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东北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该主题已被管理员屏蔽,仅有权限的管理员可见
        请大家看看某房地产的运作模式,某房地产公司通过竞争性谈判拿到ZF出让地皮,然后拿着ZF的批文和建房子的规划去银行抵押贷款,贷款到位后先支付ZF的土地出让金,交完出让金后的房地产公司已经剩不下多少资金,为了把房子盖起来,就要找一家建筑公司,建筑行业的行规是要先垫资(也会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资金),房子的地基刚开始打,房地产公司就开始了另外一轮的资金收取——预售房子给老百姓,当然老百姓也会去银行贷款,叫按揭贷款(是一种受法律约束的银行优良资产,所以银行对此类贷款非常乐意)。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同一块地皮,因为有了ZF的批文,可以从银行贷款三次(房地产、建筑公司、老百姓个人),其它两个贷款人如果逾期甚至违约,银行只能干着急,但是老百姓如果预期或者违约,轻则上失信人员名单,重则把房子拍卖。于是,老百姓为了买房子,不惜掏空祖孙三代的积蓄、老人的养老金,不足部分到银行贷款,成为“负翁”,财富就这样被XX,小康之家一夜之间成为糟糠之家。后续为了支持房地产,ZF出台政策,拆迁、不允许城区附近的老百姓自己盖房子,就是要求老百姓去买房子,加入这种循环。       某房地产公司拿到自己从银行贷款和老百姓被迫从银行的贷款,就认为自己资金充足,开始了长袖善舞,给高管发高薪、给员工发房子(某大公司就在各地给员工发房子,说是福利,可以卖出去赚钱归自己)、吃喝玩乐、买写字楼、买海外资产、建足球队、拍电影、造汽车等等一系列与房地产无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如果赚了钱,因为与房地产无关,就理所当然的成了自己经营的成果,进了个人腰包;即使不赚钱,亏得也不是自己得钱。突然有一天,老百姓不买房子了,引起连锁反应,银行也不贷款给房地产和建筑公司了,然后,就有房子不能按期交房甚至烂尾。即使长期没有拿到房子,老百姓也不能不还房贷,因为老百姓是和银行签的合同,房地产公司违约,银行没有违约,XX行为继续!(下次分享另外一个工具,敬请期待)
       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国居民存款余额达265万亿元,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的全国有14亿人口,人均存款8万元左右,家庭平均存款25万元(看看有多少人和家庭低于这两个数字的水平)。也是在2022年末,提出提振消费扩内需,大半年过去了,消费提振了吗?从房地产到汽车销售,国家已经出台了20条刺激消费的重大举措,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消费的前提是需求,基础是钱,没有钱,所有的需求都激发不起来       十年前,我曾表达过一个观点,房地产阻碍了消费,现在更是。我举了一个钟祥人真实的例子,我朋友两口子都是中学教师(家里基本没什么负担,老人都有退休金,家里孩子读书、买房老人还补贴钱),这些年省吃俭用,辛辛苦苦攒了5-60万元,有一个儿子也 很争气,大学毕业后在武汉找到工作,接下来就是要买房,首付6-70万,贷款100万,每月还贷4-5千元,首付就把他们攒的积蓄用完了(幸好老人和家里人赞助了部分资金才够付首付)。整个家庭由原来有存款5-60万富裕户一下子变成了负债100万负债户,除了正常的吃喝,哪里还有兴趣去消费?这个案例是目前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房地产作为“剿杀”老百姓财富的工具(下篇文章专门讲解),已经严重阻碍了消费,阻碍了拉动经济举措的实施,所以,即使全国居民存款余额巨量存在,但是仍然刺激不了消费消费。
查看更多 >