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房县见闻——夜雨随想文/邓龙 酷暑难耐的白昼终于消退,夜风的清凉让睡意伸展开了拳脚。一阵“叮叮当当”沉闷的击打声,扯碎了子夜的阒寂,这是房县的夜给我的最初印象。我索性起床寻找制造噪音的祸首,竟然发觉窗外下起了雨。雨,下的没有章法。窗外的视野里影影绰绰,远处山岚背后亮着一角,那应该是城市繁华的投影。脚下的西河水汩汩流淌,更映衬出夜的静谧。今年房县城的雨水尤其稀少,而周边的乡镇却不乏雨水,尤以上龛六月的洪水导致山体滑坡,酿成的灾害为甚。西河对面的山坡上,点点灯光闪烁,那是看瓜人在寻找避雨的场所。记得白天站在窗前望见过,暑气蒸腾下的漫坡地的西瓜,白白的拳头大小模样。也曾见过有人拉着满载西瓜的板车,吆喝着经过楼下,白的底色,翠绿的迷彩环绕,那是拳头无法比拟的。夜雨还在不停的下,却逐渐有了节奏,有了章法。雨点打着才装修的吊厨顶上的劣质铁皮,“咕咚咕咚”似夜神敲击的更鼓。河水汩汩的流声也湮没在夜雨的呜咽声里。夜雨阑珊,本是睡意蒙蒙的美好意境,但是对于客居异乡的旅人,却有另一番苦楚。眼前瓜地里那闪烁不定的灯火,勾起我思乡的浓情:记得幼时,家乡的西瓜地头也有看瓜人,一座草棚,一张竹床,一盏马灯,一杆旱烟袋。看瓜人都是上了岁数的老汉,瞌睡少,不迷糊,时常一阵咳嗽声,偷瓜的獾或人都得提心吊胆,不敢造次。倘若遇到这样的雨夜,一定不会忙不择路,落荒而去,而是点上旱烟,轻咳一声,悠然自得。由此我想到自己,想到寄居异乡的旅人,联想到脚下的房县曽经是古代流放徙居之地,不由得一阵寒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都在穷极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发明各种刑罚,来惩处那些违背统治者意愿的人。
流放作为肉刑和死刑之外的一种辅刑,在历史上曾经被广泛使用。据史料考证,房陵,是中国古代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久的流放地之一。房陵,即今房县,位于鄂西北腹地,南通川陕,北抵郧汉,境内山林四塞,地势险峻,属三省交界之地。房陵远离封建王国的政治中心,加上其高湿、高温的气候导致境内居民易感冒好生病,故有“瘴痍之地”的称谓。从春秋战国到北宋,流放到房陵的王侯将相就有数十位之多,在此品级以下的显赫官员更是数以千计。房县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流放活动始于秦代。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十七年,嫪毐叛秦,被秦始皇所杀,余党4000余家以及后来吕不韦门下万余家皆徒迁于此。
第二次是西汉时期,刘邦的女婿张敖、济川王刘明与济东王刘彭离两兄弟、清河王刘年和河间王刘元等被流放到房县。
第三次是唐朝,有梁王李忠、广武王李承宏,还有广为人知的庐陵王李显等都被贬谪到房县。第四次是五代两宋时期,后梁刺史惠王朱友能、南宋周恭帝等帝王被贬谪房县。房陵的历史应该是一部流放徙居史。千百年来,房陵乃是作为蛮夷之地,接纳着一批又一批从中央集权中心贬谪出来的精英,被流放到房陵的这些知识分子,使房陵的文化更具有贵族气质。也正是流放带来的中原文化和先进的耕作经验,使房陵的农业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房陵的土著还比不上一次流放的人口规模,房陵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流放对于被流放者来说,既是炼狱,也是人生的厄运,但对于流放地来讲,却是幸事。不敢想象,那些曽经高高在上,宝马香车,前仆后拥的王侯将相,一路号哭,劈荆斩棘,一路逶迤,翻山越岭,终于来到这蛮夷之地,在遭遇凄风冷雨的夜晚的落魄场景。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既要适应房陵的“瘴痍之气”,又要提防来自山野的豺狼虎豹的侵袭,还要应对来自当地土著的劫掠和虐杀。生命于此时何其脆弱!难怪吕不韦在看到秦嬴政写给他的书信“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蜀。”后,顿感五雷轰顶,虽说让他和家属一起流放到房陵,已经算是给了他一条活路,但六十好几岁的人从洛阳千里迢迢到房陵,就算一路顺利来到房陵,其后也会葬身荒野,不得而终。感到万念俱灰的吕不韦,饮下鸩酒,少顷即逝。一部《吕氏春秋》,光耀史册,一代名相吕览,誓死不到房陵,房陵也少了一处供后人凭吊的场所。一场夜雨,扯出了一部流放徙居史,似乎扯远了。夜雨中,人生和历史都在阑珊。夜雨渐渐停歇,晨曦来临。雨后的清晨,奔流着一种兴奋,让人几乎把昨夜忘却,又不能完全丢弃,留下一点影子,阴阴凉凉的,添上一份惆怅,淡淡的。

