府不得参与地方政务”,但是,蕃王从小接受的儒学思想“民贵君轻”,也给他们为当地百姓行德施善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梁王朱瞻垍10岁时,随着迁都南京至北京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途经山东兖州府的邹县河段时,看见百姓采集草籽充饥,内心十分震撼和同情。于是,他就上奏请求朝廷赈灾济民。因为营建13年的北京新皇宫被大火烧毁,皇帝朱棣迷信此为引起了天怒人怨,下旨停办生日朝贺的万寿节,免除拖欠的税粮、“课程”、盐课、马革和受灾地区的粮草贡赋(第二部第4章回)。        而兴献王朱佑杬就藩后,厉行节约,宫内生活严禁浪费,与州衙一起出资修葺学宫。于1382年(洪武十五年)在宋玉住宅旧址上新建,其规模宏大,有棂星门、礼门、戟门、文庙、祭器库、明伦堂、正殿、东厅、西厅、敬贤祠、启圣祠、训导宅、教授宅、更衣殿、省牲亭、泮池和宋玉井等。他发现当地庶民崇尚巫觋、轻视医药之风盛行,于是,他亲自督办州府采取措施,教化民间医者,安排专人收集民间偏方,并资助周文采编撰三本医书付梓刻印成籍,还为此书作序跋(第三部第19、20、21章回)。还有兴献王资助当地在洪涝灾后修筑汉江堤坝、帮助佃户购买耕牛和种子、加固城墙防止“流寇”攻入、悬赏奖银济灾民等。        蕃王这些善举,也许赢得了百姓的感激涕零和朝廷的褒奖,也许是蕃王的儒学文化基因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百姓和国家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皇权的手中。而实行专制集权制的教训也是可见的:各级官吏与朝廷的关系,是一种人身依附和绝对服从的关系,一种丧失行动自主权和思想创造力的主仆关系,一种执行者左右为难的“双刃剑”关系,一种滋长“官本位”意识并潜伏着僭越篡位贪腐敛财危机的关系。而朝廷与百姓的关系,则是一种各种苛捐税赋产生来源和收集管理使用的关系,一种可徭役可愚弄可蔑视的生杀予夺“父母官”的关系,一种鱼水关系被异化紊乱抛弃的人性关系。        该书对于安陆府三蕃王的经历与事迹的再现,从正面给予了描述和肯定,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同时也为当今的政府工作提供了些许借鉴和参考。        二、王道与霸道的二难选择与调适       《周礼·春宫·内史》中对皇权进行了规范:“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养民,是荀子提出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与生俱来的,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基础。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王道只是一种理想社会的蓝图而已。鲁迅断言:“在中国,其实是彻底的未曾有过王道。”(《且介亭杂文集·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霸道,则是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它与王道相对。《荀子·王制》中说明了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霸道者也。”其意思是说:所以,表明自己没有吞并别国的行为,信守自己和匹敌的国家相友好的原则,此时天下如果仍然没有能成就王业的君主,奉行霸道的君主就可以常常称霸了。这是懂得称霸之道的君主。        其实,无论是荀子还是孔孟,他们从来不排斥霸道。行使王道还是霸道,只不过是形势使然罢了。从历史上来看,一个君主要想江山长治久安鸿运高照,最好是行使王道或霸道兼而有之,或交替使用之。可惜,有的昏君一味地行使霸道,施展淫威,欺压盘剥百姓,最后使得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宫廷内斗尔虞我诈,导致改朝换代如走马灯一样。        该书中有一个事例说明霸道的戏剧性结果。当世子朱厚熜沉浸于悲痛中忙于祭奠父亲兴王朱佑杬时候,其堂兄皇帝朱厚照下了一道奇葩的圣旨:养猪之家,易卖宰杀,固系寻常。但当舟本命,既而又姓,虽然字异,实乃音同,况兼食之随生疮疾。宜当禁革,如若故违,本犯并连当房家小发谴极边卫,永远充军。因为忌讳姓氏字音与“猪”相同而下令禁止民间吃猪肉,这可真是一种霸道横行的天下笑话。无奈,当时典膳官员从北方百姓爱吃煎饼馃子的制作方法中受到启发,发明制作了一种流传至今的由朱厚熜取名的钟祥特产——蟠龙菜。因为其吃肉不见肉,色香味俱佳,食之油而不腻,柔软鲜甜,成为百姓家中或节日庆典必备佳肴、馈赠礼品。笔者以为,这种历史逸闻趣事,说明了霸道带来的副产品,以及民间百姓的聪明才智。        三、人权与自由的剥夺与抗争        该书中关于明朝人权的阐述,主要是通过蕃王储妃、就藩之地的选择、妃嫔侍女的殉葬等情节展示的。这也是一种专制集权主义的产品而已。        蕃王的人生意义,就是在皇帝安排下取缔一切个人的意志、喜好、主见、自由等,像提线木偶人一样走完人生之路。因此,由于个人性格、环境闭锁、宫廷内斗和郁郁寡欢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和制约,他们多数是寿命短暂英年早逝。