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顽童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原镇政府.人民剧场.工人俱乐部曾是山陕会馆.江西会馆. 武郡书院      兼答回复冰与火之歌所问1        清同治六年钟祥县志卷五第34页载:山陕会馆  康熙年间建  於南门外大街  坐西向东  内  戏楼一所 旁列看楼  两厢正殿  一层南 财神殿  追封阁  北  道房四 至界  东至街心  西至掦明遠(民居) 南至亭泰號(商铺)北至小巷  35页又载:江西会馆在南门外大街  雍正六年建  坐东朝西  门外牌楼  左右铺面二所  内  戏楼一座  左右走廊 花园  围屋  厨房  前至街心  后至龟鹤池桥心  南至楊界  北至李界 四面围墙  垣俱全  (楊界李界应是楊姓李姓民居)。35页还载:武郡书院  南门外大街  乾隆壬午午(1762)年建 坐西朝东  大门牌楼 内  戏楼一坐 两廊碑亭  大殿 正殿   后殿 花园 客厅 左右书房 前至街心 后至压市坑  左右房屋  余基俱 有界址。        少时,常听上辈老人说,城关镇(即镇政府,那时称城关,而不谓郢中)就是过去的江西会馆。今研读旧县志,将其中相关记载与城关镇政府大院地形方位相对照,甚觉老人所言属实。镇政府大院坐东朝西,大门朝西,抵大街街心,后门坐西,正抵龟鹤池边的石拱桥(縣志载:兴顺桥,阳春门外里许,所言即此桥修龟鹤池市场时所填埋)。政府大院高墙深院,其间几十间古色古香的房间一应俱全,大院套小院,甚是宽敞。这些均与旧县志有关江西会馆的记载相符,1948年钟祥城解放后,共产党县政府在江西会馆设钟祥兵站,为南下大军措筹粮草(我父亲曾任兵站会计)。1949年建国后,江西会馆其址又为城关镇人民政府的治所。如今是郢中街道办事处。       镇政府错对门,便是人民剧场。小时候,常随大人在里面看丑(楚)剧。古色古香的门楼,高大的房屋,青砖岱瓦。砖雕木雕,绘有各种图案和文字,制作精美。宽敞高大的戏台十分壮观。上辈老人说,这里原是山陝会馆,是晋商常聚会的馆舍。今研读旧县志,阅山陕会馆的记载,甚觉老人所言不虚。人民剧场地处南门外大街,坐东朝西,前抵大街街心,后靠民居,南邻商铺,北有小巷(沿此巷从大街可达河街)。这些,均与旧县志有关山陕会馆记载相符。原老人民剧场,后为大观园商场即是古山陕会馆旧址。鲜为人知的是,山陕会馆尚有一段光荣历史。据1989年版钟祥县志人物篇记载,辛亥老人,同盟会会员,钟祥电报局长孙海霞,於1923年在山陕会馆到办私立中強中学,宣传民主爱国思想。组织学生在皇庄码头扣押日本商船,抵制日货。在他教育下,中强中学学生思想进步,有不少学生参加革命。如革命先辈谢威,唐田等人,均曾是中強中学的学生。四一二政.变之后,孙海霞遭通辑,中强中学被强行解散。中強中学办学时间虽不长,却在钟祥历史上留有光彩一笔。山陕会馆亦因此为老一辈人所熟记。        沿大街南行,过十字街口,街西便是文化宫。文化宫坐西朝东,前至街心,后至压市坑(历代旧县志均载圧市坑,而无鸭子坑记载。压市与鸭子音相近相谐,岁久,将压市坑误传为鸭子坑)。这些均与同治县志有关武郡书院的记载相符。现今工人文化宫即古武郡书院旧址。解放初,在此设钟祥县总工会并附设工人俱乐部。工厂工人及其它单位职工常在此进行各类文体活动和赛事。自小常听老人说,工人俱乐部就是原武郡书院。后俱乐部改称文化宫,沿用至今。        江西会馆和山陕会馆是清朝晋商赣商为共谋发展在钟祥古城所建的馆舍,武郡书院是文人教人读书的学馆。这三处古建筑分别建於清康熙和雍正及乾隆年间,皆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是南门外清朝古迹建筑群,具有厚重的文化蕴底。如今,虽早已淹没,但宣传,传承它,吾辈郢中人责无旁贷。这就是我写此文的意义所在。        郢  人     黄敬锐        七月於长