均州散记

文学 2011-10-28 阅读 3582 回复 0


均州散记 文/邓龙 华灯初上,行走在空旷的丹江大道上,夜行人与我擦肩而过。二十三年后,我又回到了当初的起点。 ——题记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并未在均州地界,而是身在邻县的房县。房县古称房陵,因盛唐庐陵王李显谪居而名噪一时。房县与均州的官山、盐池河接壤,风俗民情却与均州大有不同。房县自古是历代王朝流放钦犯之地,而后来的均县却成为外迁移民大县。“铁打的均州,纸糊的郧阳”这句流传于鄂西北郧阳山区的谚语,给予均州、郧阳两座古城铁定了按语,然而,我们这一辈人谁也不曾见过它俩的庐山真面目,而新起的两座城,只是抽去魂魄般的钢筋水泥的堆砌,没有留下有关古城的令人难忘的印迹。古城在亚洲第一人工湖水下浸泡了四十余年,城墙、塔楼、城门,还有古城的青石板铺就的大街小巷,理应完好如初。古城消逝了,但并未销毁,沉沦在不远的水下,时时揪扯着来自均州老人的心。这是很残忍的结局,亦如近在咫尺的决绝恋人,无奈的别离,无尽的思恋,无情的结局,想挥也挥不去,想忘也忘不掉,想见却见不着。只有依靠遗留下的零碎记忆和残缺的遗物,来回忆了。八十年代末,我在丹江口一中上学时,曾利用几个星期天,跟着江北的同学跑到郧阳师专旁边的土坝上,见过当年从均州船运来的石龟石碑,还有些石人、石马散落于荒草野臻间,好生凄凉。那几位江北同学的老家已成一片汪洋。水淹上来,人后撤二十里,搬到干涸的黄土岗子上,每每面对奔流的江水,心里总会涌起莫可名状的滋味。去年秋天,在郧县新城的博物馆前,见到几块残缺的石碑,走近细看,最久远年代的石碑,也就是大明成化年间的一块残缺不全的古碑,上面的字迹有些已经模糊不清,幸有县文管部门对此做了修补,并建造了亭子,风雨数百年之久的古碑总算有了遮风挡雨的归宿。今年早春,应老同学邀请,再次来到当年堆放古均州文物的原址——土坝,即今天的新净乐宫,旧地重游了一次,顿有时光如梭,物是人非的感觉。原来荒草连天。凌乱不堪的黄土岗,而今演变成了占地十多万平方的宫殿群落。浩大的声势,鲜艳的色调,人造的地板,新鲜的木纹,无处不在印衬着其前身的宏伟大气。古净乐宫因气势逼近于故宫,故素有“小故宫”之称,为武当山九宫之首。在恢复新净乐宫时,完整地再现了现存明代最大的石牌坊(棂星门)和现存明代最大的两座赑屃驮御碑(俗称龟驮碑)等国家级文物,同时修缮和复原了玄帝殿、救苦殿、财神殿、皇经堂、焚香炉等建筑。新的净乐宫作为4A景区已经对外开放数年,宫殿里香火缭绕,钟馨奏鸣,有道士做功课,有善男信女进香,似乎时空倒转,回到了往昔鼎盛时期。穿着现代服饰的我,却感到了一种别扭,逝去的风景是不能复原重现的,因为时空是不能倒转回去的。毋庸置疑,不管是作为博物馆,还是作为景区,今天的政府确实为保护古文物努了力,而且为今人凭吊逝去的故园,营造了一个平台,此举幸甚!作为客居均州的外乡人,我与均州有化不开的缘。童年时期,在鄂北乡下老家就见过搬迁过来的均县人,人送绰号“老均县”。一个老字,好生苍凉!在乡下,“老人了”特指人已故去,那么老均县是否特指均州古城已经陨落水中,烟消云散了呢?如果是,也不为过了。少年时期,我离开了乡下,钻进了均县的深山里,来到了父母贡献了青春,还要将我们也贡献出去的三线建设的深山老林里。一条蜿蜒曲折,钻山洞过大桥的铁路线打封闭、保密的厂区外经过,一直通往遥远的大西南。我在山里读完初中,考入市区的一中,在已经改名换姓的小城里度过了三年的高中生活。这座以亚洲第一人工湖命名的小城,当初留给我的印象远不如故乡的县城敞亮。我徜徉在坑坑洼洼的丹江大道上,过往的车辆扬起的尘土,弄脏了我新买的白衣裳;我徘徊在跃进门电影院昏黄的路灯下,因为身上的钱被混混掠走,而买不到电影票;我游离在均州二路的新华书店旁,因为我的初恋从这里回家,我在这里默默为她守候。而一年后的深秋,落叶凌乱飞舞的季节,我从遥远的江西部队,车载船运,走进这里的小院。一扇厚重的门,隔着一双忧郁的眼神,给了我一个纠结的答案,我知趣的退出了小院,跌跌撞撞的离开了这座伤心之城。从此再也没有回头。这座小城不属于我,我也不皈依于它,我只是它的一个过客,行色匆匆的过客。它不等同于老均县,更遑论古均州了。当文明遭遇现代化进程的激烈碰撞时,当人们在社会转型变轨期找不着北时,一个丢失了文化底蕴的城市,其浮华的背后,往往弥散着倾轧、龌龊和颓废的情绪。后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遇到了相恋的女人,她的家远在襄阳管辖的宜城。至今还记得第一次随爱人走进她的家门的情景。在汉江边不远的山丘上,密密匝匝挤着几十户人家,在一座青砖红瓦的院落里,我见到一位年逾花甲,光头驼背的老人,一开口就是地道的均州方言,这老人正是我未来的岳父大人。谁曾想到,跑出几百里地,我的一生还是与均州有解不开的缘,看来,我与均州的缘分是躲不掉了。在那个早春的午后,春日穿梭在薄薄的云雾里,麻雀落在草垛上嬉闹,母鸡领着几只鸡雏在石槽边啄食,场景闲散,气氛和谐。老人背靠着稻草垛,吸着烟,喝着茶,晒着太阳,少有的悠闲。也正是这种悠然、懒散的环境,勾起了老人浓浓的思乡情。老人说,自己的老家在均州城外二十里的石板滩。家有二亩旱地,八分水田。农闲时节上山打柴,下河摸鱼,然后挑进城里换点盐钱。日子过得清苦,却平和安静。均州古城墙上确实可以跑马车,老人肯定的回答。城门楼高大威风,城门是用木头做的,外边包了一层洋铁皮,刷着朱红的油漆。门楼宽敞,住几户人家也不显窄。城门楼子还有个典故,叫城门洞的麻雀——见过听筒(市面)的。在老人的叙述中,我的脑海里有了一个均州古城的大概印象:古城雄踞汉水中游,三面环水,一面依山,固若金汤。往来商船,在古城码头歇脚,上达陕西,下通汉口,堪为汉水交通的咽喉。真是应了“铁打的均州”那句古话。老人兴致很高,饶有兴味地接着讲述了1948年解放均州城的往事儿,那大炮震天震地的响,吓得人们躲在屋里不敢出门,枪声炮声断断续续打了一天一夜,早上起来开门一看,呵,均州城插上了红旗,解放了。