如璐王朱檀19岁夭折于山东邹城,被谥号为“鲁荒王”。郢王朱栋27岁病逝于安陆府。兴王朱佑杬32岁中年得子,尽管有六位乳母保姆照料,还是有两个儿女夭折。按说,那些亲王蕃王及其子女的生活条件和待遇够高的了,他们衣食无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何会如此短命呢?这个问题可能是个迷吧!        妃嫔和侍女的命运,尤其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悲悯。君主或亲王蕃王妻妾成群,佳丽如云,这可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枝奇葩。由此带来三方面的后果:一是女权被男权所剥夺侵占玷污玩弄,女性的身心健康被践踏出卖毁灭,女性的自由权利被藐视亵渎,这些情节在该书中比比皆是,令人怵目惊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宫廷或蕃王的生活,就是一种享受奢靡淫乱生活的大染缸。为了获得子嗣的继承权,皇上亲王蕃王们不生产出儿子不罢休,因此随意临幸侍女就成为家常便饭了(这可能也是他们频繁透支身体元气夭折的原因之一吧)。二是宫女之间的争风吃醋暗生风波。如郢王朱栋的郭妃,曾经为四位侍女取名为“友梅、初兰、亦菊、妙莲”,得知其名与朱棣所送的“四爱图梅瓶”有关而心生嫉妒陷害之心。兴王朱佑杬的生母纪妙善被逼喝毒药而亡。皇帝朱见深的二太子朱佑极被万贵妃的毒药赐死。还有“巴豆事件”风波、皇上朱祁镇所书“吉祥寺”寻找风波等。三是宫女的陪葬制毫无人道。秦始皇陵已经把活人陪葬改为兵马俑了,可是,在明朝时期,却仍然坚持这种倒行逆施残暴的制度,令人痛心恶心。郢王朱栋27岁去世后,其郭妃悲痛自尽为夫殉葬,还有六位侍女陪葬(考古发现证实)。        由此可见,自由与人权紧密相连。而女性的命运尤其值得后人的警醒和关注(比如,当代的“江苏丰县链条女”案件与拐卖妇女儿童事件屡有发生)。        四、传统与革新的承继与融合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扬弃、承继与融合。摒弃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的错误主张,已经被众多的先哲导师贤达文人所论述。比如明朝以来的繁琐礼仪精简问题,专制集权家天下的相互制约改制问题,一夫多妻制的女权解放问题,行政工作服务民众的高效率问题,民主自由公平的法治化建设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有的已经基本解决,有的还在解决的路上,有的需要因时因地逐步完善。        总之,阅读历史小说的经历,是一种欣赏思考反省的过程。它所蕴含的信息量价值与意义,需要读者慢慢地咀嚼与回味。        (写于2023.04.18-20   全文  约8900字)
        三        《钟祥大明三蕃王》一书,只是撷取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一个蕃王制横截面的形象化展示,一种地域文化研究中的文学印证。从其文本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明朝文化的六大人文特点。       一、主仆关系,严苛森严,约定成熟。        总的来说,就是皇帝与皇后,皇帝与皇太后,太子与侄叔,父与子孙,兄弟姊妹之间,亲王与蕃王之间,嫡生与庶生之间,这是第一层宗族关系范畴。还有君臣关系,亲王与侍女关系,蕃王与太监关系,皇后与妃嫔关系,妃嫔与侍女的关系,宗室与外戚关系,文官与武将关系等,这是第二层社会关系范畴。还有朝廷与地方关系,内殿与后宫关系,官员与庶民关系,三宫九院之间关系等,这是第三层的管理关系范畴。这些关系的制定运用与调整完善,是在皇权的威慑和历史的传承中逐步走进现实社会生活的,并且在这种无形的关系藩篱中人人难逃其个人宿命的束缚。       二、政治秩序,顶层设计,服务统治。       一是储君制。朱元璋在开国25年后,借助为其祝寿皇亲聚会之际,为其皇孙朱允熥立为吴王。举行隆重仪式,让其受印玺立金册迎叩拜。按照制式规定,当天的祝寿宴和储君宴同时举行,并且皇帝与储君、宗室与勋爵百官的菜肴按照身份进行分配。       二是封藩制。朱元璋信奉“非我儿子,必有异心”的信条,几乎把跟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杀光。封藩制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也是为了避免皇子争储。其中亲王都是朱元璋的亲儿子,而郡王则是他的侄孙。燕王朱棣进阼登基后,吸取历史经验对封藩制进行了改革,对蕃王权利进行了大幅削减,实行“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皇子封藩之后必须要离开京师不得随意进京。亲王就藩,由太祖时代是为了戍边到后来却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岂不悲哉?        三是儒学教化制。亲王被册封蕃王后,由于其年龄太小,大都是十岁左右的孩童(最小的郢靖王朱栋三岁受封),因此,利用儒学教化,出阁读书于十王堂,由翰林进士或教官、监生为亲王传授儒学经典,就成为他们的必修课。其内容为四书五经,兼学诗词、书法等;形式为读书、背书、听字和写字。时间上一般半年左右才能回宫一次探亲。