谈街说衢 郢中古城老街名 钟祥古城内外,街衢纵横,巷道众多。石城西门(位於现今海子海市场西出口延西处)内一条街名十字街。它自进西门起,往北延至今县政府西南角止。继续往北,上山坡便是考棚街。即如今的老广播局至市委,市人武部一带。再往上便是韩家街。十字街与考棚街呈南北向,其间有一十字街口往北一小路通阳春台,阳春台西北有肖家湾街。往南可达阳春南门。其间有二条街,一条称阳春街,一条谓半边街。十字街得名於其间十字街口,考棚街,顾名思义,与学子会考有关。古时候,这一带沿路两边均用芦席搭建考棚,以供各州县学子考试专用。故此街名曰考棚街。再往上乃韩姓世居地,故名朝家街。同治县志载:十字街,西门内。阳春街,南门内,附府治(这里的府,指曾经的安陆府承天府。府治,即府衙门,治事机构。现今的市政府所在地即安陆府承天府衙门,亦称府署)西。因临近阳春台和阳春门,故名阳春街。半边街,其志载:在府署西,与阳春街接。这一带民居稀少,街两边一边有人家,一边无居民,故称半边街。文昌门即小东门内有县前街(因位於县廨署前得名,原市公安局即钟祥古县廨署),县门坡街。(因位於县府衙门前,故名縣门坡街)。由此往西(即往兰台)有儒学街,学门街,因位县学宫前故名。兰台南侧有大井湾街,因一古井得名,今井仍存。兰台东侧有红墙巷,附近尚有黎家巷。迎宾大东门内有大东门街,仓库街(亦称仓铺街),崇古街等。拱辰北门内有皇城门街,察院街,古楼坡街等。‌ 大东门外有新街。小东门外有小东门街,广慈阁街(因阁得名),芦席巷(因搭芦席棚施粥救灾民得名),上榨麻巷,下‌巷(巷内各有一榨坊而得名。榨麻巷即榨芝麻油的巷子。今从广慈阁转弯往中果园方向的小巷即是两榨麻巷其一巷,另一巷乃修新电影院所占。即原老食品对面,现从城河街转弯往广慈阁丁字街口处。何谓上巷何谓下一巷,待考)。往东上坡,尚有双眼井街(因街前有一双眼水井得名,今井尚存存。再往东有三菓园街(因皇家菒园得名),分前中后菓园街。再往东北有檀坡街横埂街。还往东南有青泥湾街(因梅福炼舟的青泥池得名)。报恩寺前有寺下街,十字街(与西门内十字街同名),再往东有七里街。元佑宫左有宫左街,往西有章山街。南门外往西有西城湾子街,往南有大街,往东有东街。和东街对应往西有上下码头街(古时汉江依縣城而过。因临汉江码头而得名)。附近有上河街和下河街(旧县志载:西城门外)。‌ 以上街名绝大部分为查询旧县志所知。清同治六年县志卷二专设有街衢篇。有少许乃老一辈口授相传所知。这些老街衢,许多沿用至今,有的己消逝,仅存於老年人的记忆中。这些老街名蕴含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今研究探讨它,是对传统的学习和传承。‌ 以上是我研读旧县志所作的笔记。稍作整理,分享给郢中历史文化爱好者。其中难有谬误瑕疵,敬请斧正。‌ 郢人 黄敬锐 七月 於长沙
文风塔下百年倒插柏 消逝的郢中胜景 龙山之颠文风塔,钟祥地标建筑。它不仅雄美,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郢中名胜。但令人遗憾的是,龙山之上曾有一处与文风塔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胜景龙山倒插柏,却在七十年初,被人为毁掉,永远消逝在人们视野之中,成郢人之痛。 文风塔下,龙山南山坡,原有一棵粗四五十公分的百年古柏树。奇特的1是此树与众不同,它枯枝作树冠,年深岁久,其枝被风霜风化得奇形怪状,目无树皮,酷似向四周廷伸的树根。枯枝之下,树的不同部位错落有致地长着枝条,南向一侧,还有一根长长的飘枝。这棵高高的古柏,树冠无枝叶,其下却枝叶繁茂翠绿欲滴,远远看去,根系在上,枝叶在下,故郢中人称之为龙山倒插柏。是一不可多得的自然成形,枯枝作树冠的古柏景观。是与文风塔,相映成趣的郢中名胜。少时常在龙山采猪草砍茅草,与同伴在树下嘻戏玩耍。倒插柏,六十年初期以前出生的郢中人老少皆知,耳熟能详。 因这棵古柏生长龙山南坡,下临公路,大概光照缘故,树向南倾斜生长,南向枝条繁茂,树的重心南移,加之临路,雨水冲刷,山体时有磞塌,柏树会有倒塌危险。考虑安全缘由,相关部门于七十年代初,将古柏树锯断移走了。郢中胜景,龙山倒插古柏树,就永远消逝了。若当年有如今的文物保护意识,采取加固措施,以予保护,就没有今天的遗憾了。倒插拍的消逝,郢人之痛! 类似之事尚有莫愁湖边古苟柑树。记得小时在显陵(那时称皇城)周边砍柴挑柴回家,对同伴说,快走,一肩挑到苟柑树休息。苟柑树就是莫愁湖边的地标树。可惜修湖滨公路移载时,措施不力,古苟柑树未载活,令人惋惜不已! 郢 人 黄敬锐 七月 於长沙
