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qbh02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本文完全为复制,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1543c70100io6d.html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之出处考证余涛

自清末民初,湖北和湖南即为“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此名句究竟系指的何处而争论不休,到现在已经打了近百年的笔墨官司。两省的文人学士为考证此名句出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挖掘民间传说,引用古人书籍,但终因岳麓书院名气更大。到现在,提起“惟楚有材”,世人首先想起“能吃辣子能读书”的湖南人。此句一直让湖北人耿耿于怀,不能释然,多方考证后,只能得出结论“惟楚有材”系指的湖南湖北,但对于“于斯为盛”究竟具体指的是哪个地方,却认为是湖南。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史所邵学海在《“惟楚有材”考略》中这样写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楹联撰于嘉庆十七至二十二(1812年~1817年)年间,时任山长袁名耀出上联,贡生张中阶对下联。下联语出《论语·泰伯》:“才难,不期难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通常认为,上联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据考,“惟楚有材”出自清初湖广巡抚林天擎所撰武昌府学重修记中,将近一百年后,即书于匾额,并悬挂于武昌贡院牌楼。咸丰三年,贡院毁于太平天国运动,牌楼不能幸免。咸丰八年,官文、胡林翼重修贡院及牌楼,并请曾国藩重写了“惟楚有材”。1958年此牌楼因大风而倾覆。《湖北通志》载:顺治十年(1653年)冬,林天擎任湖广巡抚,一年余,“适有事释奠,庠生杨如杞等庭见而请曰”:武昌府学是鄂省乡学之冠,但“兹仆仆荆棘……且明伦之所,欲就倾覆,司枭者皆僦居民间。”并尖锐地指出:这种状况“似非新朝文治之盛”。当时鄂西仍为大顺军占据,“军需浩烦,诚知公帑不给”,但诸生能体谅国家经济困难,“曷忍以咨”,愿尽捐膏火,并请林天擎号召募捐,筹集资金,以修复学宫馆舍。林天擎很感动,当即应诺“二百金为鸠工助”,而后“复请于太保祖公,捐俸相若,以及藩臬诸大夫等无不斥赀有差,饬材集匠,凡榱桷朽蠹者以易;瓦石骞穿者以更;丹垩味者以饰……篑土尺木,悉由创建。”修葺工程始于顺治十二年秋,落成于十四年春。俟新府学落成,林天擎实际已不在湖广巡抚任上,但“诸生因先期谒余,而请记之”,他作重修府学记,文中回忆了两年前诸生谒见一事,遂发感叹:“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况我清宾兴叠诏,已多联翩而登为之前茅者矣。后之龙鹏奋,何可数量?”这件事在武昌府学的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康熙十六年(1677年)湖广学政蒋永修,曾回忆20年前瞻仰林天擎所修新府学时的感受说:“见其风流都雅,词章郁勃……足为百邑宗”。道光十五年(1835年),此事还见于提学朱兰的记录中:“顺治初中丞林公益拓其规,嗣是代有修葺”。通地这三段内容论证,邵学海先生得出了结论:不论长沙岳麓书院的楹联,还是武昌贡院牌楼的匾额,其“惟楚有材”之“楚”,都指湖广的范围,今天的湘、鄂均为古代的楚地。再者,“惟楚有材”的“惟”,非唯一的意思,故而不是一种夸饰的语句,有媒体解读为“唯有楚地出人才”,实是大大的误会。根据以上内容的考略,作者其实得出的结论是“惟楚有材”系指湖南湖北,“于斯为盛”则特指湖南。也正因为“于斯为盛”,所以让湖南人更添了份自豪,而世人也都倾向于更认同“惟楚有材”指的就是湖南。笔者查阅了一个典故和一段钟祥史料,足以证明“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并非是指的湖南。破天荒的典故说,唐朝时,荆南地区派人参加京城会试(中央一级的科举考试),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举人。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派送的考生称做“天荒解”。天荒,本指浑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比如盘古开天地。这里的天荒是指荒而落后的地区。把荆南地区称做“天荒”,是讥笑那里几十年没能有一个人上榜题名。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终于有个叫刘锐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当时,魏国公崔弦镇守荆南一代,得知刘锐考中进士,便写信表示祝贺,并赠他70万“破天荒”钱。