如兴献王朱佑杬因学习成绩优异而单独开小灶,学习待遇超先例,还配备了亲军护卫1700多名负责安全保障。事实证明,儒学的核心是教化,即个体通过经典传习、礼乐教化等方式达到一种本于人性的移风易俗的社会教化。通过“文脉”和“血脉”的融汇来重建儒学的当代形态,以“顺取而逆受”的方式参与和推动世界文化价值的调适和转向(北京大学教授李景林语)。        三、礼仪制度,名目繁多而冗杂,程序繁琐而规范。        一般由大儒宋廉和方孝孺等人制定,其费时费力费财,令后人咂舌不已。如进阼登基礼、亲王加冠礼、皇帝祝寿礼、亲王册封礼、上朝议政礼、亲王就藩礼、亲王选妃礼、祭奠先祖礼、上书奏请礼等。        如该书第一部第19回中,描述了朱棣为其亲王五兄弟实行加冠礼的过程:制定了51对仪仗,配备了象辂专车,制作衮冕诸服(衮服上衣绘有五章花纹,下裳绣有四章花纹,冠袍巾丝绸发簪梳子篦子等一应俱全)。然后经过三次接受网巾、翼善冠、冠冕等,亲王将“圭”插到腰里,并且接受礼酒和皇帝的祝酒词,礼仪方才结束。        还有祭祀先祖礼,祭祀前三天,皇帝不喝酒不吃荤。由武将持金鞭、罡铜、兵器、旌旗、宫扇、伞盖、金八件仪仗器物开道,礼部乐手62种乐器组成中和韶乐,献上太牢(牛羊猪),再祷告、上香方才结束。        在该书第三部第15回和第16回中,兴献王朱佑杬的就藩之国路途中及到达安陆府(即钟祥)后的礼仪,更是描述细腻栩栩如生。出发前,兴献王赴天寿山的五位帝陵行礼,告别先祖。皇帝朱祐樘赠送贵重礼物(如训章、秘书、宝剑、廐马、珠袍、辂车、祭器和弓矢等)。其就藩路线选择水路,从京杭大运河——长江——汉江北上,历时近5个月,于1495年(弘治八年)二月初四到达安陆州。其动用船只900艘,用车1500辆,军校按照两人一车标准发给补贴。沿途在南京祭祀朱元璋孝陵,两次(龙江县和黄州)遇见慈乌鸟成群盘旋于船队预测为吉兆,在武昌黄鹤楼即兴赋诗。到达安陆州的汉江码头,知州率领文武官员出城迎接,城内万人空巷。对护送返京官员表示感谢赋诗一首。亲王迎亲婚礼仪式浓墨重彩。亲王的册妃由皇上选定,迎亲礼为“奠雁礼”,婚礼为“合卺礼”。一般有六个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四、专制集权,人治法权草菅人命,削藩平乱百姓遭殃。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集权由来已久。专制主义是就决策方式而言,是指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个人专断独裁,帝位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而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是指中央统率地方,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完全服从于中央。        其萌芽阶段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秦朝建立了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后,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到了西汉得到巩固,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其完善于隋唐时期,推行三省六部制,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实行科举制,使得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其加强于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手段,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利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其发展于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强化于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废除丞相,后仿宋朝殿阁制设立内阁。在地方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削弱地方势力。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其顶峰于清朝,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后来增设军机处,政治权利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同时大兴文字狱,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通过以上历史进程中政权体制演变的梳理,可以发现历代皇帝建立专制集权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其统治,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于稳定。