1958年修丹江大坝,均县各区抽调人员参加大会战,老人有幸加入到十万筑坝大军的行列,分在连队炊事班做饭。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从地方上传来饿死人的消息,但十万大军恁没出现过饿着肚子上工地的现象,。老人说为了保证十万大军不断粮,每天公路上的运粮车队来来往往不断线,有时候半夜里还得起来卸粮食。 大坝下,沿河边,一路上清一色的芦席棚子,延绵十多里远,民工们一年四季就住在这种茅草和芦席搭就的窝棚里。有年冬天,天下着小雪,刮着白毛风,实在冻的不行了,有人在窝棚里偷偷烤火,不幸燃着了草棚,火烧连营。第二天十几个连队集体上山割茅草,修窝棚。幸好没出现伤亡事故,不然事情就闹大了。 两年后,老人回到石板滩家中,再也没有重返工地上。直到1968年集体外迁,到丹江火车站上车时,老人朝当年的工地瞥了一眼,一座高高的混凝土大坝横贯眼前。这年冬天,外迁的移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故土老屋,他们迈出的步伐,既悲怆,又沉静。移民走后不久,丹江口大坝蓄水,机组试运行。一夜之间,均州古城消逝在水天一色的江心中,同时淹没的还有郧阳老城。均县人不仅失去了一座古城,还有古均州的璀璨文明。均州和郧阳,不管是铁打的还是纸糊的城池,最终都沉寂于水下,可谓殊途同归了。由于位置的差异,郧阳老城好歹还留有一块沙洲,当年的郧阳一中等单位还在沙洲上存在了十几年,搬进十堰市区也是近些年的事情。而均州古城呢,“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啥都看不见了,别说一块沙洲了。这两年,网络上不断有寻访古均州的帖子出现,丹江口的驴友还拍摄了许许多多的照片,留作纪念。今年春夏,鄂西北遭遇大旱,丹江口库区开闸放水,倾力帮助汉江下游兄弟县市抗灾,库区水位一度降至死水线以下。小太平洋一带水面裸露出嵯峨、嶙峋的石林,水都快乐飞行群组织了几次游小太平洋,观石林的户外活动,留下诸多弥足珍贵的光影资料。在《水都论坛》上予以发帖报道,在小城引起很大反响,并引来了十堰《东风论坛》的部分摄影迷前往游览观光。当我们这些从未见过均州古城的后辈,面对大江,临风凭吊时,我们想急切看到的仅仅只是一座古城遗址吗?古均州的风韵哪儿去了?古均州的文化底蕴还保留多少?在距古城遗址六十里的库区大坝所在地,一座小城逐渐崛起,马路越走越宽,楼房越盖越高,人烟越住越稠密,在炎热的夏夜,华灯绽亮,人们却纷纷涌向户外,在大道上,在沿江路,在二桥,驻足,徘徊,徜徉。高楼大厦里并不能安放下一颗颗躁动的心,寻常巷陌的青石路上,或许走得更踏实,更从容!古均州一去不复返了,在均州城生活过的老人越来越稀少了。古均州的文明和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的强烈撞击下,已荡然无存。一座没有文化底蕴的城池,浑如无家可归的弃儿,做什么事情底气都不足,因为骨子里丢失了灵魂、灵气、灵韵。行走在小城七拐八拐的巷道里,偶尔也能瞥见以“均州”起名的街道和商号,却没有了半点古均州的遗风,毫无疑问,这些街道和商号是后人用来纪念均州古城的。是想告诉后来人,自己的祖屋在均州城里,自己的祖坟埋在均州城外的山野间。这其中,均县镇的命名最能体现今天的人们对于古均州的思乡之情。均县镇的前身叫肖川镇,均州古城就沉沦在该镇一个叫关门岩的山头下的波涛汹涌的江水里。当年均州的子民们纷纷迁徙异地,远走他乡,唯有肖川留下了,肖川正如一个孝顺的儿子,一如既往的守护着自己的老屋,自己的祖坟,四十多年以来,面对脚下奔流不息的江水,承受着更多的悲怆和思念之情。于是,在思虑极致之时,干脆更改了自己的名字,将更多的情结寄托于一个祖辈曾经用过的名称上,也算是现时的丹江口人的一种怀旧情结吧。除此以外,还能做些什么呢? 当年的移民离开热土,远走荆襄沔阳,南方湿热的气候,陌生的村庄,浑浊的河水,蛮夷难懂的语言,交织成一个令移民难以融入的环境。有不服水土者,悄然潜回故乡,面对眼前的滔滔江流,洒下一行凄惶的眼泪,有的去投亲靠友,更多的是结庐山下,守候着一份眷恋,等待着一种命运。穷也好,苦也罢,即便死在故乡也比苦活在异乡要踏实。这种恋乡情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联产承包后,得到了更大的渲染,更多外迁移民,锁上家门,撂下良田,在月黑风高的夜晚,肩扛背驮着行囊,挈妇将子,加入到返乡的队伍里。在故乡的大河边,山崖旁,山林间,一座座如同当年筑坝大军住过的芦席棚,拔地而起,连成一片,形成了一道沧桑的风景线,这就是后来俗称的“靠山大队”名称的由来。老移民往回返,新移民往出迁。新老交替,故土难离呀!均县,曾经的移民大县,丹江口,现在的移民大市,历史在这里有过三次特别的关注:第一次是在大明永乐九年,朝廷号令30万军民工匠,大修武当仙山,历时14年之久;第二次是在共和国成立后的1958年,10万民工开赴均县,会战丹江口水库大坝;第三次是在本世纪第七个年头,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主体加高工程全面上马,三年后的2010年,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程全面展开,3.8万丹江口子民挥泪离别故土外迁异乡。是武当仙山的灵气,还是均州沧浪绿水的灵韵,使得历史在这里频频回顾?不得而知。大江北去,当远离均州古城的游子们再次来到江畔,遥祭故乡时,是否也有唐人崔颢登临黄鹤楼,怆然发出的那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满腹愁思和无奈呢?作者:邓龙 单位:湖北丹江口市浪河镇总后第3602工厂 邮编:442712 QQ:523805750

