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如何做好心理调适?
答:(1)要自我觉察情绪反应,通过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方式放松心情。(2)主动学习了解疫情防控知识和防控政策措施,从自己做起。做好防控措施既是保护自己、家人和朋友,也是履行社会、民族责任,牺牲小我一时的娱乐、出行、聚集自由,为的是早日实现控制疫情、维护大众安全健康的长远目标。(3)转移注意力,开展亲情互动交流交心、研究菜品展现厨艺潜力、打扫卫生除垢防病、追星追剧畅想人生、网上娱乐学习提升,放慢脚步,放松心情,修身养性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如果您感到明显的焦虑、烦躁、恐慌等,请拨打当地的心理咨询热线寻求帮助。
2.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何判断自己对网络是否过度依赖?
答:(1)当您上网时,是否经常发现自己忘了时间?(2) 您是否因为自己在网上花了太多的时间而懊悔?(3)当您无法上网时,是否会总想着上网的事情?(4) 您是否发现很难减少花在网络上的时间?(5) 您是否因为上床后使用网络到很晚而影响睡眠?(6)如果您在上网时有人来找您,您是否会感到不快?(7) 您身边有没有人对您使用网络的时间表示过担忧?(8)您会因为长时间上网而出现手指疼痛、眼睛疲劳、四肢麻木或者其他身体不适吗?如果您有两道或者以上题目的答案是“有时”“经常”或者“一直”,您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使用网络是否过度了。
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每天喝酒有利于焦虑缓解吗?
答:每天饮酒并非缓解焦虑的健康方式,持续长期饮酒或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依赖,甚至可能出现慢性或急性酒精中毒、酒精戒断反应或精神障碍等一系列精神疾病。因此,不建议通过每日饮酒来缓解疫情带来的焦虑,建议采取科学健康的减压方式,解决问题本身,或者学会接受,必要时可求助专业的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咨询师。
4.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感到恐惧而到医院就诊的行为是心理疾病吗?
答:不一定,恐惧是每个人遇到突发事件常见的应激反应,恐惧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是如果经医师排除诊断后仍持续不能释怀,且对个体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就应该求助专业的心理或精神科医师进一步诊断治疗。
5.如何通过自我调整来缓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量的信息“爆炸”导致的焦虑?
答:(1)通过政府、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了解本次疫情及防控知识等相关信息。不信谣、不传谣。(2)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安排生活内容。有计划地做一些让自己感到轻松愉悦的事情。(3)科学调整心理状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抗疫期间出现负性情绪是非常正常的,认识它并且接纳当下出现的情绪反应,不用批判自己,不用自责。通过科学的渠道学习并练习心理放松技巧。
6.家庭聚集导致新冠肺炎感染传播会对家庭成员带来何种影响?
答:家庭聚集导致新冠肺炎感染传播会对家庭成员带来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双重影响。(1)家庭成员感染新冠病毒可能造成罹患新冠肺炎及并发症等严重后果。(2)初始感染的家庭成员心理上容易出现自责,感觉自己连累了家人,认为其他家庭成员感染都是自己的错,严重的会出现自罪及自杀行为等。(3)其他被感染的家庭成员容易出现愤怒、抱怨、焦虑及恐惧等情绪,抱怨被传染,容易把情绪集中指向初始感染者,这会导致家庭关系变得糟糕,甚至每位成员都会出现情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之间应彼此理解,不抱怨,彼此关照,提醒家属做好有效防护,服从科学治疗。
7.病患者居住之地,消毒后是否安全?
答:消毒后的居住之地是安全的,消毒人员都是从事疾病控制的专业人员或经过培训上岗的工作人员,消毒的过程都是严格按照国家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进行的。
8.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忍不住总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对照自己和家人的反应,越看越像,越看越担忧,这正常吗?
答:自从有了搜索引擎,很多人出现身心不适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去专业机构诊疗而是到网上寻找标准和答案,于是越对照觉得越像,然后“意识狭窄”,变得疑神疑鬼,并在自己身上找出更多符合某种严重疾病标准的“症状”。这种现象叫“自我参照效应”,即当一种危险超出自我可控的范围,它就会在大脑中以最高优先级启动,潜意识就说“干脆就得病算了”然后我们会觉得“既然就是这个病,我已经知道了,也就这么回事了”,这样我们内心会出现暂时的确定感和控制感。但这种情况如果持续过久,就会极大地破坏心理系统平衡,导致情绪失控,躯体免疫力下降,甚至真就表现出一些心身疾病症状,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面对当前的严重疫情,部分人会表现出上述现象。如果持续时间短,可以不必特别关注。若长时间过不去,就需要高度警觉,可能是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被诱发了,要尽快寻求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帮助。
9.作为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 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疾病?