其基本矛盾,还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政府内部矛盾。其消极作用也是不容回避和显而易见的: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比如,该书中不少章回描绘了妃嫔侍女殉葬制的荒唐和残忍。因为皇帝驾崩、亲王夭折或蕃王病逝,而其年轻的妃嫔和侍女也必须陪葬:或者令其喝下毒酒,或者自缢而亡。对于女权的生命权生存权视为草芥,其专制残暴的恶果可见一斑。       在这种专制集权制度下,亲王之间、蕃王之间的兄弟争夺皇位的斗争此起彼伏暗流涌动防不胜防,削藩平乱相互残杀屡见不鲜,最终结果是百姓承受其灾难。而妃嫔之间、侍女之间的争宠暗斗,也是异彩纷呈好戏连绵不绝。如皇太后张婉月与贵妃郭妗姒之间的嫉妒争宠演变为陷害逼迫郭氏殉葬;还有兴献王侍女胡寄柔与姚听风之间的争宠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这些宫廷戏剧的演绎,表面上看是一种荣华富贵风光华丽的人生风景,是一种上流社会淫逸糜乱生活的形象图鉴,其实,它是一种人生的别样选择与图解,是一种人性的无奈展示与呐喊,也是一种人格的残暴践踏与侮辱。说到底,无数人间悲剧或正剧的演绎,都是专制集权制度下的牺牲品或副产品而已。其留给当代人或后人的印象、记忆、震惊、声讨、批判和反思,将是一种振聋发聩刻骨铭心的情感刺激与灼痛。因为,我们每个家庭中都有母亲、妻子和女儿,所以,对于陪葬制这种令人发怵千夫指的行径,每每读到这些故事情节,其心境是一种拔凉拔凉的凄楚与同情、悲悯与愤怒。        除了以上的人文特点,还有宫廷建构的恢弘富丽,亲王或蕃王中部分人的文化底蕴与亲民爱民举措等。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藩王制的人文特点与社会学价值 ——读许光灿的历史小说《钟祥大明三藩王》一        近年来,我国的历史小说创作 呈现一派繁荣苍翠的景象:钩沉史料,还原场景,描绘人物,演绎人性,臧否春秋,资鉴现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的艺苑增添了一抹独特靓丽的色彩。如《明朝那些事儿》、《大唐兴亡三百年》、《三国机密》等,以及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甄嬛传》、《芈月传》、《大秦赋》、《清平乐》、《山河月明》和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影视等,它们的表现手法或演义、或立传、或穿越、或虚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休闲心态,也在文化熏陶和审美观照方面,给受众带来一种沉浸式的情感体验与人文反思。        近月来,我沉迷于一本历史小说《钟祥大明三藩王》。该书由湖北社会科学院钟祥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许光灿所著,全书48万字,分为三部分共113章回。作者在系统收集研究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用传统的章回体结构,以散文化的笔触对明代钟祥三位藩王的事迹进行了演绎,朴实而细腻地再现了三位藩王在宫廷和藩国的生活全景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为何在湖北钟祥会出现三位藩王呢?        首先,从历史文化地位来看,钟祥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历史2700多年。春秋战国时称为郊郢,系楚国陪都,后期曾为楚国国都。1531年,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取“风水宝地,祥瑞所钟”之意,赐县名“钟祥”,升安陆府为承天府,与顺天府(北京)、应天府(南京)并为明朝的三大直辖府。        其次,钟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丰赡。在历史上,该地曾先后别称郊郢、别邑、石城、安陆和长寿等名。文人墨客青睐此地,如宋玉、莫愁女、伍子胥、王维、孟浩然、李白、白居易、李商隐、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袁中道等680多人次,为此地留下了诗词歌赋与民谣传说,明显陵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册封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该地古文化遗址27处,古墓葬78处,古建筑15处,古石刻2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8处和144处。《全国名胜词典》中收录该地文物遗址显陵、元祐宫和白乳高僧塔3处。        其三,该地比较优越的地理环境位置,交通便利。该地处于汉江平原北端,沿江上溯直达湖北襄阳陕西汉中府,下游可达武汉进入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9℃。由此三点可知,历代帝王将钟祥视为接喜纳福之地,也不失为一种富有战略眼光的选择。        二        钟祥被封为“帝王之乡”,是有其历史记载、文物考古与文脉传承依据的:从公元1368年至1644年,在276年间明朝大兴封藩之制。