亦谈嘉靖公园之更名及其它 我是一名生於郢长於郢的老郢中人,现随子寓居长沙。虽身居异乡,仍心系钟祥,时常关心家乡的建设。览钟祥论坛得知,钟祥嘉靖公园欲更名石城公园。时下,正征询意见,作为老郢中人,欲略谈一二,以抛砖引玉。 石城,乃有着深厚文化蕴底的老地名。以历史地名命名今地名,首先务必弄清其内涵。 民国二十六(1937)年钟祥县志卷三.建置.城池篇载:旧城几五门。曰迎宾俗称大東门,曰文昌俗称小东门,南曰阳春,西曰石城,北曰拱辰。此志还载: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绝壁,下临汉江。石城之名本此。其志还载云:白雪楼在石城西。还云:巢云阁在石城西,俗称节节高。郢中十八景诗云:石城春雨。古诗又云:石城高压汉江楼。这几处所言石城均指县城西门,所谓楼,即西门城楼。 而 如今之嘉靖公园则地处迎宾门(即大东门)外,方城坡下,与石城西门其间还隔着拱辰北门,相距甚远。更名石城公园,不免牵強附会,甚不适宜。因近临迎宾门(即大东门),宜更名为迎宾公园为宜。以古城门命名今公园名,有宜於文化的传承。 钟祥城历史悠久,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政府亦注重文化传承,恢复沿用了诸多老地名,这令人欣慰。但命名时须严谨,或查证史料,或走访老人,或求证学者,所言有据,其据可稽。切忌凭空憶想,牵强附会,甚至张冠李载。诸如,2002年移建的报恩寺(原址在龙山文风塔南则,今移至樠木山原吉祥寺亦称后寺遗址处),其寺前有一古桥,旧县志称其后寺桥,而相关部门却于桥头立碑称昇仙桥。清同治六年县志载:昇仙桥在城东青泥湾。相传梅福飞仙处。今於工商局东行朝青泥湾方向下坡行至往寺坡转湾处,欧姓民居前有一桥,此便是昇仙桥。桥洞仍存,只是桥石栏己毁,桥面已更换成水泥路面,水流人行如常。此就是张冠李载。又如,郢中本无青龙湾只有青泥湾(古迹之一),而湾旁一酒店却曰青龙湾大酒店。此,牵强附会。还如原市公安局旁的大桥东端南侧立石一碑,上书县门坡街区。所谓县门城?即县府衙门前的山坡,故名县门坡。古县衙门旧址即今公安局,位於文昌门即小东门内。而立碑称县门坡街区的地方却於原古城之外。言不符实,误导后人。诸如此类,事关文化的传承,望相关部门治事严谨,言之有据,据之可稽。 以上抛砖引玉,难有贻误,恳请斧正。 郢人 黄敬锐 七月於长沙 .
东南西北之关厢 民国二十六年(1937)钟祥县志卷三 关厢篇载:中果园有北关南关。東街有东关西关。其上皆置更楼,为更夫住宿之所。 东街是郢中商业区,其间商家铺号众多,市井极为繁华。清末民国,匪多盗众。为保安全,街东西两端各建门楼。其下有门,昼开夜闭。其上有更楼,以供更夫住宿。郢中人称此门楼为关厢。东边为东关厢,西边为西关厢,与之相连的大街南端亦设有关厢,名为南薰。东街南北两边均为商铺和民居,房屋相连,进入东街须经东西两关厢。时至夜晚,两关闭户,外人难於入内。且有更夫巡夜,边行边敲更边喊,防火防盗,关闭门户,小心火烛。以保障安全。 中果园是富人住宅区,高墙深院,堪称毫宅。郢中之大户首富,均在中果园建有其宅。中果园街呈南北走向。上岥为北,下岥为南。两端皆设有关厢,上为北关厢,亦称上关,下为南关厢,亦称下关。和东街一样,上下两关昼启夜闭,更夫巡夜打更,以防火防盗,确保安全。 于是,就有了老郢中人耳熟能详的老地名。诸如东关厢,西关厢,上关厢,下关厢。还有与此相关的,如,东关厢外,指广慈阁,青泥湾一带。口子,即指东关厢门口,亦称东街口子。西关厢外,即指码头街一带。诸如此类,有一定文化底蕴的老地名尚有许多,值得研究和传承。说郢中是本书,其原因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