夜行记(散文)

文学 2010-11-25 阅读 2707 回复 10

夜行记(散文) 文/邓龙
冬雨在无尽的夜里肆虐着莽莽群山,气温骤降,连空气都冻得凝固了。鸟兽皆不知藏到哪里去遮雨避寒了。   淅淅沥沥的雨声让黑夜变的更加黯然失色,不由得让人想起炉火的温暖和家的温馨来。   倘若在这样的雨夜里,你孤身一人背负行囊,举步维艰地行走在山野中,这时你最渴求的是什么?答案一定有很多种,但最当紧的应该是回家吧,一盆炭火,一碗热汤,一声问候,足能使你满身的疲惫,一肩的风尘立刻抖落在屋外。   这样想着,这般走着,忽然,抬眼望见不远处的丛林间,依稀透露出一丝斑驳的光线来——那是人间的灯火。那灯火是从一间竹林掩映的茅舍里透漏出来的。你疾步走过去,就听见茅屋里的说话声,间或一两声的咳嗽声。   那是一对年逾花甲的老翁和老妪在唠嗑。从那平淡无奇的话语中,能体会到他俩携手走过多少风雨,遭遇多少坎坷,历尽多少磨难,感情却还是那么真挚,那么浓烈。   茅屋虽破,能遮风雨,被拾掇得干净整洁。屋子中间的火塘里是一堆红彤彤的炭火,映红了老人的脸,老翁抽着旱烟,抽完一锅就在凳子腿上磕一磕烟灰,接着将烟锅伸进烟布袋里又按上一锅就着火塘,低头猛吸一口,咳两声,眯上眼又过上了烟瘾。老妪低头扎着鞋垫,知道老头又抽上了,就拿手碰碰老头说:少抽两口,以后还能多抽几年的。   老头乐呵呵的答到:都抽了一辈子的烟了,你还没闻够?   没呢,没有那股子味,我还真的不习惯。   老头哈哈笑道:早年间,我也抽烟,那都是卷的大炮筒子,怕你不爱见,那时候不敢当你面抽,没人时烟瘾犯了就拿泡桐叶子卷巴着将就。   老妪嘿嘿笑得前仰后合,笑出了眼泪。   你在屋外静静听着这对风雨几十年的老夫妻的对话,本不想打搅他们,无奈这天寒地冻,黑灯瞎火,饥寒难耐的现实让你这风雨孤旅叩响了柴扉。不知从哪里冒出的黑犬狂吠了几声,惊碎了山野的宁静。   老头提了油灯开门,你像见到了亲人般抓住老人的手诉说旅程的艰辛,老头爽朗的把你拉进屋里,你就像到家的游子,偎在火塘边,烤着温馨的火,喝着滚烫的茶,倾听着风霜老人的闲言碎语。这家就转眼间变成了旅人黑夜的天堂。   你的到来平添了茅舍里的气氛,火塘上方的吊罐里熬着玉米粥,火舌频频添着陶罐的底部,满屋子弥漫着玉米浓郁的清香。   老婆婆翻出泡制好的青椒嫩黄瓜,还有酸豇豆,切成丝儿,拌上小磨麻油,放在你面前,那诱人的青绿和酸溜溜的味道,实在是难以言表。你掏出仅有的一点钱,羞涩的递过去,老人沉着脸说,拿回去,这点钱留着路上做盘缠,出门在外,谁个还没有过难处?这天晚上,你就歇息在老人的茅屋里。这一夜,火塘里的火没有熄灭过。   多年以后,当你再次去寻访山里的那一对老人时,茅舍已是人去屋空,透过斑驳的窗棂,望见屋内的火塘上还悬着那只熟悉的陶罐。老人们已经相续辞世,只留下空空的茅舍和那只烟熏火燎的陶罐依然屹立在风雨中。   
什么是漂流?漂流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它和许多娱乐、运动一样,源于人类最初的生活、生存、交通、战争......从而发展成为一项参与性极强的娱乐休闲旅游项目及极富挑战、竞赛性的体育运动。漂流最初源于爱斯基摩人的皮船、印第安人的树皮舟、中国的竹筏、木筏、羊皮筏......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他们生活、生存、交通、战争的需要,而真正广泛的漂流运动,在二战之后才开始发展起来。
 
二战后一些退役的充气橡皮艇,被一些喜欢户外活动的人发现,他们开始买来自娱自乐,后来,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户外活动有了较大市场,他们便着手改进橡皮艇的规格,完善各种装备。器材、不断提高技术,经营起了商业性的漂流旅游,这些人成为美国第一代商业漂流经营者。

在70、80年代,商业漂流的发展日益完善,相关的产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例如:专业船具、器材、装备、服装等等。政府的职能部门也制定了有关商业性漂流的管理条例,比如对经营者、经营河道的许可,桨手资格的取得,安全救护的保障,环境的保护,船具装备的安全以及漂流河段难度等级划分......