据统计,明代共有藩王220余位,湖北先后有44位藩王受封,成为当时藩王最多地区之一(仅次于河南),而荆州有10位,钟祥就有3位被受封藩王。        郢靖王朱栋:系明朝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四子,他3岁受封,20岁就藩于郢州7年。因为只有3个女儿,无儿子,其郢王藩位被废除,于27岁病逝,墓葬于钟祥九里回族乡三岔河村。        梁庄王朱瞻垍(ji):系明朝高宗朱炽第九子,14岁受封,19岁就藩于安陆府12年。其正妃纪氏“早夭”,魏氏被册妃,只生育2女,王藩位被废除,于30岁病死,墓葬于钟祥长滩镇大洪村。        兴献王朱佑杬:系明朝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其11岁受封,18岁就藩于安陆府26年,距梁庄王去世已经53年。其生育二女二男,仅存活一个儿子朱厚熜,即嘉靖皇帝。朱佑杬于43岁去世,被墓葬于钟祥城东松林山显陵园区。        由此,我们应该了解一下藩王的基本内涵:藩王即藩国之王,又称蕃王,是在地方官吏与天子之间的统治者,相当于古代欧洲的贵族阶级。明朝太祖朱元璋大封宗藩(其有26个儿子),令其世代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虚拟其兵权和政权),亲亲之谊甚厚。在中国历史上,其受册封者,一般为宗室成员(如嫡出或庶出的异母兄弟)、军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但在名义上仍然未独立的地方势力首领(如明末吴三桂、尚可喜等人),或由天子册封统治其地区的统治者,如朝鲜国、倭奴国、暹罗国(泰国)、缅甸国等。由于朱元璋主持编纂的《皇明祖训》的严苛要求,明朝所受封的蕃王,也可因为无儿子继位、靖难之役、夺门之变、僭越等级、奢侈浪费等情况而被废除蕃王之位、降职废为庶人、罚减俸禄、削除护卫等等。其目的还是为了巩固皇权,训诫后世子孙。        作为明朝的盛典,全书共13章,分别为首章、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宫、职制、兵卫、营膳及供用。它是研究明初政治和各项制度,特别是洪武时期的职官、亲藩、后妃、宦官等制度的重要史料,对研究明朝朱元璋的思想体系和伦理观念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蕃王制并非明朝的专利。从尧舜禹的“禅让制”到大禹的儿子启继位,大概由此开启了册封“世袭制”家天下的先河。朱元璋生育25个儿子,一个儿子夭折外,其余24个儿子全部封王,镇守全国各地。由于其长子、次子和三子的意外去世,他只好把皇太孙朱允炆立为皇权继任者,由此为册封的燕王朱棣(朱允炆的叔叔)提供了削藩夺权的机遇和可能。后来朱棣顺利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由南京迁都北京,开创了“永乐盛世”。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曾废除分封制,清朝实行的是理藩制。藩王制的历史功过和是非判断,留待后人评说。      (待续)

中学同学聚会纪实

文学 2023-08-02 阅读 8073 回复 36
        中学同学聚会纪实        黄叶斌        7月9日至10日,一场中学同学聚会于钟祥市举行——钟祥一中高二(2)班毕业50周年庆。        虽然是赤日炎炎盛夏时节,但年逾或年近七十的同学们热情不减,兴趣高昂,纷纷从旅居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襄阳和十堰等地赶回家乡,接叙同窗之情,聊补相思之苦,共祝晚年康健。        该班原有同学53人,因各种原因只到会24人。其中因故先后去世者7人(吴章惠、金世政、丁祥寿、肖彩珍、欧家秀、朱修福和曾兆福),因故请假者10余人(如在美国定居的储亚茵、在英国探亲的寇萍等人)。到会人员中女同学17人,男同学7人。他们是:李吉安、齐彩珍、丁珑、罗惠文、伍远玲、常天安、关蔚、王德英、马燕、李光明、张乃凤、吴道美、刘志凤、刘文秀、李朝秀、舒光义、朱隆禄、刘桂芳、蔡安秀、曾兆英、徐垠勋、王思平、刘佩芝、黄叶斌。        美人谷的瀑布洗礼        按照班级同学群公众号的通知约定,7月9日早上6.30于郢中青泥湾大酒店门前集合,乘大巴车前往京山市美人谷景区游览。       事前一月,召开了50年同学聚会筹备会,专题讨论了聚会的有关事项安排。为此,秘书长丁珑做出了大量准备工作。如考察旅游线路,联系车辆,安排聚餐饭店,确定人员分工负责事项,以及时间、地点、内容、后勤、娱乐和安全等事项。       那天早上5点钟,我就不自觉地醒来起床了。匆匆洗漱完毕,带上几个蒸热的馒头 ,携夫人(顺便出外旅游一趟)由儿子开车送我们到达聚会地点。        由于十个月前的一次意外,我在骑摩托车时不小心摔倒致使右大腿髋关节粉碎性骨折,目前还在使用双拐走路。来到聚会地点,只见大家喜形于色,相拥雀跃,互致问候,从音容笑貌中仍能依稀辨别出中学时代的青春活力与别致韵味。尽管都是爷爷奶奶辈分的年纪了 ,尽管身材微胖,头发飘雪,皱纹爬上了额头,行动举止不再那么灵活乔健,但纯真的性格、淳朴的友情、真诚的牵挂 ,依然映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跳跃于情真意切的问候声中。        