答:确诊或疑似新冠肺炎的患者,除了身体上承受疾病的痛苦和不适,心理上也产生巨大的应激反应,所以患者经历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应激,这种情况下,首先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相信医生,从医护人员那里获得安全感、希望感;同时保持与家人的情感联结,即便因为隔离措施不能面对面地交流,也要借助其他媒介联络与家人的情感,减少心理恐惧感和焦虑情绪。
10.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可以从哪里获得心理社会支持?
答:(1)找离您最近的医护人员。给您治疗的医生护士最了解您的病情,他们是最专业的答疑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才能吃到定心丸。一位重症监护室的医生说,新冠肺炎治疗的难点不在于治疗,而在于如何防止感染的扩大化。这说明对于治疗,医生是有信心的;(2)联络自己的亲人。可能您处于隔离的状态,见不到亲人,感到恐惧、孤独和不安。您的家人也同样处于担心之中,所以经常和家人保持电话联系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新冠肺炎多数病例的症状都很轻,只要及时治疗基本可以痊愈,所以和家人联系,报个平安,是非常有必要的;(3)多和亲戚朋友通话。他们一定很担心您,和他们聊聊,对您保持心情的愉快平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样是很重要的;(4)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如果您持续感到严重的焦虑、失眠、抑郁、恐惧等,可以拔打我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开通的心理援助热线。
11.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确诊患者家属该如何应对不良情绪?
答:当确诊患者家属出现不良情绪时,建议:(1)从权威官方媒体获取信息,理性、客观认识疫情,这样可以避免因片面、不实、情绪化的疫情信息引起情绪波动,帮助稳定情绪状态;(2)接纳这些不良情绪的存在,要明白这是普通人在这种状况下都会有的情绪,不要因此而自我贬低;(3)向其他家庭成员寻求心理支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可以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担心、内疚、不安等情绪,获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4)通过语音、视频等方式与确诊患者多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目前的状况,相互鼓励,携手应对共同的敌人——新冠病毒;(5)适度活动、合理宣泄情绪,可以安排适度的、适合在室内开展的运动,比如跳绳等,也可以通过向周围人倾诉、写日记等方法来宣泄一些不良情绪,转移注意力;(6)膳食搭配营养均衡,规律作息,合理安排时间。如果以上处理方法未能帮助有效应对,建议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及心理医生的帮助。
12.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被隔离的孕产妇需要做好哪些心理干预措施?
答:孕产妇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如果被隔离,她们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现心理的应激反应,因此对她们更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1)尽最大可能保障其自身、胎儿或新生儿的安全,并给予安全承诺;(2)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其丈夫或者其他家人的陪伴及照顾,鼓励孕产妇通过视频、语音等方式与其他家人联系,让她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励;(3)尽可能仔细地向其解释隔离的原因、必要性及隔离的时间,建议其通过官方权威的渠道了解疫情和相关信息,稳定情绪、增强信心;(4)接纳其出现的愤怒、恐惧及焦虑情绪,理解其冲动的言语及行为,帮助其认识自己的不良情绪,鼓励其通过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5)建议其规律作息时间,安排好隔离期间每日的日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适度运动。
13.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情绪不佳是抑郁症表现吗?
答: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每个人都可能情绪不佳、心情不好。正如我们平时遇到一些挫折或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也可能会闷闷不乐,但这种情绪常常在可控范围内、并不严重,通过一些缓解情绪的办法,如好好睡觉、多与人交流、多做事转移注意力等,过不了几天甚至几小时,这些情绪就慢慢平复了。抑郁症患者不仅仅是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同时还有一些思维认知上的改变,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我评价过低、自责自卑,甚至出现想死的念头,感觉没有希望,兴趣爱好减少,不想做事活动,不想与人多说话,躯体上感觉容易疲倦、睡眠容易早醒、吃饭胃口不好、性欲下降等。如果上述症状持续两周并明显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那么就应该考虑是否患有抑郁症了。所以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低落与正常人的情绪反应有很大的区别,往往涉及情绪、思维、行为和躯体等一系列症状,容易出现自杀行为,需要及时看心理卫生专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