漂流是一项水上惊险刺激的运动,可细分为探险漂流、自然漂流和操控漂流。前两类在某种意义上讲可归属于自然漂流一类,所不同的是,探险漂不强调群众性的水上运动娱乐项目,我们通常所说的漂流即指可操控漂流——也称休闲漂流。

目前,国内一般漂流爱好者对漂流运动的了解还比较浅显粗略,漂流活动也仅限于少数喜欢猎奇、有激情的年轻人参与。漂流这项集观光、体验、探险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品,不是河道一挖,买几艘橡皮艇就可以了。一定要考察好是否具备三大要素。首先是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景区的环境、河道水量、流速、坡度等;其次,可开发的交通条件是否具备,毕竟,漂流船的回收、游客下船后返回上码头,都不同于一般山水景区弄条步道、栈道即可;再次,需要景区有足够的资本实力,因为漂流前期的一次性投入比较大,目前的情况,开发10公里漂流河道,需要一次性投入500万元。



在我国,虽然江河漂流、急流探险的起步较晚,开发的河段较少,难度较低,参与的人员较少,使用的船具器材比较初期,桨手的专业技术技能不够全面。但可喜的是,最近两年我国的群众性商业漂流已呈现出很强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多的人们已能够接受并积极参与这项魅力独特的户外活动,尽管目前开发的河流多为尝试性的、短距离的、低难度的河段,船具也多为橡胶材料、器材装备较为简单,但我国幅员辽阔,特别是西部地区河流资源非常丰富,地域的民族文化也不同,可供开发用于商业漂流的河流很多。我们相信,随着经济、交通、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商业漂流市场一定会引来一个光明的未来。

什么是漂流?一条蜿蜒流动的河,延伸在峡谷坚硬的腹地。天高水长,在青山绿水之间,穿好救生衣,乘着橡皮艇顺流而下,和飞舞的浪花一起迎面而来的,是漂流独有的那份刺激和惊险。与自然搏斗,更期待“有惊无险”后的轻松!这,就是漂流的魅力所在。

附:中国近代漂流探险史的发展情况

 18年来,我国的漂流探险事业事业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86年“长江漂流”、87年“黄河漂流”为代表的启蒙阶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一寸不落”、“全程漂流”为代表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涵盖一切的主旋律,重大的牺牲和伤痛引发国人沉重的反思。我国的漂流探险整整沉寂12年。

第二阶段是以98年“雅鲁藏布江漂流”、“珠江漂流“、“女子长漂”为代表的成熟阶段,这时,中国的漂流探险界已能够理性、平和地对待漂流,“珍惜生命”,“还漂流以本来面目”标志着我国的漂流探险者已走向成熟。

第三阶段就是在2004年实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漂流探险”,它是现代经济条件下文化与商业相结合的产物,代表着我国漂流探险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首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国际间的漂流探险事业和漂流探险文化进行全面交流与合作,是我国漂流探险事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有价值的漂流探险活动作为大众关注的特殊事件,必将在“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的商业运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企业、媒体、漂流活动之间的结合、商业的介入也为我国实施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高要求的漂流探险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以下图片均为武当峡谷探险漂流活动真实场景】