在前往美人谷景区的途中,两个多小时的沿途风光,将同学们的思绪带回到五十年前的中学时光,带回到青春洋溢的青涩岁月,带回到那个1970特殊年代的时代印记。大家打开了记忆的话匣子,追忆似水年华校园生活的单纯、快乐、幼稚与懵懂,感叹开门办学上山下乡的艰辛、忍耐、迷茫与追求,庆幸于退休晚年生活的闲适、忙碌、坦然与福祉。随后,在常天安的主持下,车上每个人轮流表演文艺节目 :或引吭高歌,流行歌曲、京剧、儿歌交替进行;或独唱、二人唱、合唱响遏行云;或诗歌朗诵,深情回眸与祝福,致敬学友与岁月。我献上一首“感怀诗”:青丝白发一瞬间,中学毕业五十年。犹闻兰台书声琅,还记林场砍茅艰。学工学农长知识,开门办学重实践。上山下乡砺心智,错失升学青春怨。情谊似水润心田,往事如歌回味甜。时代造就吾辈志,历史书写人生篇。七秩光阴须珍惜,米寿相约更康健。高歌一曲同窗谣,笑迎晚霞红遍天。        大巴车进入京山市绿林镇后,我们以身份证购半价门票后进入被誉为“鄂中小九寨”的美人谷景区。首先是登上画舫游船,每艘船可载客30人左右。一名青年舵手开动电机,船只离岸转向东南方缓缓驶去。该河流由上游瀑布汇聚而成,河宽约百米左右,潭水墨绿,碧波荡漾,与两岸山峦植被绿树翠竹相映成趣。大家纷纷站上船舷甲板上拍照留念。约二十分钟后,船靠岸抵达美人谷入口,我们下船继续美人谷第二阶段的游览。        呈阶梯状的瀑布贯穿十里美人谷整个景区,是这个旅游行程的主要特点。虽然没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但其长宽约十余丈的瀑水顺山势而下,仿佛天仙不经意间为人间酷暑干旱撒下的甘霖,一滴滴,一串串,一片片,一汪汪,然后织成一匹匹透明飘逸的白练,悬挂于山岭沟壑间,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壁画,为游人燥热的身心带来几分清凉与慰藉。        我拄着双拐随着人流前行,虽然有些吃力蹒跚,但同学们的嬉戏打闹、拍照打卡于瀑布前的兴致与情趣,也无形中感染着我的童心,激发着我的斗志,使我能够有惊无险地跨石涧,登山道,爬陡坡,越竹林,大汗淋漓地到达景区的目的地。        美人谷只是京山绿林寨景区的一部分,因时间关系,其兵寨景观区、天子名臣文化区、北寨生存体验区和南寨军事拓展区未能一睹芳容。该寨是西汉末年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起义的发源地,也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发祥地,史称“光武中兴,兆于绿林”,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我想,美人谷中那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的瀑布群落,似乎以另一方式将历史文化的密码寄托于山水的永恒绵延之中……        餐厅的载歌载舞之情        下午近三时,返回途中,我们短暂停车关注了一下正在修缮的钟祥小皇陵。其规模是浓缩的明显陵,位于郢中镇六合村,它是范氏一品夫人墓所在地,相传为嘉靖皇帝为报答奶娘之恩而建。其石刻与格局显示其生前荣耀与逝后敬重。因天气太热,我们只是走马观花了事。        之后,我们来到位于郢中龟鹤池畔的尚味食府餐厅二楼。这是一个可以举办大型酒会的地方,事先已经打开了空调。同学们以半环形状依次坐下,由常天安主持才艺表演。首先,是由从上海返回家乡的伍远玲为大家赠送珍贵礼物(每次同学聚会,她就会慷慨解囊,以礼相待),令人感动不已。随后,关蔚的秧歌舞,王德英领舞的广场舞,常天安的京剧,王思平与吴道美的二人合唱,罗惠文、丁珑的男中音独唱,本人的诗歌朗诵,由李吉安领舞的交谊舞,使聚会气氛达到高潮,并在吴正勇和王德英等人的手机摄像机前一一闪现,定格成为永恒。尽管已达古稀之年,大家重在参与,乐在欢娱,情在真诚,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年前的中学时光。        悠扬柔和的音乐旋律回荡于大厅,好像半个世纪的场景画面在眼前飘过:寒窗苦读的灯光,学工学农的实践,乡村务农的汗水,知青小组的友情,招工进厂的欣慰,恢复高考的喜悦,改革开放的成就,成家立业的艰辛,育幼养老的责任,退休生活的平淡,这一切人生的经历与感受,皆与时代同步,与命运相连,与生活共享。难怪网上说,我们这一辈是共和国特殊的一代人,自然灾害与社会动乱的磨砺与洗礼,使我们的人格更加坚韧,意志更加坚强,心胸更加宽阔,眼界更加深远。作为共和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记录者,我们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的受益者,也是人文精神的传承者。聚会是一种回望,也是一种反思;是一种珍惜,也是一种祈盼。明天和意外谁会先行到达?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见一面少一面的祷告,赋予了同学聚会的情感温度与哲理内涵。        兰台书院和莫愁村的人文景观赋能        7月10日早上七时,同学们先在钟祥一中旧址(现在是兰台初级中学),即我们就学毕业的母校新大门前集合,然后移步来到“兰台书院”匾牌前。这座历经273年风雨的古文化遗址,虽然已显得斑驳沧桑,老态龙钟,但其古朴典雅的文脉传承光耀万世。