刘锐不肯接受崔弦所赠之钱,在给崔弦的回信中,他写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从此典故中可以看出荆南地区是历史上有名的没有“材”的证据。那这个荆南地区又指的是哪里呢?笔者查阅了段《湖南历史》,有如下记载:湖南在原始社会时为三苗、百濮与扬越之地,据宁乡、安乡、津市、澧县、道县和平江等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证明,湖南境内在40万年前有旧石器时期的人类活动,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种植稻谷,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湖南的先民就开始过定居生活。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为荆州南境,但并未纳入中原实际统治范围。春秋、战国属楚。秦朝设黔中、长沙两郡;西汉时属荆州刺史辖区,辖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三国时属吴国荆州,为荆南四郡;西晋时期分属荆州和广州;东晋时分属荆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齐、梁时分属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荆州,南朝陈时分属荆州、沅州;随统一全国后,在湖南设有长沙、武陵、沅陵、澧阳、巴陵、衡山、桂阳、零陵等八郡;唐代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朝广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观察使,从此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开始“湖南”之名;五代十国时期,马殷据湖南,建立楚国,国都为长沙。三国时属吴国荆州,为荆南四郡;西晋时期分属荆州和广州;东晋时分属荆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齐、梁时分属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荆州,南朝陈时分属荆州、沅州。由此可以看出湖南即为荆南。试想一个破天荒的地方,如何能成为“惟楚有材,于斯于盛”之地?在网上搜索清朝顺治年前的湖南湖北历史文化名人,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湖南仅有唐代的欧阳询、北宋周敦颐和明末的王夫之;湖北的则多得数不胜数。查阅自清以前历代状元,湖南也远远低于湖北。以上部分还仅是根据史料推测,最直接的证据还是民国时期李权著《钟祥金石考》中的一篇杨绿绶写的《创建阳春书院记》。李权,钟祥人氏,是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的父亲。在《钟祥金石考》中明确记载着钟祥阳春书院建立时的碑文:安陆郡城,故楚郊郢地,擅方城汉水之雄……长至既而此台长存,以宋玉之文存,若台成后只以供登眺,备燕会,犹无关一郡轻重,故于其旁列斋房数十楹为读之所,并捐俸以供翰墨薪水之资,萃七属诸生肄业其中,额为“阳春书院”,一以仰古人,一以开后学,欲使肄业其中者,词擅白雪,句庚阳春,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此碑文雕刻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即公元1709年。而贡生张中阶对下联的时间是在嘉庆十七至二十二(1812至1817)年间,晚了一百多年。“于斯为盛”显然不是指的湖南,只是贡生张中阶抄袭了杨绿绶的下联而已。可见“于斯为盛”实指的就是钟祥。《钟祥县志》中记载,康熙年间的朝廷惊闻钟祥郢中文士才捷,因而考题出得格外难,有一诗这样出题:《渔妇晓妆波作镜》,以“溪西鸡齐啼”为韵,揉杂《西厢词》“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于其中,作七律一首。题目出得刁难,应试举子完卷也巧妙。其中有一个叫李香南的学子作诗这样写道:墙外渔舟半枕溪,户开人起月沉西。花容待整镜栖凤,玉貌初妆曙报鸡。影对一奁浮欲动,风迎双鬓拂难齐。闲来相话柳桥下,疑是那厢莺又啼。



此诗难度之高,实在难以让人想像。答者之巧妙堪称才思敏捷、匪夷所思。主考官不禁大赞“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综上所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特指湖北,根本不含湖南,而且“于斯为盛”指的就是我们的大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