http://www.ziyour.com/in/attachment/201008/5/2365_1280997785mb6X.jpg

http://www.ziyour.com/in/attachment/201008/5/2365_128099778604s1.jpg

http://www.ziyour.com/in/attachment/201008/5/2365_12809977874c5A.jpg

http://www.ziyour.com/in/attachment/201008/5/2365_1280997787CoQv.jpg

http://www.ziyour.com/in/attachment/201008/5/2365_12809977886ta6.jpg

http://www.ziyour.com/in/attachment/201008/5/2365_1280997789Xn6d.jpg

月落无声

文学 2010-07-15 阅读 4677 回复 21


月落无声鸟无语,谁家女儿楼上泣?风吹柳絮随流水,江畔泊船听芦笛。 ————题记 月落的瞬间,可以想象那时的人儿的内心————梦醒!梦碎!梦难圆!
柳絮曾经的网名叫“明天”,现在变成了“月落无声”。这样的更改是源于一场网恋。一场刻骨铭心的网络之恋。
柳絮有过一次婚姻,但那仅仅只是一次婚姻而已。她一直享受着来自那个叫老公的爱恋,但她从未对他动过心,哪怕一次也没有过。
这样的婚姻就像一杯白开水,平淡的没有一点滋味。什么爱啊,情的都于她远远相顾。直到有一天,婚姻走到尽头,遇到那个怦然心动的芦笛,爱情才算真正光顾了她。
柳絮天生丽质,有一副好身材。好多人见到她都说可惜了,为什么部队文工团的人没有发现她呢?说的多了,她也只是灿然一笑,内心深处却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柳絮也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她在旅游公司上班,经常带团天南海北的游山逛水,走到哪里她都是一道风景线。她的老公很担心她会红杏出墙,所以经常骚扰她的工作,多次恳求她改行到别的部门。但他又没有本事让她跳槽,这样柳絮就开始烦她老公了,烦他连回家都不想看他一眼。她老公还一如既往的爱着她,深怕她跑了,但最终她还是跑了。
离婚后,柳絮就搬到公司宿舍,和一帮小姐妹住一起。有一次到带团到武当山旅游,她就去算了一卦,算的是姻缘。算卦的人说她是红颜薄命,将来的丈夫长着豁牙齿,年纪也比她小。她嘿嘿一笑,说:“你开玩笑吧,豁豁牙齿我能要吗?”同行的小姐妹一直把这事情当作笑料。
终于有一天,她遇到了命中注定的那个豁豁牙齿的男人。那男人是她的客人,叫芦笛,来自人间天堂杭州。外表黑黑的,很普通的一个男人,并未有什么能让女人怦然心动的地方。就是这样的男人,让她关注起来。她有意接近他,当得知他比她小的时候,她感觉到冥冥之中有一份潜藏已久的情在涌动。他的坎坷的身世和他谈吐不凡的语言,更让她相信了算命先生的话。临别时候,柳絮把自己的QQ号码给了他,希望今后能保持联系,芦笛很愉快的接受了,并把自己的QQ也告诉了柳絮。
仿佛前世的缘分,今生来了解。自此,两人在网络上互诉衷肠,爱恋依依,渐渐的双方都坠入网恋的爱河,难以自拔。芦笛有才华,自从老婆红杏出墙后,就搬出来自己开了一家电脑销售店,加上他又是网络高手,电脑上的问题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生意一直很红火。柳絮自从遇到命中的芦笛,魂魄皆被他偷走了。她有几次都想去杭州与他相见,无奈路迢迢,水长长,天各一方的滋味无时不在折磨着她。
就这样在网络上相见,在视频里相望,整一年。直到有一天芦笛出事情,柳絮终于赶到杭州与芦笛见面了,不过是在医院的病床前见的面。芦笛是在为客户安装网络从高处摔下来的,摔的不是地方,将中枢神经摔坏了,以后再也没有站起来的机会,也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男人了。芦笛哭了,柳絮也流泪了。哭也好,流泪也罢,都是无济于事了。
芦笛的前妻来了,拿来很多钱,也无法医治好芦笛的伤痛。柳絮站在医院的走廊上,满脑子乱哄哄的,她没有任何主意,她感到她比芦笛还要无助。她真是一缕柳絮,随风飘飞。
柳絮已经没有了先前的激情,她在考虑今后的事情,芦笛已经这样了,该留下来陪他还是悄悄离开他,她心里没有底。芦笛清楚柳絮的心思,一切都将随风而去,虽然他想她留下来陪他,但那不是强人所难吗?那可是比谋杀还要残忍的事情。芦笛不愿做,他让她滚,滚回武当山,再也不想见到她。说这话的时候芦笛是闭着眼的,泪水从眼角跑了出来。
柳絮没有看到泪水,只听到如雷鸣般的嚎叫。
柳絮真就走了,一路哭着离开了人间天堂。她像一个逃兵,匆忙逃离了血淋淋的战场。
柳絮后来又回到了前夫的身边。芦笛没有可去之处,现在经常孩子网络上见到他,网名叫做“独走红尘”。柳絮上网还能经常见到“独走红尘”。
柳絮成了芦笛永远的痛,芦笛也成了柳絮梦中的牵挂。
往昔如烟散去,再回首,是甜蜜多于苦涩,还是牵挂掩盖了梦幻,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怎样的抉择才算无悔?

月落无声却有声,叶落无情却有情。要真正做到无情,谈何容易?

聆听雨声(散文)

文学 2010-07-08 阅读 4081 回复 16


一夜的潇潇春雨,让人睡意阑珊。这是四月的小雨,天气不冷不热,不闷不燥,倘若不在酣战方城,不去迪厅网吧,甚或未有繁琐的应酬,那么,端一杯清茶,坐于窗前,随手抽出小书一本来,品茗夜读,也不失为一种闲情逸致。

  窗外细雨缠绵,竹影暗动,小虫呢喃,屋内茶香淡淡,灯火溶溶,心绪恬静。正是读书的好时节。 随手翻开唐人诗篇,素有“小李杜”称号之一的李商隐的名篇《夜雨寄北》,霍然在目。品读诗句,那连绵起伏的大巴山便浮现在这雨夜间。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凄风冷雨中,诗人披衣起坐,听那如泣如诉的夜雨,勾起浓浓的乡愁。曾几何时,柔和的烛光下,夜读的诗人,爱妻相伴,红袖添香,情意绵绵。而如今,身处千里之外的巴山凄凉地,孤苦伶仃,长夜漫漫,何时才能剪烛西窗呵?  

读这诗句,听这雨声,似有与诗人“剪烛西窗”的同感。想那曾经有过的恋情,想那曾经相爱却无缘相守的人儿,而今在这雨夜中一一浮现,便有了淡淡的愁绪,合上书本,推开窗几,望这夜雨,听这雨声,轻轻叹息,顿觉心情舒展些许,愁丝减了几份。

  想那古时候隔山隔水,路途遥遥,一去千里,杳无音讯,即便寄书一封,收到时也往往事过境迁,全然未有当时的心境了,更何况“寄书常不达”也是平常之事。哪里有今天这般现代化的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纵使到天涯海角,也只需轻轻一摁就能清晰可闻亲人友人情人的声音,即便如此,也未见得人们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善。距离似乎近了,感情却疏远了。

  近读《稼轩长短句》,偶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有种似曾相识的味道。原来中学里早已读过。那时少不更事,不懂诗词的意境,也许词中所描述的景象在那时的乡下司空见惯了,也就没有更特别的印象。今日读来却有回归自然,重归乡下的心境。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乡村清新自然的夜景跃然纸上,了了数语,道出古人崇尚自然,质朴和谐的生存理念。

  曾记得七八十年代的乡村夏夜,当天幕上繁星初绽,村外田野上虫蛙奏鸣,凉风习习,稻花飘香。纳凉的人们三三两两提着凳,夹着席,握着蒲扇,相约来到乡场上的大树下,晒场上,或卧或坐,或扎堆,说古道今,闲言碎语,家长里短,谈笑风生,直到夜深。一天的劳累,邻里间的隔阂,在爽朗的笑声中得到放松,得到化解。

  这样的乡村夏夜场景,再也难以寻见。取而代之的则是“麻将桌前五更寒,舞步跳起心口暖”“更喜小姐美如雪,三.陪过后尽开颜”之类的奇情别致倒是随处可见。

  久违了,那稻花香里的蛙声,久违了,那数星星的夜晚。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来说,数数星星,听听蛙声,闻闻稻花香,比起那夜夜伏在钱柜上数票子,则更悠然自得。