此书院位于兰台山上,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由安陆府知府张世芳率本府所辖七属之地(钟祥、京山、天门、潜江、当阳五县及沔阳、荆门二州)官员共同募集资金所建。这座四合院因假期关闭,不得进入,但五十年前在其中读书上课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恍如昨日。虽然后来我大学毕业也在此校工作五年,但如今变化之大令人惊叹。同学们纷纷在此地拍照打卡,然后又来到学校老大门的百步阶梯前,在宋玉的雕像前集体合影,与曾经的青春年华告别,也向文化先贤和历史记忆致敬。        步出校园后,我们一行人乘坐公交车前往莫愁村游览。尽管以前我与朋友和家人去过莫愁村多次,但与同学一起畅游,其心情与感受别有洞天。作为“世界长寿之乡”的钟祥,北有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南有莫愁湖国家级湿地公园,而修建于莫愁湖畔的莫愁村,已经成为湖北民俗民艺第一村,成为湖北首个可以深度体验“地道乡土民俗,浪漫荆楚民艺,多元文化风情”的旅游目的地,被誉为湖北的“乌镇、丽江”。该景区占地约650亩,有约4万平米精美的以复古模式建造的明清及民国风格的院落街坊式建筑,和约8万平米国内首个原创楚风建筑群落,有50多个文化和非遗展示体验区,5处演出及演艺场所等完善的休闲度假配套服务设施。        因为是上午,该景区基本无游客,街巷静谧,店铺关闭。我们重点来到第二期建筑群景点区。沿湖水而建的各种酒店、吊桥走廊、酒吧、民俗礼品店、古玩陈列馆、游乐休闲店、龙芯投光灯等,大都是三层以下的建筑,错落有致,各具特色,古典与现代融合,人文与自然媲美,好像楚风明韵文化的聚集地,给人带来“一条街上尽逍遥,不知今夕是何年”的穿越感。       边走边看,边看边聊,边聊边拍照,不知不觉中已近十一点钟了。天气炎热,我们几个人返回到莫愁村入口处或售票大厅休息,只见一群群操着武汉口音的中老年游客鱼贯而入,不时发表感言。午餐大家聚会于农家饭庄,品尝着原汁原味的家乡特色菜。酒逢同窗千杯少,人不自醉情谊醉,仿佛五十年的时光之水,此刻化为一种无形的营养滋润着全身,唤醒着灵魂,警示着年华,敬拜着生命。       赋能,是现代管理学的一种术语,其基本含义为赋予能力或能量。这里借用此语,笔者认为适时适地适量地来一次同学聚会,寄情于山水及人文景观之中,也不失为一种赋予人某种能量——包括动能、热能——的一种有效方式或形式。融入自然,回味历史,凝聚友情,珍爱生命,享受生活,致敬岁月,祝福未来,这些难道不是同学聚会最大的收获与最可贵的赋能吗?        (写于2023.07.29—30   约3650字)

骨折之后

文学 2023-02-13 阅读 9540 回复 41
骨折之后一2022年8月26日上午十时许,一场不期而遇的人生灾祸瞬间降临——那时,我骑着摩托车载着老伴从菜市场返回,走到市实验小学门口时,突遇一辆公路洒水车迎面而来。随着一股股喷涌而出的水柱,我没有停驻车辆却被冲击的水流吓着了,在心神慌乱的瞬间,我的摩托车一下子向右侧方向倾斜,我们俩也顷刻脸面向上倒地。摩托车扑地一侧,而我则一屁股坐在老婆身上。此时,我想快速爬起来,却身不由己了:右大腿完全不听使唤不能动弹,一种钻心般的疼痛感侵袭全身。在我的嗷嗷叫声中,一位骑着电动车的小伙子立马停下车,帮我把倒地的摩托车扶正停放于人行道上,然后用手机拨打120急救电话。这时老婆已被人扶起,她只是大腿上有点创伤,身体无大碍。而我想站立起来则完全无能为力。约十分钟左右,一辆120急救车驶来,医护人员放下躺椅车架,由三人把我抬到救护车内,并挂上一个盐水瓶。这时,我只能呲牙咧嘴,呻吟不断,额头上不禁沁出了汗珠。二随着120救护车,我们很快来到了市中医院急诊大厅。在此期间,老婆用手机通知了儿子媳妇。很快他们也赶到了中医院。在儿子老婆的照料下,我被推入拍片室,经过χ光诊断,我的右股骨粗隆间髋关节粉碎性骨折。听后,我的心里一阵拔凉:没想到这种倒霉事会被我遇上。准备办理住院手续时,儿媳妇建议转院到市人民医院治疗(因为儿子所居住地的楼上邻居,是市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长)。约半小时后,市人民医院的急救车才把我接走。来到市人民医院,按照医疗流程,我在急诊大厅又进行了一次χ光拍片(同地医院拍片互不认账),结论同前。于是,我被转到住院部骨科11楼的观察室,主治医生为梅广涛。他带来一个助理询问了腿伤的有关情况,并挂上了点滴,开了一叠检查化验单据,同时也进行了常规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查。下午上班时间,我们如约去了ct室、核磁共振室、彩超室等地排队。同时还临时请了一名男护工为我抬上抬下。一切检查完毕后,我们来到了住院部7楼的骨科Ⅰ病房第11号病床。三从8月26日至9月6日,在约12天的时间内,主要是为我的骨折手术做好前期准备。梅医生为我的骨折伤痛采取了十分专业的医疗手段:一是持续牵引制动,即用电钻在右小腿膝盖骨下面钻洞,再用一根钢钉贯穿其中,然后用两根绳索系于钢钉两端,用一块木板固定于床头。当时,梅医生拿起电钻接通电源发出“突突突”的声音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紧张万分,心想这种酷刑可是人所能忍受的吗?不过,好在医生在我的右腿处注射了一针麻醉药,才使疼痛感没有那么强烈。而我则闭眼咬牙接受了这一手术,大有视死如归的感觉。二是运用微波治疗促进积液吸收,中药封包消肿止痛,穴位敷贴通便,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同时,每天挂点滴6-8瓶消炎止痛。