  毋庸置疑,古代和现代的生产水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布衣茅舍岂能与高楼别墅宝马香车相提并论。

在今天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生活在悲喜交加的两个不同领域,喜的是丰盛的物质享受得到了空前的提速,悲的是贫乏的精神现状亟待改观。在这方面,古人给我们做出了表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是古人生存之道的至高境界,也是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理念。亲近自然,贡献社会,关爱他人,和睦家庭,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但愿,我们留给后代的不仅仅只是一座座雄伟气魄的现代化都市,更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还有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生存理念和价值取向。否则,我们曾经遭受过的痛苦和矛盾将会继续在他们的身上重演。

到那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闲情逸致还会有多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诗卷将去何处寻?

夜雨丝丝,扣人心扉。聆听这亘古不变的潇潇雨声,一丝莫名的悲凉直袭后背。然而,现实毕竟就是现实。今人有今人的潇洒,古人有古人的雅致,倘若今人能保留一份古人的澹泊、宁致,则是今人的福份!


http://www.alishanjt.com/uploads/allimg/100614/3_100614095850_1.jpg

  一位哲人说过:我们过去的历史,是一段漫漫漆黑的星空。丹江口市浪河清末庄园的民宅建筑及其装饰和雕刻,却在漫漫漆黑的星空留下一抹痕迹。
  浪河清末庄园(以下简称“庄园”)位于湖北丹江口市浪河镇黄龙村水田畈,距离浪河镇及汉十高速公路仅9.3公里,是丹江口市境内已发现的比较完整的较为典型的清末民初建筑。这里平均海拔六七百米,山清水秀,植被茂盛,特别是庄园门前的甘露井更是常年泉水不断,1999年夏天大旱之际,泉水依然涌流不绝。
  庄园占地面积133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13平方米。庄园分为南北两个院落,由42间房屋组成。庄园大门坐西朝东。这里没有官宦人家高耸的旗杆和威严的石狮,但左侧四层的炮楼以及饰有雕刻的门洞或门道(右侧四层炮楼还没来得及盖),同样显示了庄园主不同一般的身份和地位。
  南北两个大院,各有三合院组成。其中北院为正院,由正门——前庭院——天井——中厅——后庭院——天井——后厅及南北配房组成。两院落均为正偏结构。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出建筑上的高低有致。北院为“里五外三”带天井的内院。
  南院即为配院,这里有全套的封闭保安系统。二层以上及四层炮楼可住团丁近百人,可以看家护院,团丁在四层炮楼上担任警卫和打更。炮楼 四周墙壁上开有枪眼,以增加庄园的防卫能力,整个建筑物既体现了整体的沉重感,又反映了庄园代表的那个时代的落后、封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束缚性。从风水上看,由于庄园为坐西朝东。故此出正门即对东面土山,不及30米视野受到限制,加之西边后山阴湿,虽有天井但不能达到较好的阳光直射,给人以阴森的感觉,如果当初选址时注意,将整个建筑有坐西朝东改为坐北朝南的话,那么此庄园的身价就会另当别论了。
  庄园、在建筑形式上为传统的的抬梁式木结构。清代将建筑分为三大类:殿式建筑、大式建筑、小式建筑。主要是按照建筑物主人的社会地位——从皇帝、王公、大臣、九品官员到平民百姓,分为很多等级,在考虑建筑物的性质……平民百姓只能用小式建筑,但在当时不少达官、富商和地主不遵守这些规定。清末小庄园的建筑形式为清代传统的“11 檩大木小式,抬梁式构架”结构。最大开间尺寸可达1丈3尺(即3.9米)。“抬梁式构架”为中国古代结构的主要方法。这样结构方式在技术上是落后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建筑工匠为庄园主创造了使用多种需要的房屋及平面形式,发挥了以间为单位的构架体系的长处。
 基础处理上,据当地82岁的瞿金修老人回忆,这里曾是后山前洼,基础一边在水田,地处低洼,清基有困难,故此工匠采用当地产木材花栗木,制成木桩夯入地基,或部分横排,以此方法来处理的地基,在近80年后的今天,1999年我们看到的整栋建筑物无明显沉降,无裂缝。   庄园地处山区,平均海拔在600-700米之间。80年前,这里交通十分不便,因而在建材供应上非常困难,故此庄园主在建筑物就近一公里处设立窑场,雇窑匠历经二三年为庄园烧制砖瓦。在方圆一二十里处伐木作梁柱。从今天的眼光看来,当时烧制的砖瓦质量比较好,规整,几何尺寸误差不大。墙体砌筑中有的用了糯米汁灌缝。故此,观察小庄园砌体和木质构架质量,在当时和现在均为上乘。
  从装饰上来看,院内砖雕,俯仰可视。门框、门槛、柱、梁枋、柱基、栏杆、栏板、台阶、磉墩等,全部用精美的石雕和砖雕,雕刻内容有人物、典故、花卉、鸟兽、琴棋书画,各具风采。
  全庄园精品为装饰木雕。可见到的有三四十件。几乎每件雕刻都是一个故事。——福、禄、寿、和合二仙、四时如意、五福临门、八仙献寿、仙鹿、灵羊等,涉及人物的有“三关图”、 “十八学士登瀛洲”、“刘海砍礁”、“孔子讲学”、“三山岔口故事”、“梁祝故事”、“赴京赶考”等精美绝伦的人物图案。木雕工艺极为考究,所选材料均为当地上乘的银杏(即白果树)。从木雕的方式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线雕、隐雕、浮雕、混雕、通雕(也称透雕或“镂空雕”,工艺复杂,但效果很好,只有高贵的装修中才有)。雕刻题材广泛,寓意祥和,或圆或浮,多处镂空,立体感极强,看后无不赞赏“方疑鬼斧神工助,始信凡辈技亦精”,集民俗民艺于一体,为清代建筑装饰“纤细繁密”风格典范,堪称“一粒粟中藏世界,半生铛中煮山川”。
  庄园的山墙采用南方当时流行的“擭耳墙”,意指独占鳌头、发达富贵之意。房屋檐口为卷棚式,檐口板上的椽子用清代铜钱作垫片,以示庄园的富有。
  庄园主人饶崇义是清末民初的团总。他继承祖上当时在浪河、谷城一带方圆二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当时建造庄园时,每天动用各种工匠杂役50多人,并配有五个牲口组成的运输队专门从事运输砖瓦、灰砂、木材、粮草。据说为建此庄园,饶崇义变卖百亩田产。当时从汉口购回图纸,请来能工巧匠,耗时十年,直到民国十年1921年建成。房屋未建成,庄园主饶崇义即染病撒手西去,时年36岁,故此小庄园留下神秘的阴影。
  陪同的浪河镇同志告诉我们,前十几年省委农村工作队在此驻队,扎扎实实的帮助山村修通了对外的简易公路和桥梁,以前由浪河到山庄一天的山路而今乘汽车只四五十分钟即可到达。当地的人民每当谈到省委农村工作队修路建桥时,无不交口称赞,希望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里的农民刚走上温饱之路,对外旅游开发意识还不够。而这里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可待开发和利用。
  这里有一条常年不断的消河水,可筑小水库,养殖、灌溉。这里的山地植被茂盛,可盛产上等美味的高山云雾茶,以及优质水稻。这里平均海拔六七百米,进山公路沿消河水蜿蜒进入山区,可建成与世界自然资源遗产神农架一样的画廊。这里的山民淳朴好客,勤劳苦干;这里的地方干部工作务实,能扎扎实实地为山民办实事、好事。
  这里是1931年贺龙同志战斗过的地方。1938年中共地下党负责人黄正夏同志也曾在这里领导浪河支部,对敌进行战斗。也是传奇人物饶崇建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40年前,当时中央将这里作为战略大后方,解放军总后勤部的几家大型军工企业在这里安营扎寨。现在,这里交通比较发达,汉十高速公路、襄渝铁路横贯该镇。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人民热忱欢迎四方有识之士从闹市中走向大自然,共同开发、建设绿色环保的新浪河。
  这里的自然景观可归纳为“庄园八景”,即:隔水飞石、双树成人、百步云梯、千书解惑、万年古杉、稻菽飘香、龙泉甘露、银杏透雕。
  建设开发和利用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需要当地政府做好规划,统一开发利用,稳步发展,以求成为神农架、武当山、汽车城、总后军工厂的最佳旅游路线上的一个景点。
而今,丹江口市武当峡谷漂流公司正在投资开发景点及峡谷漂流,预计明年五一正式对外营业。相信将会给当地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总之,浪河清末小庄园是研究我国南方居民建筑地方流派、风格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让我们在那已逝的漫漫漆黑的星空中,继续追寻清末小庄园及其周边环境的一抹痕迹。