在等待手术期间,因为骨折的疼痛感难以入眠,各种止痛针剂、药物都被使用,可以缓解一下焦灼烦忧情绪。因为大便干燥三天,让人憋得难受,老婆用戴套的手指抠肛门处大便仍然无济于事,结果吃了通便药过量,在第四天拉大便8次之多,差点让人虚脱。因为右腿被固定,整个身体不能动弹,十多天保持一个姿势令人难受,只好在心里命令自己忍住再忍住,自讨苦吃活该。有时半夜醒来,想挪动一下右腿不能如愿,只能以左腿的伸屈来安抚一下浮躁无奈的心态。因为大小便不方便,夜间往往让老婆三番五次地被叫醒伺候“残疾人”。为了保证我的身体营养,儿子媳妇曾经数次做好财鱼汤和饭菜送给我吃(正值疫情管控期间,他们只能将饭菜送到一楼电梯前,由老婆下楼去取),并经常以电话视频方式慰问嘱咐病情。可爱的孙女才就读小学二年级,她稚嫩甜美的童音是我最好的安慰剂。她还亲手制作了一个卡片送给我,上面的一句话令人温暖泪目:“亲爱的我的爷爷,见面如字,您还疼吗?期待您早日康复!您要坚强勇敢哟!”当然,更重要的是老婆日夜不辞辛苦地精心照料护理,才使我的病情逐渐好转。在得知我因骨折住院的消息后,各方亲朋好友给予了很大的关爱与慰问。弟弟专程从外地赶到住院地,看望并送来慰问金;姐姐打来长途电话关心病情;表哥到家中送来慰问金;单位有关领导来家中送来慰问金;老婆的同学及朋友5人分别送来慰问品(金)。这些温情与友谊令人感动,永志难忘。四在医生告知第二天做手术消息的当天晚上,我忐忑不安,内心惶恐:手术成功与否,是否会终生残疾?为了给我减轻精神压力和负担,骨科主任郑君和梅广涛医师多次来病房宽慰我,因为手术主要是他们俩主刀。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孙波(他是我的楼栋邻居)也多次打电话给郑君主任询问我的治疗情况。2022年9月7日上午,我被安排做第一例骨科手术。我怀着半分紧张半分期待的心情,被担架床推到一楼的手术大厅。这时,我已知儿子媳妇孙女一家已经来到手术室外面等候。一位手术助理核对了我的有关信息后,将我带到一间宽大的骨科手术室内。只见各种现代化的医疗设备静待患者,四五名医护人员手术准备已经到位,严实的医护服装和口罩令人增添几分神秘感和恐惧感。有一人在我的后背腰部注射了一针麻醉剂,又用一块布遮住我的脸,不知不觉地我就昏睡过去了。不知过了多久,我头脑似乎又清醒过来,只是听见医疗器具的碰撞声,医护人员的轻微交谈声,感到处理伤口时的些微触觉。过了不久,梅医师掀开我脸上的盖布,对我轻声说道:“你这次的手术很成功,由郑主任亲自主刀的。”我轻声回答:“谢谢,你们辛苦了!”被推到手术大厅门外,随着护士的一声叫唤,老婆及儿子媳妇孙女一起涌到我的床前。看到他们,如劫后重逢,一种亲切感、安全感油然而生。事后医生告知,这次骨折手术从上午十点开始至下午一点结束,历时约3小时。其中使用血浆6袋,填充人造碎骨4袋,植入钢钉一根,伤口约20公分。为此,我既感叹医者仁心、医术高超,又慨叹在疫情管控非常时期的普通人的幸福感来之不易!五手术后的一级护理期间,既是一种上帝般的享受,也是一种身心痛苦的煎熬。虽然手术后拆除了右腿的牵引固定装置,但是导尿管的尴尬、伤口处的隐痛、饮食的不便、大便器在床上的处理、每天洗漱擦拭身体的伺候……这些繁琐而细微的术后护理,多亏全靠老婆的精心、耐心和细心的付出。在我邻床的是一位八旬的老大爷,早于我十天住院治疗骨折,雇佣了一位外地的年轻女护工全天照料。除了月工资6000元外,还包括其生活费。该大爷的老伴因年龄身体等原因不能来医院陪护,只有其侄女偶尔为他送来饭菜。还有两位年轻小伙子因工伤事故而住院,其中一人系碾盘山水电站工人,家在恩施地区,公司也没派人护理;另外一人系经济开发区一公司的车间主任,其老婆与儿子轮流护理。可见,护理质量的高低,是病人能否迅速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药物和护理的双重作用下,“伤筋动骨一百天”的效能在时间之手的抚慰下,逐渐展示其天道之魔力。躺在床上一周左右后,束缚我身体的一些“紧箍咒”先后被解除:导尿管、伤口泄血袋、吸氧机、心脏检测仪、手指测血氧仪、微波治疗仪等等。之后,我开始了一些自理康复的行动:坐起来自己饮食,自我大小便,拄拐杖步行几分钟,半自主洗漱等。当然,这些生活方面的半自理状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拘谨、笨拙、困难、小心翼翼向正常人举动转化的过程,是身体手术关节返璞归真、逐步适应运动规律的过程。试想,平时若有一根尖刺扎进皮肉内是何感受,更何况一根钢钉植入腿骨处的不适、不安与不爽呢!经过27天的手术治疗,我于9月22日出院回家了。因为我的摩托车未上牌照,且无驾照,所以此次手术治疗开支全部自费,大约花费3.6万元,其中购买白蛋白营养针剂8瓶,约4000元,做手术一次约2.5万元。唉,因为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接受了一次身心与财物损失的惩罚,体验了一次手术治疗的痛苦,祸焉?福焉?回家后静养至今已过去五个月了。现在我可以拄着拐杖独自上下楼梯了,在平地可以拄着一根拐杖行走了,骨折后的恢复效果较好。为此,感谢上苍的眷顾,还有医护人员的治疗、亲朋好友的关爱和老婆家人的护理。一次意外事故带给人的感悟与启示是多方面的,它教诲人们:珍爱生命,关注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要务。珍惜亲情,把握现在,是生活意义的价值体现。健康而有尊严地活着,真好!(写于2023.02.08 约3240字)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