http://bbs.10yan.com/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61139464904.jpg
http://bbs.10yan.com/Uploadfile1/2010-7/2010762255284916.jpg

http://bbs.10yan.com/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10629173845508201.jpg
http://bbs.10yan.com/Uploadfile1/2010-7/2010762255277459.jpg

http://bbs.10yan.com/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_1159347537_092704.jpg
http://bbs.10yan.com/Uploadfile1/2010-7/2010762255257635.jpg

http://bbs.10yan.com/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98921317054281fbce639a9eb69c16b.jpg
http://bbs.10yan.com/Uploadfile1/2010-7/2010762255293204.jpg

http://bbs.10yan.com/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05271704189.jpg
http://bbs.10yan.com/Uploadfile1/2010-7/2010762255228693.jpg

相思无痕

文学 2010-07-03 阅读 2492 回复 13


独卧寒夜孤枕边,衣衾不暖五更寒。 梦境不见佳人在,孤灯伴影空等闲。 ——题记

爱久了,成了一种习惯;痛久了,成了一道伤痕;思久了,成了一种负累。缺少了激情的爱,从火热走向平淡,或许就是人们一直在追寻的一种永恒。虽然,我们都不知道,这份平淡还是否会那么让人心动。只是在等待,无论时间是否冲淡了一切,心,却还在它原来的位置怦然跳动……

在你的一生中,遇见一个真正懂得用心爱你或者遇见一个值得你用心去爱的人,是最幸福的。爱,只是一瞬间的感觉,爱不是奇遇,只是当我们在奇遇中有了爱,却早已注定了分离。适合走到最后的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彼此而生的,也是上天注定的,这就是一世情缘。

可是,我总想永远地忘记一些东西,比如伤痕,比如心动。有些事情是可以遗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纪念的,有些事情是可以甘心情愿的,有些事情却一直无能为力。对于无能为力的爱,我只好选择远离和逃避,把你对我的爱深埋在心底。

一个人会忘记一切,但刻骨铭心的爱却不会忘记,因为他已深深的扎根在你心底。无论受伤或者心痛,就那么冷眼地看着,或者在假装的微笑中隐藏了。始终,眼泪伴随着时间,不会消融。我愿意让这份爱成为一张风干的标本,让我用心呵护你一生。

茫茫心海,冬去春来,周而复始,自然的音韵不停的轮回。那种思念,牵挂的氛围在淡淡的模糊里消融着。你说过你会想我,此刻,远离喧闹,回望曾经,好想拥着你,轻轻的告诉你:谢谢你,让我从你的记忆中无痕划过!

游离穿梭在沉寂的黑夜,我在无眠的等待,等待。。。。。。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